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3.01KB ,
资源ID:979909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990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10篇doc.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10篇doc.docx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10篇doc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_共10篇范文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掌握辩证分析与对比分析的技巧,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使学生学会利用洋流的优势为生活服务,让学生们意识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有关原理进行验证。2.掌握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运、海洋污染的

2、影响【学习难点】3.掌握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运、海洋污染的影响课前复习。根据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将右侧的洋流图补充完整。活动一对比上下两图,找出洋流对世界气候分布的影响。活动二根据图中所给渔场位置,分析渔场的形成条件,以及寒暖流对生物资源的影响。1.下图为“南美洲南部沿岸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洋流是秘鲁渔场的重要成因B洋流随季节不同方向相反C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D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2.分析下面海洋表面等温线、洋流分布示意图和澳大利亚简图,完成1617题。(1)上图中表示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岸的是()(2)不受洋流影响的地理环境有()A南亚东季吹

3、北风夏季吹偏南风B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景观的形成C纽芬兰、北海道等地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D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海港常期不冻(3)关于世界重要渔场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海渔场附近有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B.美国东部沿海的纽芬兰渔场,处于东格陵兰寒流与墨西哥暖流交汇处C.南美东岸的秘鲁渔场是上升流把海水深处的无机盐类带到海水上层,使浮游生物等鱼饵丰富,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饵料D.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课后阅读讨论】神奇的“鸭子部队”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一个装了2.9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摔裂,令所有玩具鸭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只

4、庞大的“鸭子舰队”。在最初三年中,其中一批约1.9万只鸭子走完了6800英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路程,沿途经过印尼、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6英里。另一批大约10000只鸭子没有跟随“大部队”,而是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在随着浮冰缓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了2000英里之后,这支北上的“鸭子舰队”开始南下。当浮冰开始解冻后,这些鸭子终于得以解脱,向美国东海岸漂流了2000英里。课后讨论运用洋流的有关知识,分析“鸭子部队”的行进路线。教师寄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付出时,人生便已准备好了相应的回报。范文二:洋流对地理环境

5、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详析一、知识构建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的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只关注对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洋流。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洋流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洋流的分布又对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

6、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对高中地理大纲中有关洋流的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本条课程标准具体包括的知识体系如图1。二、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模拟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7、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三、重难疑点本部分内容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成因,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等都是教学中的重点。依据课标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洋流对人

8、类活动的影响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洋流的成因,虽然课标没加以要求,但抛开洋流成因直接总结洋流的运动规律,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部分知识涉及海水密度差异与洋流运动的关系、风向与洋流运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四、教学建议1.方法参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地理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把课堂打造为“亲身体验的平台、合作讨论的平台、自由交流的平台、动手操作的平台、和谐思辨的平台、

9、快乐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及享受到获取地理知识的喜悦,为此笔者做了如下设计。(1)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本课以“漂流鸭”的故事导入。导入新课时播放视频,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漂流鸭”能够完成如此漫长的旅行,到达世界的很多地方?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运动规律?洋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出本课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结尾,课件展示“漂流鸭”环球路线图,引导学生找出漂流鸭所经过的洋流路线。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具有连贯性,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又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2)问

10、题导学,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按以往的常规教学,教师多是从洋流模式图讲起,然后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是典型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做法,此种教学容易出现教师课上讲授很透彻,学生听得很明白,但是课后容易忘记的问题。新课程并不否定教师的“讲”,但更注重学生的“学”。这个“学”字大有文章,不同课选择的教法学法不同。通过有目的、分层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读图和信息提取,并分析与归纳,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洋流的概念、暖流和寒流的概念、洋流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成因的学习探究过程。(3)案例教学,学以致用。在洋流对地

11、理环境影响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案例,分组研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4)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组长监督和保证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记录员负责整理组员的活动结论,填写活动记录表。发言人负责在小组学习活动结束时,交流、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上课前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将班级桌椅按小组成员数摆放,呈圆桌形,便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5)

12、实验教学,形象直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达芬奇也曾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洋流的成因时,可设计如下实验: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领取实验物品,如特制的鱼缸、吹风机、食盐、自来水、墨水等,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学习实验报告的注意事项,如实验目的、实验要求等,操作员按照要求及步骤进行实

13、验,记录员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待实验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公布结果,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实验结论。2.图表使用目前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都有“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可见此图十分重要。教师可采用归纳教学法,授课时先让学生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通过设置问题,如以太平洋为例,读图思考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然后再以大西洋为例思考上述问题,通过不同海域的对比和分析,寻找共性和差异,归纳其分布的一般规律并落实在

14、洋流分布图中,然后建构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图,接着再探讨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对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图,学生读图、教师板图、学生画图、学生用图等环节,通过图文转化、图图转化,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学生的读图用图潜力。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有关的原理进行印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案例中的矛盾点展开(如选取纬度相近的一地,与卑尔根、伊基克进行气候资料、气候类型及植被类型的对比)。在印证原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地图(如“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以及“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注意对

15、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方法的培养。3.活动指导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海水密度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要分层次地提出阶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质疑问难、讨论、评价等方式的探究活动,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建构洋流模式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实践升华到理论。根据教学要求,可对活动做如下设计。(1)实验探究风海流、补偿流及密度流的形成过程。实验一:风海流及补偿流的形成过程实验目的:用吹风机模拟盛行风,观察塑料屑在吹风机吹拂下的运动,用以解释风海流及其补偿流。实验器物:水桶、塑料屑、自来水、吹风机、鱼缸、电

16、源插座、水盆实验步骤:*将玻璃鱼缸盛满水(水量多一些,效果更明显)。*将塑料屑放入鱼缸内(先少量放入,观察实验现象,如果不明显,再逐渐加量)。*将吹风机插在电源上(注意安全)。*打开吹风机并按照图示的方向吹拂水面(吹风机保持与水面平行略向下倾斜,否则效果不明显)。*记录员观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水体的运动情况,并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总结:鱼缸里的水模拟的是海洋环境,吹风机所产生的风模拟的是盛行风,盛行风吹拂海面,海水随风漂流,这种洋流叫做风海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形式。流向与盛行风吹拂的方向相同,用8个字概括:“风往哪吹,水往哪流”。海区海水流出减少,相邻海区海水补充,形成的是补偿流。实验二:盐度差异

17、引起的密度流实验器物:特制鱼缸、玻璃挡板、食盐、自来水、有色液体(红墨水或者高锰酸钾溶液均可)、玻璃棒、试剂瓶、粉笔屑实验步骤:*将鱼缸盛满水,以没过鱼缸中间隔断顶部的三个小孔13最合适。*用玻璃板紧紧挡住隔断的小孔,阻断两侧的水流运动。*向插入玻璃板的鱼缸一侧加入适量食盐、有色液体和碎屑,并迅速使用玻璃棒搅动,使盐快速溶解(搅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水面平静后,沿着隔断竖直向上快速抽出玻璃板(玻璃板上的水珠不可掉落到鱼缸内以免破坏水面的平静)。*观察鱼缸底部水体的运动方向。*在清水一侧玻璃孔附近水面上加入粉笔屑,观察鱼缸表层水体的运动方向。*记录员作好记录。实验总结:鱼缸两侧

18、不同的水体表示不同盐度的海域,这个实验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底部海水由密度大的海区流向密度小的海区,从而形成密度流。为了保证实验能够成功,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个鱼缸是特制的,对于尺寸有着一定的要求,长45cm、宽15cm、高25cm为宜。在鱼缸中间用玻璃胶粘贴一块打好孔的玻璃板,将浴缸分成两部分,再准备一块普通的玻璃板,尺寸以能挡住玻璃小孔为宜。(2)洋流模式图的建构。以人教版p98活动为例,活动设计目的是用边复习边思考边绘图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大洋表层的洋流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的空白图,指导学生将气压带和风带补

19、充完整。对比世界洋流分布图,示意学生观察信风与赤道暖流的流向、盛行西风与西风漂流流向的关系,观察大洋东西两岸补偿流的分布,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前面风海流实验的论证。接着在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用以表示洋流的流向,对前面洋流分布内容的复习和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等地理术语,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让学生记住洋流的性质。学生可以根据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归纳大洋东西两岸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在模式图中用红笔标明暖流的位置。对于季风环流的知识点,教

20、师可以通过复习南亚季风风向来解释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成因,可以秘鲁寒流为例了解补偿流的分布规律,以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讲解密度流的分布海区。五、思考与练习思考:请同学们查阅并阅读有关“厄尔尼诺”现象的资料,说出其影响气候的机制。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活动规律,科学家也在积极研究之中,因此也需要大家共同关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又可逐步建立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范文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详析一、知识构建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的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只关注对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

21、洋流。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洋流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洋流的分布又对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对高中地理大纲中有关洋流的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

22、布图”及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本条课程标准具体包括的知识体系如图1。二、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模拟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

23、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三、重难疑点本部分内容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成因,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等都是教学中的重点。依据课标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洋流的成因,虽然课标没加以要求,但抛开洋流成因直接总结洋流的运

24、动规律,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部分知识涉及海水密度差异与洋流运动的关系、风向与洋流运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四、教学建议1.方法参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地理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把课堂打造为“亲身体验的平台、合作讨论的平台、自由交流的平台、动手操作的平台、和谐思辨的平台、快乐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及享受到获取地理知识的喜悦,为此笔者做了如下设计。(1)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本课以“漂流鸭”的故事导入。导入新课时播放视频,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

25、量促使这些“漂流鸭”能够完成如此漫长的旅行,到达世界的很多地方?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运动规律?洋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出本课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结尾,课件展示“漂流鸭”环球路线图,引导学生找出漂流鸭所经过的洋流路线。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具有连贯性,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又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2)问题导学,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按以往的常规教学,教师多是从洋流模式图讲起,然后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是典型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做法,此种教学容易出现教师课

26、上讲授很透彻,学生听得很明白,但是课后容易忘记的问题。新课程并不否定教师的“讲”,但更注重学生的“学”。这个“学”字大有文章,不同课选择的教法学法不同。通过有目的、分层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读图和信息提取,并分析与归纳,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洋流的概念、暖流和寒流的概念、洋流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成因的学习探究过程。(3)案例教学,学以致用。在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案例,分组研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

27、刻且易于理解接受。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4)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组长监督和保证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记录员负责整理组员的活动结论,填写活动记录表。发言人负责在小组学习活动结束时,交流、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上课前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将班级桌椅按小组成员数摆放,呈圆桌形,便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5)实验教学,形象直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达芬奇也曾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洋流的成因时,可设计如下实验: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领取实验物品,如特制的鱼缸、吹风机、食盐、自来水、墨水等,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学习实验报告的注意事项,如实验目的、实验要求等,操作员按照要求及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员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待实验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公布结果,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