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说课稿精品教育doc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本节内容在学习空气,氧气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习目标:1、知
2、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2)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 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2)难 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采用实验现察法与想象类比法相结合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
3、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现察,实验,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三、说学法(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农村,经济薄弱,不太重视学习,学习气氛不浓.我尽量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记忆,提
4、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2、学法设计:思考观观察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从宏观进入微观是关键,教学中设计学生能够有感官参与,思维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对现象的观察、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改进,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学会如何观察比较现象,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比较实验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四、说教学程序(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情境问题:1、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高锰酸钾粉末分散实验,让
5、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取出高锰酸钾粉末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2、交流与思考: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3、讨论与归纳:(1)物
6、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三)活动与探究一: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让学生认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1、探究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1)实验方法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
7、起。现象是溶液A逐渐变红,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2、交流与讨论:多媒体出示情境问题(1)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2)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3、归纳与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4、练习与实践(1)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
8、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2)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四)活动与探究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认识微粒之间有空隙1、学生实验探究(1)学生实验1: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振荡后,观察体积。(2)学生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2、交流与归纳:(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3、练习与实践:多媒体出示题目(1)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2)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
9、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3)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有什么收获 得到了哪些结论 回忆,总结,发言(六)课外练习与实践:做P62页14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说课稿尊敬的
10、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之后,学生初步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特性,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学习了分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的联系、区别和转化后,为今后学习化合价、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难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
11、、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12、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结构和化学变化中转化关系。(2)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2、教学难点原子、离子结构及原子与离子的转化二、说教法(教法分析)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三、说学法(学法分析)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一)启:
13、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问题情境:物质都由微粒构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原子、离子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如何转化?(二)读:让学生读P63-70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2、阅读思考提纲(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何特性?(2)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何联系?它们是如何转化的?(3)在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你能对大多数粒子运动路径没有
14、改变方向,一小部分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作出解释吗?(4)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原子中各微粒间存在哪些数量关系?(5)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6)什么是离子?离子与原子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1、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2、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
15、是呈电中性。3、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4、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5、原子与离子的转化:原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6、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7、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四)练:练习与实践做P70-71页1-12(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
16、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后,学生初步了认识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进一步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意义,掌握元素的书写,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 元素与原子的
17、联系、区别(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生活常识,了解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逐步积累化学用语,体会使用化学符号的优越性。(2)体验化学就在身边,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2)元素符号的意义和书写,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初步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2、教学难点:(1)元素符号的意义(2)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二、说教法(教法分析)由于本节
18、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三、说学法(学法分析)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问题情境: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二)读:让学生读P72-76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2)
19、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2、阅读思考提纲(1)什么是元素?元素和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2)如何书写元素符号?你知道了哪些元素和元素符号?(3)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如何表示离子?(4)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5)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6)元素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
20、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讲种类,也讲个数,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可构成分子。(2)书写元素符号:一大二小(3)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元素或该元素的一个原子(4)离子符号的书写(5)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物质的分类(四)练:练习与实践做P76-77页1-12(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
21、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在学习了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后,了解了物质由元素组成,但物质名称不能体现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学式能直观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式的书写又是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本节所处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化学式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它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关键之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2、过
22、程与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 (1)化学式的意义(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3)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2、教学难点:(1) 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二、说教法(教法分析)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三、说学法(学法分析)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
23、和背读的习惯。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问题情境:高锰酸钾由什么组成?KMnO4由什么组成?由此引出化学式能科学、直观地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且各国通用。(二)读:让学生读P78-81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1、化学阅读要求:书读四遍(1)粗读:逐字逐句地通读全文(2)细读:理解勾、画出内容的重点、难点(3)精读:认真理解勾、画出的重点、难点,作出批注(4)背读:关书回忆本课的重点内容,若不能熟练回忆,需再阅读。2、阅读思考提纲(1)什么是化学式?化学式有哪些意义?(2)什么是化合价?你能知道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元素化合
24、价有哪些规律?(3)如何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4)化学物是如何命名的?(三)知:交流与归纳:教师引导,按阅读提纲,利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答案,组织学生讨论,解读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1、化学式的概念: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以水(H2O)为例说明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的涵义以H2O为例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表
25、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表示一个水分子中由2个氧原子和1个原子构成数量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O)=2Ar(H)+Ar(O)=2+16=18.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 aRbc 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b 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c 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如:3H2SO4 Ca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4、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
26、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1)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呈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2)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识记:课本P80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A)标注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务必要写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电性,后标数目。(B)某些元素具有可变价态,它们表示在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会出现多种可能。特别:Fe 在命名时,+3价就是铁,而在+2价时要被称为亚铁补充:初中一般常见的原子团及化合价5、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
27、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Na(钠);固体非金属:S(硫)、P(磷)等;稀有气体:He(氦)、Ne(氖)等(2)氧气等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下标,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多少个该原子。如:O2(氧气)、O3(臭氧),Cl2(氯气)6、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例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写出组成元素,正价在前,负价在后:AlO查出以上两种元素的化合价:Al+3,O2求出公倍数:32=6铝原子个数和氧原子个数:63=2,62=3将原子个数分别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方:Al2O3检验:(+3)2+(-2)3=07、简单化合物的命名(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根据元素的
28、名称,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ZnO读作“氧化锌”,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但要注意,H2O就是“水”,不能读成“氧化氢”,NH3就是“氨气”。(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u(OH)2读作“氢氧化铜”(3)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根据原子团和另一元素的名称从右到左的顺序读作“某酸某”。如:CaCO3读作“碳酸钙”但注意,H2CO3就读作“碳酸”,H2SO4就读作“硫酸”等。(4)、某些比较复杂物质的命名如:Cu2(OH)2CO3读作“碱式碳酸铜”,H2O2读作“过氧化氢”等(四)练:练习与实
29、践做P83页1-5(五)结:讨论与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内容要点 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在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后,知道了根据化学式能直观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由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化学式的量的的含义,利用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0、、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利用化学式计算不但是初中化学最常见、最基础的计算,也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本节所处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利用化学式计算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关键之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2)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3) 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2、教学难点: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二、说教法(教法分析)由于本节课内容学习非常陌生且抽象性强,而初中学生预习习惯差,所以本节课我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和交流讨论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三、说学法(学法分析)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一)启:设置情境,复习引入新课问题情境:化学式有哪些含义?(二)读:让学生读P81-83页。多媒体出示化学阅读要求和阅读提纲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自学。1、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