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1.27KB ,
资源ID:98731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731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美定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美定稿.docx

1、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自然美定稿目 录前言 11、浓厚的亲农意识之自然美 2 1.1、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悠然自得心境 2 1.2、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作者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2 1.3、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作者生活的贫困42、自然为陶渊明思想之本 63、陶渊明诗歌美在自然 8结论10致谢11参考文献 12前言田园诗自人类开始就有了,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以田园生活为描绘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的却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体验并描写农耕生活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具有浓厚的亲农意识,表现在:一是大量描写田园风光,表现对农村、对土地的

2、深深热爱之情。二是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的友谊。三是亲身参加农耕劳作、自力更生、咏叹自己的劳作经历和感受。另外,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田园诗充满了对官场世俗丑恶的鄙视,与官场彻底决裂的思想,并全身心地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1、浓厚的亲农意识之自然美1.1、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悠然自得心境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春天写的。这时的他隐居的决心已定。新生活安顿下来,诗人对比往事,越发珍惜眼前的一切,在这首诗中,他想我们一一介绍了: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好象诗人带我们到了他的田园里参观了一番。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边显得那么有活

3、力,给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句话反映了他早年的性格,从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他在诗歌中写自己如同被束缚的鸟依恋一切生活过的树林。表达出他在不自由的官场中向往着田园生活。诗中的描写如同一幅画卷,仿佛引领我们置身其中,看到整齐的茅舍院落,绿树成荫,院落中有各种果树,远处的村庄和人家烟囱里冒出缕缕炊烟。还有那深巷中的狗叫声,清晨桑树端上鸡啼叫声。诗中远近结合,以动写静,极其形象的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宁静。陶渊明的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与官场的那种污浊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家乡的山水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加上诗人细心的观察,才能用如此贴切的语言

4、来描写田园比喻自己的生活。他的诗歌中并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诗中所写的都是他个人的悠闲生活,那时的他从官场回到田园,带着对官场的厌恶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去观察和体验田园生活的。能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悠然自得心境的诗歌还有: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写虽居住在人世间,但没有世俗的交往,因此没有了车马的喧闹之声。诗人自问自答,只有内心远离俗尘杂想,居住之地才能显得偏远。采菊东篱下,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象到了傍晚时分越发可爱,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返回。用飞鸟飞向天路经受了风雨的

5、折磨,终于返回山林,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比喻自己的生活轨迹。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诗中描写了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欢聚,他都感到愉快。在现实生活中,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绝望后归隐,平日饮酒、采菊,其实都是一种内心矛盾的掩饰罢了。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的,既然远离了官场,诗人就不愿意再次踏入那污浊的氛围。他写的那些田园诗陶冶了他的情操,在那里我们看不到官场上那种虚伪欺诈的面孔,看到的都是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劳动人民淳朴的情感。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而要谋衣食就要劳动,陶渊明就主张人人劳动。1.2、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作者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陶

6、渊明远离了官场生活归隐田园,通过长期的参加劳动,逐步接近了人民。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乡间普通老百姓,和他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的亲密关系。归园田居(其二)所写“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与村里的农民时不时地披草一起出去劳动,亲切交谈,他们所谈的内容并不是诗词歌赋,而是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庄稼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跟劳动人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感情,他们之间有了自己共同的语言。在归园田居(其一)(其二)中都有描写。他与劳动者互相交往时的情景:走过门前互相打招呼,有了好酒便一块儿喝,农忙的时候各自回去忙农活,闲暇时间便登门探望,一起开怀畅饮,畅谈,高兴的忘记了回家、忘记了时间

7、。他写的诗歌中,表现他自己亲自参加劳动的感受。归园田居(其三)中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天违。”诗人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劳动者从早忙到晚的情景;劳动者一大早便扛起锄头到南山下的豆地里去锄草,农田里的草张的比豆苗还要茂盛。早上很早就出发了知道夜晚才披星戴月和,扛着锄头准备回家。但是田间的小道很狭窄,两旁茂盛的草木把路都给遮盖起来了。草木上沾满了夜晚的露水,露水沾湿了衣服,多么淡雅素静的田园风光啊,若不是自己亲身体验,细心观察,诗人是不会写出如此贴切的文字的。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经过夏季的精心料理才会有秋天的收获。

8、曾经的士大夫,抛弃了官场的荣华富贵,隐居于农村,丢掉了权势,也抛掉了安逸,过起了那个年代、那个阶级最下层的贫困生活,为了生存,他扛起了锄头与农民一起早出晚归的劳动,虽然他的内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被以劳动为耻这种思想所束缚,他的这种思想突破了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先师忧道不忧品贫的遗训太高了,人生不谋衣食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谋道了,既然达不到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吧!在他的田园诗中,他写出了劳动是何等艰苦,和忙碌一个夏天收获后的喜悦。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他已有了更深的体验:“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

9、,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刚到春天便开始治理田地耕作,一年下来的收获勉强可以。早晨从事轻微的劳作,太阳下山后才扛着农具回家,山中的霜露很多,天气也渐渐变冷。“田家岂不苦?”这是诗人的反问,劳动难道不辛苦吗?紧接着诗人又写道“弗获辞此难。”但再辛苦也不能推辞这艰难的劳动。的确,在晋宋易代的时期,矛盾尖锐,争权势、夺政权。时局动荡,最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劳动者辛苦劳动了一天,四肢疲劳,一年下来收获仅仅是可观,那时的陶渊明通过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他接近了农民,与普通老百姓的认识和感受已基本相通了。并和农民建立了感情。如在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写到“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

10、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陶渊明的这种不鄙视劳动的观念与其他人相比,可以说是进步的,做为一个隐逸者,他的劳动所得并不需要交给地主剥削者,他有门生,归隐时有人迎接,在刚开始有农民为他担负主要的工作,虽然诗中说“聊为陇亩民”,但并不是真正要做农民,而是做一个躬耕的隐士。他归隐后在农村认识的知心朋友并不是农民,而是一些小官吏或隐居的知识分子。即便是他接近了农民,但是士大夫与农民的界限,他并未能突破,虽然他隐居后过起了农民的生活,亲自参加劳动。与农民有了共同的语言,但他们之间见面只是谈谈庄稼的生长情况,

11、其他的喜怒哀乐,他并不愿意与农民朋友分享。因为他知道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农事,对他的心事并不是十分理解,国家大事是那些有权势的人的本职,其他人酒足饭饱后的谈资。基本是他把自己的心事与那些农民朋友说了,他们也不能帮他解开心结。说不定他说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后,农民朋友会说他是庸人自扰,以后会疏远他。只有与那些小官吏聊聊国家的近况,与那些隐居的知识分子一起登高赋诗,欣赏诗文,表白自己的志趣,与他的农民朋友并不能做到这些,他与农民建立的感情也只能是互话家常、农事。 1.3、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作者生活的贫困陶渊明离开了喧嚣和污浊的官场,来到了农村,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亲自参加劳动与农民朋友一起互话家常,共同讨论

12、庄稼生长的情况。那时他眼中的田园生活是多么美好,尽管只是“开荒南野际”但田园的优美和宁静还是让他的心情很舒畅。然而时局的动荡并不能让最底阶层的人过平稳的生活。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贫困。以前还是忙碌一年收入可观。现如今是农村生活凋敝,晋宋易代,战争连续不断,昔日的诗人笔下那么优美、恬静的农村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在归园田居(其四)中写到:“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归园田居(其一)中那茅舍院落整齐、树木成荫。炊烟缕缕,时而还有狗叫、鸡鸣的优美的画面,在这首诗歌中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

13、杂草丛生,挡住了行人的去路。村落已经荒废了,徘徊于墓地之间,依稀还可以看出那是从前人们居住的地方。水井和灶台还有遗迹,桑树竹子还残留着枯朽的枝干。看到砍柴的人,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本住在这村子的人经过战争的洗礼,死的没有剩下几个人了。想想战争之前,诗人与农民朋友聊天共话家常,而现如今,物是人非,“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想想这些不由感慨人生无常。在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也有写农村战后的荒凉景象:“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首诗写诗人自己的生活,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使人们的生活穷困潦倒,民不了生。在诗中写了:酷热的太阳屡次

14、晒死庄稼,害虫在稻田里肆无忌惮的作恶,风雨又接连不断,辛苦一年下来收获还不足供一家人生活。夏天常常吃不饱,冬天寒冷的夜里没有被子睡觉,一到了晚上就想着天亮,到早晨又希望太阳快落山。饥寒交迫的生活使人民苦不堪言,纷乱的战事让贫困的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苦苦劳作一年,不想生活却日益贫困。诗人归隐初期那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局面越来越难维持了。 诗人原本是厌恶官场的生活,弃官归隐田园,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饮酒、赋诗、体验劳动者劳动时的辛苦,亲自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烦恼时喝酒解闷,与劳动者一起谈天论地,无忧无虑。而现在就连他所想的那种生活也是一种奢侈,自己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生活日

15、益贫困不堪。他自从辞官后生活就一日不如一日,在田园他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由刚开始的“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到如今的“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他的思想有所转变。一个乌托邦式的生活理想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一个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更是一个绝对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精神面貌诗人都有全面细致的描绘。他所写的桃花源并不仅仅是隐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心中所向往的乐土。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他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他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诗中所描绘的近乎仙境,他否定了现实

16、的社会秩序,那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君主,没有政权的理想社会,诗中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这是诗人写捕鱼人忘记了道路,闯进的一块场地所见到的情景: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边排列,中间并没有其他的树木显的特别整齐,草儿旺盛,五彩缤纷的花多美啊!仿佛眼前就是一片花的海洋,捕鱼人划船在水中轻轻漂过。下面的内容更是让人向往:“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纔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捕鱼人继续划船前行,看到前方有一座小山,山有小口。洞里隐

17、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小船,从洞口进去。想看个究竟。刚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眼前的情景让渔人想不到: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渔人闯入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来这里的人也是忍受不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和战事连连随祖先里到这里的,率领一家老小来到这与世

18、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去,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问他们现在是哪个朝代,他们连汉代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是魏晋了。他们逃离了战争,生活中少了战事的打扰,他们的生活过的很安逸,对外面人所说的事情都感到很新奇。秦王朝时乱了纲纪。对百姓实行了残暴的统治政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极端的措施:焚书坑儒。秦王朝以暴力治理天下,使阶级矛盾不断加剧,人民不堪忍受残暴的统治,从而激起强烈的不满反抗。有志者都避乱隐居。“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逃入桃花源的逐渐淹没,桃花源的路渐渐荒废了。桃花

19、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生活中多了许多欢乐,使他们祖祖辈辈忘记了战争所给他们带来的困苦。即便是没有了与外界的往来,他们的生活也一样过的安逸、舒心。他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诗人本以为归隐田园,不再踏入官场就能安逸地度过余生,谁不曾想,生不逢时。战争接连不断,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今天不知道明天的生活。诗人虽是士大夫隐居,生活比普通老百姓好。可动乱的时局让他的生活也日益贫困,归隐时恬静、安逸的美好生活也被战争的硝烟弄得烟消云散。他开始想像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更不用为交纳国家赋税而发愁的生活,那里

20、的农民丰衣足食。他所描写的桃花源正是当时农民所渴望过而又不可能得到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得到的自由,只能通过想像来安慰自己,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陶渊明的田园诗所表现出的那种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败的斗争中都从陶渊明身上汲取了力量。2、自然为陶渊明思想之本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谈到:“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盖主新自然说者不须如主旧自然说之积极抵触名教也。又新自然说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或别学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因其

21、如此,虽无旧自然说形骸物质之滞累,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以他的人生思想、行为及其诗歌创作呈现出生命之本真、原始、自然而然的状态。如移居二首之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重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南村并非为了“卜其宅”,而是为了“素心人”。所谓“素心人”,逯钦立先生解释为:“心地淡泊的人”,无独有偶,颜延年在陶征士诔并序中也曾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陶渊明追求与“素心人”为邻,旨在能与他们“抗言”相谈,“奇文共欣赏,

22、疑义相与析”,可遥承质朴宁静的自然社会。换言之,“素心人”为其毗邻之所居,“桃花源”为其理想之社会。陶渊明有此淡泊的人生理想,必有此平淡的诗歌特色。此种淡泊的人生观,造就了他高情远韵的人格风范,亦造就了他萧散冲淡的诗歌风格和平淡简运的诗歌意境。故而人们常将其平淡与自然联系起来加以论述陶诗之风格,亦或常常强调然”的特性。所谓“质而自然”正是个性特点、人物风范于诗歌之中的具体体现。返回自然是陶渊明总的思想倾向,在人格修养方面陶渊明以“抱朴含真”为奉行原则,所谓“朴”即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朴素的人性。“真”即为天真。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会之外。“抱朴

23、含真”同时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淳、朴素的。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桃源,便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的体现。陶渊明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腐败、黑暗和虚伪,他厌恶这个社会,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他认为“智巧萌”、“大伪兴”是社会腐败的根源,只有用“自然”之义去净化人类的道德,方可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自然化迁的委顺。渊明认为“化”是规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亦如此。他的态度便是“纵浪大化”,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的规律。此种崇尚自然的思想赋予了渊明自然的人格美。苏东坡称赞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抠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

24、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无论做何事,皆以本心为准,自然而为。他虽隐居田园,但不似许由、巢父般孤高自傲、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自自然然地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五首之一)不难看出:陶渊明生来就有一种随顺自然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质性,由于生活的困顿及入仕思想的驱动,他离家入仕。当他第五次入仕时,彻底看清了政治的腐朽黑暗,并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喊:虽有“修、齐、治、平”之志,但决不能同流合污。他没有以“识时务者为俊杰”来压制自己的心声,与统治者沆瀣一气。亦不似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写到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看到无可救药

25、的统治仍心存力挽狂澜之志,向往辅助君王,匡正政事以期河清海晏之时再乘一叶扁舟退隐生活。更不似范仲淹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渊明以真心为标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当官场的生活违背了自己过自然生活的初衷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另择它途,过另一种自自然然、平平淡淡的生活。他热爱自然田园的生活环境对身边的“南山”、“平泽”、“斜川”、“山涧”;对“秋菊”、“青松”、“幽兰”、“林竹”;对“余蔼”、“微宵”、“泠风”、“微雨”等自然景色等,均表现出深深的爱慕。他对诸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带有人迹化的田

26、园风物是那样亲切,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生活、自由的环境的追求。陶渊明出仕后,虽“形在魏阙之上”,但“心存江海之下”,内心热切地渴求自然之生活状态,为己自然质性之扭曲而惭愧。于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参军使都经饯溪中云: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又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云: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素襟”“真想”与“自然”之义相同,由此可见陶渊明处庙堂之高时仍不改其质性,归田后,在仕与隐的问题上他也矛盾过。如饮酒二十首之十二中写到: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兹道,世俗久相欺。咏贫士

27、七首之五中写到: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关于此何去何从的问题,我们可于饮酒二十首其九中找到答案: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据宋书陶潜传载:义熙末年,朝廷曾征召陶渊明作著作郎,婉拒。此诗大概就是用寓言的形式来反映自己拒召一事的。本篇仿楚辞渔父中屈原与渔父之问答而作,“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两句,将渔父劝屈原“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之语略加改动而成,陶渊明对田父劝仕之回答充分显示出楚辞渔父中屈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28、”的意志。“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不仅反映出他与仕途一刀两断之志,亦反映出他内心仕隐交战,隐胜于仕。3、陶渊明诗歌美在自然陶诗之美在于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态度及为人完全吻合。“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1)饮酒序中写到:“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五柳先生传中亦云:“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由此我们可知陶渊明为文作诗仅为自娱自乐,是率真自然之所为。“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2)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

29、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证之以陶诗之创作与艺术特色,则两位所评中肯贴切。陶渊明执著于“质性自然”。寄身田园,无怨无悔,取象其中,乐此不疲。正如宋施德操所言:“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则说竹,更无一毫作为。”(清姚觐元北窗炙輠录手抄本卷下)如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于义熙元年冬弃官,归田园居五首约作于次年春夏之间。本诗写亲理稼穑之事。“种豆南山下”此为农事中微乎其微之事,渊明将其置于篇首。结果“草盛豆苗稀”,故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从而感叹“衣沾

30、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篇即为一幅农耕之图,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勤于力耕的农夫形象。诗中所写之“种豆”、“草盛”、“苗稀”、“荷锄”等皆为田园生活中司空见惯之物,相信每一位有过农事经历之人都不会对诗中取象感到陌生。然这些平白无奇的事物构成了淡味的诗句,一句句似述农事之语在渊明笔下组成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诗篇。诗句皆极质实语,然写出田园生活场景,极见真切,韵味深长。我们看到,尽管农事辛劳,草盛苗稀,陇亩荒秽,但对于渊明而言,皆不足忧,因他之所重在于“但使愿无违”此于归去来兮辞中“因事顺心”为达致精神舒畅而不惜付出代价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归园田居五首之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

31、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本篇首述寻访故人不得,诗人步履蹒跚地植杖返庐,途经草木丛生的崎岖小道,又以涧之清澈浅露浴足,只鸡斗酒,荆薪代烛,酒逢知己,彻夜长饮。此诗似友人在讲述一日之事。在渊明笔下,“濯足”、“漉酒”、“只鸡”、“荆薪”都可入诗且皆显得那样亲切,如叙白话,却兴趣盎然,日常生活中之寻常事物似添了一份灵性!再以寄情山水之谢灵运来看寄身田园之陶渊明。谢灵运以其富艳的才华,极其精细的笔触描绘出奇秀的山水风貌,于是大量的山水景物,各以其鲜异的姿容,散见于他的诗篇之中,如: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山水景色于谢灵运笔下显得光彩夺目。他所游历的山水各以其瑰丽的姿貌呈现于读者面前,读其诗篇,宛若欣赏一轴美仑美奂的山水画卷。他描写山水景物的特点,乃依据他游历时的真情实感,以自己独创的词汇,加以精刻摹绘。故而自然山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