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47.77KB ,
资源ID:98732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732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河大心理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河大心理学笔记.docx

1、考研河大心理学笔记第一章 绪论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心理现象1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意志动机、意志行为等心理行为过程。2个性: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A、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B、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营养,丰富心理学内容。1理论任务: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

2、秘,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P9 2012心理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教育离开了心理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育也没有了对象。教育史心理学走向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2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3当代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

3、能力。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2015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5其他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

4、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六、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开发;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高)七、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结构主义心理学(冯特奠基、铁欣纳代表)、 机能主义学派(美国詹姆士创始、杜威和安吉尔代表)、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创始)、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

5、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二章 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二、注意的功能:1、信息选择功能(即选择指向哪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既有利于注

6、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此外还能通过想象活动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作用。)三、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出现 无关动作的停止 生理状态的变化四、注意的分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及需要努力的程度分类)类型定义产生原因在教学中的应用应用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及任务要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刺激物间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学生分心(教师,教室);2、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新颖丰富(方法力求多样化,语言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讲课时适当

7、改变声音大小、快慢,加重语气突出重点,辅以手势、表情以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人本身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预先有预定目的任务,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保持的注意2016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活动组织的合理性间接兴趣的稳定性意志的坚强性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形成明确学习目标;2、使学生了解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内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教学活动4、培养学生意志力随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标但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应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

8、教授学生完成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技能活动的时候,要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设法增进学生对该项活动的了解和熟悉,引导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注意的分散式注意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的使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的现象,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主动地把注意力转向新的对象,是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目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题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自己的注意力离开了原来的对象,而不自觉的转移到

9、对完成工作有不良影响的无关活动上,是消极被动的。注意的分散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应该注意的对象,降低了活动的效率。五、注意的品质特征品质特征定义影响因素稳定性(持久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持续时间的长短注意对象或活动本身的特点;注意主体的状态(人的兴趣和意志控制力强弱)范围(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能够清晰注意到的对象数量的多寡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知识经验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去同时进行的几种至少有一种应是非常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原来注意的紧张

10、度;新注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神经系统的类型;明确的信号提示第三章 感知(感觉与知觉)一、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 感觉是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a有机体的内外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了刺激;b有机体对刺激做出了反应(特点:)感觉反映的是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机械反应。二、感觉的种类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分为:a外部

11、感觉是接受外来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b内部感觉是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三、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受能力。其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且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低,成反比。每种感觉均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刚

12、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1834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提出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这一定律被描述成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2感受性变化及其规律(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嗅觉、听觉、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感觉后像: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

13、短暂时间的现象。最明显的是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的现象。其共同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四、感觉产生的过程: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外界对感受器的作用)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区),并激活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五、感觉 知觉的相同点,区别,联系六、知觉的概

14、念: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七、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所起作用的大小分类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视听知觉2、根据知觉的反映对象分类A客体知觉a时间知觉:人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时间、速度和顺序的反映。b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c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又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B社会知觉:对人(他人、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常见的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效应)a、2014

15、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b、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2015 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c、刻板效应:指知觉主体基于个人的经验而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3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视错觉、听错觉。八、知觉的特性(规律)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不多属性组成的,尽管各部分、各种属性彼此不同,人们不是孤立的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把事物当作整体来反映的特

16、性称为只觉得整体性。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因素 主观因素 对象本身的特性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主观状态2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时,从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优先选择而做出进一步加工,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进行知觉的特性。影响因素:主观因素:受识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知觉经验的影响。客观因素: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空间位置相近、连续,形状上相似,轮廓上闭合的刺激物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3知觉的理解性: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客观事物的印像在人们头脑中保持不变的特性。影响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4知觉的恒

17、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发生改变时,客观事物的映像在人们头脑中保持不变的特性。视觉范围内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亮度、颜色恒常性。九、感觉 知觉的意义 感觉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感觉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价值 (一)学生感知发展的目标价值(二)利用感知规律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十一、提高学生感知效果的教师追求(一)感知效果的依存性 感知效果对刺激强度、感知的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感知对象的运动变化具有依存性 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感知效果由于单一分析器的感知效果 组合律感知效果对活动目的的依赖性 感知效果对知识经验的依存性 (二)遵循感知觉规

18、律,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1、提高学生听觉学习效果的策略语言规范、语言生动、幽默;语言具有连贯性、语言的强度适中、语言具有变化性。2、提高学生视觉效果的策略板书;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和自身的外在形象。3、提高学生综合感知效果的策略 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综合考虑学生座位的感知差异,提高感知效果。十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一种能够随时迅速而又敏锐地感知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的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良好的观察的标准有: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步骤(1)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

19、2)观察过程中的方法指导。根据观察的目的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学会观察。(3)观察的善后工作。完整的观察活动离不开观察后的总结,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基础。第四章 记忆一、记忆的概念: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二、记忆表象概念:也称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三、记忆表象特征:直观性 概括性四、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例

20、如人们参观所得的印象就是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以往愉快事情的回记忆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游泳的记忆2、根据记忆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根据记忆是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A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B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012五、记忆的过程(一)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反复感知的过程。无意

21、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二)保持是识记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的结果。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三)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是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是能够把它在头脑中重现出来无意回忆有意回忆直接回忆间接回忆六、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识记的速度和效率的特征)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正确或精确特征,指对识记材料记得是否正确)记忆的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的储备中提取需要的只是经验);记忆的规律七、识记规律=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20161、识记的目的和任

22、务影响识记效果(确定长久的识记任务,有积极影响)2、识记的方法影响识记效果(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结合起来)3、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影响识记效果(积极地识记态度使注意力集中思维极度活跃)4、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识记的效果。八、保持和遗忘的规律(一)遗忘的进程(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放缓。(艾宾浩斯遗忘取向)(二)遗忘的机制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三)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意思、作用和性质;2、识记材料

23、的数量;3、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4、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映所能达到的程度。九、再认和回忆的规律(一)影响再认的因素对事物识记的精确程度和巩固程度;当前的事物和经验果的事物的相似程度。(二)进行良好回忆的条件把学习过的知识加以阻止,使其系统化;善于利用联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记忆规律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1、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安排在一起;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适当的调节教学进度2、教给学生科学的识记方法;3、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十一、记忆规律在学生学习中的应

24、用 (如何防止遗忘?)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重视理解并把所学知识系统化3、正确组织复习要及时、经常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设法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 相似的学习材料不要安排在一起学习;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的难易程度要合理安排; 要加强对学习材料序列的中间部分的识记5、适当过度学习。(在学习达到刚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2015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的特点1间

25、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三、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和联系(同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异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并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前者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后者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

26、段。)区别:思维与感知觉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他们分别属于对事物不同角度和不同水平的认识过程。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从反映的形式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联系: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步深化,在人的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只有通过思维才可能对各种感性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对事物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四、思

27、维的种类直觉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凭借直觉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思维:是用头脑中的具体表象 形象 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儿童思维的发展一般都经历直观动作思维、机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五、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联系: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区别: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五、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

28、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2比较与分类:比较在头脑里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分类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3抽象与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具体化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推广运用到同类其他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之建立联系的过程。六、思维的品质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与

29、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七、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八、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九、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产生的想象。其极端形式是梦。2.有意想象:有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A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B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C幻想是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更

30、多的创造成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因为一般的创造想象不一定是主体所追求向往和憧憬的事物;另一方面,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发生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成果,仅是未来创造活动的前奏和准备,而一般的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十、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十一、正确推理的制约因素(推理理论)气氛效应理论 换位理论 证真和证伪十二、问题解决的心理活动(一)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二) 影响问题解决活动的因素有哪些?2014知识表征的方式 迁移作用 原型启发 定式的影响动机和情绪状态 十三、想象加工的方法:粘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十四、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理解知识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科学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十五、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十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加强发散思维和知觉思维的训练;培养创造型人格;善于激发和捕捉灵感十六、创造性思维:定义: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