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KB ,
资源ID:97333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333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大原典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大原典读书笔记.docx

1、人大原典读书笔记人大原典读书笔记【篇一:原典读书笔记范文】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学生原典读书笔记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读书笔记 作 者: 林琪竣 院 系:统计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年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日 期: 年 月书目简介 货币与金融手册(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以下简称手册)于2000年出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参照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简称sna)的核算准则出版的。该手册是全

2、世界范围内在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的第一本手册,它为各国表述货币与金融统计数据的提供了准则,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著者简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摘要 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弱点,并突出了全球化既带来明显的益处有带来风险的事实。这使得国际社会迫切地意识到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使之能准时地反映、评价和比较各国的金融运行状况,让各国政府能更加

3、充分地检测和防范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 货币与金融统计、宏观经济管理、核算体系、整体框架、金融资产一、统计整体框架 货币与金融统计主要分为两部分货币统计和金融统计。 (1) 货币统计 它包括一整套关于经济体中金融性公司部门的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和负 债的存量和流量数据。手册建议货币统计的组织和表述采用以两个基本的数据框架部门资产负债表和概览为基础的分级方法。单个机构单位报送的存量和流量数据被汇总纳入部门资产负债表,部门资产负债表是最基本的框架,它包括了金融性公司部门中一个次部门的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分裂存量和流量数据。部门资产负债表又被汇总成概览,即把一个或者多个金融性公司次部门的部门资产

4、负债表数据合并成加总的资产和负债类别,其中包括三种覆盖单个金融性公司次部门的概览(中央银行概览、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和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存款性公司概览(中央银行概览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的合并)和金融性公司概览(存款性公司概览和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的合并)。中央银行概览包括基础货币所有组成部分(作为经济中货币总量基础的中央银行负债)的数据。存款性公司概览包括各国广义货币定义范围内所包含的所有存款性公司的负债数据。存款性公司概览中的资产负债表恒等式直接将广义货币供应与存款性公司对经济中非居民和居民部门的债权联系起来。 (2) 金融统计 其所设计的部门范围比货币统计更广,它包括一整套关于经济中所有

5、部门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和流量数据。金融统计的组织和表述形式旨在显示经济中各部门间的金融流量及相应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头寸。 二、统计数据的核计准则 为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数据的统一和连贯,手册提出存量和流量概念以及会计规则遵循的是sna所采用的框架。这个框架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原则上采用单一的会计规则来计算各方的金融流量或存量。同时它也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其中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变化全部反映了不同期间登记的所有流量。框架将登记的流量分成“交易”、“重新定值”和“资产数量的其他变化”三个单独组成部分。基本原则就是视情况采用市场价格或公平价值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定值。应当采用市场汇率将外币资产和负债转换为

6、本币资产与负债。登记交易的时间采用权责发生制。最后再对数据汇总、合并和轧差, 以便于分析。 手册还讨论了国家在编制货币、信贷和债务总量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货币总量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1)属于货币总量的金融资产,(2)货币持有部门, (3)货币发行部门。同样,信贷和债务总量也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属于信贷总量的金融资产,(2)信贷持有部门,(3)债务人部门。手册没有对货币、信贷和债务的国家定义进行规定,这些应当由各国当局来决定。然而,无论国家如何定义,这都将决定金融性公司部门中那些单位可被划分为存款性公司,这对实施手册中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弄清编制货币、信贷和债务总量时所面临的主要

7、问题将会对分析流动性和可持续性起到至关作用。 三、机构与金融资产分类 对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描述是所有宏观统计体系的重要特征,是货币与金融统计中部门划分的基础,因此区分居民和非居民非常重要。手册中给出了经济领土和经济利益中心的概念来定义住所。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由政府管理的地理领土组成;在这个地理领土内,人员、商品和资本自由流通。一个国家的经济边界也不总是严格依据有形边界或政治边界。当一个机构单位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某个地方从事并打算继续从事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它就在该国拥有经济利益中心。所以当一个机构单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那么它就是该国的居民单位。 部门划分对于建立金融统计

8、和资金流量表也是至关重要的。手册中将居民单位归纳成五大互不相容的机构部门:金融性公司、广义政府、非金融性公司、住户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在划分非金融性公司部门时,手册中只把其分为公共非金融部门和其他非金融部门,而没有根据拥有和控制公司的单位的住所将非金分为单独的次部门。除此之外,还有各大部门也有其次部门划分,这里不再分列。 手册还描述了金融资产和其他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内的分类,所建议的分类遵照sna。这一分类主要依据两个标准:(1)资产的流动性(2)描述债权人/债务人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流动性概念又细分为其他更具体的特征,例如可流通性、可转让性、适销性或可兑换性。这

9、些特征在确定种类时发挥这重要作用,尽管并不单独识别这些特征。这一分类旨在为分析机构单位的交易提供方便,并是评估这些单位融资来源和使用以及流动性程度的框架。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统计中主要涉及的 金融资产分类: (1)货币黄金 只包括中央银行或政府作为官方储备而持有的黄金,不是作为官方储备而持有的黄金不具备货币化特征,被归类为非金融资产,它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组成部分。 (2)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基金组织创造的分配给成员国用来补充现有官方储备的国际储备资产。 (3)通货和存款 通货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或政府发行的具有固定名义价值的票据和铸币。存款指所有对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政府单位和其他机构单

10、位的有存款凭证的债权。 (4)非股票证券 非股票证券是可流通的工具,用来证明有关单位有义务通过提供现金、金融工具或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项目进行结算。常见的非股票证券有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和存款性公司发行的大额存单等。 (5)贷款 贷款是债权人将资产直接贷给债务人并以不流通的文件作为凭证的金融资产。 (6)股票和其他股权 股票和其他股权指确认对公司残值要求权的所有工具和记录,通常是以股份、股票、参与证书或类似的文件为凭证,不包括优先股和不参与残值分配的证券。 (7)保险技术准备金 指中央银行作为投保人支付给保险企业的保险费预付款,以及保险企业为了给中央银行支付尚未清算的索赔或有争

11、议的索赔而持有的未结索赔准备金。 (8)金融衍生产品 指的是与另外一种特定金融工具、指标或商品相联系的金融工具,通过这种金融工具可以独立地在金融市场上针对特定的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股票和商品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交易。 四、思考与体会 金融部门的活动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运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结 构与行为的持续变化对统计资料编制者和使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市场的创新、新的规章制度的出现、金融市场全球化和结构改变以及债务危机,已经改变了许多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并拓宽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范围。这些金融市场的变化,使得各国传统的货币金融统计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在实施金融监管和金融

12、部门自我管理的需要,必须 原典读书笔记: 原典选摘:【幸运的好处固然该令人向往,但厄运的好处则会令人惊叹,这是塞内加仿斯多葛派风格发表的一则高论。毋庸置疑,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他们多半都是在厄运中产生。】【同时具有人之脆弱和神之超凡,那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来说,出自幸运之德行乃节制,出自厄运之德行乃坚韧,以道德标准而论,后者是更为高尚的美德。幸运乃旧约所言之神恩,厄运则是新约所言之福分,后者带来上帝更浩荡的恩泽并传递上帝更昭然的启示。】【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慰藉和希望。】【德行无疑就像名贵香料,经燔焚或辗磨其香愈浓;盖幸运使恶愈昭,而厄运使善愈著。】 逆境

13、与顺境的争论从来都是一个不休的辩题。我们可以理解,顺境便是幸运,而逆境就是厄运。中国有句励志名言叫做: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可见,逆境是英雄的故乡,厄运是伟人的宝藏。 曾经有人感叹过,从来有所成着,那个不是从磨难中走来?坎坷生智慧,磨难生坚强。贝多芬够倒霉,林肯也够倒霉,连我们尊敬的朱镕基总理的一生也充满着磨难和坎坷,等等,但是有谁能够否认他们的存在?不能,连历史也不能!当一个人处在磨难坎坷之中,遭受着厄运,面临着痛苦的时候,也许他们更明白脚下的路该怎样走。不知有哪位哲人曾说:“我不敢说我喜欢逆境和苦痛,但我要说我感激它。因为在逆境和痛苦里,我觉得我每时每刻都在取得很大的进步。”不错

14、,正是在布满荆棘和危险的路上,我们才真正学会了怎样去走路。充满磨难和厄运的生活教给我们的,是不懈,是坚忍,是明晰的眼睛,是锐利的智慧。没有苦和恼的生活,时刻都在消磨着一的人的意志力,知道他一无所能。 实在巧,不久前,俞敏洪也曾说,只有被自己感动的生命才会精彩。那么,一个人用什么来感动自己呢?无非是战胜困难罢了。战胜这些困难当中就包括,要把厄运踩在脚下,狠狠地,迎来朝霞。不敢想象一个没有厄运的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不知但什么叫困难,更不知道什么叫战胜,也不明白怎么去感动,生命怎么去精彩?如果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那么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可以告诉你,这不可能,世间没有这样的生活。你不去找厄运,

15、厄运也会来找你;你不战胜它,就要被它战胜。而且毫无商量的余地。 探讨厄运真的是一个有用又有趣的话题。每一次探讨,我们都对眼前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路,看得更清晰;每一次探讨,我们都对眼前的可以战胜的与“不可战胜”的困难感到颇为轻松了许多。它理智(可以理解为整理凌乱的头脑的过程),它励志;讨之常新,讨之长幸!【篇三:元典读书笔记】 原典读书笔记 王寅晓 2011200052 书名:八次危机 副标题:中国的真实经验 作者: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等 简介: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

16、。而且中国自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八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 核心概念 1.制度路径依赖:一切的制度一经形成就会自然而然地不断照着其模子因袭下去。因为改变或改革都会造成成本或一个受损的群体。 2.经济软着陆,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率7%,失业率:4.

17、56%,通胀率:4.5。 3.经济硬着陆:经济增长不仅是短期向下波浪式的运动,而且在2-3年内,无法回到原来的高点。同时,向下调整往往是不能够计划的,是没有办法人为控制的。因此,向下调整的幅度比较大,不是随机的简单波动,而是激烈的向下调整。用计量经济学的概念,硬着陆是经济增长长期向下移动的开始,因而出现明显的结构性断层。 4.成本转嫁论与发展陷阱:西方特色的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造成的危机代价,主要是向殖民地与发展中国家转嫁。这个是西方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矛盾。而“解殖”成功的国家,因其普遍参照西方特色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却又不可能向外转嫁制度成本而大多数堕入“发展陷阱”。能够跳出“发展陷阱”

18、的国家,大多都归因于有条件向内转嫁成本。譬如中国,在改革以前的城市危机主要靠向集体化的农村转嫁从而实现在城市的软着陆。之后的危机不得不在城市“硬着陆”,进而才引发了“改革”。 5.资本与政府:这个是人类在西方特色资本主义文明历史阶段制造出来的两个最为“异己的产品”代价高昂且反制于人类自身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上层建筑是政府。而上层建筑往往是派生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 正文: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我深深地感觉到现今世界上发生的多种危机与灾难,多是由于人们对于“术”的痴迷追随而致的。人们可以不断地创造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不断地革新赚钱机器。然而终究这一切的终

19、点是什么,是美丽愿景的实现还是毁灭的到来。我相信,后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人们需要明确地知道“道”是什么,这个道,不单是道理,还是铺陈开来的道路。人们发明了走路的各种方式,然而去往的方向才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通晓道,唯有读史,而且还得遵循一套认识历史的办法“冷酷实证”。此就是尽量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政治立场去观察中国,尽量不作或只作最低限度的价值判断,并在直达事物的本质之前不提出任何价值主张。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对于世界的理解里大多都会掺杂自己的意识形态,甚至有先入为主的倾向。然而真正去明了一段历史,甚至可以说明了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足够的“冷酷”,得以站在事情的外面

20、往里看,以期获得深刻的真知。 而这本书,就是一本对于历史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纯粹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评论。 这本书,将农民的作用剖析得非常完善,更指出了中国避免“发展中陷阱”的“最佳”道路。可惜,他是一本“经世致用”的书,不是一般读者能够读懂、爱读的有用书。更何况,在许多读者眼中,“三农之学”于己的作用并不大。然而,果真如此吗? 农村和农业是中国经济危机最后的避风港,农民是稳压器。 经济发生波动乃至危机,在今天很普遍,不是认可不认可就能消失的。自1949年建国后,我国共发生了八次经济危机(如果不承认这个词,您可以视为较剧烈的经济波动)。原因很简单,如下: 其一:1958-1960。建国后,由于照

21、搬苏联,中苏关系变坏之后,经济波动自然出现。1957年前苏联中端经济援助,我们的对策是:下放权力给地方,地方政府开建集体企业。由于建国初倚重前苏联重视重工业的工业布局,地方政府仍然延续过去的经济思路,发动了“大炼钢铁”“大跃进”。与此同时,缺少货币的中央政府只能靠货币增发来宏观掌控经济。1958年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仅为地方政府的四分之一,由此造成了货币通货膨胀。终至爆发了1960年的财政赤字。 然而,由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虽然,中国举全国之力,上至最高领导层下到普通百姓,全都急上阵、勒紧裤腰带。但1961年、1962年财政收入则越来越坏。这时天灾爆发,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大跃进的危害显露(共

22、有1亿成年劳动力参加)。 这时,是农村和农业帮助了国家。全国农民以主动或被动的要求支援军队、支援城市。农民在这一时期付出的不仅仅是收入,更有健康和生命(新生儿死亡率高达14%,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由于财政困难,城市就业出现较大问题。1960年城市就业人员有1.3亿人,两年后陡然降到4537万人。为此,开始较大规模的上山下乡。 面对危机,1961年政府在“三农”上做出重大改变。改以“乡”为单位转以“生产队”为集体经济核算单位。同时,允许家庭经济出现。在财政上,收回了一些还没有能力的地方财政控制权力,中央财政重回占比50%以上。由此,农业开始增长,粮食供给加强。城市与农村交换开始频繁,经济逐步恢

23、复。 其二:1968-1970国内经济稳定之时,国际形势却对我极为不利。蒋介石“反攻大陆”军机骚扰东南沿海、中印战争、抗美援越、美苏对中国核讹诈、中苏边境冲突等等,前仆后继。由此,中国开始了“战备经济模式”,自1964年起平均每年12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到“三线建设”中(196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才313亿元),时间长达十五六年。因为,着眼点是国防安全不在经济、着眼点是重工业和军工业等原因,这部分资金基本属于白投入。这就造成了财政赤字、城市就业困难。为此,我们的对策是:大规模上山下乡。 其三:1974-1976。经过十多年的经验,苏联式工业道路,愈发与中国国情相悖。为此,中国领导层把目光放到了欧美

24、国家。周恩来总理批准了以43亿美元购入西方设备的宏大计划,史称“四三方案”。美国此时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产业资本再次流向世界,由此,中国准备迎接。 然而,由于中国内部缺少资金,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扩大再生产。由此,货币增发成为必然,同时财政赤字也较大规模出现,1974年缺口达100亿元。为此,对策是:大规模上山下乡。 其四:1979-1981。三大伟人接连故去,“十年文革”也结束了,然而,苏联式工业化路径仍然没有摆脱。为此,1978年开始中国大规模引入美日设备,当年的合同金额就达到了78亿美元。当时的政府以希望扩大城市经济来解决经济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财政赤字、外债等因

25、素,这种努力最终失败了。 从1979年开始经济增长出现乏力,固定投资锐减。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福利方面欠账太多,1979年到1981年在增大固定投资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福利制度建设,两者相叠加更使得财政赤字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此时,在继续延续上三次解决方式:上山下乡已经不可能。一方面城市青年不愿意,一方面农村已经千疮百孔无法再次承接众多城市青年。1979年城市待业青年高达2000万以上,其中包括近700多万回城知青。 而这时,农村的自发改革出现,使中央领导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由小岗村开始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制,本质上是左右难以兼顾的中央政府与农民签署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下,农民的一切归属农民自主

26、,政府不再插手。甚至包括农民的各项福利等应该由政府解决的问题。而当时三农的危机,已经使农民乐于接受这种契约。 由此,自1982年开始,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在谈农业,农民改革的热情被大幅度调动起来。促进了粮食、农产品等多方面的增长,由此,反哺给了城市,促进了城市各方的发展(如农村商业、轻工业的发展,既加大了财政收入使政府用此加强了城市工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又扩大了城市农村的产品交流),中央财政日渐好转。 其五:1988-1990。由于当时中国农村人口高达80%,农村稳定就代表了国家稳定。因此,1983年开始城市经济发展开始复苏。然而,在高度发展过程中,资本的“一窝蜂”以及过度投资问题再次显现。

27、直接造成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增速由1987年11.6%下降到1989年的4.1%。通货膨胀严重,cpi(物价指数)高达18.6%(月度最高25.6%),大量城市“三角债”发生。与此同时,大量外债到达偿付时期,那时,我国每赚1美元外汇就需要偿还至少0.75美元,直接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为负,外债率高达77.1%。 为此,对策是一是号召乡镇企业加大加工制造业力度,加大外贸,把国内原材料和市场让给城市经济和企业(由此,造成乡镇企业发展减缓);二是再进一步压缩对人口大多数农民的各项福利并增加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另外,农村基层政权的收入也主要有农民支付),转而支持城市经济和企业。 在如上举措下,

28、中国挺过了危机。然而,由此也造成了国内消费严重不足,严重依赖出口的问题。与此同时,自1989年起农民收入改变了十年的高于城市收入增长的速度,开始了负增长以及缓慢增长直到今天。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发展,由此“农民工”大批登上历史舞台。 其六:1993-1194。1991年中国经济刚刚企稳,股票、期货、房地产市场便以促进发展的名义相继开放,由此造成,非理性投资再次出现。与此同时,“政企分开”也于1992年开始。但是,问题在于刚刚“分开”的企业领导者经验不成熟,非理性投资较为普遍。为此,货币增发转变为了货币超发。 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为此,各种条子、各种颜色的条子满天飞。最终

29、造成由此,1993年中国出现了财政、金融、外汇三大赤字同时出现的局面,外界也开始爆炒“中国崩溃论”,年cpi指数高达24.1%。 中国经济出现了“四高”“四热”“四禁”“一乱”状况,整个经济在1994年呈现乱象。 政府的对策便是于1993年6月开始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1994年人民币在各种压力下狂降57%;大规模发行国债。强行补缴税款,即使企业倒闭也要把欠税补齐后再倒闭。对普通百姓影响较大的便是大规模下岗、买断工龄等。自1995年以每年平均800万的速度让国企和集体企业职工离开企业。 这次危机的结局,是唯一一次,城市付出比农村付出更惨烈的一次。要知道,自农村改革之后,农民的生计问题得到了相对较

30、强的保障。而城市由于各种福利建设问题,丢失工作后的生计问题面临很大考验。 其七:1997-1998。随着铁腕宏观政策的施行,中国经济逐步发展。随着与世界交往的频繁,中国经济发展的波动乃至危机也开始由之前的内生性向外生性发展。我国于1997年基本躲过了了上一次经济波动,然而由于针对1988-1990年经济波动所采取的措施,使我国开始逐渐依赖出口倾向越来越明显。恰在此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第一次“输入型”经济危机爆发。 从对第六次经济危机的阐述可以得知,解决之道是城乡百姓都付出了巨大代价,由此,内需一蹶不振(1998年大洪水又造成了较大损失的同时,使粮食安全问题又呈现在国人面前)。拉动经济只能主要

31、靠出口,而亚洲经济危机又使得问题难度大幅度增加。更要命的是,为了体现大国风采,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进行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我国则宣布不贬值,为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对付经济波动的难度大幅度增加。 政府应对措施主要是金融领域改革、大规模增发国债(10万亿以上)、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产业化改革。全民购买国债的同时,政府又以加大投资开始向广大农村要地,兴建各类基础设施,如交通。同时,住房、教育、医疗等相关领域价格提升开始加速。在就业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打工者开始回流。三农的作用在此时被评价为“蓄水池”。 其八:2008-2009。自2003年起至2013年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皆是

32、关于三农问题。由此,三农问题似乎被提高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本质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为城市经济发展而注重三农问题。自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再次步入平稳发展时期。 然而,最引人瞩目的则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劳动力过剩、一般制造品过剩、金融资本过剩,与内需不振、依赖出口和投资如影相随的情形发展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出现了问题。但所幸之处在于,自2003年起自中央一号文件带动下,我国连续六年在三农问题上发力,使此次经济危机的危害降到了最低处。 2009年我国东部沿海外向型企业有数万家企业倒闭,共有大约2500多万农民工失业。虽然地方政府因为“三农”对gdp发展的贡献不大,视为“鸡肋”。因此,将目光放到了各种投资、金融上。但中央政府的各项惠农措施,仍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2500多万农民工陆续归乡从事“三农”,使中国经济平稳过渡。 然而,在众多利益集团的引领下,房地产领域继续吞噬着三农的基础土地、户籍政策继续隔离着农民与农民工与市民拥有同样的人的尊严。在目前大规模发展“城镇化”的背景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