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7.81KB ,
资源ID:972144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214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docx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解读 第一部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构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 2000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工作会议”上才正式确定的课程名称,它脱胎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那么,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体系发生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不妨从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史谈起。 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发展历程 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历史上,制定过四个版本的计算机“教学大纲” , 因此,根据计算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演变,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 段: 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 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

2、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苏联学者伊 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 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 从此拉开 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序幕。1983 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 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 ,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 机选修课的内容: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课时规定为 4560 个小时,其中要求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 操作。推

3、进课程发展的两个重要事件: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来未来。 ” 1984年2 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 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 “计算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 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 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第二个阶段(19861991)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由于受 1985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观点的影 响,在 83 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

4、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即:文字处理、数 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部分。对这些应用软 件,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选用,不作统一要求。 根据当时的国情,还不能把计算机课作为中学的基础性学科,只能作为具有 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具备计算机专、兼职教师、有十台以上微机并有专 用机房和必要的活动经费等基本条件时,在高中作为选修课,在初中可作为课外 活动、兴趣小组或劳技课的学习内容。并初步在小学和初中开展 LOGO 语言教学 的试验。 推进课程发展的重要事件: 为了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方针,促进我国中 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教育部决

5、定成立“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 研究中心” ,设北京部和上海部,分别挂靠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这标 志着计算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官方机构正式建立。该研究中心 1992 年改名为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 第三个阶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 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杯, 国家教委非常重 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并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 ,颁发了“关于 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 普及教育,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6、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 课程指导纲要 ,并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10月正式下发。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 细的要求, 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 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其中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共包含五个模 块,作为各地编写教材、教学评估和考核检查的依据。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社会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计 算机的主要特点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及类型的 介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

7、使用,包括联机、开机与关机、系统设置、键盘指法 训练、 汉字编码方案及汉字输入方法介绍、APPLE 机及中华学习机 CEC-I 操作 系统的简单介绍、PC机操作系统介绍。 3.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包括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电子数据表格软件、教学软件与益智性游戏软件。 4.程序设计语言,包括BASI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和LOGO语言等。 5.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五个模块都是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各地在编选教材 时,可根据本地区的机器设备、师资水平、课时安排、学生素质等条件在内容的 选取和顺序的编排上有所选择。 推动课程发展的两个重要事件:

8、1992 年 7 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8 月成立了由柳斌任组长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 ,规划了我国 20 世纪90年代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蓝图。 1995年上半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首席技术顾问Dwight W.Allen博士 到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有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情况的短期考察,不久,他写出了 两篇题目分别为“重新考察中国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警告”和“中国中小学 计算机教育的未来”的考察报告。这两篇考察报告涉及到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 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既有尖锐的批评也不乏有益的建议,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综合这两篇报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

9、个严重的警告(对当前我国中小学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状况提出警告), 两条尖锐的批评(中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育 目标和课程指导纲要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三方面富有启发性的建议(中小学计 算机课程的目标 、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政策和中国教育软件的开发策略) 。 这直接导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94年下发纲要到1997 年出台纲要修订稿,其间仅三年。第四阶段(1997- 1999)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虽然是1994年才颁发,但事实上是在1991 年开始制订的,并以“征求意见稿”的方式向各地发布,实际上到 1997 年已实 施了 5、6 年了,这期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

10、了很大的变化,在保留 计算机学科的一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和 应用,对“指导纲要”做一些修改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增加一些新的教学 内容,如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对有些教学内容和教 学要求如程序设计语言模块、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模 块、以及对整个指导纲要的结构也需要做些修改和调整。所以,根据这种要求,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织起草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修订稿)(下称“修订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了原国家教委中 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学科审查委员会的审议, 并于1997

11、 年10月由 国家教委正式颁发,在1998年秋季正式实施。 “修订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要求等。其中规定: 小学计算机课的教学应以计算机简单常识、 操作技能和益智性教学软件为重 点。计算机学科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不宜过多,一般为 30 个课时,最多也不 宜超过 60 个课时。如果有条件增加课时,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 或计算机应用上。建议在四、五年级开设小学计算机课程。 初中计算机课的教学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性训练、操作系统、文字处理 或图形信息处理为主。一般为60个课时,建议在初一或初二年级开设。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宜教程序设计语言。如果开

12、展 LOGO 语言教学,应从绘 图、音乐等功能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手段来进行教学。 高中计算机课程要以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工具等软件 的操作使用为主。程序设计可作为部分学校及部分学生的选学内容。一般不少于 60个课时,建议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 考虑到各地、各校及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在相当长 时期,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内容还难以彻底分开,因此,允许有交叉重复。 考虑到我国经济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在“修订稿”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仍采 用“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选取不同 的模块和层次。 在“修订稿”中,分小学和中学两大部分,其中

13、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有五个模块,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十个模块。 小学部分 中学部分 模块一、计算机基础常识和简单操 作 模块一(M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 作 模块二、微机操作系统简单操作与 使用 模块二(M2)、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 用 模块三、汉字输入及简单文字处理 基本 模块 模块三(M3)、汉字输入及中西文字处理 模块四、LOGO 绘图 模块四(M4)、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 统 模块五、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 戏软件的使用 模块五(M5)、电子表格 模块六(M6)、LOGO绘图 模块七(M7)、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 软件应用 基本 选学 模块 模块八(M8)、In

14、ternet 基础知识与基本 操作 模块九(M9)、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选学 模块 模块十(M10)、程序设计初步 “基本模块”是最核心、最基本的模块,适合于所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或学生; “基本选学模块”是在学习了“基本模块”之后可任选的模块; “选学模 块”适合于部分学校或学生。这种课程体系设计是借鉴了国际上计算机课程纲要 的设计思想,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相应调整。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委托国际信息处理学会(IFIP)制定 了中学信息学(计算机)课程纲要,作为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合本国 (地区)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编写教学材料的参考,在中学信息学(计算机)

15、课程 纲要中,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所列出的内容为: 1核心模块:C1 硬件; C2 系统软件环境; C3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C4 计 算机的使用简介; C5 文本处理; C6 数据库操作; C7 电子制表软件操作; C8 图 形操作; C9 社会学与伦理学问题; C10 软件工具的选择。 2核心选修模块:E1 数据库设计和使用; E2 电子制表软件设计和使用; E3 信息学与职业选择。 3通用可选模块:OP1 键盘操作技能; OP2 桌面印刷(DTP); OP3 计算机与 通信; OP4 作图; OP5 多媒体操作; OP6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OP7 造型与模拟; OP8 专家系统;

16、OP9 机器人和反馈设备; OP10 音乐; OP11 统计学。 4供选程序设计模块:P1 程序设计入门; P2 自顶向下程序设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核心模块是中等学校教学目标中必须掌握的, 其它为可选的 内容。根据各校的资源、设备的情况,基本上以所有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部分 学生为学习对象的次序,以 C1-C10、E1-E3、OP1-OP11、P1-P2 为学习内容 的次序。 由上可以看出,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和国际信息处理学会的中学信息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的要求基本上是吻合的,但由于师资、设备条件等因素, 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值得提出的是,这一阶段提出

17、“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观念,建议不能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课程开发分别考虑,应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计算机与学科课程的教 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强调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应用,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计 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通过在学校中广泛应用计算机以使学习者 有一个学习计算机的环境和氛围,是对计算机根本价值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计算 机根本属性的更充分的彰显,但是,这种思想在后来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过程中 一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18、的发展 从 2000 年确定由计算机课程调整为信息技术课程以来,虽然仅十年时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要标志为三个相关文件的出台。 1.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出台 2000 年 10 月,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 会上,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 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大会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 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 。从

19、而结束了在我国开设计算 机课程18年的历史,翻开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崭新的一页。 本次会议还对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决定从 2001 年开始用 5-10 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根据 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 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 年底 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 年前,所有的初 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并争取尽早在 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20、,努 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做出的重新安排, 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 技术课程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 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与以往纲要所描述的内容相比, 本次纲要在模块学习内容上做了进一步的明 确。如小学模块一为“信息技术初步” ,属于基本模块,主要内容有: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

21、)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明确模块内的具体学习内容, 有利于统一课程实施要求, 推进区域教育平衡, 同时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为提高纲要对全国的普适程度,除提供拓展模块供选择外,在基本模块中也 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性。如初中模块五为“网络基础及应用” ,虽属于基本模块, 但在学习内容描述中,其中,第五条就是一个拓展内容,提供选择使用。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本次纲要对于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确定了各自的

22、学 习模块,小学共六个模块、初中共七个模块,高中共八个模块,其中均含有两个 拓展模块。 类型 小学 初中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 方法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 方法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 用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 用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 件和软件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基本 模块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 及软件系统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 据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拓展 模块

23、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 体作品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 媒体作品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 媒体作品 从上述模块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本次纲要已注意到各学段之间的区别与 衔接,初步明确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有效对接,中学不再是“零起点” 。如模 块一,小学为“信息技术初步” ,初中为“信息技术简介” ,高中为“信息技术基 础” ,在内容安排上也体现出对不同的学段要求。下表可简要反映小学、初中、 高中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上的衔接。 兴趣与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 保持学习动机 解决常用软件、 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 成信息意识 勇于置疑的问题意识

24、; 敢 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 巩固兴趣 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具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应 用 创新能力:改进方案;动 手创新 高中 发展兴趣 专业学习 自选门类的专业 发展 信息知识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 制 作、创造 2.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出台 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拉开 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2001 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的制订,在此过程中逐渐地明确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普通高中 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于 2003年1 月6日通过审议,并于 3 月 31 发布,这使得我国的信

25、息技术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有 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体现课程改革思路,超越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发展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 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 育,更本质的是素养教育。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本 次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设计坚持如下 三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 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 构形式。基于上述考虑,在学习内容上进行了重新设计。

26、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共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 “信 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 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 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 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 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 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 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l: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 技术应用”“选修 3:网络

27、技术应用” “选修 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 5:人 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 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 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 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 的技术基础设置的; “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 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 “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 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 另有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

28、”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 “技术与设计 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 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页图: 3.2007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出台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 信息技术基 础 选修1:算法 与程序设计 选修2:多媒 体技术应用 选修3:网络 技术应用 选修4:数据 管理技术 选修5:人工 智能初步。 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 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进, 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 实施提

29、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 有效指导和 不断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 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水平和实施质量,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了江苏省义务教 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并于2007年颁发并实施。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全省义务教 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基础模块小学分为两个阶段、初中为一个 阶段,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拓展模块分别设置为拓展I“主题活动” 、拓展II “程序设计”和拓展I

30、II“机器人” 。拓展I为 34学时,一般在小学开设,部分 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主要在初中开设; 拓展 III 的内容,小学和初中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各 34 学时,学校可根据具 体情况选择开设。 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 学习模块(学时数) 小学 初中 学习 要求 必修 选 修 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 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4.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 高年级段内容是低年级段对应内容的自 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与硬件) 、信息 技术原理、

31、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各项内容在横向上 互相联通, 内容也相互交融, 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 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拓展I为“主题活动” ,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 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 基础(68) 基础(68) 拓展 I (34) 拓展 I (34) 拓展(34) 拓展(34) 拓展(34) 拓展(34)它又分为硬件使用拓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两类。 硬件使用拓展结合主题 活动的开展,将部分常用计算机外设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其中,让学生 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2、拓展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 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信息 技术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 拓展II为“程序设计” ,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 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 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这部分学 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 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拓展 III 为“机器人” ,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 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与基础模块相似,这三项内容在纵向上构成小 学到初中的学习序列,在横向上既各自陈述一个方面,又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 互渗透。本模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让学 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和接触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归纳分析上述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 流思想文化、 技术的发展及中小学实际开设条件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主要 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流思想文化经历了“计算机文化” (20 世纪 70 年 代末到 80 年代初)到“计算机工具论” (20 世纪 80 年中后期到 90 年代)、 “网 络文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