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148.15KB ,
资源ID:98468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468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科学科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科学科中心教研组付印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科学科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科学科中心教研组付印版.docx

1、小学科学科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科学科中心教研组付印版小学科学科教材分析石碁教育指导中心科学科中心教研组(四年级上册由唐 蔚、邬玉燕主编)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包括“动物怎样生活”、“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怎样生存”“植物的根和茎”“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和植物”共六部分。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及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的认识;知道人也是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同样也生长、变化和死亡。进而使学生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生命观,能够从多个角度更为准确地定义生命,建立起生命科学的知识基础。下面分课时讲解本单元的重难点。第一课:动物怎样

2、生活1、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回顾以往观察过的动物(蜗牛、蚂蚁、蝗虫、和蚕)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所以本环节是比较重要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实施过程:可以展示四种动物的图片同时展示观察回顾的要求。要求如下:基本生活需要。身体构成外形特征以及生长变化过程。繁殖后代的方式。运动方式。怎样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也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观察需求)在学生观察回顾过程中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寻找这几种动物相同的地方,以及蜗牛与其他三种动物不同的地方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容易去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以及动物有类别之分。2、探索其他动物。本环节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观察其他动

3、物,教材上列出了六类动物(猫、蜻蜓、白鸽、青蛙、甲鱼、金鱼)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选用其他动物但需要在哺乳类、昆虫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中各选一种。实施过程:让学生分组观察一种动物,最好观察实体动物或者标本,这样更便于学生观察,如果只是简单的观察书中的图片,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没有标本,也可使用图片但是图片要有针对性最好有多幅细节图,事先打印出来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准备。这样便于使学生的观察更有针对性。具体观察内容可以参照教材的第三页。要求如下:1、下面以狗(哺乳动物)为例子展示一下图片的选择:2、和第一环节不同,本环节还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发散性,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如:

4、多数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但是产卵繁殖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鸟类是亲鸟孵化,爬行动物靠环境温度孵化。蜻蜓、青蛙在陆地上生活在水中产卵,甲鱼和海龟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产卵。鱼有鳞片、蛇也有,鱼鳞和蛇鳞有什么不同。(鱼鳞是鱼的外骨架,有反光伪装、定型减少水摩擦等作用是鱼的保护屏障,并且鱼鳞上的环还是年轮。)。部分蛇类存在卵胎生现象。3、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师和学生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尽量减少教师打不出学生提问的现象。第二课:形形色色的动物本课分为三部分:1、对形形色色的动物进行分类。本环节是让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其他动物进行分类,这里先不要规定学的分类方式,让学生清楚动物分类是多样性的。可能分组情况如

5、下:按水生陆生、按毛发、按有无足、按卵生胎生、按有无脊柱等。2、分类活动过程交流:“同学们都找出了哪些和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在投影里展示“哪些动物大家一致认为是相似的,哪些是看法不一致的”讨论不一致的地方,分别陈述理由,课本以小朋友的口吻提出三个问题“鸭子既能在水里游,又能在地上走,它和青蛙是不是一类?”“蜗牛是哪类动物?”“让我们数数蝴蝶有几条腿?”旨在引导、激发学生去识别动物的特征。课堂上学生肯定会问:“乌龟和蛇没有一个地方像为什么它们是同一类?大家都知道乌龟和蛇同属爬行类,而我们经常都是说同是卵生都是冷血动物等等。其实最关键的是蛇腹部下方有单独一排特殊的鳞片,叫做腹鳞,腹鳞排列在它们身

6、体的下侧,蛇就靠腹鳞爬行,所以属爬行类。在讨论的基础上整理和总结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然后让学生汇报。然后展示“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让学生自己补充完善。鸟类动物:身体表面长有羽毛,用卵繁殖后代。鱼类:鱼的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生活在水里。昆虫: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爬行类:身体表面有鳞或甲、爬行。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裸露,用卵繁殖后代,发育经过变态,小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以后大多生活在陆地。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主要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3、找动物的共同特点。按照教材中

7、提到的5个方面:都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能够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等。第三课:植物怎样生存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海尔蒙的实验;第二部分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课主要围绕“植物是依靠什么生存的?植物的养料是什么?”这一中心进行教学。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海尔蒙实验得出结论认识植物养料制造”这样的方式进行教案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了解海尔蒙实验,经历对植物养料的探究过程。 知道植物的生存主要来源于养料的制造,养料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 认识植物叶上的气孔,知道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培养学生不懈的探

8、究精神。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植物的养料是什么? 难点: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3、教学过程:展示一株植物让学生猜想它靠什么生存?植物生存所需的养料是什么?从哪里来?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测“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可能认为水、土壤等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养料。“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可能水是植物的养料。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那植物的养料可能从土壤里获得。”让学生们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了解海尔蒙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第六页。为了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海尔蒙又怎样作了进一步的猜测?这个结论正确吗?了解植物在体内

9、制造养料的方法: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观察研究,现在我们知道了,多数的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子依靠阳光中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交流:植物制造养料所需的空气和制造的氧气是怎样进出的?认识气孔。气孔在叶片的背面,是植物同外界交换气体的通道。了解植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 植物释放的氧气,能为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又能美化我们的环境等。4、光合作用介绍:本课最终还是没有说明植物制作的养分到底是什么,储存在哪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课后做。选择大叶片植物,选择它的完整的叶片,“叶片1”完全用黑色卡纸夹住,“叶片2”一半用黑色卡纸夹住,“叶片3”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放置在

10、太阳下2个小时左右。取下3片叶片放置于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然后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很快我们会发现酒精变成绿色(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颜色变淡。然后将叶片取出。将叶片擦干,分别滴上碘酒,我们会看到“叶片1”整片叶片变成蓝色,“叶片2”部分变成蓝色,“叶片3”极少变成蓝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淀粉,然后储存在叶片中。第四课:植物的根和茎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根的作用。第二部分:茎的作用。根据教材发现本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学

11、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实验来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实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肯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吸收水分。那么植物

12、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教学中我们将避免“证伪法”,因为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如果学生真的出现这样的假设,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一、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和茎的作用实验证明2、教学难点:证明实验的设计三、教学过程1、根据学生的经

13、验引导得出: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2、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多样带根和茎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归纳常见植物都有根和茎,并由根和茎的多样性暗示植物的根和茎有其他作用。3、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设计实验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里提示学生应该选择叶片大的植物,并把植物置于阳光下。由于实验过程长,在学生设计完后,就可以展示预先完成的实验结果,可以通过录像形式。继续讨论根其他的作用。4、设计茎具有输

14、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四、教学建议:由于本课实验的实施过程比较长,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将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或者事先整理好实验结论,便于在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后展示给他们看,然后鼓励他们在课后完成实验。第五课 形形色色的植物本课共三部分:收集有关植物的资料、做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概括植物的共同点一、教学目标:1、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

15、按问题进行讨论。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三、教学过程:1、分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要学生收集各种植物名称以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对于收集资料的要求,教师要有所规定,应该与本课相关。分组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电脑操作熟练的建议他们制成课件。以此来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对各种植物有基本的了解,对后面的植物共同点的分析是有帮助的。2、分组讨论找出各种植物间的异同点。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生长发育过程、繁殖后代、身体构造、生长环境、运动与反

16、应)分小组,每组选择凤仙花的一个特征与自己小组收集的植物进行对比观察讨论。寻找异同点(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到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3、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出示蒸腾作用实验视频以及课件图片,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和值得注意的地方,如:选择叶片大的植物。注意蒸腾作用实验时间很长,不便于课堂完成,所以展示视频最好。要求学生课外可以自己做,以便对蒸腾作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蒸腾作用也是植物的共同点之一。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为大

17、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4、小结植物共同点。四、本课值得注意的地方:植物的蒸腾作用同时还受外界很多因素影响,在课堂中可以简单的介绍。光:光促进气孔的开启,蒸腾增加。水分状况:足够的水分有利于气孔开放,过多的水分反而使气孔关闭。温度:气孔开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温度过高失水增大也可使气孔关闭。风:微风有利于蒸腾,强风蒸腾降低。CO2 浓度: CO2 浓度低促使气孔张开,蒸腾增强。第六课 动物和植物本课是对前5课学习成果的整合,共二部分: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是什么。一、 教学目标1、动物和植物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

18、处,都属于生物。2、人类也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3、不具有生物特征的物体属于非生物。二、 教学活动过程:1、复习动物的特点和植物的特点。2、寻找动物与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主要从五个方面去找: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都会经历生长和死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都能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不同点主要从二个方面去找:与动物相比植物一般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与动物相比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3、引出生物的概念在前面的对比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的概念有生命的物体。由此可以推断出凡不具有“生物”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4、我

19、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将人类同其他生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总结“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唯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第二单元溶解本单元围绕“溶解”这一主题,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把学生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怎样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重新分离出来吗?等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浅入深地展开对“溶解”现象的一系列观察研究活动,逐步丰富和发展学生关于“溶解”的概念。本单元共有5个方面的内容: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通过观察比较食盐、砂糖和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让

20、学生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理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够溶解,有些物质不能。2、怎样加快溶解: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物质的表面积、水的温度以及是否被搅拌等。3、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的概念。4、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双向变化的过程。5、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让学生明白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和液体、气体和气体之间。第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分为三个部分: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一、教学目标要求:

21、1、让学生了解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是溶解得特征。2、让学生了解有些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行。3、学生在对物质溶解现象的观察中,能够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变化过程,能用过滤的方法完成混合物的分离操作。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水里,观察。(会发现盐在逐渐溶解,沙粒没有变化)2、搅拌,搅拌继续观察比较。(盐完全溶解在水中,沙粒无变化)3、要求学生描述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在现象的

22、观察、描述中,学生和老师将使用一个重要的的词 “溶解”)4、由此会得出两个问题:溶解是什么意思呢?不溶解呢?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溶解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没有溶解其实关于食盐和沙在水中的溶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过,心理面早有了定论。本环节设计的原因就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通过实例了解溶解和不溶解,进而将这种结论应用到其他溶解现象中,看是否正确。(二)、活动二:面粉和沙在水中溶解了吗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将看到的现象与沙+水比较,与盐+水比较看看更像前者还是后者?2、然后搅拌继续观察。将看到的现象与沙+水比较,与盐+水比较看看更像前者还是后者?由此可以根据活动一得出的溶解和没有溶解的概念来判定面粉

23、在水里面是否溶解。3、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分散”到水中看起来:面粉+水更接近于食盐+水,面粉变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4、此时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比较过滤(由于本课实验较多,最好将过滤设为演示实验,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两低两碰”(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3)、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4)、玻璃导流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注意书中的实验图片是没有导流棒的。面粉、食盐、沙粒通过滤纸过滤后发现面粉和沙粒都被隔离在滤纸外,水变清澈。这说明面粉与沙粒相似。5、过滤的过程中沉淀实验也已经完成,我们会发现,面粉+水,最终水开始

24、变清澈,面粉沉入水底,这与沙子相似。6、由此让学生明白:像盐那样,放多久都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叫溶解。像沙子、面粉那样,过段时间就会沉淀的,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三)、活动三: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1、把几小粒高锰酸钾投入一杯水中,把几小粒砂糖投入另一杯水中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2、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3、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个实验现象。砂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不明显,我们很难在视觉上看到它均匀分部在水中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是动态过程。颗粒从看得见到看不见(肉眼),水从无色到紫色,且由浓变淡,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颜色从不均匀

25、到均匀的过程,可以这么说:高锰酸钾是认识“溶解”的最好材料。(四)、本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有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溶解和不溶解。第二课:怎样加快溶解本课旨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材分为三部分: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糖块溶解的时间记录;加快食盐溶解得研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搅拌、切碎、加温等方法可以加快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2、过程与方法:知道对比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体验对比实验的公平性,能用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3、情感态度与

26、价值观:初步感悟到科学探究中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养成遵守规则、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变量控制的讨论(相同条件下),研究加快溶解得过程。难点:实验时的变量控制。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1、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他们不难答出:搅拌、切碎、热水。2、怎样来验证呢?让学生思考怎样来完成这个实验,能够三个因素一起验证吗?如果不能应该怎样控制:哪些条件要相同?为什么?哪些条件要不同?为什么?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对比实验就是要讲求公平。3、进行实验观察: 搅拌真的能加快肥皂在水中的溶解吗?对比组实验组不同不搅拌搅拌相同时间:同时 肥皂:大小、形状一样约2克 水:100m

27、l冷水时间:同时 肥皂:大小、形状一样约2克 水:100ml冷水结果慢快用热水真的能加快肥皂在水中的溶解吗?对比组实验组不同冷水热水相同时间:同时 肥皂:大小、形状一样约2克 水:100ml时间:同时 肥皂:大小、形状一样约2克 水:100ml结果慢快切碎真的能加快肥皂在水中的溶解吗?对比组实验组不同肥皂块切碎的肥皂相同时间:同时 肥皂:大小、形状一样约2克 水:100ml冷水时间:同时 肥皂:大小、形状一样约2克 水:100ml冷水结果慢快由此验证搅拌、切碎、热水能够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二)、活动二:记录糖块溶解得时间根据活动一的已有经验让学生们猜猜看:哪一名同学会最先吃完糖块。分组进行

28、。设计表格如下:溶解糖块的方法溶解所用的时间同学一含在嘴里不动同学二用舌头翻滚搅拌同学三把糖块咬碎同学四又咬碎,又搅拌此环节是要让学生明白让物体加速溶解的三个因素同时应用,能够更快加速。(三)、活动三:加快食盐溶解得研究1、由于课堂上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因此“加快实验溶解得研究”可以安排到课外延伸,让学生自行探究。2、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活动,先想出一些可能加快实验溶解得方法,再验证这些方法是否真能加快食盐溶解。注意对比实验的应用。第三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本课是在学生了解溶解的特征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后,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对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问题的研究。分为两部分:

29、食盐在水里能无限量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溶解得量是有一定限度的。2、过程与方法:根据研究问题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2、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包盐倒入杯中并搅拌让学生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溶解)再放一小包盐继续搅拌?(溶解)2、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

30、地溶解吗?问题的提出学生很可能有不同意见。(会和不会)3、由此来引出课题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1、先让学生们猜测:10包、12包(2克一小包)2、实验设计过程及材料的选择(让学生经历设计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师生讨论: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一杯水是多少?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怎样计算食盐?怎样算溶解到底了?3、统一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4、让学生分组写出实验计划并展示讨论交流后进行分组实验。附小组设计方案:研究的问题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研究的准备杯里装50毫升的水,2克一包的食盐20,包筷子、水槽、记录纸研究方法将一包盐放入水中直至完全溶解后再放另一包。研究结果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包食盐,即( )克食盐。(三)、本节课就是让学生经历自行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的过程。知道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各方面的因素。第四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材共分四部分。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物质。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食盐粒特征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运用前几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