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7.22KB ,
资源ID:97259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259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docx

1、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

2、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审美素质。本课作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总学时:54学时。周学时3。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秦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

3、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第二编 秦汉文学 学时 :20学时概述(1)学时(一)社会历史概况秦王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二)文学概况秦代的长城歌。李斯的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司马迁史记。其他散文。第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教学目的:掌握汉乐府艺术精神学时分配:5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乐府及乐府诗“乐府”涵义的演变。汉代乐府机

4、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第二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一)社会生活的实录:百姓的痛苦,爱情婚姻悲剧,市民的不满与反抗。(二)人生问题的探索:生死问题的思考,人生价值的探索。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二)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的独白。 (三)形式比较自由。(四)语言质朴、简炼。(五)用对话来塑造任人物。第四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一)现实主义精神。(二)新诗形式。(三)艺术技巧。(四)叙事艺术以及杂言体的形式。第五节 作品选讲重点分析东门行、和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上邪、有所思略

5、讲平陵东、妇病行、古歌、悲歌、上山采蘼芫陌上桑等。 第二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的:了解五言诗的发展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文人的感伤与困惑,文人精神世界的写照。(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典故入诗,情与理的结合。(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影响。(五)作品选讲:重点分析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略读辛延年的羽林郎。第三章 汉代的辞赋教学目的:了解

6、汉赋的体式及文精神学时分配:3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 关于汉赋(一)赋的起源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和诗经、楚辞的关系。(二)汉赋的发展变化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新体赋、抒情小赋。汉赋的发展变代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三)汉赋的特征及其影响内容贫乏,文词繁琐,极尽铺张扬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是大赋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作品选读重点介绍枚乘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为例,比较说明汉代大赋和抒情小赋有何不同之处。如何正确评价汉赋?第四章 汉代的政论文教学目的:了解汉代政论文的特征学时分配:1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 汉代政论文概说发 第二节 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简析贾谊的过秦论

7、(上)第五章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教学目的:掌握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汉书传记文学的特征。学时分配:7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司马迁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重点介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一)在一定程序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二)揭露鞭挞了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贪婪狡诈和庸俗无赖。(三)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德予以热情讴歌。(四)在一定程序上否认天命,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

8、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二)善于运用“互见法”。(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划人物。(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史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鲁迅先生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第五节 作品选讲重点分析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候列传选读陈涉世家、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等作品。第六节 班固与汉书(一)班固生平和汉书的创作。(二)选读苏武传、李夫

9、人传、霍光传。第三编 魏晋六朝文学 学时: 34学时 概 述(一) 社会历史概况,思潮与文学.魏、蜀、吴三国鼎立,司马迁建立西晋。十六国混战东晋。南朝和北朝。杨坚建立隋朝。南北朝复归统一。魏晋玄学与文学.佛教与佛经翻译与文学.(二)文学概况建安文坛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正始文坛的阮籍、嵇康基本继承了“建安精神”。 两晋诗坛的形式主义词风。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辟了一代诗风。 鲍照和 七言诗的确立。 新体诗的产生。 南北朝乐府民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庾信 。 汉赋之后,这一时期辞赋有新的发展。 骈文的盛行 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

10、锁事小说的产生。 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教学目的;掌握建安文学的特征,体会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精神。 学时分配:5 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第二节 三曹(一)曹操曹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用旧题乐府写时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抱负,反映汉末社会生活,是“建安风骨”的集中体现。曹操作品选讲分析步出夏门行二首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对“酒当歌”)。(二)曹植曹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人生的巨大变差,五言诗的逐渐成熟,诗歌意境的出现,比兴手法的熟练应用,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曹植作品选讲分析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和后期代

11、表作野田黄雀行选读步登北邙坡、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三)曹丕曹丕的诗歌创作,七言诗首次在文人手里的创作。曹丕作品选讲简析七言诗燕歌行其一第三节 建安七子(一)王粲 1、王粲的生平和创作,现实主义的诗歌。 2、王粲作品选讲分析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选读登楼赋(二)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第四节 其他作家诗文蔡琰的悲愤诗选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第二章 正始文学教学目的:了解正始文人的苦闷情怀。学时分配:3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正始文学 第二节 阮籍、嵇康(一)阮籍与稽康政治态度及文学创作,社会黑暗与文人的韬光隐晦,巧妙的比兴象征与对现实的曲折反映。(二)阮籍与嵇康的作品选讲分析阮籍的三首咏

12、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一日复一夕”)。选读嵇康幽愤诗、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章 西晋文学教学目的:了解西晋文学的概貌,掌握西晋文学雕琢的特点。学时分配:3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西晋文学 第二节 陆机 第三节 左思 第四节 刘琨第四章 东晉文学教学目的:了解东晋文学玄言的特征。学时分配:1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 郭璞及其游仙诗第五章 陶渊明 教学目的 掌握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课时分配:7教学环节:讲课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生平和思想(一) 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二) 在黑暗动荡时代,陶渊明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

13、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一) 诗作主要写于归隐之后。(二)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主要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也以幻想“乐土”表示了对战乱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三)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四) 陶诗也表现 了一定消极思想。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 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与

14、淳美统一的艺术风格。(二) 情、景、理的合谐统一。第四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一)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二) 陶渊明蔑视宝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三) “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第五节 陶渊明作品选讲分析归园田居三首(其一、其二、其三)、饮洒二首(其五、其九)归去来兮辞并序读山海经(其十)、选读移居二首(其一、其二)、乞食、咏荆轲、桃花源记并诗第十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两类。民歌中以乐府民歌最重要,文人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第一节 汉乐府民歌一、乐府的含义: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最早设于秦朝。汉乐

15、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至建安,有古题乐府;至唐,又有新题乐府。二、乐府诗的分类:据乐府诗集(这是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宋人郭茂倩编。该书从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按所用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加以著录。其中保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约有四十首左右。)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类。其中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之中。三、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饥苦与统治阶级的横暴奢侈。如平

16、陵东描写了“义公”(好人)被官吏勒索“钱百万”和“走两马”,弄得倾家荡产,反映了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掠夺的情景。妇病行叙述妻死儿幼、丈夫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悲惨情况,深刻地反映广大人民贫病交困的生活惨状。东门行写一个城市平民为贫困所逼迫、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的情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怨恨和反抗情绪。2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回乡后却是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饮马长城窟行描写闺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也表现出人民对征役的厌恶憎恨情绪。战城南则是一篇诅咒战争的诗歌。3反映了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如有所思、上邪

17、、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等。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叙事生动。汉乐府民歌最主要的特色是长于叙事。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过叙事表现情感。较之诗经的叙事诗,汉乐府民歌已出现了由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的作品,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对话,故事性、戏剧性增强了。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汉乐府民歌叙事生动活泼,善于铺陈、渲染气氛,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2人物形象鲜明。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敷与使君的对话,表现了罗敷的聪慧、机智、勇敢、高傲和自尊的性格。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出现了一些杂言体作

18、品,另外汉乐府也新创了一些五言体,如陌上桑就是一篇相当完美的五言诗。4语言朴实凝练,长于叙事言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饱含感情。明人胡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如孤儿行通过叙述孤儿孤苦伶仃的惨状和备受兄嫂的虐待,字字血,句句泪,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五、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的双壁。前者嘲笑和鞭鞑上层人物的荒淫与无耻,歌颂人民维护自己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颇有喜剧的意味;后者产生于汉末社会动荡,礼教束缚松驰的时代,表现人民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和反抗

19、的失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一)陌上桑的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位美丽、坚贞、聪慧的古代劳动妇女形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所使用的方法上。诗中先铺张描写了罗敷采桑器物和发型、首饰、衣着之美,铺张地描写了男人见到罗敷时的种种倾倒情状,从侧面烘托了罗敷惊人的容貌之美。接着又描写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言行,表现罗敷内在的精神品质之美。这里主要用了罗敷的语言。罗敷不仅拒绝了太守的调戏,而且用“夸大”的方式拒绝,表现出罗敷的高度聪明智慧。诗中对罗敷虚拟的“夫婿”多角度地铺张描写,既衬托了罗敷的高傲、自尊,也足以使太守自惭形秽、深感扫兴。从

20、这首诗看出,汉乐府民歌叙事写人,不仅喜欢铺陈,善于运用对话,也善于侧面描写。其次,这首诗带有幽默情调,具有喜剧色彩。如诗中写男人的倾倒情状,罗敷对太守的嘲弄奚落,就带有喜剧色彩。再次,这首诗的结构是截取事件发展最富于戏剧性的一段情节作横向展开,在人物冲突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思索。(二)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产生于建安末,以事实为基础创作而成,此诗长期以弹唱形式在民间流传,流传有三百年多,其间留下民间诗人不断加工的痕迹。其定型之作,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353句,1765字,是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主题思想: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深刻地

21、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美好情操和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创造精神,并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艺术成就:1塑造了刘兰芝极其完美、又极具性格的悲剧形象。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但同时又具有当机立断、永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最后以死捍卫尊严,捍卫婚姻的纯洁和自由。表现了她的不妥协精神。刘兰芝的倔强性格和不妥协的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与其同时,诗歌也刻刻了焦仲卿软弱、胆小怕事、屈曲求全的个性;而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他们性格也各具个性,焦母重在专横,而刘兄则较势利。作

22、者塑造人物形象采用的主要方法有:首先通过极富人物个性的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长诗的三分之二是由对话组成的。兰芝与仲卿的对话,对于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自不待言。就是次要人物,三言两语,也颇能传神。如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忌得自由?”专横跋扈,凶神恶煞,跃然纸上。而刘兄:“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嫌贫爱富、巴结权势富的市侩嘴脸,令人憎恶。其次,通过人物行动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如用“捶床便大怒”写焦母的泼辣,用“大拊掌”写刘母的惊异和心灰意冷。写兰芝的“严妆辞别”,表现她不卑不亢的倔强性格。其三,利用环境和景物

23、描写作衬托、渲染。如写“兰芝”的严妆和太守迎亲一段,采用铺叙手法,突出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和对爱情的忠贞。最后,诗歌运用一些抒情性穿插来深入刻画人物的处境和心理。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渲染了这对夫妻被迫拆散后恋恋不舍的悲剧气氛。2采用双线推进的复线交叉结构。全诗分四段,第一段为辞归,第二段为送别,第三段为逼婚,第四段为殉情。其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不仅如此,诗的前半部作者把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深情厚爱交织在婆媳关系中,冲突以兰芝的自求遣归而告终,宣告了封建家长制的胜利。诗的后半部,以

24、县令、太守的相继求亲,主簿、郡丞的巧言为媒,刘兄的趋炎附势逼迫兰芝改嫁,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了宗法社会本质特征的典型环境,从而具有更深刻思想性。3结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使现实主义主题向理想升华。梧桐松柏,交枝结叶,鸳鸯相向和鸣,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象征着真挚的爱情不朽。这是对叛逆的歌颂,对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4语言风格为自然、朴实、流畅、保留着鲜明的民歌色彩。六、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代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首先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建安作家“借古题写时事”的古题乐府;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白居易

25、“诗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都是对这一创作精神的继承。其次,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特别是五言体诗对末建安五言诗的产生,有着重要启示作用。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歌一、庙堂诗歌西汉及东汉中叶以前,文人诗歌多为帝王政治、宗教活动而作,所以内容上多为颂美之辞,注重风格典雅,很少个人抒情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山夫人房中乐与司马相如等人的郊祀歌。 二、楚歌诗东汉中叶以前,作者抒情言志,多用楚歌诗,这类作品留存下来的不多,篇幅

26、较小,但成就不低。最为著名的有项羽的垓下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歌慷慨激烈,一腔悲愤,震憾人心,有力地表现了项羽在四面楚歌、英雄失路的情况下面对心爱的马匹和爱妃难分难舍的痛苦心情。诗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而悲壮。刘邦大风歌,则是刘邦经过楚汉战争和平定国内叛乱后回归故里时,情不自禁的歌咏:“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有得天下后的踌躇满志,又有固守天下的焦虑,直抒情怀,毫无掩饰。任昉说:“汉祖大风歌汪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音,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文章缘起)汉武帝秋风辞,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融情于景;抒发百年

27、之幽思。王世贞说:“汉武故是词人。秋风一章,几于九歌矣。”三、文人五言诗的产生五言诗产生于东汉,它是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存文人五言诗最早的作品,是班固的咏史。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本无文”(诗品序),缺乏形象性。说明文人初学五言新体诗,技巧还很不成熟。文人五言诗从东汉末年开始形成气侯。张衡、秦嘉、徐淑、赵壹均有所作。模仿民歌最为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娆。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趋向成熟。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因其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关于诗的时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目前,学术界大致认为此

28、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大约产生于东汉末,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清人沈德潜概括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晬语)这些作品都为抒情诗,它的思想内容较复杂,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等;另一类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充满了感伤情调。如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等。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

29、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通篇通过假想的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如冉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写女子的久别哀怨作了很好铺垫。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皆为比兴,含意深远。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表现知音难遇,从而反映追求名利者的失意心情。行行重行行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用体贴

30、对方保重身体来表现真挚的爱。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表示相思之苦令人消瘦;“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运用叠字和由远及近的写法,使全诗的风格更加温柔宛转。总之,古诗十九首汲取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换韵自然、章法重沓、长于叠字的运用,使诗歌的言情、写景、状物,无不因此生色。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刘勰对它作了高度评价:“观其结体散文(诗的组织和文辞运用),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情意宛转,描绘逼真),怊怅切情(深切地表达感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最杰出的)。”文心雕龙明诗锺嵘诗品说它们:“文温以丽,意悲而远”。陈绎评价它们:“情真、景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诗谱)这都准确地概括了它们“质朴真挚,真情流露”的特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