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5.81KB ,
资源ID:98583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583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docx

1、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公共行政学读书笔记 读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有感 一、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尼古拉斯亨利,一位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专长于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管理研究。他先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享利教授著书十余本,发表论文几十篇共论文获得过美国公共行政评论颁发的埃德文O斯坦恩奖。他曾就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新默默西哥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所领导的佐治亚南部大学曾被CNN专题报道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颗新星,而他本人也步入了佐治亚州100位当代最有影响人物的行列。 二、主要观点及结构分析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行

2、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公共行政的学科发展范式、公共组织、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政府间关系以及行政伦理等。 这本书分为4篇。 第一篇讲的是公共行政的范式变迁,既讨论公共行政的思想史。“学科发展历史的回顾是重要的,因为公共刑侦人员怎样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在民主政体中的适当行为领域,通常属于学术殿堂所形成的观点,而不宜在权力的回廊里所形成的”。 此外这本书是从美国人的视角探究公共行政的研究与实践,焦点是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作者提出“定向”(locus)和“焦点”(focus)为公共行政的特征。“定向”(locus)指改学科领域设置在“哪里”。公共行政的一般定向是在政府官僚体制,但是也有特殊情

3、况。“焦点”(focus)是指该学科领域专门研究的“什么”。本学科的很多焦点随着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而改变。 “范式1:政治/行政两分法”时期(弗兰克古德诺和伦纳德D怀特)强调 “定向”,即公共行政学的学科领域应该设置在哪里的问题。(公共行政应当以政府官僚制度为中心;任何政府都存在政治与行政两个领域;)“政治不应该侵入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导致科学性研究;公共行政能够成为价值中立的科学;公共行政学的使命是经济性和效率性。”“公共服务运动”为本学科领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打下基础。 “范式2:行政学的原则”时期(魏楼拜、古立克和厄威克)焦点不需要框架,公共行政领域存在某些普适性的公共行政科学原则,任何

4、行政领域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技术问题来进行研究。 “公共行政的声誉达到了高峰”,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应运而生。 “范式3:作为政治学的公共行政学”时期,公共行政学回到了政治科学“温暖的怀抱之中”。行政学研究丧失了焦点,很大程度上重建了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间的联系。而公共行政学在政治学领域内也沦为二等公民,也迫使一些学者积极寻找发展的新路径(案例研究+比较和发展行政)。 “范式4:作为管理学的公共行政学”,侧重的是焦点而不是定向,没有血缘关系,更加独立从而拥有自身发展的独立空间。管理范式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者反思“公共性”问题,为行政学提供了复杂的、高度专业化和专门化的技术。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应是组织理论,应

5、该用普通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取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范式5: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公共行政学”,交叉学科项目的发展以及“新公共行政”的出现,学术和实践团体越来越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公共行政学界和公共行政实践者自我意识增强,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第二篇是公共组织。从公共组织的脉络、构造、材料角度,研究公共组织的运作。在讨论组织是什么时候的时候,作者运用模型一个实验性质的定义,研究对象错提供的资料上。模型是一种自由的研究途径,可以适应不同的情景。组织模型的不同,结论就不同。最后作者从统观组织理论的知识演进,转移到思考它的结构(fabri

6、c),探讨组织(尤其是公共组织)怎样适应,以及如何围绕在组织周围四周的各种社会理论产生连接。 在第二篇的最后一章中,作者以将人与组织如何互动、为何如此互动作为研究焦点。由此,作者在书中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公共组织的研究途径、结构和人因素,从而揭示了广义和狭义的公共组织行为。 第三篇,公共管理。在书中作者认为公共管理的崛起,不仅相对于政治科学而言,而且也相对于公共行政而言,部分意味着他们希望改善效率与效能的技术,其学术地位能够获得提升。在这四个章节中,作者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公共管理的理念发展,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项目绩效管理、公共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篇,政策制定与执行。第

7、四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公共政策。所谓公共政策就是公共行政人员所依据以便执行的事项。作者将公共政策的不同途径作为探讨政策执行的导言,而后介绍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两种范式:渐进主义范式和理性主义范式,并分析这两种主义的不足,从而引出公共部门的经验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战略规划范式。第三部分作者将焦点放在特定范畴上,即公共行政人员个体在公共政策形成中的伦理决策,并且在书的最后,阐释了公共行政人员应敬业精神。 三、观点评述看完后最大的体会是这本书把美国的公共行政基本体系都详细的介绍了。在美国文化下的视角下,介绍公共行政的产生到发展,再到五次范式的变迁。在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书中给

8、我感触最大的是第十章公共政策及其执行的途径。书中说“理解公共政策这一分支领域的一种途径是将它一分为二。”其中一个分支系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渐进主义范式。它关注某些问题的实质性,并且常常冠名为“一些实质性领域的政治学”。其焦点在于共政策过程,也就是政策过程在某一特定领域是如何运行的,并试图客观地描述这个政策过程。 查尔斯.林布隆认为把渐进主义即“不连贯的渐进主义”。渐进主义范式在行政决策制定的定位,是一个保守的趋势;人们以满意、合意的心态,介绍过去的各种政策。这样的情形是会阻碍创新的作为。而且因为社会目标很难加以操作定义,渐进主义的途径当然较理性、系统的途径难以实施。最后,渐进主义政策总比理性

9、主义政策,更具有政治上的方便性,正是社会价值政策是指重新在分配的基本所需。 第二个支系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理性主义范式。它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产出与效果。它关注于指出制定与执行更好政策的更优途径,而不再太考虑公共政策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与领域。公共行政人员在这一支系里处于支配地位。 理性主义试图成为渐进主义的对立面。理性主义致力于理解现存社会中所有被接受的各种价值,并赋予每一种价值一个相关的权重,然后发现所有可选择的政策方案,知道每种方案的所有后果,计算选定任何一个特定政策后在机会成本考量上对其余选择方案有何影响,以期在最后能选择一个在社会价值成本收益考量下最具

10、有效能的政策选择方案。理性主义模式存在的子集有公共选择模式、排他性/消费模式以及技术评价模式。 两个模式在相互竞争。渐进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批判,说他们的途径对行政组织所呈现的复杂现实生活而言太过机械化;它所作出的预测常常是错误的等。渐进主义所面临的批评是它是建立字讨价还价概念基础上的;渐进主义不注重模式的运用;渐进主义者缺乏想象力等。 四、结合当代观点,我的启示 以上的决策为中国政治现实提供好了帮助,但是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要有自己的政策制定的特点。就理性主义而言,它的前提是决策者是理性的,对决策信息有充分把握,而且对决策所带来的后果及影响有充分认识,对收益与后代有科学评估。中国以往的政策过程

11、就很难说是理性的结果,从中国国家治理制度方式变迁这本书得到证实。就渐进主义模式而言,多元决策和精英决策都是由外部力量对政府施加压力和要求,其前提是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社会,而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的。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体现为“内输入”的特点。“内输入”是指在社会没有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有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其特征表现为权力精英之间的政治折中,而不是多远抉择下的社会互动。“内输入”突出了权力精英在中国政治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权力精英

12、队社会利益的综合与表达)。 由于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分化出相应的利益集团以及其他社会性的政策输入结构,所以党的群众路线的决策,以及党的领导和政府官员们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和决策方法,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主要是由党组织和政府内部的各级官员来体察和认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利益多元化,经济改革的步伐快于政治改革,“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增多,政策制定的社会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客观上要求“内输入”主体多元化,满足改变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们的社会期望的增长。“内输入”中政府同时承担利益聚合与表达将不了避免地造成政府在两种角色之间协调的困境,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多元化要求和日益增多的社会,

13、政府是否满足于纯粹的回应作用,以及能否满足不同社会利益的要求,是当前政府决策面临的问题。篇二: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

14、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

15、对物品的消费之外。 (3)公共物品的分类 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 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

16、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2)、效率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责任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 (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 (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4、治理与善治 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

17、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公共管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研究方向由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问所确定,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出版为标志。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 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 (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

18、的尝试: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 (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 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

19、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 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

20、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 (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 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 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 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 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

21、共政策学员中,政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 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22、 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 管理学途径: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 政治学途径: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 法学途径: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 经济学途径: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A、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

23、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 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B、 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类设计的产 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 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

24、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 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 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 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 A、行政国家的含义 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

25、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 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奠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 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 (1)、在市场经

26、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在这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的信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 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 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 运输、通信); 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

27、、企业法) B、 国家干预主义时期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 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

28、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 欧洲或莱茵模式。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 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

29、原则。 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方面,转轨国家市场体制的建立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 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制度改革。 要推进及工艺改革,加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3)、入市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 入市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入市对政府管理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入市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入市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 入市给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30、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政府能力的机会,能够在于世界各国政府的比较重找到自身的差距。 入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产业政策更重要。 (5)、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 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想协调;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6)、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组织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

31、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决策机制。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篇三:组织理论与设计 读后感 组织理论与设计读后感 组织理论与设计是第一本我所接触的管理学的书籍,这本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理查德L达夫特所写的著作被誉为是系统反映国际上组织理论与设计最新成果的经典教科书。作为一名工商管理系的学生,我也希望从中获得启示,以助于我日后的学习。 组织理论与设计从对现实社会中各类组织的观察和分析入手,以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设计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生动有趣和富有逻辑的介绍和阐述,使读者对西方组织理论的概貌、组织模式的历史演变与最新发展,以及组织设计的实务和方法等,获得一个真正“组织学”角度的框架性认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