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3.05KB ,
资源ID:98474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474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docx

1、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这是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第1篇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教学时数:1课

2、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三、依文解

3、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

5、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一)课堂训练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谣言止于智者七、教学反思: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

6、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第2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

7、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课时1一、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

8、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居:居住及:到国:国都。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

9、,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3.课文探究(质疑)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

10、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三、课堂检测及其家穿井( )不若无闻也( )问之于丁氏( )有闻而传之者( )(2)翻译: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

11、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第3篇穿井得一人翻译及原文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

12、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基本信息出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1 ,本则录音由梓君朗读2 )。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

13、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附穿井得一人教案: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教学准备文本

14、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

15、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16、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17、,练就一双慧眼。“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一)课堂训练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谣言止于智

18、者七、教学反思: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第4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

19、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课件 ppt课时 1一、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

20、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居:居住及:到国:国都。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

21、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3.课文

22、探究(质疑)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三、课堂检测及其家穿井( )不若无闻也( )问之于丁氏( )有闻而传之者( )(2)翻译: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