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4.01KB ,
资源ID:97412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412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x

1、浅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内容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引导学生疑问开始。“质疑”应成为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阅读教学中,老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也敢于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才会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强烈,思维更活跃,感知更敏锐,论辩更准确,记忆更深刻,应用更灵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的爱学语文,对一名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质疑 读文设念 反馈 拓展 情感 兴趣 竞赛 魅力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引导学生产

2、生疑问开始,老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也敢于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才会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强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的爱学语文。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阅读的效应,不仅取决于读者在文本中提供了什么信息,以及信息的质量和性质,而且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

3、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方法、审美趣味等因素。怎样看待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仍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下,严重影响语文教学工作,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开展质疑的教学实践呢?爱因斯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也是古人常用来教导读书人的学习之法。“质疑”这个方法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仍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在此我提以下几个方法,供同仁参考。(一) 在自学中质疑,是一切创造活

4、动的基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学习让我认识了质疑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发现问题,在读后检查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看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常对学生说:提问并不可耻,即使你的问题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可笑,但那毕竟是你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了,也就解开了你心中的疑团;同时对积极质疑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质疑的情境,唤起了学生质疑的胆量与兴趣,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的质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维正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候,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

5、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有些同学提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正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 的内容,了解了课文的中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二)在审题中质疑 课题是教材资源之一,是文章的“窗口”,犹如传神的眼睛,经常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帮助阅读理解形成相应的学习方法,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教会学生从课题入手设置疑问,从而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能

6、力。如教田忌赛马时,先让学生读题目,再让他们谈读题目生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田忌是个什么人?他和谁赛马?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学生们会探究得十分主动。这些问题轻而易举的就会展现在大家面前。从而达到质疑的目的。又如狠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可以紧扣课题重点字“壮”来质疑:课题为什么用“壮士”而不用“勇士”或“烈士”呢?学生认为“壮士”是指英勇豪壮的人不一定牺牲,所以用“壮士”最合适。接着我紧扣题目中的中心词“壮”字,提

7、出疑问:五壮士壮在哪里呢?造成悬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词句,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回味,学生轻而易举的就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胆量“壮”、形象“壮”、气概“壮”、言行“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能力。(二) 在朗读课文中设悬念质疑 课文是学生学得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凭借。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朗读实践,在朗读中理解、感情、体验、积累。由于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得到了发展,相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在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设悬念:周瑜想陷害诸葛亮在10天造10万支箭,诸葛为

8、什么明明知道周瑜是想陷害自己,还立下军令状答应承担造箭的任务呢?鲁肃明明是周瑜的部下,他为什么还请鲁肃帮自己呢?葛亮却立下了军令状:只须三天就能造完10万支箭。请同学生算一算诸葛亮平均每天该造多少支箭呢?这样,学生在计算、思考的过程中巧设疑点:诸葛亮到底是怎样把这10万支箭“造好”的?通过这样一连串问题让学生生疑、存疑,从而拨动了孩子的心弦,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就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创造了条件。问题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他们就会主动的去学习,这比老师的“三令五声”不知要强多少倍了。(三) 在反馈中质疑 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学生会随着对课文的熟悉、理解的加深、思维的发展

9、,而发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信息的多向传递。能随时捕捉瞬间的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时地时引导学生的疑点,让学生再生疑,再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让他们体验参与的快乐,体验思维的乐趣。从而达到深入课文的目的。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在讨论“小女孩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说“是被寒冷的冬天冻死的,和我们相比她真可怜”这样的回答,可以证明学生还是停留在课文情节上。是表面的粗浅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小女孩到底是怎么死的?如果没有寒冷的冬天她能活下去吗?”让学生再次带着疑问去阅读、思考、讨论,学生才能

10、体会到:是那个黑暗的社会害死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只是千万个被害的苦孩子中的一个。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的反馈中领悟课文的较深层的含义了,又如;有位老师在上中国石一课时,他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并不是急于总结,而是问学生有没有新的发现,沉默片刻,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块中国石我一拣起来就应该发现像雄鸡,像祖国的版图。为什么课文中“我”后来才发现呢?这样该老师让学生再看一会儿的书再议,过了一会儿,学生便开始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作者开始只是觉得贪心,就赶忙拣起来,装进了挎包,没来得及仔细看”。有的说“这块中国石是裹着黄沙和碎石,用泉水洗净后才发现它后来的样子的”同学们的发言各有各的特色。这充分显示了学生

11、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显示了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各级学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一味地应付抽考、会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课业学习上,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就连节假日也要对付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想读书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学生的阅读的东西少了,也就导致学生还沉浸于完成作业的忙碌之中,让他们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就不会在阅读中反馈什么了,同时,许多家长也认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学习,因此,不让学生看课外书,一旦发现,轻则没收,重则毁掉,学生在家里想看书也不敢看。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是得不到反复的阅读的可能,也就谈不上

12、反馈知识,提出疑问的可能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工作打开新的局面。(五)在拓展中质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如何再使他们的思考再向纵深拓展,教师要常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并引导学生生疑,如教穷人一课后,在总结全文时抓住时机问:当渔夫看见两个孩子躺在自己家的床上,会对自己的妻子说些什么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渔夫和桑娜会像疼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疼爱两个孩子吗?结果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深化了故事的意蕴。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

13、一定的培养,丰富了习作内容。一、 让学生自觉的“爱”上语文语文是集工具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仅是其他基础学科的基础,而且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对于提高个人乃至社会的素质都具有奠基意义。作为教师,责任重大,我们怎样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呢?哲人有句名言:“爱是最好的老师。”近年以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为让学生自觉“爱”上语文是搞好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凡是做教师者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产生“爱”。学生爱学,教师爱教,这样才能产生教学相长的期望效应,那么“爱”从何来?怎样才能产生“爱”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当教师的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较为具有针对性的

14、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域里,必须有这方面的意识,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在此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心理学指出:“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加强学生对学科情感的培养。只有这样,学习语文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才能使教学事办公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情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完善老师载形象,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对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崇拜与亲近感。此

15、外,还要注重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学。要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说话、朗读、作文等进行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如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他找了一盘普通话磁带,伴随着深沉的男中音朗诵,把学生带入了诗人的那种如怨如诉、柔美哀伤之中,趁着学生情绪上的感染,他这样引导学生:“诗人仅用了短短的16行诗句,就把人们都能普遍体验却难于捕捉的乡愁表达得如此深沉,丰富,这都归功于地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来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并让学生理解这四个意象所包含的思念与渴望,从而体味语言的妙处;诗歌是浓缩的语言,有着特殊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孔子说过: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因此,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的求知欲,集中注意力,刻苦钻研,不断进取。1、 精心设计导语培养兴趣“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言之有序,富于启发。”说明了精心设计导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漪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上课就把学生牢牢牢地吸引住”。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配备十面埋伏的乐曲,他还精心设计了如下导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

17、他是什么人呢?他率领八千子弟起兵反秦,为解巨鹿之围,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主身先士卒,勇猛向前,终于战胜了强他十倍的秦军。巨鹿之战成就了他盖世英雄,最后却中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中兵败垓下;在帐中,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心爱的虞姬为他自刎身亡,心爱的宝马为他仰天鸣嘶,乌江渡口,自己拒绝逃生,说无颜再见江东老,又只身冲入敌群,身陷重围,刘邦的重赏之下,竟无人敢上前取其首级,项羽哈哈大笑说:“我把头割下,你们去领赏吧!”说完横剑自刎,血流如注,在历史上写下重重一笔的盖世英雄就这样死掉了;然而他却有一个绝好的机会杀死刘邦,这个机会就在鸿门宴上可为什

18、么错过这个好机会呢?请同学们仔细学习课文,学完后,生动地讲述鸿门宴这个故事。通过音乐与生动言语所营造的悲剧情境,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这一堂课上得真是生动极了。不用说,这样的导语设计,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超越了我们平常教学的境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 竞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竞赛是一种短兵相接的显型竞争。创造让学生成功的竞赛活动,成功就会成为学生转化的契机,无庸置疑,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将竞赛法运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知道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学生也“爱面子”如果觉得他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

19、其志的目的了。怎样妙用竞赛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语文的某方面表现突出,便产生了学习语文的上进心,就使他们在语文的方面优点显露出来,必定语文与说话有着特殊的联系。他有信心了,说话大胆了,语言表达能力就慢慢的提高了,自然学习语文的情感就被激发起来了。比如:针对不同学生分类设一些基本题、提高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赛活动,给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或者不定期的开展朗读、背诵赛、听说能力赛区等活动,在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

20、兴趣。(三)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优美的教学语言,能给学生以知识的甘甜,艺术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语言表达充满感性。语文教师应是激情式的,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动之以情地教,满怀深情地讲,你所讲的道理就能叩启学生的心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师生共同营造心灵的合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如地默化知识,提高技能,陶冶情操。其次,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最后,语言表达要有创造性,创造性的的教学语言绝不是教参的实况传播,也不是指任意创造新名词、新语法。它

21、在内容上能体现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形式上能体现一种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适应潮流又不随波逐流。宏观处一语中的,微观处独见机杼:新颖而不牵强,深刻而不晦涩。创造性是教学语言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四)用自身的魅力使学生“爱屋及乌”“爱屋及乌”,可以说明学生喜爱自己的老师而迁移到喜爱教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对学生来讲,尽管他们性格不同,各如其面,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即希望老师对自己了解、关心、友爱,以致“东风吹来都觉暧”。所以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经常地深入学生,了解和熟知每个学生的优点、弱点、热点、兴奋点,增强自己的“学生感”,做到爱出于心,严出于善。在导行上,教师不是强人

22、所难,而是“身教于先,言教于后”,用榜样的力量去催发学生“求知”、“做人”的动机。教师的“爱”,会给每个学生都带来动力的催发。另外,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学习,精通所教学科,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教师的博学多知,必然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让学生觉得可敬、可仰,起到榜样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桥梁专家茅以升

23、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向他质疑,然后他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而他的许多科研课题就是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确定下来的,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只要充分信任学生,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定会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强烈,思维更活跃,感知更敏锐,论辩更准确,记忆更深刻,应用更灵活。那么,让我们共同扬起质疑的风帆,点燃每一个学生敢于质疑的求知欲望,驶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情感,使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责任重大。注释:1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散地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

24、种;共40余种。2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3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又名睢阳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频琵琶(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秦楚汉,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 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4 “爱屋及乌”引自:尚书.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及:连带、达到。乌:乌鸦。意思: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引自陶行知文集第75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81年8月1版1。参考文献:1、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河北教育出版社。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7-1。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郭根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第252页。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232页。5、小学语文教学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第206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