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45.88KB ,
资源ID:97910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910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123年级必背古诗诗题诗情诗意.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123年级必背古诗诗题诗情诗意.docx

1、小学123年级必背古诗诗题诗情诗意知诗人:了解诗人生平及诗人作诗背景解诗题:通过解释诗的题目,总体把握古诗的内容读诗韵:反复朗诵古诗,注意停顿,读出韵味明诗意:结合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悟诗情:感悟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抒情001石灰吟 明于谦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作者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ting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人。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

2、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2诗题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3诗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怀。.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

3、: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浑: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4诗情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这种修辞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对石灰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简朴,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四声)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5诗韵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002墨梅元王冕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作者王冕(12871359),元代诗人、文学

4、家、书法家、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中国绍兴人。2诗题这是一首作者自己咏叹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3诗意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儿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染上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奖它的颜色美好,只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美丽,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5诗韵墨梅王冕(元)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1)墨梅:用水墨画出来的梅花。(2)吾家:我家,我们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3)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

5、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4)池头:池边。头 :边上。(5)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五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重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6)痕:痕迹。(7)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这里也指清高的气节。(8)满乾坤:(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之间。诗中指人间。4诗情-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xi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三、四两句盛赞墨梅

6、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实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003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作者王昌龄(

7、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写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相。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计划从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2诗题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西北,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昌龄送别辛渐的一首诗3诗意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

8、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如果洛阳

9、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4诗情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5诗韵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004己亥杂诗 清 龚gng自珍九州生气恃sh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ng)

10、人才。1作者龚自珍(17921841),字璱(s)人,号定庵(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去接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一共写了315首诗,一首都没有丢掉,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一组诗集。2诗题这首诗的标题,是一组诗集,它写出了诗人的平生出处、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3诗意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

11、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5诗韵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ng)人才。其余解释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浩荡: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落红:落下的花朵。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依靠。喑(y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天公:老天爷。降:降生,降临,出现。4诗情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

12、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

13、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00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zhn,又字和仲zhng,号“东坡居士”,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

14、父亲苏洵xn、弟弟苏辙s zh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co co、曹丕co p、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f)、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2诗题望湖楼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路宝石山下,少年宫广场西侧,是一处绿树掩映、岩峦烘托、飞檐凌空、典雅古朴的楼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zh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3诗意乌云上涌,就如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给遮住。白雨就如同跳动的白色珍珠,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

15、,吹散了满天的乌云和白色的雨点。此时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就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诗中大自然特点:云:移的快、黑雨:白、乱、快风:大水:面积大、清澈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pngpi,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5诗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望湖楼:古建筑名,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季节;夏季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3.醉

16、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醉时书写的。4 遮:遮盖,遮挡。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6.忽:突然。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9卷地风:即龙卷风。10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4诗情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用“翻墨”比作乌云,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

17、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第四句写景。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006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18、头活水来。wn q n d qng r x ,wi yu yun tu hu shi li1作者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hu,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sh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r学集大成者,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2诗题观书有感二首是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揭示深刻的哲理。3诗意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小诗。借

19、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想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5诗韵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鉴:镜子。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

20、,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n)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的清澈。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江心。引(那通 哪) 。4诗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

21、“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

22、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

23、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007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南宋叶绍sho翁应yng怜lin屐(j)齿印苍苔,小扣柴扉(fi)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作者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s宗,号靖逸。2诗题游园不值,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

24、却没能进去观看的所见所感。3诗意花园主人应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要不,为什么客人轻轻敲门这么久都不开呢?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是不可能关得住的,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此诗先是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的遗憾;后来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的惊喜,写的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情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5诗韵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j)齿印苍苔,小扣柴扉(fi)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 游园不值 : 我在游

25、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应:应该。 怜:爱惜。屐齿 :木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苍苔:青苔。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4诗情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叶绍翁这首诗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

26、,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008示儿 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

27、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作者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hozho。2诗题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是诗人的绝笔,是一首七言绝句。3诗意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有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cho tng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

28、你们的父亲!这首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的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5诗韵示儿 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写给儿子们看。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

29、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4诗情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

30、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

31、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