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3.70KB ,
资源ID:98515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515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论中西医药结合防治糖尿病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论中西医药结合防治糖尿病课稿.docx

1、浅论中西医药结合防治糖尿病课稿浅谈中西医药结合防治糖尿病引言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临床上是科学的。目前的关键点是把握合适的结合点、选准可行的突破口,充分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开展对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和阐释,使中医理论体系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具象化,在此基础上发挥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综合优势,系统地解决糖尿病防治方面的复杂和疑难问题,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一 科学认识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糖尿病(一)从西医和中医双角度认识糖尿病1、关于糖尿病的西医理论糖尿病是一组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简单的说就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

2、的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上,高血糖症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主要标志,时间一长就会严重损害人体的许多系统,特别是神经和血管。糖尿病的并发症是致命的主凶,例如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各种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可导致失明、肾衰、中风、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而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一般查血糖除了需要查空腹时的血糖,还应该查饭后2小时的血糖。非同一天有2次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因此,定期查血糖可及早发现血糖异常并干预治疗。糖尿病的分型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症状:在发病早期,绝

3、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发生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处理,在已有明显症状时,糖尿病早已潜伏了一段时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2 糖尿病的内涵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逍瘅”。素问奇病论则阐发其病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消渴专篇讨论,分析了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男子消渴,小

4、便反多,以饮一斗,肾气丸主之渴欲饮水,口干燥者,白虎加入人参汤主之”。这开创了医学心语三消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卫生宝鉴已认识到消渴病小便改变的特点:“夫消渴者小便频数其色浓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同时,前人也认识到在该病过程中,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例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病变多发痈疽”。圣剂总录消渴门:“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河间六书宜明论方则认为该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则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弗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瘘劳嗽”。由上所述,古代中医对该病具有丰富的理论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二

5、) 传统医学和现代养生对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1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糖耐量减退、空腹血糖异常的诊断标准:项目空腹(mmol/L)餐后2小时(mmol/L)正常人6.17.8糖尿病7.011.1糖耐量减退(IGT)7.07.811.1空腹血糖异常(IFG)6.17.07.8容易得糖尿病的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中老年者、肥胖者、有高血压及血脂异常者、吸烟者、有巨大胎儿史者、长期高热量饮食者、日常生活缺乏运动者。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但已经证明对糖尿病的预防肯定是有效的。一般的医学资料上对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三级:一级预防: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阻止容易患糖尿病的人

6、不患糖尿病。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二级预防: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已经得了糖尿病要及早发现,积极、正确治疗,预防并发症。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三级预防:减少糖尿病残废率和死亡

7、率,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了糖尿病和并发症,进行强化治疗,使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残废和过早死亡的比例尽可能降低。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它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二、三级预防已经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部分,所以最重要的是一级预防。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糖耐量检查,查到糖耐量减低者将是重点预防的对象。尽快改变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加强饮食控制,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加强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监测自己糖耐量减低的发展趋向。2 现代养生法在糖尿病防

8、治中的应用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运用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等方法进行调摄,结合运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加以指导,并养成一种自我监测和调控病情的习惯,从而达到更加全面的控制病情的目的。糖尿病患者除了在平时生活上应注意以上四点外,还应该养成一种自我监测和调控病情的习惯,当患者自我感觉不佳,出现厌食、乏力加重或伴其他疾病(如感染、腹泄等)时,应进行系统性监测,血糖为主要监测内容,是制定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依据,能反映治疗效果,对调整药量、饮食量及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尿糖和尿酮均可用试纸进行自测。糖尿病患者

9、学会自我测试,不但能随时了解病情变化,还能调动患者对自身疾病进行保健、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治疗效果。二 各医学领域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和经验成果(一)糖尿病的治疗1糖尿病的西医治疗糖尿病的西医治疗:主要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的目的以血糖达到或者接近正常维持良好的健康和劳动(学习)能力,延长寿命,降低病发证率。主要给予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主要有四类:磺脲类口服降糖药(sulfo-nylureas ,略称SUS)、双胍类(biguanides)药物、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thiaolidinedio,略称TZD,亦称格列酮类药

10、物)。(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口服降糖药(sulfo-nylureas ,略称SUS)的基本结构包括磺酰基和2个辅基(R1和R2),磺基与脲酰基的结合决定共降糖作用,而辅基的种类决定了各种SUS药物降糖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SUS与位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SUR)结合后,关闭ATP敏感钾离子通道(KATP),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减少,细胞膜去极化,开放钙离子通道,细胞内钙离子增加,促进胰岛素释放,其降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数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组织。此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SUS药物治疗型糖尿病患者可改善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缺陷,增强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认为可

11、能有胰外降血糖作用。但该药物不适用于型糖尿病患者、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进行大手术、伴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妊娠的患者。(2)双胍类双胍类(biguanides)药物可增加外用组织(例如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通过抑制糖原分解,可降低糖尿病时的高肝糖生成率。双胍类药物可改善糖代谢,降低体重,但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血糖作用,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与SUS使用则可增强其降糖作用。(3)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有阿卡波糖(acarbose),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上的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例如麦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

12、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4)噻唑烷二酮噻唑烷二酮(thiaolidinedio,略称TZD),亦称格列酮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故被视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用于使用其他降糖药疗效不佳的型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SUS或胰岛素联合应用。此类药物有曲格列酮(tronglitazone,略称TRG)、罗格列酮(rosigliazone,略称RSG)和怕格列酮(pioglitazone,略称PIO)。TRG因可引起严重肝损害,先后在美国和欧洲停用。除以上这些还有就是胰岛素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多用于药物无效或者因为生理问题无法使用药物时使用该

13、方法治疗。2中医糖尿病的辨证论治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1)上消(肺热津伤)临床表现: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治疗原则: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代表方药: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的降酮汤、漆浩良方大全的人参白虎汤(2) 中消(胃热炽盛)临床表现: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治疗原则: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代表方药:张介宾景岳全书的玉女煎(3)下消(肾虚精亏)临床表现:

14、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原则: 滋阴益肾代表方药: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4)下消(阴阳两虚)临床表现:以小便频数量多,甚则饮一溲一,浑浊如膏为主,伴见腰膝酸软,畏寒冷,形体消瘦,四肢欠温,耳轮干枯,面容憔悴,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疗原则:温阳滋阴,补肾固涩。代表方药: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肾气丸治疗糖尿病常见的还有一些专方专药如:生津消渴丸、清胃消渴丸、益肾消渴丸、知柏地黄丸等。(二)将国内外中西药界在防治糖尿病领域的新发现1中草药防治糖尿病的新发现近年来,一些国家在中草药防治糖尿病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学家的

15、广泛关注。(1)桂皮其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美国农业研究处科学家成功地从桂皮中提取出可以促使细胞对胰岛素提高敏感性提高的化合物甲基羟查而酮聚合物,使葡萄糖的代谢提高了20倍,而对其他50种植物研究没有这种功能因子。他们推荐每天在饮料或流质食物中加1/4到1匙的桂皮粉,可对2型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同时健康人吃桂皮粉也可预防2型糖尿病。(2)苦瓜印度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现苦瓜能治疗糖尿病,西方近年又发现月见草种子、罗美木、番石榴汁、鸭跖草等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其中能调节血糖的物质被称为植物胰岛素。所以,糖尿病人在饮食中增加一定的上述食物对调节血糖有好处。(3)豆豉、食醋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国

16、的豆豉可以降血糖,其中的氨基酸衍生物可阻止小肠内一部分酶的作用,抑制对糖分的吸收。名古屋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食醋有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要增加豆豉、食醋的摄入。(4)长果黄麻长果黄麻能降低血糖和血压;长果黄麻的胡萝卜素含量十分丰富,因而能防止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被氧化后附着在动脉壁上。另外,维生素B1、维生素B2能有效地将糖分和脂质变成能量,使血液中不再残留多余的糖分和脂质。锌是合成胰岛素的材料,镁能促进胰岛素的功能,这些成分都有助于保持血糖的正常。(5)山药山药能有效改善高血糖: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由黏蛋白形成的。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地吸收。这一作用能抑

17、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可以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良好调空。(6)番石榴番石榴茶是将热带地区的水果番石榴的叶干燥后,用热水浸泡而成的。茶中含有番石榴多酚,这一物质能抑制分解糖的酶活化,缓解糖的吸收,使得只有必要的少量的葡萄糖被缓慢吸收。通过这一作用,可以避免人体吸收过多的糖分,从而抑制了血糖的上升,同时也防止了胰岛素的过度分泌。(7)桑叶其可降血糖,预防糖尿病;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桑叶中的脱氧野尻霉素可有效的降血糖。(8)匙羹藤印度的藤本马铃薯科植物匙羹藤古代印度传统医学典籍阿尤尔威达中记载,其在2500年前就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匙羹藤茶中的匙羹藤酸进入肠道后,与分解糖的酶结合,抑制

18、糖在肠道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9)巴拿巴茶其产于中美洲和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的常绿树的树叶干燥制成的。在菲律宾,很早就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茶来饮用。2、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常用的模式:(1)糖尿病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治疗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中医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使着眼于整体宏观的中医辨证进一步微观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又可使侧重局部和微观的西医辨病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以现代医学的标准诊断糖尿病,界定和保证两种医学在糖尿病研究主体方面上的一致;以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阐释糖尿病,达到辨病和辨证的有机结合。(2)中西医综合治疗糖尿病显著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治

19、疗糖尿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持久。两者合用既可提高疗效,又能抵消药物的副作用,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意义重大。另外,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一系列客观指标相结合,推动了对于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和认识,提高了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对“施治”的指导也更加确切。三 浅论中西医药结合防治糖尿病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临床上是科学的。目前的关键点是把握合适的结合点、选准可行的突破口,充分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开展对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和阐释,使中医理论体系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具象化,在此基础上发挥中西医结

20、合防治糖尿病的综合优势,系统地解决糖尿病防治方面的复杂和疑难问题,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代谢紊乱症群。这种胰岛素作用不足既可能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抵抗而产生,或两者兼而有之。后者在2型糖尿病中更为多见。临床上糖尿病以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为常见症状。日久可累及大、小血管及神经系统,形成多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中医认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地指出了糖尿病的发生与秉赋不足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中医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消渴。而现代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

21、减轻胰岛靶细胞的负担,有利于靶细胞功能的恢复,还可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可见,尽管中西医学理论各异,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治疗糖尿病,但多有其异曲同工之处。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都要求适当控制饮食、适度的运动锻炼、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定期监测血糖等,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防止急慢性并发症的必由之路。这些既是中、西医学两种医学模式对于糖尿病临床治疗学的研究成果和巨大贡献,也是中西医学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上的共同之处。其实,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除上述共性之外,还各有特点。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从增加胰岛素的作用入手。此外,也有考虑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等以

22、减轻胰岛靶细胞的负担,改善糖代谢紊乱等体内多种代谢紊乱症群。降血糖作用快,且降糖效果强;并可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但对于改善糖尿病症状的效果不甚理想,且不同的降糖药物均有其一定的副作用等,是其显著的临床不足。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和出发点,多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健脾益肾等综合治疗措施,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紊乱状况。一般来说,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降糖药弱一些,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糖尿病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方面有显著优势,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少。正因为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药物既有其共同之处,又各自具有特点,互相之间各有短长,临床上才可能取长补短,以协同增强降糖效果又互相抑制副作用,达到长期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缓或阻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致残致死率等目的。在临床上,对轻、中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缓、悠长的优势。而对于中、重型糖尿病患者,则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取西药控制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各种代谢紊乱;而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既可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又可改善临床症状,共同延缓或阻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