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82KB ,
资源ID:97790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790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docx

1、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论中国工业技术的现代化问题一、 中国 工业 技术进步历程的简要回顾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原发性(自创性)技术进步和获得性(继发性或扩散性)技术进步。前者是本 经济 系统内的技术发明所推动的技术进步,后者是通过引入本系统之外的已有技术而实现的技术进步,是技术扩散的结果(金碚,1994)。同样,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主要包括国外技术引进与本国技术创新两大基本类型.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落差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巨大收益,后起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通过模仿和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实现的。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展和经济持续增长、 科学 知识与技术研发(R D

2、)能力的提高,后起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将不断增强。1.新中国工业技术体系基础的建立中国 现代 工业技术是随着工业技术引进和工业项目的建设逐步 发展 起来的。“一五”时期,苏联援助我国进行了“156项”建设(实际实施150项)。苏联援建的这些项目,帮助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奠定我国工业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薄一波,1991)。以这“156项工程”为重点,中国还实施了近1万个基本建设项目,其中限额以上项目921个,到1957年底全部建成投产428个,部分投产109个,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超过旧中国近百年积累固定资产的60%。中国开始有了过去没有的现

3、代工业部门,例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械、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锌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和有线电的制造工厂等。这显著地改变了旧中国国民经济的技术面貌和部门结构,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吕政,史忠良,1999)。1961年以后,中国的技术引进从苏联转向西方国家。19621966年共签订80余项技术引进合同,使用技术引进资金3亿美元,引进规模比较小,后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多数引进项目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国在引进工程项目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科学院和高校的各有关学科,其实施者是各个工程项目的技术引进和“攻关”小组,

4、其实践则主要靠各个 企业 的技术培训系统来完成。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就十分强调“自主技术开发”,并没有完全依赖引进,而是希望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中国自身工业技术的提高。这一时期中国自主技术开发在一些生产领域(突出表现在军工)和一些生产环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业总体技术水平提高不大。为了获取先进工业技术,满足国内对工业品的巨大需求,中国不得不一轮又一轮地依靠引进技术和成套工业生产设备,从而形成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技术。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经济调整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技术引进工作重新提上日程。1978年,根据技术引进“六五方案”掀起技

5、术引进高潮,全年签订1230多项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为78亿美元,大大超出了实际支付能力,被称为“洋跃进”。1978年的技术引进基本延续以前的方式,也形成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进口生产能力”的倾向,“是一次更大规模的引进生产能力”(陈慧琴,1997)。由于当时的引进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没有足够的外汇支付和技术消化能力,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实际效果不甚理想。2.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技术发展状况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和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向技术进步的主体角色转变。同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决定。在20世纪80年代,国

6、家、企业对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大大增强,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19801990年,全国取得科技成果7万多项,引进国外技术1万多项。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加快,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吕政,史忠良,1999)。同期,国有企业实施改造项目45万个,其中轻纺重点改造1200项、机电项目115项、军转民改造296项,完成总投资5500亿元,是前28年投资的3.07倍(李荣融,1997)。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建的大量非国有工业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成为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约有80%的国内开发的技术成果首先应用于乡镇企业,国有企业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也向乡镇

7、企业扩散了大量适用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工业部门结构更加齐全。1990年中国工业形成了由3个采掘业和25个制造业部门组成的完整体系。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工业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日益缓解。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实施追踪国际科技前沿的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80年代是工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和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中国工业和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一些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过去长期存

8、在的商品短缺状况基本改变,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已基本立足国内生产,重点行业生产水平与国外差距明显缩短。200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7个工业部门的增加值和销售收入除个别行业外均在10亿元以上,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工业产品实物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工业大国”之一。这一时期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199020_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由139亿元提高到703亿元,年均增长14.5%。200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 D)达到GDP的1%(895.66亿元),20_年为GDP的1.09%(1042.5亿元),其中企业R D的支出分别为537亿元和6

9、30亿元。二是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开发活动数量不断扩大。20_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18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29万人。全国研究开发活动折合全时人员由1991年的67.1万人年增长到20_年9519万人年。三是科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企业日益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也逐步转向企业化运营机制,促进了科研与经济之间的进一步联合。相当多的科研机构转制后根据市场竞争要求确立了科技创新方向,促进了科技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张景安,20_)。四是技术创新成果明显增加。从1995年以来,我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增长很快

10、,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也在增长,1999年国内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7000件,20_年和20_年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达到了1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的不断增多,为提高我国工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从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和有关指标分析,在世纪之交,中国的科技发展开始进入“起飞时期”。五是中国的技术引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引进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明显缩小。以前的技术引进主要进口成套设备、关键设备,90年代以后的技术引进明显增加了技术服务、顾问咨询、技术许可、技术转让、合作生产的内容。1996年,中国成套设备、关键设备进口比重分别为43.43%和38.09%,其他引进占18.5%。中国技

11、术引进的另一特点是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把大量先进生产技术带到国内。20世纪末期,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把比较先进甚至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20_年42%的企业使用其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20_年以来,约有45的外商投资项目采用了其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国本土市场和劳动力廉价优势,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越来越多,20_年达180多家,其研发水平和地位也不断上升(刘光国,20_)。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科研开发和技术引进,到21世纪初,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总体生产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六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随着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兴起,我国在生

12、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_年,全国按新口径 计算 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总量达到464.5亿美元,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7.5%。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8793.9亿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优化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带动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生力军。二、中国工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1.中国总体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是工业技术水平的基础。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根据世界银行和瑞士洛

13、桑管 理学 院等机构的综合评价,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中游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知识生产数量增长很快。20_年,中国发表的科学 文献 已经从90年代位居世界第15位上升到第6位,一些原创性成果如水稻基因组精细图、131万亿次并行机、TDSCDMA成为第三代国际通信标准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知识生产数量绝对值仍很小(美国、英国、日本的SCI 论文 占世界30%、8%、8%左右,中国仅占3%),影响力小,主要是模仿跟踪,创新突破少。从科技投入看,尽管中国近年来加大了财政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14、数量,并提高了占GDP的比重。但是绝对量和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_年中国研究开发投入总量仅为美国的125和韩国的12。中国科技财政投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企业还没有担负起研究开发主力军的任务。20_年,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总费用还不到福特公司当年研发投入的12。同时,中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低,科技后劲不足。2.工业制造水平的差距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之一甚至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但还远不是工业强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工业制造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即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环节,增加值率和收益率都比较低。中国工业技

15、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制造业设备技术水平方面。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3200多种主要工业生产设备的普查,20世纪90年代出厂的设备只占13左右,一半左右的设备是80年代的水平,还有相当部分是70年代以前的设备。大部分工业企业的设备水平比较落后.比如,机械、石油化工、 电子 、化学、建材、电力、煤炭等行业中具有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分别只有11%、16.6%、27.7%、40.6%、21.5%、20.3%和9.2%(郭克莎,20_)。2000年,全部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78646亿元,净值只有51792亿元,人均只有1万美元左右,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装备水平

16、更低一些。这只有美、日、德等工业强国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装备水平的几分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数量和质量相差甚远。近年来,我国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量不小,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20.5%下降到1998年的15.7%和1999年上半年的12.8%,仅为发达国家技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的13。受科技水平低和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的影响,中国工业产品的技术档次比较低,大多数高新技术依赖进口,20_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17.5%,进口比重为26.4%,相差达9个百分点,逆差高达176亿美元,并呈现逐年扩大之势。中国主要机械产品中

17、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不足5%,中低档装备产品因出现结构性过剩而积压严重;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1999年,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高达136.17亿美元,20_年,机械及运输设备作为我国第一大类进口商品,占我国进口总额的44%,贸易逆差仍达121亿美元。同样,中国还需要大量进口高附加值的轿车用钢板、不锈钢板,中高档纺织品和服装面料,高档化工和建材产品等。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深层差距可以从中、日两国制造业的比较反应出来。日本财经媒体日经BP社一篇文章认为,日本制造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先进、质量最高”的代表,其主要王牌:一是高质量品牌实力;二是专利技术显威力,日本企业每年申请的专利就要以万为单位计算

18、,亚洲各国要想后来居上是相当困难的;三是设计改进能力,日本只进行高附加值商品的规划与设计,生产则交给人工成本较低的中国就可以了;四是设备实力,要生产先进的产品,只凭廉价的人员成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具有尖端技术设备的支持;五是应变能力,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缩短交货期限。日本制造业的上述优势显然是中国制造业的差距。3.制约中国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中国工业技术基础较差,整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从根本上看,中国工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较低的根源是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较低的投入状况决定的。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

19、技体制、企业缺乏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社会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和宽松环境,都影响了工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比如,旧的科技体制由科研院所承担着技术开发的任务,企业从社会分工上主要是生产而不是技术开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有限。国家的技术开发资金主要拨给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人才也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而不是企业。我国70%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而发达国家则是企业拥有大约60%-70%的科技研究开发力量。我国的科研机构大部分是独立或设置在高校内,由于与生产不结合而另有其独立的运作和评价体系,因此,其技术成果往往缺乏市场前景,且多数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达不到可以供企业直接应用的程度。即使有些实用性很强、应用前景

20、看好的产品、技术或工艺成果,也缺乏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去试验和生产,并进行推广和转让,从而无法最终进行成果的转化。我国的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仅为35%-38%,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只有16%,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科技开发体制的落后不仅影响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也影响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企业更注重引进成套设备,对相关技术的消化吸收、改造创新不重视。这最终导致我国对引进技术及相关技术消化吸收困难,改造创新慢。自改革以来,中国下力气打破旧的科技体制,但还没有成功,企业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同时,有关的政策 法律 环境也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还没有建立技术进步的投融资

21、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不完善,执行不严,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严重,许多企业不愿意冒风险投资技术开发而是采取省钱省力风险小的技术跟进战略,坐享技术成果,挤占市场份额,瓜分利润,最终导致投资研究开发的企业盈利很小,失去积极性。三、加快中国工业技术现代化的建议1.充分认识工业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工业技术的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的核心与前提,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许多科学技术前沿正在酝酿新的重大突破。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原始性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代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代表工业科技水平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22、对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中国只有加快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才有可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好地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产品升级、提高质量、扩大出口、控制污染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前提下,需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和提升“旧经济”。引进、发展工业技术产业,推进工业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以“新经济”带动“旧经济”,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基础。只要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就能够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为先导,走出一条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2.正确处理自主

23、开发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必需的、正常的和经济的。落后状况下的封闭只能更加落后和提高发展的成本。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和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是正确的,效果是显著的,有利于扩大开放和引进技术的各项措施仍必须继续坚持。但是,引进技术并不排斥甚至否定自主开发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引进技术的带动作用也是有限度的。比如,改革开放早期从中国香港和 台湾 引进的工业投资项目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对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的作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华投资的技术大都比较

24、先进,在华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整体上高于国内企业,但基本上也不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发达国家在中国的技术扩散与适度的技术转让仍有很多限制。跨国公司对技术转让严格控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技术在中国的扩散,并以提供先进技术为条件获得更大的利益。其次,如果缺乏自主开发的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和战略技术,将难以建立先进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一个没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般技术能够引进也应当引进,但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

25、自主知识产权。 历史 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对外技术依赖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这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战略(王元,20_)。3.加快中国工业技术现代化的若干对策工业技术的现代化在中国的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入WTO之后,中国具有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利用世界制造业战略性转移的大好机遇,有选择地引进、有重点地吸收、有目标地赶超,把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同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国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工业的技术升级和跨越式发展。针对中国工业技术总体比较落后而又面临众多制约因素的现实,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技术进步机制。从影响技术进步的各个因素看,缺乏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最主要因素。要构造完善的技术进步激励机制,首先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产权激励机制,加大对经营者、技术人员和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力度,形成企业重视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要加强对专利、商标等软产品的知识保护,保护技术开发者的正当权益,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使创新成果能顺利地市场化,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及其有关法律规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