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9.97KB ,
资源ID:98182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8182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选英美报刊选读.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选英美报刊选读.docx

1、精选英美报刊选读窗体顶端英美报刊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黎秀石编著,王宗炎审校,1985年第1版读许国璋文集2,居然看到一个很熟悉的书,黎秀石编著王宗炎审校的英美报刊选读。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书,或者对这个书有印象。至少,这个书引起了我不少美好回忆。这个书是很早的一个书了。后来的十多年里,各个大学,各个出版社出版的相同题目的这类书很多。但我我看过的同类型的书里面没有一本给我印象深刻过于此书的。买这个书十分偶然。大概是读大二期间,学校食堂前临时弄起了个跳蚤市场,专门卖大四即将离校的师兄师姐的书籍磁带等物品。去转了转,带回两本书。一本是顾准文集,一本就是英美报刊选读。不知道辗转多少人的手了。大概也

2、是一代传一代吧。可惜传到我,就放在我的书架上,没有再传下去。有点惭愧了。但是也不知道是否有人会看这本书,看了之后还觉得此书真的很不错。人很多时候是不能一相情愿的。太早的书了,纸质有点泛黄。但还好不是那种黄而粗糙并且味道很重的纸(这种书目前图书馆很多见)。纸张没有味道,也还算细腻。印刷油墨质量也还好。也确实经过好几个人的手了,前面的一百页,留有多个人的笔迹。单词的读音,意义,都在旁边备注着。字写的很整齐,整个书也就不让人觉得脏。后几百页就几乎没什么字了。大概前面几个主人也是读了一些,就没有毅力读下去了。买的时候就想,晚自修的时候每天读一点吧。后来每次晚自修就都带着这本书,大概到9、10点的时候,

3、脑袋就会大,有点头疼,教科书什么的,是看不进了。就拿出英美报刊选读,读个10页或者更多。选文有难有易,有长有短。关键是注释十分详尽,读的很有兴味。一个学期下来,一本500多页(回忆,可能有误)的书也就读完了。以前英文总是上课课文读完了事,第一次读这么多英文。并且,读的这么有意思。现在工作生活都和英语无关,但有时候还会拿起英文书读读,也和那时候读此书很有关系。现在回想起来,此书的优点还真不少。第一是选材。当然,限于当初形式和认识的不足,选入的一些篇目有意识形态的限制。但是从整个书来看,编者对英美报刊是十分熟悉的。无论是报刊杂志的体裁、题材、表现等等,编者都胸有丘壑。高屋建瓴,对整个有把握,就知道

4、从中抓取什么。从所选篇目看,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事小事,事实或者消失隐去,现象和意义却都在,即使在今天读来也有历史的回响和当下的借鉴。报刊选读的时效性是个大问题。这里可见编者的学识。和目前一些大学里随便翻几本杂志选几个文章的所谓教授不可同日而语。本书还有一大看点是注释。很多书的注释都很精彩,比如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真有让人买椟还珠之感。此书也让人有这个感受。不单单注释文字,关键是注释文字后面的文化社会内涵,注释题材、文字、现象等在报刊中的体现及意义。正面说了还不够,从反面再说一下,反面可能还不够,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下。这个角度在另外一个空间还有他的另一个意义。所以举一反三,大概就是如此。

5、作者的注释不是和正文无关的,是完全有机的结合。在注释中,作者将他几十年报刊的心得一点点传授,有经验,有观点,有心得。完全无私的奉献,期待的,只是读者用心的阅读聆听。2005年6月12日于深圳东方居补: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书,对此书印象很好,写此文感谢此书编者黎秀石先生。作者:samwang996回复日期:2005-7-139:44:03关于黎秀石先生:在网上查了一查,他的资料还真少。只知道两点:1、“二战”期间是重庆大公报派往东南亚盟军在缅甸战场的随军记者,仰光解放后转派往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的英国太平洋舰队做随军记者,在东京采访了日本投降的经过。2、解放后在中山大学担任英文教授(记忆,可能有误

6、)黎秀石先生目前已经92岁高龄,但还时有讨论中日关系的文章问世。读文章,更可知老尔弥坚的含义。可读读下面两篇文章:1、中日开创和睦相处的新时代。2、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吗?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吗? 年月日上午时半,我沿着舷梯走上停泊在东京湾上的美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心情十分激动。作为重庆大公报随英军太平洋舰队的记者,我将亲眼目睹日本的投降签字仪式。回想这几年中国被日本欺凌的情况,我巴不得国内同胞此时此地能和我一起目睹日本向我国和盟友屈膝投降的实况。 一 战胜国战败国都忏悔 我国受降的全权代表是当时的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由于中国首先抗击日本侵略,奋战时间最长,九国代表入场的次序以我国为首。时

7、分,徐将军率领着随从人走向举行受降仪式的甲板。他精神饱满,态度严肃而沉着。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跟随在后面。 时分,主持受降仪式的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到甲板上与各国代表共列。时分,日本降使由美国驱逐舰运到“密苏里”号舰上来。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前来求降。 时正,盟国受降仪式开始。先由麦克阿瑟讲话,他说,各参战国代表聚集于此来签署一项庄严的协定,以使和平得以恢复。不少在场的记者觉得麦氏的讲话不恰当,把侵略邻国的日本和反侵略的盟国一方求降一方受降的关系,说成是共同做出协定,恢复和平,太为日本留面子了。这会引起后遗症的

8、。 接着,麦克阿瑟指着甲板上摆好的桌子,叫日本代表前来在降书上签字,先是重光葵,后是梅津美治郎。 受降书签署由麦克阿瑟以盟军统帅的名义首先开始,其次是尼米兹海军上将以美国全权代表的名义签署。接着是中国全权代表徐永昌将军。其时是时分,我眼眶充满了泪水,一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情绪涌上心头。 受降仪式结束后,我走向徐将军,请他说几句话。徐将军沉思一会儿,一字一句地慢慢地说:“今天是要大家回想的一天。今天每一位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假如它的良心告诉它有错误,它就应当勇敢地承认错误而忏悔。” 我请徐将军进一步说明“忏悔”的含义。他稍微摇一下头,不愿再说下去。 事后我想,日本军阀和盲从军国主

9、义的那部分日本人民是造成亚太地区(包括日本本土在内)十多年来大灾难的罪魁祸首,自应认罪忏悔。但是,战胜国有什么可忏悔的呢?但我想下去,深感徐将军的话有理:中国广土众民,但内战不息,竟被小日本有机可乘,步步进犯,我们招架无力,一再受辱,实在愧对祖宗。 英国自应忏悔。本世纪初叶,日本侵略野心已暴露无遗,英国却与日本结盟,养虎为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又与法西斯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助长德、意、日侵略野心,造成全球浩劫。更可耻的是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即之时,英国与日妥协,封闭盟军援华物资的惟一陆路交通滇缅路。及日本打到缅甸,英国政府转而求我国派遣远征军入缅,援助在败中的驻缅英军。英国政府当年这样敌

10、友不分,今天反思,能不惭愧? 美国如果有良心的话,也应该忏悔。日本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美国还把大量废铁卖给日本制造枪炮。更令人气愤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于年月在苏联的雅尔塔和斯大林背着我国私定秘密协定,把我国在东北属主权范围内的利益划归苏联,作为苏联于德国战败后参加对日作战的交换条件。美国政府这样子对待抗日流血牺牲最大、奋战时间最长的盟国,能不问心有愧吗? 苏联对日作战只有天,中国抗战年。根据什么样的道德标准,苏联在战后可以把日本曾在中国领土内霸占的权益归为己有呢?况且正是由于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在大陆的兵力,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生死搏斗、危急存亡之时,才得免于受到日本关东军在其背后猛砍一刀。苏

11、联如有良心,也应问心有愧吧? 月日我们报道日本投降仪式之时,尚未知道美苏有此密约,但徐永昌将军作为国民党政府的军令部长肯定已经知道了宋子文奉蒋介石之命于年月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顺从罗斯福的安排,承认苏联战后享有在长春铁路、旅顺、大连的特权,承认外蒙古独立。月日正是日皇裕仁宣布停战,向中、美、英、苏求降之日。两件大事在同年同月同日发生。日皇求降,我们胜利之日,竟是我国当时的政府丧权辱国之时。太痛心了也是历史上一大讽刺:敌人投降了,我们还向别人送礼,请它参战! 二 日本果真无条件投降? 受降仪式结束之后,东京和前几天一样十分沉寂,到处所见都是被炸毁和烧焦了的房舍。惟一可以看到的盟国祝

12、捷活动,是在英舰“约克公爵”号桅杆上飘扬着中、英、美、苏的旗帜。英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福拉赛上将邀请盟友共庆太平洋战后第一个和平之夜。在甲板上,美国第三舰队司令海尔赛看见我,对我说:“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但我们盟国也许做错了一件事。”我赶紧问他,做错了什么事。他笑着回答说:“我们大概对待日本人太仁慈了。我们仍然让他们活着。”我说,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也是心肠软的。我后来和一位美军上尉谈到对待战后日本的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消灭侵略者,但日本人民不都是帮凶,其实都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不过,他怀疑盟国放过了日皇裕仁是否明智之举。不少同业也谈到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大问号:日本果真是无条件投降了吗?观

13、礼那天,记者手上没有降书全文的复印本,都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其后细看降书才发现并无“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字句,而只是写着:本代表(指受降代表)兹命令日本帝国大本营应立即对不论在任何位置之一切日本军队及在日本国支配下之一切军队之指挥官,命其本身及在其支配下之一切军队应立即无条件投降。” 军队投降与国家投降,两者区别很大。年月,中美英举行的开罗会议明确宣告,中美英三国对日继续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为什么到日本正式投降之日,无条件变为有条件,废除军国主义的日皇体制变为保全日皇裕仁的地位呢?要解答这两大问题,得从头说起。 日皇于年月日召集重臣及军方首脑,面谕开始讲和工作。其时日本败局已定,日皇

14、寄望于苏联出面“调停”交战双方达成“荣誉的和平”。当时,苏联对日本来说还是个中立国,并且曾和日本签订过中立条约,但是已于年月日宣布废除此约。 月日,日驻苏大使佐藤第二次奉命请求苏联出面调停时,中美英三国向全世界播放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其主要内容为: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的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远铲除;日本战犯将交付审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碍必须消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 波茨坦公告还警告日本政府,如不接受上列条件,日本将面临迅速而完全的毁灭。日本内阁参议会于月日开会,全体通过这样的决议请政府采纳:“日本目前

15、所应采取之惟一方策,即为接受波茨坦宣言。”但军部仍在内部鼓动少壮派准备本土决战,对内阁参议会自然置之不理,而日皇裕仁则再求苏联出面调停。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约日本驻苏大使于日晚会谈。日这一天,日本政府正在盼望不久有好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之时,他们听到的却是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个原子弹的爆炸声。广岛全市顿成废墟,居民死伤无数。日皇裕仁至此决心从速结束战争,因此更焦急地等待苏联的复音。佐藤日得到的答复却是:苏联当天对日宣战。 苏联原来和美英约定月下旬参战的,如今提早显然是由于美国使用原子弹,估计日本投降在即,不立刻“赶上车”就享受不了罗斯福叫蒋介石送上的礼物(即苏联享有在长春铁路、旅顺、大连的特权)了

16、。 月日美国扔了第二个原子弹,长崎居民和广岛一样死伤无数。我在舰上的英美同业有认为广岛之后日本势必放下武器,长崎的惨剧本来可以避免的。还有人指出,第二个原子弹是催促日本当局在苏军进入中国境内参战之前,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件结束战争,以免苏联战后参加驻兵日本牵制美国治理日本。但苏联自有它的打算,日向日宣战那天晚上,苏军已进入我国东北进攻日军了。苏联就这样加入了中美英波茨坦公告,成为对日作战盟国之一员。但美苏之间从合作转为互不信任至此已见端倪,此后发展下去,被日本得以利用来取得有条件的投降。 月日,日皇在御前会议决定,在不改变日皇体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件,当天瑞典政府受日本委托把这个决

17、定转告中美英苏国。月日,美国以公开广播的形式答复日本,其内容为:“自投降之时起,日皇及日本政府之国家统治之权限,为实施投降条件起见,应置于采取其必要措施的盟军最高司令官限制之下。” 美国这样答复就等于同意不废除日皇,而只是把他的权力,在必要时,受制于盟军最高统帅。这完全违反了波茨坦公告中两大受降条件: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日本战犯将交付审判。 谁都不能否认历史事实。日皇是三军统帅,各次侵略战争,从侵华至偷袭珍珠港,无一不是他决定进行的。日本历次御前会议记录可以为证。日皇本来无法逃脱战争罪犯应得的审判。但是美国在他还没有投降前就答应他可以继续高高在上当“天皇”。 三 美国在日本种下了祸根 为

18、什么美国对日政策来了一个度的转变呢? 当时,美国当局虽然知道日皇求和了,但还没有决心派兵在日本登陆。美军鉴于打下冲绳岛付出的沉重代价和该岛军民至死不降的顽抗精神,担心盟军如强行登陆,会遭遇到比在冲绳岛顽强得多的抵抗,如果废除了日皇,至死不悟的军部主战派,一旦不受到约束,势必蛮干到底,日本本土的局势将难以收拾。华盛顿的决策者就是以此为理由,一反原来的政策,取消要打倒日皇的决定,转而维护他的皇位,但把他放在盟军司令官之下,利用他在日本人民中的地位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美国此举是权宜之计,达到了美军平安进驻日本本土的目的。但从长远计,是失策。为什么年后的今天日本右派势力日益猖狂呢?其中一

19、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偶像依然存在。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一旦发现对方的弱点,就得寸进尺。日皇日得知美国答应他保存皇位,便又狂妄起来了。日他向国内人民颁布“终战”诏书,一字不提向盟国投降,而只是接受中美英苏的共同宣言,并且把日本的侵略解释为“当初开战是为了自存与东亚的安定”。日本政府直到今天不肯承认曾侵略我国,原来是以此为根据! 盟国在受降书上,把原定要求日本国无条件投降改为日军无条件投降,但事实上进驻日本的美军也没有监督日军无条件地投降。 日军参谋本部命令部队烧毁一切机密文件,仅东京市谷区一地焚烧文件的黑烟满布天空达三天之久。这样,日军毁灭了它在侵略中施行毒气战、细菌战、“三光”政策等

20、等罪行的纪录。年月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军在中国抛弃的“化学”炮弹大约有万枚,大部分埋藏在地下。这些弹壳已腐蚀,化学物质(即毒气的液化)开始流出,危害居民的健康和环境卫生。今天,多年后,还没有把埋藏在各地的毒弹加以清除。此中一个原因就是日军毁灭了有关它施行毒气战的纪录,如今在各地找出全部毒弹困难不少。更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政府尚未负起清除这些毒弹的责任。日本也参加了的禁止化学武器条约要求成员国年以内处理抛弃在其他成员国所有的化学武器,但是日本政府一直拖延到周年的今天。 这只是日军故意违反无条件投降销毁罪证造成的恶果之一。销毁罪证就是掩护战争罪犯,这也是明目张胆地抗拒盟军受降的一个条件:审判战

21、争罪犯。 受降书另一规定:严禁日本拥有军事工业。但是,日本政府和军部下令把军需物资“紧急和秘密”地转为民用,但更严重的事态还在后面。盟国原来指定把日本个军需工厂作为赔偿中美英苏国之用的,但独揽统治日本大权的美国竟把这些工厂先后归还日本政府或私营企业。 年月,中、美、英、苏、法在巴黎举行对意大利媾和会议时,我趁机向美英苏方面了解三强对日媾和有什么想法。我了解到三国有一个共同的主意:不让日本再有重工业,以防它重新武装起来,这和波茨坦公告“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是一致的。 为什么事隔不久,美国又来一次度的大转变,不顾盟国的决定,扶植起日本重工业呢?其后几年亚太地区发生的战争,把答案和盘托出

22、了:美国要使日本成为它称霸全球的一个卒子。 四 日本人说: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 年月日美军开始进驻日本。我和一些英美记者于日先行登陆。在月日举行受降仪式前后十多天里,我把在东京、横滨等地采访工作的重点放在两个问题上:一、日本人民对侵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看法,现在改变了没有?二、战后日美关系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我在东京等地战后残存的办公室、旅店、商店、街道访问新闻记者、店员、家庭主妇、军人、学生等。他们态度温和,没有反感。在每次谈话中我都提出这个问题:你认为东条英机是个民族英雄还是个战争罪犯?他们的回话虽用语各有不同,但内容总是相同:既不是战争罪犯也不是民族英雄。我总追问一句:那么,你对东

23、条英机有什么看法?他们的回答也是一致的:“他有错误。”“什么错误?”我问。“他没有准备好。”从新闻记者、学生到家庭主妇都是这样说。我真是惊怒交集,但我很快就平静下来,我想这大概是日本警事厅指示居民对待盟国记者要表示的态度,不一定代表日本人民的看法。但是,随着战后年月的增加,日本政府和民间舆论不断为侵略我国翻案,我今天认为当年那些日本人所说“没有准备好”是他们的心里话,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样想下去,当年惊怒交集的心情今天又涌上心头。“没有准备好”等于说,打得不够狠,杀得不够多,“三光”政策不够彻底,所以打败了,战后年了,有多少日本人敢于公开承认侵略我国是罪恶,战败是罪有应得的?相反地,日本社会很

24、多高层人物仍然同意日皇裕仁在“终战诏书”所说,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日本的生存”。 现在,日本又为了它的“生存”而准备了。它在财力比上次准备得充裕多了,军力还差一点。 我们对有侵略前科而至今不承认有罪的邻国,不可不提高警惕! (作者黎秀石教授在“二战”期间是重庆大公报派往东南亚盟军在缅甸战场的随军记者,仰光解放后转派往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的英国太平洋舰队做随军记者,在东京采访了日本投降的经过。本文就是作者基于当初的耳闻目睹又经过年的沉淀后做出的深思熟虑。) 摘自真相南方周末精华本第二辑 作者:behappydontworry回复日期:2005-8-1610:31:00楼主所提到的书也是我大学里新闻英

25、语的教科书。其中第一课(章)提到新闻首先看出处,真是让我至今受益。读书时,在系办公司偶尔可以看到他。现在多年过去了,昨天广东电视台采访黎教授让我在电视上再次见到,感觉很开心。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作者:夏虫语冰钦回复日期:2005-8-1611:42:39这书不错,上学时借来读过作者:samwang996回复日期:2005-8-1614:52:42谢谢HAPPY兄把我这个老贴顶上来。我很少看电视,所以没看到。是不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采访黎教授的?我补贴的黎教授的文章也颇感慨他“思路清晰”。这个帖子也正好可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虽然一直想另写个文章。借您贵言,也“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作者:samwang996回复日期:2005-8-1614:54:23谢谢夏姐姐。原来还是有不少人读过这本书。窗体底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