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174.91KB ,
资源ID:97634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634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docx

1、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200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专题一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

2、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

3、经验。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

4、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

5、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经济基础:井田制;、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作用: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

6、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1、世袭制;军功受爵;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

8、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2)、北宋时:发展:、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

9、能)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专题二 重大的变法与改革一、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

10、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

11、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4)、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

12、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1、洋务运动: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用。2、戊戌变法:时间、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性质、历史意义3、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其他方面改革、重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等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2、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时间、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结果及原因。3、美国罗斯福新政:原因

13、、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典型特点、意义。4、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社会改革:主要内容、取得成功的原因、给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二战前的苏俄(联):A、十月革命后,苏俄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2、二战后的苏联改革:A、赫鲁晓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3、东欧国家的变革:、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结果及原因。五、重要改革之间的比较1、商鞅变法与王

14、安石变法:(1)、相同点:直接目的:富国强兵;、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性质相同;、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2)、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时;、根本目的不同: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效果不同:前者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财政收入有所增加。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1)、相同点:、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影响相同:都是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2)、不同点:、结果不同:

15、前者失败;后者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戊戌变法与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项目 日本 中国社会背景 人民反抗持续且猛烈,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封建势力强大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改革派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较小 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而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新法根本无法实行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正抓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原料

16、产地和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专题三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时期 主要内容 名称三国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 夷洲隋唐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 流求元朝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 琉球明朝 前期称小琉球 小琉球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台湾南京国民政府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

17、,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台湾一、中国古代的国家的分裂与统一1、基本情况: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四次统一(秦、西晋、隋和元)和三次大的统一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2、秦、隋、元三朝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1)、长期的战乱纷争,广大人民渴望统一;(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3)、完成统一的一方力量强大

18、,分裂割据的一方衰弱腐朽;(4)、杰出人物采取正确的统一方针策略。3、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4、我国古代出现分裂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原因;(2)、地方势力膨胀是分裂割据的政治根源;(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是造成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4)、中央集权不力是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5)、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割据的原因之一。5、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

19、分裂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等。(2)、分裂时期,历史仍然在发展,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等,同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诸多统一的因素。二、朝鲜半岛问题1、古代:中朝亲善:、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觐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以和议而终;、唐朝:与朝鲜关系密切,有人员、技术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2、近代:屈辱抗争:、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四个环节:A、江华条约,打开朝鲜的门户;B、甲午战争,控制朝鲜;C、日俄战争,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D、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抗争:20世纪30年代,反对日本法西斯,最终赢得民族独立。3、现代:统一曲折:、朝

20、韩分裂:、朝鲜内战:、朝韩会晤,2000年6月,金大中和金正日发表共同宣言,进一步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朝鲜统一,一波三折,原因:A、严重的军事对抗的存在;B、政治分歧很大;C、双方经济实力悬殊;D、双方有效沟通明显不足;、中、日、美、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三、台湾问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见表)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3、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

21、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1)、有利条件:、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历史证据:(见上);、国际法依据:(见上);、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台独势力的百般阻挠;、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22、。练习 (绵阳市07级市二诊考试题37题)古往今来,反对分裂、消除割据,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追求人民幸福安康,是仁人志士、杰出政治家、普通老百姓共同追求的目标。回答:、秦、隋两朝完成大统一相同的历史因素是什么?8分、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成就远远超过了汉唐,但两宋却没有像汉唐一样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分析两宋时期封建国家统一未能完成的原因6分、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时期,归纳分析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8分、20世纪是中国历史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从战乱、屈辱、落后,走向了独立、发展、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期,是怎样逐步实现祖国大陆

23、统一的?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提出了什么样的政策?10分强调: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三、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统一问题1、美国内战:时间、背景、著名人物、经过、两个文件、转折战役、性质、进步作用、意义。2、德意志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一个政策、三次王朝战争、进步作用、局限性。3、意大利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进步作用、局限性。4、美国、德国维护或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时代特征:、两者都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都面临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都采取战争方式清除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都完成了维护或实现统一的既定目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扫除了道路,使两国在1

24、9世纪末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专题四 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一、我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3)

25、、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 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

26、法性。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西汉:编户齐民。 、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法。 、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

27、地丁银)。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2)、演变趋势或规律: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 、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

28、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2、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过程:、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 ;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

29、断强化。(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北民大量南迁;、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3、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主要表现:、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注意

30、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形成原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4、古代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归纳:、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菱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

31、交流;、中外交流的加强;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前朝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的史实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的大部份农作物。、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发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2、兴修水利、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修芍陂;秦修都江堰、郑国渠,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得发开发;、魏晋南北朝: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隋唐: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发明筒车,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魏晋南北朝:一些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