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写2018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写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2、”。【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人新课。三、讲授新课(一)元朝的疆域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二)行省制度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
4、,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行省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
5、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髙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2)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3)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中书省位置,学生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
6、蒙古等)(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2.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回顾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球即今天的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7、隋朝时,台湾称琉球,大陆商人常到琉球贸易,移居台湾的人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归纳: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动的,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提问: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何?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
8、的部落日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亲密关系)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四、课堂小结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
9、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相国寺庙会与瓦子及勾栏的性质、杂剧表演场所、发展过程、当时有哪些节日。 2、知道词的特点、宋朝对词的贡献及杰出代表,元曲的类别特征,元朝的成就及代表人物。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表达能力培养及获取历史信息与证据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正文等生成出本课的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宋代三位杰出词的作品以及比较的方法来体验他们的风格与了解他们对宋词的贡献。 2、通过问题设计、引导与抓知识的内在联系不
10、断追问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归纳问题能力。生成出获取历史信息与证据的途径。 3、通过文字、图片、老师语言技巧、感染力以及问题的设计感受都市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及本课的情感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都市的繁荣、认识出现的原因,理解宋词、元曲是宋与元主要文学形式成就,其成就与艺术家的努力分不开。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获取历史信息证据途径多,情感有多种方式表达。 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都市生活的丰富性与特征,宋词的成就体验理解。 三、教学难点: 如何贴近学生心理,恰当的引入、点评,语言技巧运用,生成的搭建。学科
11、特性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探究法、讲述法、归纳法、比较法 五、教学过程: (1)、看图片设问激趣引入与解题: 这里是城市、还是农村呢?这是古城,还是现代城市?你想游览古城?你想了解诗词、戏曲吗?为此今天我们走进第12课。看题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讲哪些内容。第一站游览都市。 (2)新课学习: A、游览都市 链接宋元大都市:问你们想游览大都市,还是小都市?宋元有哪些大都市? 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游览探究 引入:我们先到北宋的都城开封最繁华场所逛庙会,庙会里在干什么? 走进书P54第二段 1、你来说庙会里在干什么? 什么类型活动?以什么活动为主?(兼职场所定期的大型商业活动兼表演)
12、 最繁华场所在哪儿?规模多大? 2、大相国寺详情了解 走进本页相关史事 然后以你讲解员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一下。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播放图片 瓦子游览与探究 引入:宋朝有没有以娱乐为主兼营商业的固定场所? 有走进去游览。走进书P55页第一段文字吧! 1、你在里面看见了什么(也就是有哪些表演、有什么买卖)?能告诉我吗? 这场所叫什么啊? 瓦子有多大,瓦子里专供演出圈子又叫什么? 2、北宋的都城开封娱乐业如此发达,南宋都城临安如何呢?城外有吗? 3、那时真的有瓦子吗,可以找到证据吗?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播放图片 4、你来想一想,以娱乐为主的瓦子是满足什么需求出现的? 为什么庙会与瓦子会在宋朝出现? 是
13、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提示:都市里从事什么业人增多了 戏剧表演的查阅探究 引入:宋元有没有水平较高的综合艺术戏剧表演呢? 具体情况我们查阅P56第一段文字资料。再回答问题: 1、戏剧主要形式是什么?综合或者说包含哪些? 在哪里表演? 2、戏剧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兴盛? 在哪里兴盛起来? 什么时候传人南方?遍及城乡? 3、你还可以找出有戏剧表演的证据吗?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 B、感受领略文学 元曲元朝主要文学形式 引入:到了元朝戏剧表演兴盛,遍及城乡,有没有戏剧创作作家呢?阅读P57最后一段后,举手抢答问题: 1、多少个戏剧作家?剧目多少、现存多少? 2、最优秀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 与关汉
14、卿齐名的有哪些?在明朝后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哪四位? 3、什么是元曲?就是元杂剧吗? 融合哪些? 老师点评追问补充总结得出:元曲元朝主要文学形式 宋词 引入: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曲,唐朝主要文学形式是?那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又是什么呢?看书P57第一段后,回答问题 1、什么是词?与诗歌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出现?到什么时候得到很大发展? 起初词的内容局限于什么?到了宋朝发生什么大变化? 3、阅读体验、生成、验证 (1)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读体会他的词是委婉、还是豪迈?读体会是写景、还是抒情、议论?还是都有?、思考比较与原来有什么不一样?生成出苏轼的词的特点与对词的贡献 (2)、南宋
1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他的词是委婉、还是豪迈? 、追问他为什么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体现一种什么思想(提示:南宋遭到谁的侵略失去大片土地)?。、在苏轼的基础上有什么发展?生成内容扩展了(爱国)、豪放风格发扬壮大。 (3)、两宋之间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 引入:北宋、南宋两位词人的风格我体会了,介于两宋之间代表词人李清照的风格什么样的体会一下。 、读体会是委婉、还是豪迈?、追问她在北宋与南宋时词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感吗?以前的内容是什么、进步在哪里? 总结生成出与验证结论:宋代词的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做出了巨
16、大贡献,是杰出的代表词人。 、了解习俗节日 引入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生成出出现中秋节。用“爆竹声声一岁除”引出全诗得出有春节。通过看书了解其他节日与习俗、当时春节名称。 学生局部总结获取历史途径: 1、本课告诉我们从哪些途径可以获取历史? 2、还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取?本课外,如原始社会。 (三)、学生总结全文 通过再想一想,说一说完成 1、今天的这样课题目叫什么? 2、这一课你看到了什么或者是感受到什么? 3、你能否总结出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如:文化与经济;情感的表达等 4、我们的这些认识都是建立本课知识与史事之上的。本课呢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得出以上这些就是我们本课的教与学的目标
17、(四)、课后作业或课堂作业弹性内容 、阅读知识拓展: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范畴、书名含义、地位 、阅读相关史事 关汉卿窦娥冤 思考;()想一想表达作者什么的情感?()民众为什么喜欢戏剧的原因,你可以说出来吗? 教学反思: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及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
18、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四大发明照片、元朝交通路线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以一组焰火燃放的声效和両面创设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其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三、讲授新课(
19、)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探究一:视频观史活字印刷术与学生一起回忆已学过的有关雕版印刷术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雕版印刷的缺陷是什么?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吗?学生思考后得出认识: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不经济。【提出问题】播放视频“活字印刷术”,设问“你能够从视频中捕捉到哪些历史信息?”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通过观看视频,培养学生捕捉历史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设问“是谁改进了雕版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然后指导学生看书,想象活字細术酸作过程,并了解活字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改进与革新。(师生交谈)启发学生思考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的创新与优点。学生可自
20、然得出结论:既经济,又省时。通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动手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二:探究指南针的应用【提出问题】课件展示:通过图片“你能够从中捕捉到哪些历史信息?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图片简单了解到战国时期的指南仪器“司南”,知道北宋时,制成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制作的方法,以水浮法、缕悬法为例。教师归纳:知道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通过史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探究三:探究火药的应用【提出问题】结合课前导人的
21、焰火图片及回顾两宋民俗,过渡到火药的学习。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历史信息:火药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发明的?火药何时应用于军事?(唐末)何时开始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宋元时期)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结合教材,明确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提出问题】课件演示火药武器的演变历程。强调南宋的突火枪的构造原理及在火器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出问题】比较图片思考:古今火箭的发射原理是否相同?以弄清火药武器的发射原理。并使学生认识到由古代火箭到今天航天探索所用的火箭是科技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结果。激发兴趣,学习火药的应用和传播。探究四:拓展延伸【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22、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同时让学生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根据问题回答,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课件出示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图,扼要介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其中火药武器的传播是由成吉思汗的远征军带人欧洲的。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感悟自己的时代责任。教师归纳:通过史料,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最后,课件出示培根及马克思的精辟论述。使学生认识到“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
23、出巨大贡献的象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二)发达的中外交通1.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以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2.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3.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
24、、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同家和地区有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4.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视。5.结合课本P
25、63元朝交通路线图,概括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国家统一、科技发达、贸易频繁。【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教
26、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
27、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
28、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
29、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1) 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30、。(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
31、“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四)经济的发展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教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