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川菜.docx

[预览]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4.62KB ,
资源ID:98524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524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川菜.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川菜.docx

1、川菜川菜发展史的断裂及其背景川菜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它既有可以追溯的悠远历史,又正方兴未艾地冲击着中国饮食文化,并将深刻地影响中国饮食的未来。有趣的是,川菜的历史就像四川历史一样,中经蒙元入侵和清初战乱的破坏,几乎被中断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趣的是,我们从现代川菜的烹饪方式和种类里似乎可以发现它继承了秦汉以来烹饪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几乎在其他菜系里完全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却发现现代川菜和古典川菜除了总体精神和少数方面以外,几乎没有具体的共同联系,这两个特征使我对川菜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让我思考文化传播的一般现象。我读过许多介绍川菜史的文章,那些文章语气坚定地认定现代川菜的起源可以追

2、溯到秦汉时期中国菜系开始出现南北分野的时候,却又缺乏必要的文献资料以证明其结论。如果说从现存唐以前的古代文献里我们尚能发现齐鲁菜和吴馔的较多资料,那么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古典川菜所留下的痕迹实在是非常稀少和粗略的。就算文献里留下一些似乎确切的名词术语,仍然很难弄清楚它们的本来含义,袁枚就曾评论过杭州西湖醋鱼:“宋嫂鱼羹,徒存虚名。梦梁录不足信也。”(注 1)东坡先生发明的“东坡肉”的真实味感如今同样不可知。一、 古典川菜所具有的中国烹饪的共性因此,为了想弄清楚现代川菜与古典川菜之间的发展源流,我们只能凭借间接的资料来加以综合分析,本节,我们将通过对烹调作料的考察来得出一些结论。 姜早在战国末,

3、吕氏春秋已经记载了蜀地的姜驰名于中原(注2),而姜在春秋以前是中原烹饪里的主要调料之一。蜀国所产优良生姜的声誉一直保持到三国时期,东晋葛洪神仙传里说:“吴主闻蜀使来,有蜀姜作齑甚好,恨时无此。象曰:蜀姜岂不易得?愿羌所使者,并付直。吴主指左右一人,以钱五十付之,象书一符,以着青竹杖中,使行人闭目骑竹,竹止,便买姜。此人承其言,骑竹须臾已至成都。”这个神话故事说孙权闻蜀汉使者出使东吴,决定用鱼?招待他,而烹饪鱼?需要使用蜀地的姜粉作为调料,却苦于节令不对,在江南市场上无法购得。吴国著名术士介象为孙权想出了一个办法,派遣一个人骑上竹杖,在法术的驱使下飞往成都买回蜀姜。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向我们提示

4、了三条重要线索:1) 魏晋时期的巴蜀菜里使用姜作为作料之一;2) 蜀地所产的姜质量遐迩闻名江南地区;3) 农产品市场在三国时期已经跨国形成,孙权说“恨时无此”,换句话说,只要时令符合,江南地区还是能够买到四川地区产的姜的。这个故事印证了吕氏春秋的结论(注2),而今天四川一些地区的生姜仍然以优质享誉全国(注3)。#StudyGet_Info_Pagination_SIGN# 花椒花椒是古代烹饪里的重要作料,花椒的使用最早见于诗。陈风。东门之?:“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鞘,贻我握椒。”这首诗指出了花椒是古代祭祀神的贡饭中的香料。花椒作为作料,在我国烹调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花椒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栽

5、种,至今除了四川菜最广泛地使用花椒以外,全国许多地方的菜肴也使用花椒,然而不同地方种植的花椒的香味和麻味差异极大,且在菜肴里放入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可以说四川菜和河北菜都使用花椒,我们却只能说四川菜有麻味而河北菜却没有麻味。四川地区在很早以前就以川椒(蜀椒)驰名全国(注4),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疏:“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后来,南宋贾似道后人写的始丰稿。贾氏族谱:“蜀多美椒,汉州解官归,携其种尚之,其味辛烈不减蜀椒,至今人称汉州椒云。”这段文字说,贾似道的先祖曾在四川汉州做官,解官

6、后将四川优质花椒种带回浙江(天台地区),后来那里所产汉州椒的香麻程度不减川产,由于蜀椒在古代的影响,我们可以推测古代江浙菜调味也是追求麻味的。从南宋吴氏的中馈录、清李化楠的醒园录、 民初冲斋居士的越乡中馈录里,我们可以发现民国以前江浙家庭菜里一直都使用花椒作为调味香料。然而奇怪的是,今天全国各菜系里除了川菜(和川菜的亚系-云南菜与贵州菜)以外,其他菜系的品味里,已经没有“麻”味的概念了。据研究,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远大于今天中国菜谱中花椒入谱的比例,从北魏开始到唐,使用花椒的比例逐渐增大,最高的唐代达五分之二,两宋继续保持这个比例,明代稍有下降,达三分之一(注5)。以上事实说

7、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调味之一,也是“五辛”之一-花椒及其所产生的麻味,只有在今天的川菜里才被保持并被强烈地发扬。 芥末另一样四川和全国共有的调味品可能是芥末,芥末就是芥菜的果实磨成的粉末,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味,并不属于“五辛”(注6)之一,是宋代广泛视为“辣”味的调料,在浦江吴氏的中馈录里有“芥辣”的说法,东京梦华录里的“辣菜”应该指用芥末调味的小菜。芥菜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知,西汉尹都尉书是最早记载种植芥菜的书,东汉四时月令也讲到其栽培法,三国华佗弟子所著书吴氏本草第一次出现“蜀芥”的名称。本草纲目讲芥菜分为蜀芥(大芥菜)和小芥菜,其中,小芥菜就是雪里蕻。虽然现代川菜较少使用芥末作为辛辣调味品(

8、注7),但根据蜀芥在全国的知名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川菜烹调里是用到芥末的。除了以上调味品以外,古典川菜里还有全国其他地方菜系共同的作料,例如茱萸、大蒜、胡椒、肉桂。#StudyGet_Info_Pagination_SIGN# 茱萸茱萸有三种,即吴茱萸、 山茱萸和食茱萸。只有食茱萸才是药食兼用的本草。食茱萸有好几种名称。广雅又称它为“樾椒”。古代四川人用“艾子来称呼它。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自古相尚的“三香”,很早就有种植。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韶身茱萸众献而储。”作为香辛调料,古典川菜有下列用法:一是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做牛羊猪肉菜的调味料。礼记内则言“三牲用?”,注疏解释

9、说:“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也。” 一是用整粒做羹徘的调味料。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言“蜀人每进羹徘以一二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宋祁还说“作为膏尤良”,称赞“绿实若萸,味辛香?。投粒羹徘,椒桂匹敌”,竟可以与花椒、桂子相匹敌。 一是做酒的味料。北宋赵?成都古今记载:“蜀人每进酒,辄以艾子一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至明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从上述所引史料可见,食茱萸也是古典川菜继承春秋

10、烹饪作料的重要例子,而且当食茱萸在全国其他菜肴制作里已经绝迹的时候,古典川菜仍然坚持食茱萸的使用,一直到明末清初以后,食茱萸才在以移民为主体的当时四川居民的烹饪调味里消失了。两百年以后,到了清咸丰同治时期,另一种后起的辛香作料辣椒才重新接过食茱萸的班,有趣的是,食茱萸的辛辣味略似辣椒。 大蒜不用说,大蒜是现代中国烹饪里最重要的作料之一,它最广泛地被用在北方饮食调味里,却在华东烹调里较少使用。相传大蒜是在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陕西关中地区,以后遍及全国。东汉章帝时,李恂任兖州刺史,将蒜种带到住所种植,后又分赠下属、家眷,从而相传相种,渐渐地从兖州发展至周围各郡、县,成为齐鲁菜的重要作料。以后

11、,大蒜成了“五辛”之一(注6),估计也是古典川菜的辛香调味品之一。今天,川菜的凉拌菜里大蒜仍然扮演了麻辣以外最重要的角色,这是与江浙菜显著不同的地方之一,从这里我们看到现代川菜受到北方菜系的深刻影响。 胡椒胡椒早在北魏时候就被中国知道,那是西域一种对羊肉加工的作料之一(注8)。胡椒变成中国烹饪调味的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宋代,元马可波罗谈到杭州的市集异常繁荣,仅仅胡椒一项,每天就销售44担(注9)。我们不清楚两宋时候的川菜里是否出现过胡椒。肉桂,肉桂主要产地在两广、福建、云南,肉桂在春秋烹饪里已经出现。宋祁益部方物略记透露了早在北宋时期,肉桂已出现在四川烹饪里。#StudyGet_Info_Pag

12、ination_SIGN# 其他八角、豆蔻(草果),在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草木里谈到广西出产的情况,现代川菜里也使用,不清楚古典川菜里是否使用过。橘皮、乌梅(白梅)在齐民要术里屡次出现,前者现在仍然在中国烹调,包括四川烹调里出现,后者现已不用。除了上述调味作料以外,还有两种重要的食物半成品:酸菜和豆豉以及调料酱或醋在古典川菜调味里有影响,它们至今在现代川菜里还是重要的原料和菜肴。 塞春秋时期和更早,中国烹饪里就有“塞”的说法(注10),塞就是泡菜,或酸菜。齐民要术引食经介绍蜀人的腌酸瓜,称赞其味“美好”(注11)。又有“芥塞”,就是用芥菜做的酸菜。用芥菜制作酸菜的历史可能远到秦汉以前,至今

13、四川泡菜的主要原料之一还是蜀芥(注11)。最早为其他地区所知的四川特产蔬菜,还是这个蜀芥,蜀芥在南北各地都有栽种,但只有四川产的蜀芥质量为上乘。今天,全国各地都有酸菜,一般说来,这些酸菜的种类都很有限,例如东北用大白菜(古代叫做“菘”)做的酸菜,其他地方用芥菜、罗卜、芜青(大头菜)做酸菜,且制作工艺都很简单,只有四川发扬光大了春秋战国烹饪里的制塞工艺,对多种蔬菜进行复杂的酸菜制作,因此,川菜在这方面,发展了古代中原地区的传统烹饪技术。 豆豉豆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调味品,早在秦汉以前就成了中原诸侯国烹调的主要作料,古歌曰:“美豉出鲁门”(注12),楚辞招魂:“大苦酸咸,辛甘行”指的就是豆豉。古代豆

14、豉最常见的种类是所谓“咸豉”,咸豉是一种有浓厚咸味的豆豉,它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味。在秦汉以前,以山东齐鲁所产最佳,到了魏晋时期,南方人对豆豉的嗜好已经超过了中原(注13),估计原因在气候的变迁(注14)。由于古代文献里未曾提及四川地区有豆豉作为烹调作料,我们不敢遽然断定古典川菜调料里有豆豉,但从豆豉应用的广泛和古代四川与外地的文化交流大致可以推定豆豉也是古典川菜里的调料。西晋张华博物志说:“外国有豉法,以苦酒溲豆,暴令急燥,以油麻蒸迄复暴,三过乃止,然后细捣椒屑筛下,随多少合投之。”张华介绍了非中原某地人民的一种豆豉制作法,以醋来浸泡豆子,经过暴晒,干后再用油和芝麻反复处理,最后随意撒上花

15、椒粉。一种观点认为博物志是后人假托张华撰写的,但问题是,无论张华还是其他人撰写,博物志谈豆豉是什么时候?假设是书谈及豆豉时是魏灭蜀以前,则“外国”就很可能指的是蜀汉,这是由于其中提到了使用花椒,因此可能是巴蜀的一种豆豉做法。现在,豆豉依然是中国烹饪里重要的调味品,各地都产,尤以南方所产为佳现代很多菜肴都有豆豉调和其中粤菜和川菜可能是豆豉用得最广泛的菜系了。现代川菜的麻婆豆腐,回锅肉,川北凉粉,二姐兔丁都离不开豆豉的参与。#StudyGet_Info_Pagination_SIGN# 酱论语说:“不得其酱不食”,可见酱在先秦以前的烹饪中的重要地位了。秦汉以后,酱的种类更是有增无已,齐民要术里提到

16、的“豆酱汁”和“豉汁”可能是现代酱油的前身。古代酱的种类远多于现代,包括植物做的酱,其中豆酱一直到现代还在用;也包括了动物做成的酱,如肉酱和鱼酱,现代中国烹饪里已经没有了。古典川菜里应该是有酱参与的,如陆游诗里就称赞过“醢酱点橙薤”(注44)。古代酱除了作为调味品以外,也被用来作为菜肴,这是与现代人之利用酱是不同的。现代川菜在酝酿阶段,酱参与的成分并不很重要,如注59所引清道光年间的宴会菜肴作料里未见酱单独出现,仅有酱油和酱腌(大头)菜,制酱的质量也不高,但在后来对酱的应用上却颇有声色(15)。王隐晋书说:“王文长州辟别驾,阳狂不诣,举州追求。乃于成都市,见蹲地啮胡饼。”胡饼是汉时从西域传到中

17、国的一种较大型面饼,其中嵌有芝麻,由于汉灵帝好吃它,洛阳居民嗜之成风,魏晋以后成为各地居民常见食物,这段文字透露了晋代巴蜀居民的食物里有和全国各地也能吃到的胡饼,它是在文化交流过程里被输入巴蜀地区的。同时,古代巴蜀地区的一些食物发明也流传到全国别的地区。1981年5月,四川忠县出土的东汉墓葬(注16)中的 “庖厨俑”头戴配花的高帽子,一手执刀,一手拿肉,身前摆满了牛头、猪头、鸡、鸭、龟、鱼、腊肠、蔬菜、瓜果、饺子等,形象地再现了东汉巴蜀烹饪成熟景象。尤其是饺子的出现,据考古专家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出现饺子的记录。上述姜、蜀芥、蜀椒等调料也是巴蜀地区流传到全国其他地区的产物。综上所述,战国

18、以后的川菜具有中国当时菜肴调味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是来自四川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川菜仍然保持了其中一些共性,如麻味和酸菜的制作,而全国其他地区的菜肴制作里,不是式微,便是绝迹了。参考文献注 1:清 袁枚随园食单。第四节。醋楼鱼,宋嫂鱼羹:杭州名菜,见南宋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注 2:战国 吕不韦等吕氏春秋。本味篇:“阳朴之姜,招摇之桂”,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注 3:例如四川乐山地区和德阳罗江地区的生姜质量属上乘,它们的嫩姜(不是姜芽)用来做泡菜是一道美味小菜。注 4:现今四川汉源县清溪和九龙县所产花椒是花椒品种里香味最浓,麻味最足的,享

19、誉全国。注 5:蓝勇,中国辣椒文化和辣椒革命。注 6:南北朝正一法文修真旨要:“五辛者,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注 7:现代川菜里,芥末较多使用在一年一度的春天里的春卷馅里,食春卷可能是古代普遍的迎春风俗,燕都游览志言明代“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荆楚岁时记也谈到春天有食“五辛盘”的风俗,这个五辛盘就是以素食为主的蔬菜春卷,同时也带有辛辣刺激味。注 8: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蒸缶(下四点水)法第七十七“胡炮肉法:肥白羊肉,。著浑豉、盐、孹葱白、姜、椒、荜拨、胡椒,令调适。”注 9:元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第一百五十一章,冯承钧译。注 10

20、: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葅。”注 11: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葅藏生菜法第八十八。注 12: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饮食部十三。豉、齑。注 13:郭子(郭子是晋人郭澄之撰,今存清辑本一卷)上有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说,西晋的官员王武子家有数斗羊酪,向从松江华亭(今上海附近)来的文人陆机夸示说:你们东吴有什么好东西能比这个?陆机不屑地给他打回去,说: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意思是说,你那羊酪算什么?能比我们江南的莼菜汤加盐豆豉么?注 14: 豆豉是黄豆发酵而成,黄豆在自然状态下发酵要求空气有一定的湿度,这样,现代北方地区因干燥就不能做到人民自制,只能在作坊里生产,规模相应就不如

21、南方了。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北方地区在两汉时期的空气湿度比现在相对要大,适合豆豉发酵的霉菌生长。注 15:清咸丰以前,成都人做酱的技术不成熟,直到咸丰中由酱园行帮公建了酱园公所(遗址在今成都酱园公所街)以后,制酱的技术才得到快速提高。当时的酱园行帮主要由江西人控制,酱园除了生产和出售甜豆酱以外,也生产和出售酱油。清末出现了高级酱油,如德阳酱油、中坝口蘑酱油、犀浦酱油,它们是现代高级川菜不可缺少的调料。此外,甜豆酱是著名川菜“金酱肉丝”的主要调料。四川独有的胡(蚕)豆瓣酱,其中包括著名的郫县胡豆瓣酱也是闻名遐迩,郫县豆瓣酱是回锅肉的主要作料。注 16:四川文物2003年第4期,成都。二、古典川菜

22、的主要特征 臭恶犹美-先秦以前古巴蜀烹调的残留虽然近几十年来的出土文物已经证实了战国和战国以前,巴蜀地区曾经有过自己灿烂的文化,包括用于生活饮宴的食器,其中的青铜礼器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注17),但我们却无法知道秦汉以前巴蜀上层的烹调。从现在所知道的的资料里,最早可见东汉末郑玄在注释礼记。内则时说:“今益州有鹿(歹委)”,就是说蜀人捕杀鹿,将鹿肉埋在土里,一直到腐烂发臭才取出来食用。稍后高诱注吕氏春秋。本味篇“臭恶犹美,皆有所以。”时,也说:“若蜀之作羊腊,以臭为美,各有所用也。”他们都听说蜀人嗜腐臭的习俗,可见那时四川地区的部分烹调给全国其他地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估计这种嗜臭的习

23、俗是秦代以前巴蜀地区的下层社会烹调风格在东汉末的残留。这样的饮食习惯在后来的文献里未见到记载,估计在东汉末中原世族对四川的移民潮里被冲击殆尽,以后在四川的变乱和再次移民潮里完全被消灭了,以至于近代北京、华东、华中声誉很高的臭豆腐(注18)也未被四川人所接受。(注19) 尚滋味、好辛香华阳国志谈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注20)。虽然唐以前关于巴蜀菜肴的种类和细节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晓,可是这两句高度概括巴蜀烹调风格的简单语句却让我们知道汉魏时期四川菜肴烹调的特点,那就是在重视强烈味感调料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带有刺激性的辛辣香味。考虑到现代川菜也具有类似的特征,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川菜的主要特

24、征继承了汉魏以来的风格。 蜜的重用秦汉以后第一次记录四川地方口味的文献见于魏文帝曹丕的与朝臣诏:(注21)“新城孟太守道,蜀睹豚鸡骛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驻守新城郡(今湖北房县、竹山一带)的孟达太守说:巴蜀人嫌猪、鸡、鸭的肉味太淡,喜欢在菜肴里加糖和蜜。蜜是古代烹饪里常常使用的调料,从春秋到宋,蜜都广泛地作为菜肴烹调的重要作料掺合在菜肴里。上一段提到蜀人的肉食烹调里使用大量的蜜,左思蜀都赋:“蜜防郁毓被其阜”,盛赞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这就为古典川菜大量使用蜜调味提供了物质依据。老学庵笔记谈到苏东坡嗜蜜:“一日,与数客过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

25、食之;每多不能下箸。惟东坡亦嗜蜜,能与之共饱。”估计东坡先生因为青少年时期在四川习惯了食物添加剂中重蜜的口味,后来把这种习惯带到他宦游和流放的天涯海角,因而使其他地方不习惯重蜜口味的人感到吃惊。蜜已经在现代中国烹调里几乎消失,在现代川菜里也罕见使用,它在烹调中的位置被蔗糖或者饴糖所完全取代。但是,今天的中国烹饪里除了苏州菜、无锡菜保持强度很高的甜味以外,其他菜系的甜味并不十分突出,川菜亦然。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两宋以后,中国烹调,尤其是四川烹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与蜜类似的调料还有乌梅、茱萸等,它们已经完全在中国烹调,同样在川菜里绝迹。参考文献注 17: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年第6期

26、。注 18:一般认为,臭豆腐是清康熙时期王致和在北京发明的,后来其制法被传到全国许多地方,包括长沙、南京、安徽等地,成为我国烹调上一个非常怪异的特例。注 19: 臭豆腐至今未能在四川流行起来,但四川有类似于臭豆腐的豆腐乳,如大邑唐场白菜豆腐乳、夹江豆腐乳、成都海会寺豆腐乳。注 20:东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注 21:唐 欧阳询、裴矩、陈叔达等艺文类聚。卷八十七。三、元代以前川菜的繁荣从战国末到南宋末,四川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移民是秦灭蜀以后对巴蜀地区的秦国移民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迁六国贵族到四川定居;第二次移民是东汉末动乱里,先是刘焉,后是刘备带领的中原世族进入四川;第三次移民是

27、唐末动乱中,四川接受了大批避难的中原世族。三次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移民的高文化水准并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进四川,因而促进了四川文化的进步和繁荣,而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得到了体现。 秦、西汉时期四川饮食文化尚未出现地区性特色秦灭蜀到西汉末年的三百余年间,由于第一次移民以后巴蜀经济的发展,成都的繁荣导致了物产的丰富与饮食业的兴旺,这就是扬雄蜀都赋里说的:“调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药之羹,江东鲐鲍,陇西牛羊”及具有珍稀野禽野兽“五肉七菜”的宴菜。从这几句简短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古典四川菜在西汉晚期时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中原烹饪文化的精神-“五味调和”已经成为四川至少上层人士饮食的基调;再

28、就是“江东鲐鲍,陇西牛羊”说明了四川烹饪原料不是单纯就地选取,而是通过水陆运输从长江下游和秦岭以西获得。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上述描述暗示了这一时期至少上层饮食还未出现地区性的特征,如果有,也是前一节里谈到的属于下层人民继承的战国以前的“益州鹿(歹委)”这样的不卫生,不文明陋习。在这以前,从史记里记载的“文君当垆”可以推想到蜀地的餐饮业也已经出现。总的说来,和四川在秦汉以后,很少表现出巴蜀古文化遗留一样,这一时期的四川饮食文化也基本上完全被秦汉先进文化所同化(注22),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区特色。 古典巴蜀烹调与中原、江南烹饪的分野出现在东汉末与魏晋时期东汉建立以后,四川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它的烹

29、饪文化开始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第二节里介绍的忠县东汉墓葬中的“庖厨俑”说明了巴蜀烹饪的成熟景象,其中水饺的出现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水饺应该理解为馄饨的变种,两汉时期馄饨被称为“餦馄”,是通称“饼”的一种,或者叫做汤饼。东汉刘熙释名“饼”中已提及“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但我们并不能准确理解汤饼的含义,我们只知道,馄饨或者水饺应该是小麦去麸以后的面粉制作成的,要求面粉加工质量很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至迟在东汉时期,四川地区的农业加工技术和中原地区一样,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阶段(注23)。馒头,或称“曼头”(注24),作为一种方便面食,应该是上面所引释名句子里所谓“蒸饼”的一种,在

30、东汉末已经出现了,但为什么要被高承归之于蜀汉诸葛亮的发明?这里除了名人效应以外,可能还因为蜀地曼头首创加入肉馅(注25),而且在形状上略似人首的缘故,和刘熙时的蒸饼当有所不同。魏晋时候可能托名曹操的人写的魏武四时食制谈到当时巴蜀的烹饪,说:“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说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江阳、犍为。”还提到“蒸鲇”,可见当时巴蜀地方已有清蒸鲶鱼的菜式了。(注26)不管怎么说,都说明了巴蜀地区的烹饪水平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有了相当的提高,并且以“喜着饴蜜”为中原所知,后来在东晋时期,再次为常璩的“尚滋味、好辛香”所确定。三国时,成都作为鼎足而三国家之一的首都,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第二次移民运动促成了巴蜀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在此期间,后主刘禅大兴土木,“颇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