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6.96KB ,
资源ID:97355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355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述格雷欣定律.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述格雷欣定律.docx

1、重述格雷欣定律重述格雷欣定律朱明宣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内容提要:经济学者对格雷欣定律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要考证其具体含义必须深入考察格雷欣爵士所处的经济社会背景。通过分析,本文的观点是该定律是指重量轻、成色差的劣币驱逐了重量足、成色好的良币。另外,本文对格雷欣定律成立的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以加洛林王朝的铸币体系在西欧国家的扩散来验证格雷欣定律的成立。关键词:格雷欣定律 铸币贬值 铸币体系一、格雷欣定律的提出格雷欣定律,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用来描述铸币流通时代货币替代现象的定律。托马斯格雷欣(Sir Thomas Gresham)本人是没有

2、对此进行过明确的表述,这个定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H.D.麦克劳德(H.D.Macleod)在政治经济学(1858)首先提出,并以托马斯格雷欣的名字命名:“伊丽莎白女王刚一登基,就把注意力转向通货问题。促使女王重视通货问题的人是格雷欣。就我们所知,正是这位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第一次洞察出有关通货的重大的基本规律:良币与劣币不能一起流通。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人反复观察到事实的存在,但是在托马斯格雷欣爵士之前,却没有人发现事实之间的必然联系。”不可否认,在格雷欣爵士本人之前,已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同观点。关于这一点蒙代尔教授在格雷欣法则在货币史上的运用和滥用文章中已经详细论证,此处不再赘述。二、格雷欣定律的由

3、来自麦克劳德提出格雷欣定律以后,经济学界对格雷欣定律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该定律是指铸币流通时,不足值的劣币会将足值的良币驱逐出流通市场;二是认为该定律是指在金银复本位制下,相对市场价格而言,按照法定价格币值高估的劣币会将币值低估的良币驱逐出流通市场。那么,格雷欣定律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考察这一问题必须要深入分析格雷欣爵士提出这一观点的经济社会背景。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1579)在剑桥的宫维勒学院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理查德格雷欣1537年获得伦敦市长勋爵,同时还拥有一家银行和商业企业,他的叔父约翰格雷欣也是一位商人。可以推断,托马斯格雷欣应该熟悉货币流通及商业问题。这一点可

4、以由他在1551-1574年间在安特卫普担任皇家代理人或经纪人这一事件来证明。1、英格兰的铸币贬值本文先考察英格兰历史上的铸币活动。英格兰在13世纪中期商业革命时期之前一直只有一种流通硬币:银便士。在1257年,亨利三世(1216-1272)才第一次引入金币便士,但是因为金银比价失衡一直没有成功,直到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1346年才将金银比价调整到位。从此,英格兰金银币同时流通,以银便士为主。但这不足以证明格雷欣定律就是指双本位制下币值高估劣币驱逐币值低估良币。在格雷欣担任安特卫普皇家代理人这一要职期间,总共历经英格兰三代君主:爱德华六世(1547-1553)、玛丽一世(1553

5、-1558)、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但是这里不能忽略另一位重要的君主:爱德华六世的父亲亨利八世(1509-1547),同时也是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因为他在位38年共六次铸币,除第一次铸币(包括金银币)继续保持货币币值外,从1526年第二次铸币开始到1546年4月的第六次铸币,不论金币还是银币都发生大幅贬值。铸币贬值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官方货币当局或铸币厂自己铸造不足值货币,即降低成色或重量;二是其他人造假,如在价值不高的金属硬币外层镀上一层金或银;三是打磨铸币,如将金银币装入口袋,然后抖动。亨利八世的铸币过程参见表1:表1:亨利八世的铸币铸币批次日期银币金币重量(格令/便士)

6、成色铸币收益税率(%)重量(格令/沙弗林)成色铸币收益税率(%)第二次铸币1526年10.670.9252.271.100.9700.5第三次铸币1542年5月10.000.83316.680.000.9580.5第四次铸币1544年4月10.000.75018.180.000.9584.2第五次铸币1545年4月10.000.50041.7192.000.9178.3第六次铸币1546年4月10.000.33361.1192.000.83315.0表格来源: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起,P88-91.说明:铸币收益税率的计算是一磅贵金属的铸币等价(可以铸造的劣币数量)减去铸币价格(可以

7、换取的劣币数量)后再除以铸币等价。金币贬值较小的原因是金币主要由商人使用,他们的套利行为限制了金币的进一步贬值。另外,从第五次铸币开始,金币的标准重量发生了调整。从表1可以看出,亨利八世没有改变铸币的重量,主要是通过降低铸币成色实现货币贬值的,因此用等量的贵金属可以铸造更多的贬值货币,从而获得了高额的铸币收益。2、铸币贬值的原因及铸币的持续贬值本节将讨论亨利八世降低铸币成色的动机。为什么英格兰王国抛弃了从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继承的稳定而优秀的货币体系呢?对于铸币贬值的动机,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君主为了获得财政收益并用于其他支付,比如战争。考察一下中世纪欧洲历史,1521-1559年正值法国同西

8、班牙战争,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结盟,英军曾侵入法国境内并以法国战败告终。因此,可以推断亨利八世是急需大量货币用于军费支出。这位君主先是因为与教皇关系破裂而没收了教会在英格兰的所有财产,但这显然没有满足都铎王朝的欲望,所以亨利八世通过不断降低铸币成色来为政府筹资是可信的。在格雷欣爵士前往安特卫普之前,当时的英格兰君主是年幼的爱德华六世。爱德华六世也进行了六次铸币,其中前五次铸币都在不断降低铸币重量和成色,所以他(严格来讲是当时的摄政王爱德华六世的舅父萨摩赛特公爵爱德华西摩)的铸币贬值比其先王亨利八世更加严重,当然也获得了更多的铸币税收入,具体铸币过程参考表2。表2:爱德华六世的

9、铸币铸币批次日期银币金币重量(格令/便士)成色铸币收益税率(%)重量(格令/沙弗林)成色铸币收益税率(%)第一次铸币1547年4月10.000.33355.5192.000.8333.3第二次铸币1549年1月10.000.33355.5169.410.9172.9第三次铸币1549年4月6.670.50052.8169.4100.9172.9第四次铸币1550年7月6.670. 50052.8169.410.9172.9第五次铸币1551年4月6.670.25058.3240.000.9705.7第六次铸币1551年10月8.000.9241.7240.000.9950.5表格来源:约翰F.

10、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起,P88-91.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542到1551年4月前后历经9次货币重铸后,银便士的重量减少为原来的2/3,而且成色最低降至25%,其中75%的金属是铜,所以银便士的银含量价值变为原来的1/6,稍加计算便知便士的年贬值率为22%。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铸币的正常使用磨损率,每10年大概为2%到2.75%之间。很明显,22%的年货币贬值率是不能用正常磨损来解释的,更加证明政府为了获得铸币收益而刻意贬值。3、格雷欣定律的真正含义爱德华六世在1551年10月最后一次铸币时(参见表2),为了恢复铸币的信誉,这次铸币几乎用纯金或纯银制造,同时稍微增加了铸币的重

11、量。这次货币升值重铸却因爱德华六世的夭折而失败,但是市场里还流通有用贱金属铸造的印着爱德华的名字但没有国王肖像的便士、半便士和法寻(1/4便士)。玛丽一世女王继位后基本坚持了爱德华六世的恢复铸币信誉的做法,但是一直到伊丽莎白一世货币改革时期,贬值的贱金属货币还一直在流通中发挥着作用。与此同时,贱金属便士、半便士和法寻还在铸造。一个可信的解释是一些未经官方许可的私人铸币厂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而造假带来的,另外还有可能是由国外流入英格兰的。据此,有理由相信,格雷欣爵士1558年向伊丽莎白女王上书陈述货币流通问题时,论述的应该是英格兰女王面临的铸币贬值问题,而不是金银比价失衡问题。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三

12、个文献中来佐证:第一个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货币、信用和商业中用好砖和次砖来解释格雷欣定律的例子;第二个是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西欧金融史中分析指出:“格雷欣并没有发现存在两种或更多种货币所固有的不稳定性。麦克劳德误解了格雷欣的话,认为亨利八世对英镑的贬值降低了英镑在安特卫普的汇率。格雷欣说的不是两种货币,而是一价定律,即一种特定的货币在相互联系的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是一样的。”第三个是约翰乔恩在货币史中指出:“伊丽莎白一世在托马斯格雷欣爵士的辅佐下,成功地恢复了铸币的信用,而且持续了一个世纪,直到1696年牛顿时期的货币重铸。”三、格雷欣定律成立的条件上一节讨论了格雷欣定律的含义,本节将分析格雷欣定律

13、成立的条件。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文献并不多,总结其观点大致如下:一是市场上存在良、劣币的信息不对称,即交易者一方无法辨认劣币或劣到什么程度。这样劣币被用于支付时,对方由于无法辨认而接受,从而良币被保留。有些学者还以乔治阿克洛夫的“二手车市场”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二是良、劣币具有价值,这样劣币可以代替良币进入流通领域,从而良币被贮藏或转为商业用途。有些学者认为良劣币的区别是良币具有贮藏功能,而劣币只能进入流通起支付或流通手段,所以只要劣币有价值就可以将良币驱逐出流通领域。三是劣币的量要足够多,程度要达到流通中基本没有良币。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由于缺乏良币而不得不接受劣币,从而实现劣币驱逐良币。四

14、是良、劣币交换价格相等或劣币可以按照面值流通。这也是蒙代尔教授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劣币和良币等价用于偿还债务或用于买卖支付,那么将实现劣币驱逐良币。1、对各格雷欣定律成立条件的分析首先来分析第一种观点:信息不对称,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因为信息不对称会随时间自动消失。在交易者当中有金银匠和商人,他们可以轻松检验出铸币的成色,自然不会按照面值接受劣币,唯一的可能是按照贵金属实际含量打折接受。这样通过交易者的相互传播很快会消除信息不对称。比如,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为了方便交易而必须引入小面额铸币,有人建议用铜作币材,但女王认为此举有损皇家威严而采用银。流通过程中这些小面额的银铸币很快出现

15、短缺。所以政府允许一些商人发行铜质贸易凭证来弥补小面额的银铸币的不足。由于疏于管理,一些发行商发行了贬值的劣质贸易凭证,但是发行者却拒绝接受这些伪劣贸易凭证。这一行为足以消除劣质贸易凭证上的不对称信息。第二种观点认为良币具有一种劣币所不具备的贮藏功能,因此劣币进入流通而良币被收藏或熔化后出口。此观点并不充分,因为良币能否实现贮藏职能取决于市场上货币的供求是否均衡。首先,要实现劣币替代良币、良币仅仅被本国居民收藏,前提条件是流通中由良劣币组成的货币供给量要大于货币需求量,良币才有机会退出流通领域,否则良币既使退出流通也会重新进入市场或引起通货紧缩;其次,如果被劣币驱逐出流通领域的良币是熔化出口或

16、对外支付,也需满足上述条件,否则本国市场可能会由于货币供给的不足导致物价下降,从而本国出口会增加,贵金属重新流入国境,在这种情况下不一定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有可能刚好相反即良币驱逐劣币;再次,当使用劣币对外支付时,不论是否满足上述前提条件,只要国外交易者拒绝接受劣币,则劣币被退回、良币流出国境,有可能实现劣币驱逐良币。如在1521-1559年的法西战争中,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被俘后用他的两个儿子做人质将他替回西班牙。弗朗西斯一世在1529年支付了1200万埃斯库多(法国货币单位)用以赎回两个儿子。西班牙人花了4个月时间清点和检验这笔赎金,其中有4万枚铸币被认为低于标准遭到拒收。可以断定,法国必须

17、将这4万枚劣币收回同时支付等量良币,境内流通市场上良币减少、劣币增加。第三种观点也是不充分的,因为这个观点仅表明了格雷欣定律作用的结果,并没有解释劣币为什么一开始进入流通时可以驱逐良币。另外,既使劣币的量比较少,也可以发生劣币替代,只不过是部分替代。“被迫接受劣币”在铸币史上确有实例。在1618-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也称欧洲大陆三十年战争)期间,帝国曾对辅币切削或掺假并用于支付军费,同时兑换邻国的良币或诱骗公众用货物或良币兑换劣币,结果造成邻国被迫降低铸币成色。究其原因应该是帝国的铸币在邻国市场可以流通,即格雷欣定律起了作用。但这个例证并未解释劣币一开始是如何被帝国进行支付并流入

18、邻国的,所以不能验证劣币驱逐良币。第四种观点是被学者们广泛接受的最权威的观点。蒙代尔教授在其大作格雷欣法则在货币史上的运用和滥用中明确指出:“若(劣币与良币)交换价格相等,则贱币驱逐贵币。比如,如果两种货币都是法币,可以等价用于偿还债务或买卖支付,那么劣币将驱逐良币。”本文认为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在分析第一种观点时,本文曾指出一些精明的金银匠和商人在按照贵金属实际含量打折时会接受劣币。这表明既使在劣币与良币的交换价格不一致时,即劣币在打折支付时,劣币是可以流通的。另外,劣质铜质贸易凭证的例子也表明,为了实现小面额交易的便,利劣币也可以进入流通领域。2、格雷欣定律成立的条件本文认为,分析格雷

19、欣定律起作用的重点是解释劣币如何进入了流通领域,不管背后的力量是政府的强制作用还是交易者的自愿接受。政府自然希望民众接受劣币,因为这可以带来高额的铸币收益。至于交易者本人,经济学家古尔德(1970)曾给出一个解释:古尔德举例说明,民众愿意将纯银交给铸币厂来换取重铸的劣币,原因是民众可以换取更多数量且面值和良币相同的贬值货币,所以民众认为名义总价值比原来相同的纯银可以得到的良币要大。这个解释有缺陷,那就是民众很快就会发现他手中的劣币的购买力比原来的铸币下降了。本文认为交易者本人愿意接受劣币的原因是:在缺乏小面额良币的情况下,为了支付完成小额交易,愿意接受按实际贵金属含量打折支付的劣币(注意不是按

20、“面值”接受)。因此,上述分析总结为:(1)劣币和良币同时都是法币,具有法偿能力;(2)当劣币铸造后,总货币额超过货币需求额;(3)流通中存在小额交易活动且缺乏小面额良币;(4)劣币可以按照贵金属实际含量打折支付。本文的观点是在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时,格雷欣定律将发生作用,即劣币进入流通实现驱逐良币。四、格雷欣定律的一个例证经济学者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来对格雷欣定律进行验证:一是寻找所谓的“格雷欣窖藏”,即寻找被贮藏的铸币,并证明这些铸币在被铸造的时代属成色高的良币而不是劣币。经济学家斯图尔柏林曾证明罗马帝国在公元69年至公元250年间的铸币窖藏问题可以用格雷欣定律加以解释。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劣币流

21、通时物价的变动来证明。其原理是:既然铸币成色下降了,那么同样的金银可铸造的劣币数量会上升。因此当劣币进入流通时,物价必然上涨。当然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一个是金银世界产量的增加。假设能够估算出物价上涨时期贵金属产量的增长,那么从物价上升中扣除贵金属的增长后如果还存在一个通胀率,并且如果这个通胀率不能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自然可以推断是劣币发行量上升造成的,从而证明了格雷欣定律发生了作用。1568年,法国人让博丹曾与马勒斯特罗伊特讨论过当时的法国和亨利八世在位的英格兰的物价上升问题,后者还认为物价上升是由硬币成色下降导致。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提供了一张1501年至1650年西班牙的价

22、格动向与硬币流之间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价在1555年至1580年间基本都高于财富(世界金银持有量)增长。另外,约翰F.乔恩在货币史中指出影响物价的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即谷物价格,而谷物价格变化是和农业生产相联系的,特别是1555年和1556年英格兰出现了农业歉收,同时这会严重扭曲物价指数。不过,通过乔恩给我们的几个数据可以证明劣币确实进入了流通,他指出:“货币供给从1542年的85万英镑增加到1551年7月的最高峰,217万英镑。这就意味着流通媒介的金银含量实际上下降了。”本文给出另外一个格雷欣定律的例证法兰克加洛林王朝(751-843)铸币体系在英格兰王国的扩散。1、加洛林王朝的铸币改

23、革在法兰克墨洛温王朝(485-751)后期及加洛林王朝初期,法兰克王国的商业是不发达的。原因是由于八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对地中海地区的控制阻断了西欧国家与东方(中国与印度)的贸易。由于法兰克缺乏外贸市场,商品流通减少的同时货币流通也下降了。为了恢复商品流通,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矮子丕平(751-768)进行了货币币制改革,而查理大帝(768-814)完成了这一改革。在改革之前,流通中的货币以金币为主(虽然铸币量比较少而且有少量银币流通),而这是不利于小额交易的。同时从墨洛温王朝开始黄金的量越来越少,考其主要原因:一是对东方的贸易支出;二是时局动荡所引发的贵金属窖藏;三是用于教会的器皿和饰物。加洛

24、林王朝的货币改革首先是以银币取代了金币的主币地位;其次是改变了铸币的标准重量,将罗马磅的327克改为491克、1磅定为20先令,同时将先令与最小面值铸币便士之间的换算改为1先令为12便士,这与当时大多数交易都是小额的零星支付是相适应的;再次,国家极其注重保持铸币的标准重量和成色,国家掌握着铸币的权力,并由在自己监督下的数量不多的几个铸币厂铸造,同时规定伪造铸币或铸造劣币将受到严厉处罚、拒收法币也要受到处罚。2、卡洛琳铸币体系在英格兰的扩散在查理大帝时期,这一铸币体系就扩散到大多数西欧国家,包括构成英格兰的几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当时各个王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只不过各铸币之间多少有些差异。959年易

25、德嘎(959-978)成为英格兰联合王国额第一位国王,973年易德嘎开始采用由中央加以控制的铸币体系。所有铸币厂使用的模具由中央统一控制,每个硬币都有各个铸币商或铸币厂的名字或标记,以此在必要的时候来追查出现劣币时的相关责任,而且为了防止铸币正常流通磨损造成贬值,铸币每6年重铸一次。在英格兰王国的后几位君主统治时期,一直到亨利二世(1154-1189)1180年货币重铸之前,都无一例外地原封不动地沿用这一铸币体系,原因是它很容易追查到破坏这一体系的铸币商或铸币厂。1180年亨利二世重新铸造了货币即短十字硬币,硬币的正面是国王肖像、背面是铸币厂或钱商的名字。这些铸币由于流通磨损发生贬值,在120

26、5年由约翰国王(1199-1216)重铸,而且是保持原来的重量标准和设计图案,甚至连国王肖像韩式亨利二世。这种短十字硬币直到1247年被亨利三世(1216-1272)用镂空的长十字铸币取代。这种铸币和短十字铸币重量一样,正面图案还是国王肖像,但是背面图案稍作改动,所有文字都刻在十字里面而不是周围。在爱德华一世(1272-1307)1272年接替王位时,由于流通中铸币长时间磨损已发生严重损耗需要重新铸造。在1279年爱德华一世重铸货币,但这一次铸币重量由22.5格令降到22.2格令,铸币的正面图案也稍有变化,由带胡子国王半身像变为没有胡子但戴着五点皇冠的国王半身肖像,背面的镂空长十字也被一个宽大

27、的十字取代,文字也变成了铸币城市的名字。这个设计一直持续到亨利八世铸币贬值时期。同时,每当英格兰变更铸币时,苏格兰基本是模仿英格兰铸币,只不过背面没有铸币厂的名字而是其他图案,比如一些分别带有5、6或7个点的四个星星或星形图案,点数总和为20-28之间,这些不同的点数被认为是代表不同的铸币厂或铸币商。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加洛林王朝的铸币体系的最大优点是能保证货币成色不被降低,从而在西欧实现扩散。表面来看,这是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但它同时也证明了格雷欣定律的存在,若没有铸币厂的记号,则铸币重量和成色将会降低,而且必定会实现劣币驱逐良币。五、结论通过对中世纪英格兰经济社会特别是亨利八世及爱

28、德华六世时期铸币重铸事件的分析,本文认为格雷欣定律确指在铸币流通时重量轻、成色差的劣币将重量足、成色好的良币驱逐出流通市场的一个经济学定律,并非一些学者所理解的在金银双币流通时价值被高估的一种金属铸币驱逐价值被低估的另一种金属铸币(虽然在复本位制条件下,格雷欣定律的确会发生作用)。另外格雷欣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并非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良劣币交换价格相等等条件就可以实现劣币驱逐良币。本文认为必须同时满足良劣币同为法币、良劣币总额形成的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流通中存在小额交易但缺乏小面额铸币以及劣币可以按贵金属含量打折支付这四个条件才能发生劣币驱逐良币。参考文献: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997

29、:货币、信用和商业,北京商务印书馆。巴里艾肯格林,2009: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彼得L.伯恩斯坦,2008:黄金简史(修订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比利皮郎,2001: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2007:西欧金融史(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陈彩虹,1994:双币流通论,经济研究第2期。陈忠、徐荔榕,1996:人民币与港币并行流通的可能性分析兼论格雷欣法则的适用条件,广东金融第7期。丁巧林,1995:关于双币流通和格雷欣定律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与、两文商榷,经济研究第5期。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2007:货币的非国有化,北京新星出版社。管

30、清友,2006:牛顿和英国金本位制,当代金融家第11期。詹姆斯汤普逊,1997: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詹姆斯汤普逊,1996: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希瑟斯特里兹,2009: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罗伯特蒙代尔,2003: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六卷国际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米尔顿弗里德曼,2006: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北京商务印书馆。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2009:美国货币史(1867-1960),北京大学出版社。史焕平,2001:论当代经济活动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江西社会科学第12期。约

31、翰F.乔恩,2002: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北京商务印书馆。约瑟夫熊彼特,2001: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赵立行,2002:中世纪西欧货币流变与商业变迁,史学研究第11期。郑耀东、王国成,1996:双纸币流通探析,金融研究第5期。周其仁,2006:劣币可以驱逐良币吗?,经济观察报2006.5.28.Bolin,Sture,1958, State and Currency in the Roman Empire to 300 A.D., Stockholm: Almquist Wiksell.Burgon,J.W.,1839,Life and Times of Sir Thomas Gresham, London.Buckley,H.1924,“Sir Thomas Gresham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Economic Journal 34.Gould,J.D. , 1970, The Great DebasementC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