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说明文阅读常考说明文分类训练0327286常考说明文分类训练第一类生活百科一、(2017杭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4分)废旧衣物,可别一扔了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衣服渐渐从“不够穿”,变成了“穿不完”。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一扔了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一般说来,废旧衣物中化纤类产品的比例高达60%到70%,它们混在生活垃圾里,被填埋后仍难以降解,会污染土地。烧掉也不是个好办法。不少小工厂低价买来废旧衣物,当燃料使用,会产
2、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更何况,有些废旧衣物没有运往垃圾场,而是直接流入二手市场。这些未经严格处理的衣物可能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有害物,直接或间接使用都会危害人体健康。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物被扔进垃圾桶,而再利用率却非常低,只有不到1%。如何合理回收利用废旧衣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回收废旧衣物,我们通常的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居民小区里放置回收箱。固定的回收箱的确便民,但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回收箱的数量增加了,服务质量不一定跟得上,需要安排专人收集、运输,增加了成本。有时回收箱已经“超载”却无人来收。回收箱还可能成为拾荒者的淘宝地,导致旧衣物以违规方式流向二手市场。在回收
3、废旧衣物这件事情上,上海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回收公司统一回收。除设置回收箱外,还通过市民电话预约上门收集、市民自付运费寄送、企事业单位组织募集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回收。英国则有着慈善商店、衣物回收银行、社区衣物回收箱、上门回收、再利用中心等多条废旧衣物回收渠道。这些做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回收的废旧衣物,如何规范处置,做到物尽其用呢?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那些成色较新、没有破损的衣物应先送往水洗区清洗,然后接受高温高压消毒,最后进行烘干、包装。焕然一新后,可以无偿送给慈善机构或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而“面试”后“落选”的那些衣物,会根据棉、毛、化纤等面料再次分类,然后发送到有
4、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比如白色棉织物和有色织物,纤维化处理后可以变为棉纱、无纺布;涤纶织物进行化学处理分解,则可变为涤纶原料。经过这样的处理,废旧衣物就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了。(根据相关资料改写)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填写“废旧衣物处理流程图”中的处。(3分)清洗、消毒、烘干、包装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纤维化处理(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为什么说废旧衣物是“鸡肋”?)(2)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面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5、(1)因为废旧衣物和“鸡肋”一样,都是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东西。(2)判断废旧衣物的成色与破损程度。(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3文章为什么要举上海和英国回收旧衣物的例子?(3分)具体说明旧衣物的回收是有成功经验的,为解决目前旧衣物回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共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文章第4段先写“回收废旧衣物,我们通常的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居民小区里放置回收箱”,之后写了这种做法存在的漏洞,最后举上海和英国回收旧衣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旧衣物的回收是有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为现阶段旧衣物回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4联系文章内容,对下列处理废旧衣物的做法进行评价。(4分)李大妈:我把旧衣服
6、剪成小块,用来擦油烟机,用完扔掉,还省得洗抺布了。沈阿姨:我把家里的旧衣物直接打包,寄往贫困山区,也算献了份爱心。李大妈的做法:利用意识强,但利用后的处理方式不妥当,一扔了之会造成污染。沈阿姨的做法:利用意识强,又有爱心,但做法欠妥,未经处理的旧衣物可能危害他人健康。(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2018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7分)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钟凯中国人爱喝茶,但隔夜茶却身负恶名。“隔夜茶不能喝”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甚至有人说它致癌。那么,科学地来看,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呢?茶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及有黏稠性的果胶等。泡不同的茶叶
7、,营养成分溶出的规律有较大差异。以绿茶为例,冲泡后室温放置1小时,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就基本上都泡出来了。继续放置1小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多糖均迅速减少。因此龙井、碧螺春这样的嫩茶,最好1小时内喝掉。而普洱茶在开水冲泡后放在室内,茶多酚、氨基酸在12小时后才达到最高值。可见隔夜茶并非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像普洱这种比较耐泡的茶,其营养相当不错。当然,这种冲泡方式可能不符合一般人的饮用习惯。民间传说隔夜茶致癌,因为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其实这是误解。经检测,一杯(240毫升)的绿茶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均不足0.03毫克。即使泡好的茶汤敞开放置一整天,其中的硝酸盐含量也大约仅0.2毫克左右,而
8、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参考国家标准的规定,腌渍蔬菜中亚硝酸钠限量为每公斤10毫克,可见隔夜茶中的微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威胁。泡茶的水温一般在90100摄氏度,几乎所有细菌都会瞬间被烫死。但茶汤凉下来之后,空气中的细菌还是有可能再次光顾,尤其是敞开存放的情况。但实验表明,即使敞开放置一整天,细菌的数量依然很少。这首先是因为茶汤的营养成分并不是细菌最喜欢的糖类和蛋白质。其次,茶汤含有茶多酚等成分,虽然隔夜茶的茶多酚含量会下降,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实验表明,隔夜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越是浓茶抑菌效果越好。因此隔夜茶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
9、可能性几乎为零。当然如果茶汤有异味或汤色发混就别硬喝了。有时茶汤隔夜或长时间放置后,表面会漂着少量泛着金属光泽的东西。有的人怀疑这是茶叶泡的时间长了,重金属溶出来了。实际上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多酚类物质被氧化的产物,和金属无关。茶叶重金属进入茶汤的比例在不同茶叶间存在一些差异。一般而言,绿茶和普洱茶的重金属溶出率大约在10%20%,红茶在30%40%。在一项相关研究中,蒸馏水冲泡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放置约8小时后铅浓度最大,但最多每升只有2.4微克,所以说茶叶重金属的威胁总体上并不大,当然如果存在铅铬绿等违法添加则要另说了。总之,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说的那样“有毒”,但我也不是要劝你喝隔夜茶,毕竟
10、不太好喝。(节选自百科知识2017.08期,有删改)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隔夜茶”的?(4分)本文从茶汤中的营养物质、隔夜茶中的亚硝酸盐、隔夜茶中的细菌、隔夜茶中的“重金属”四个方面来说明隔夜茶。(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通读全文,对文章简单分层,第段围绕“营养物质”来说,第段讲述隔夜茶中的亚硝酸盐,第段围绕“细菌”来说,第段则说明隔夜茶中的“重金属”,找到对应段落,概括要点即可。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具体说明泡不同的茶叶,营养成分溶出的规律有较大的差异。(共5分。说明方法3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3第段中加点词语“几乎
11、”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不能。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泡茶时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共4分。表态1分,原因3分。意思对即可)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4分)逻辑顺序。先提出“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的问题,然后从四个方面说明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那样“有毒”,可见使用了逻辑顺序。(共4分。说明顺序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三、(2018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8分)养成一种习惯真的很难吗?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一个说法:“只要坚持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这是一个被过度解读的言论。原本一位美国的整容医生在书中写到,他发现整容后的人
12、平均需要21天来习惯他们的新面孔,截肢病人具有的“幻肢”体验往往需要21天才消退。特别要注意的是,习惯某个状态或者物体与养成一个习惯是不一样的,也许这两个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混淆,才有了今天的这个说法。那么,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久?2010年伦敦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项研究,直接考察习惯的养成过程。他们让被试者(参与实验的人)每天重复一项与健康相关的活动,持续84天,看有多少人可以养成习惯。被试者可以选择晚饭前做50个仰卧起坐、早餐后散步10分钟或者饭前做15分钟的运动,但完成这些运动不会给予被试者额外的奖励。被试者需要每天登录一个网站,报告他们是否完成了前一天的任务,并填写量表。量表的题目
13、包括“我想都不用想就完成了”等选项,以测试被试者的自动化程度。结果发现,坚持到最后的被试者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早期的重复在自动化行为养成中至关重要,随着行为的不断重复,自动化的水平将逐渐达到稳定,这时则认为习惯已经养成。平均而言,全部被试者需要66天的时间来养成这些习惯。但是这项研究总共只有96名被试者,66天这个数据也不是绝对的,个体化差异仍然存在,有的可能只需要18天,有的则可能需要200多天。但是,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养成新的习惯?一般认为该问题跟早期家庭教育有关。同时,神经科学领域对于习惯养成的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基底节(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和前额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14、基底节与维持下意识的行为相关,而前额叶和行为控制相关,比如,某人看到甜食就想吃,这时候基底节让他不自主地动手去拿食物,而前额叶的工作是控制他自己不要去拿。相信大家都希望基底节在好习惯中发挥作用,前额叶在面对坏习惯时发挥作用,但如何实现现在不得而知。习惯养成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习惯的难度。本身难度小的习惯更容易习得。这里要提到斯蒂芬盖斯写的一本书微习惯。微习惯就是当你想要培养一个新习惯时,不是立刻让自己开足马力,而是对新习惯进行大幅缩减,让其成为一个极小的动作,一定是“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比如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写50个字,这些都是微习惯。书中提到,微习惯不需要消耗我们大脑前
15、额叶的很多资源,所以更加容易做到;同时从心理层面来看,当我们动力十足地去做一件事时,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阻碍,然而当我们动力不足时,谁也劝不动我们去努力。微习惯由于心理认定简单,所以所需要的动力较少,那么也就更容易养成。此外,人们还要在培养微习惯的过程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即使是微小的习惯或者步骤,如果不适合自己,也会变得要消耗很多意志力,这样就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容易半途而废。(选自百科知识2017.02B,有删改)1选文围绕“养成习惯”,主要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养成新习惯所需的时间;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第段中加
16、点词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不能。如删去“一般”,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习惯养成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准确性。(共4分。表态1分,原因3分。意思对即可)3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作诠释。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微习惯,说明它是“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突出它“微小”“细小”的特征。(共4分。说明方法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4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怎样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6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坚持不懈;对好习惯要有意识地去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微习惯”入手,并且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共6分。每点2分。意思
17、对即可)第二类传统文化四、(2017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0分)岁时的寄托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
18、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
19、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各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
20、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选自中华美食的前世今生,有改动)1第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时间顺序。先介绍春节和元宵节的食俗,接着介绍夏天端午节、秋天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食俗,最后介绍冬天除夕的食俗。或:按照春夏秋冬来介绍节日食俗,同一季节又按过节的先后来介绍。(共4分。说明顺序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从文章第段的“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第段的“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第段的“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
21、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和第段的“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等语句可以看出是按照季节顺序来具体介绍各节日的饮食风俗,即时间顺序。并由此概括出其相关内容即可。2根据第段内容,查找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填表。(4分)节日饮食风俗寄托的希望和情怀农历大年初一,北方人饺子里包一些钱物。(1)(2)团团圆圆、吉祥美好(1)祝福吃到钱物的人今年有格外好的运气。(2)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3.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2)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
22、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1)准确地说明了“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没有得到证实。(2)“万万”表程度,强调了在元宵节吃汤圆的重要性。(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4第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再现了古人除夕吃年夜饭的情景;为“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作佐证;使文章语言典雅。(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解析】引用材料,首先是证明作者自己的观点,作者先是提到“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然后就引用这段话,以此证明“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的这一观点;其次,这段话描写生动,再现了当年除夕之夜的景象;最后引用
23、古文能够使文章语言典雅。据此回答即可。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避邪祈福之意。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A【解析】根据文中第段“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可知B项错误;根据文中第段“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可知,重阳节应在秋天,而不是冬天,故C项错误;D项中喝“传坐酒”根据文章可知是“元日”以后。五、(2017阜阳太和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8分)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24、似乎在国人的印象中,贺卡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正如“卡”字,就缘自英文中的“card”(意为卡片、明信片等),是汉语中较为典型的音译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互递贺卡的习俗。贺年卡,又名“拜年帖”,如今已成为元旦或春节时,人们送给挚友亲朋的一种纪念品,以达到沟通感情、传递祝福的寓意。中国人使用贺年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在新年探访或登门造访之时,都会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又名“名谒”,是贺年卡最初的雏形。不过在汉代,名谒还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之间应酬交际的物品。名片上记录有姓名、籍贯、身份、官职等信息,以示通报晓谕之用,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名片。迥异之处在于,古代的名片多半在达官显贵或文人
25、雅士间流行,且由家丁或仆人递送,以示身份的尊贵。从材质上看,当时的名片多以竹木削成,故而又成为“名刺”或“通刺”。据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除丛考中记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虽用纸,而仍沿用刺”;宋代学者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也称,“汉初未有纸,书名于刺,削木、竹为之”。自东汉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纸张替代竹片成为贺年卡最常用的材质。为了凸显别致和雅趣,文人开始在纸片上绘制一些象征吉祥的花卉、人物等图案,然后镌刻自己的姓名送给亲友,以此贺岁。一张贺年卡,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作品。迨至唐宋,贺年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改变,被称为“门状”或“飞帖”。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
26、在新年宴饮群臣之际,用烫金法制作贺年卡,上镌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宋代时,互赠贺年卡已在民间风靡一时,并演变出合页、连页等新款式样。宋代文人交友甚广,且喜远游,倘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时又耗力,对于远方故旧,如无法亲赴前往,便委派一名仆人,手执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贺年卡片代为庆贺,称之为“片子”。所谓“片子”,就是用印有梅花图样的笺纸裁成卡片状,卡片约两寸宽、三寸长,上面镌刻有受贺者姓名、身份、住址,以及恭贺祝福之辞。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在一首贺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可见,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入清后,人们习惯用红
27、色纸板制作贺年卡,寓意喜庆吉祥,故称之为“红单”或“拜年帖”。清代学者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红单是专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以表达吉庆意味,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可以说,红单是颇具现代意义的贺年卡。除了色彩之外,贺年卡的样式也日益繁多,有单卡、合页、连页,对开,衮叠等不同款式。贺年卡正面上端镌刻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等信息,中间书以“恭贺新禧”“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祝词落款,背面绘有山水花鸟、名胜古迹等精美图案。有些阔绰的人家,还将拜年帖放进小木匣中,称之为“拜匣”,以示隆重。事实上,西方的
28、贺年卡最初是以圣诞卡的形式出现,只在基督徒中流传,主要是为了庆祝耶稣降生,颇具宗教寓意。随着国门洞开,中国的基督徒也开始流行互赠圣诞卡,民国以前,中国人使用的是农历纪年,所以古人赠送贺卡多在春节期间。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并在元旦期间寄赠贺年卡。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在圣诞节也流行寄赠贺卡,而且花色、品种逐渐增多。(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2月,有删改)1. 本文按_顺序,说明了 。(2分)时间贺年卡从古至今名称与样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贺年卡发展的演变过程)(共2分。每空1分)2结合第段,给“贺年卡”下定义。(2分)贺年卡是人们在元旦或春节时为了沟通感情和传递祝福而送给挚友亲
29、朋的一种纪念品。(共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首先要细审题干中的关键词,“第段”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贺年卡”限定了答题的内容,“下定义”限定了答题的形式。其次根据第段中的“元旦或春节”“纪念品”“送给挚友亲朋”“沟通感情、传递祝福”等语句可知,说的都是贺年卡的特点,最后按照“贺年卡是”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3第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引资料/引用,引用文徵明贺年诗形象说明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使说明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共4分。说明方法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4第段为什么写西方的贺年卡?(4分)今天的贺年卡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文化的影响,民国以前人们多在
30、农历春节寄赠贺年卡,如今人们在元旦和圣诞节也流行互赠贺卡。(共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全文在介绍了中国古代贺年卡的发展演变过程之后,补充介绍了西方贺年卡的相关内容,说明了现在的贺年卡是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文化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同时也突出了贺年卡现如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5. 从全文看,“贺年卡”有过哪些名称?(6分)汉代:名片,又名“名谒”“名刺”或“通刺”;唐宋:“门状”或“飞帖”;宋代:“片子”;清代:“红单”或“拜年帖”。(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从题干中的“贺年卡有过哪些名称”可知,提炼的对象是贺年卡的别称。阅读全文可知,第段提到了汉代对贺年卡的称呼有“
31、名片”“名谒”“明刺”“通刺”;第段说的是唐宋时期贺年卡被称为“门状”“飞帖”“片子”;第段说的是入清后,贺年卡又有“红单”或“拜年帖”之称。第三类生态资源六、(2017池州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6分)湿 地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玩耍,各种水鸟在欢娱地歌唱这就是湿地的真实写照。像这样濒临江河湖海的地带,长期受水浸泡而形成的滩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红树林以及潮落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是湿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当泥沙丰富的流水流进湖泊之时,由于水域变阔而流速变缓、泥沙下落沉积而成浅水滩。湖泊,不单是五彩云霞的梳妆镜,更是水生植物的乐园。浅水湖区,芦花飞荡,香蒲拂摇;次深湖区,睡莲、浮萍悬浮、飘摆于水面上;深水湖区,墨绿色的绸缎般的波浪时起时伏,那些生长于水中的水草繁杂而茂盛。春来夏往,秋隐冬藏,植物生活于湖泊,总会有生有死,有死有生。那些腐烂的残体日积月累,最终多默默地、叠加式地沉积于湖底,经由水涨水落的浸泡,经由日月轮转的沧桑,终成泥炭,于是,湖底慢慢抬升,湿地也就逐渐形成了。湿地调节着地球的水循环。那些河边的森林、湖边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