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1.46KB ,
资源ID:97039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7039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知母和黄柏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吗.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知母和黄柏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吗.docx

1、知母和黄柏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吗 知母和黄柏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吗 篇一:含有知母、黄柏的方剂 A.阿胶B.生地黄C.桂枝、生姜D.麦冬、麻仁E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

2、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

3、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各家学说背诵 1、.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 (1)老子清净无为说 (2)庄子 养生、全形 (3)子华子“贵生”说 (4)孔子“安适自养” (5)荀子“修身礼治” (6)韩非子“啬神”、“少欲” (7)管子“节欲存精”说 (8)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1)法天顺时;(2)知本去害;(3)顺性、养生(4)胜理、归朴 (9)中的养生思想 1.知性 (2)胜心 (3)顺情 (4)主静 (10)论养、 2.南朝,陶弘景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著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3.葛洪的养生思想:(1)伤损必先“复故”(2

4、)延养自须“得谨”(3)养生“不绝人理” 4.寒温之辨: 金元时期,对纠正时医滥用温燥辛热的时弊起了积极作用,后来形成滥用苦寒之剂的医学新时弊。 王纶强调“精血既亏,相火必旺”,并主张终身服含有知母、黄柏的补阴丸。 薛己在治疗上重视甘温以生发脾胃之阳气,并注重 肾与命火不足的辨证施治。 孙一奎指出了对于内伤发热、虚损等滥用苦寒,畏投甘温的错误。 赵献可 对医者多用知、柏以治阴虚发热,以及误用苦寒直折以治阳虚火衰的假阳证,提出指责。 李中梓认为原因:一者守丹溪阳常有余之说,二者拘河间有热无寒之论,对火热不辨虚实。 5.瘟疫学说形成发展 1.戴天章1.瘟疫五辨”气血舌神脉五方面的辨证 2.“治疫五

5、法”,即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 2.杨璿 辛凉宣透为治瘟疫的重要方法。 升降散辛凉宣泄,升清降浊,即是其学术成就之一 用药在吴又可善用大黄的基础上又结合黄连,而将两者作为解毒逐秽之主药 3. 余师愚余霖著有 (2)疫疹为瘟疫病中出疹类疾病。疫疹的病机 由于胃虚而感受四时不正之疠气 (3)对于疫疹的发病机制,余氏既重视火毒疠气,又强调胃气的盛衰由此创制了清瘟败毒散一方,以重用石膏为其特点 4. 王士雄 (1)与五运六气,地理环境,居住条件,水质污染等有关: (2)病因主要是一种疫邪,由于饮水恶浊所致,王氏将其概括为“臭毒” (3)辩证治疗。黄芩定乱汤等 1,孙思邈 (一)生平和著作 孙思邈

6、 唐著名医家。、 (二)学术思想 1、大医精诚论 (1)学医者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2)提出了医生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2、养生理论与方法 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 抑情节欲 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依时摄养 内视、调气 食宜、食养和食疗 服食、服水 养老概括起来就是: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药饵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养老 方剂学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1)集方剂之大成 (2)化裁发展古方 (3)组方配伍特色 2,李中梓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末著名的医家。 ,后三书合称。 (二)学术思想 1,化源论化源即是生化之源。 (1)治虚证之化源 五行相生

7、即虚者补其母。 (2)治实证之化源 主要根据五行相克 2,水火阴阳论 认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1)水火宜交不宜分 (2)养阳在滋阴之上 (3)补气在补血之先 补充温补学派 薛己 孙一奎 赵养奎(赵献可) 张介宾 李中梓 2,治泻九法 (1)淡渗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五皮饮等渗利小便而实大便。 (2)升提 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或以升阳除湿汤治风胜湿。 (3)清凉 葛根芩连汤等方,以热者清之。 (4)疏利 祛痰、理气、消积、逐水等法 通因通用之法。 (5)甘缓 加入甘草等药,此乃急者缓之之义。 (6)酸收 方如乌梅丸等 (7)燥脾 参苓白

8、术散等 湿胜阳微宜理中丸合平胃散。 (8)温肾 金贵肾气丸治之 (9)固涩 赤石脂禹余粮 3,治癃闭七法 (1)清金润肺麦冬 (2)燥脾健胃苍术 (3)滋肾涤热知母 黄柏 玄参 地黄 (4)淡渗分利茯苓 泽泻 (5)疏理气机枳壳 (6)苦寒清热上焦用栀子黄芩 中焦用黄连芍药 下焦用黄柏知母 (7)温补脾肾金贵肾气丸或八味丸,补中益气汤,独参汤, 3,钱乙 钱乙,字仲阳,:,是我国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学术思想: 1,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变蒸:就是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理变化) 2,小

9、儿病证的诊断方法:首先归纳出儿科六种常见脉象:乱、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提出“面上证”和“目内证”。 (1)“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2)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如上述部位出现赤色,则知某脏热证,而随证 治之。 (3)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即根据目色光彩诊断五脏虚实寒热。 3,确立小儿五脏辩证纲领:五脏的主证: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是指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真正指肾气实。 4,调剂制方的特色:

10、用药务实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 (三)医学实践 1,钱乙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选/填)! (1)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泻心汤主治;心虚热,生犀散主之;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 (2)肝实热,泻青散主之;若肝肾俱虚则用地黄丸滋水涵木。 (3)脾实热,泻黄散主之;邪热伤脾,用玉露散;若脾气虚 ,则用益黄散; (4)肺实热,泻白散或甘桔汤主之,肺有痰热,用葶苈丸;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 肾虚用地黄丸补肾。 2,“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肾实是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真正指肾气实。 3,论疮疹的经验: (1)病因多系“外感天行,内蕴

11、热毒“,”疮疹属阳,出则为顺“ (2)治疗原则:”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宜解毒“ ,代表方: 紫草散。 4,论之惊风的经验: 首先将惊风分为急惊、慢惊。 (1)原因:“急惊“除受大惊外,还有高热”慢惊“主要是吐泻等病后,脾胃虚损所致。急惊风的病理归为痰热客于心胃,阳盛而阴虚;慢惊风的病理归为脾虚无阳。故前者证型为“无阴”,后者证型为“无阳”。 (2)治疗:急惊风以”急惊合凉泻“;慢惊风以”慢惊合温补“ 4,刘完素字守真 (一)代表著作: (二)学术思想:开发郁结为基本思路 善用辛味药物开通玄府 1.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火热与寒的同化“火极似水”真热假寒),五志过极化火。

12、2.玄府气液论: (1)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刘完素认为“玄府”不仅是专指汗孔而言,且不唯独具于人,他认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之门也”“气道出行之腠道纹理”。他将人体各 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的论述了玄府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为“气液宣通”。 (2)”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 (3)“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宣、通、清法,辛、苦、寒药) (三)医学实践: 1,治热病善用寒凉。 表证: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表里同病:宣通怫热郁

13、结为主;里证:下法 3,重视降心火,益肾水。中风:内风火盛;“火归水中”地黄饮子。 4,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 下痢:“凡下痢皆脾胃受湿”外因:风寒湿热,重视风湿热而轻于寒。“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 5,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代表著作: (二)学术思想: 1,论病首重邪气: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 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 3,血气贵流不贵滞:治疗疾病以驱邪为要;创造性的运用汗法来治疗腹泻,通过汗法调和营卫,疏通气血以取效止泻。酒病(汗法)。 (三)医学实践 1,祛邪三法: (1)汗法: 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于汗法。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之外,

14、(多选)“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汗出一、二时为佳,中病即止) :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张从正认为“出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血热壅滞导致头目病变。刺血注意事项:穴位禁忌:后顶、强间、脑户、风府;明确分经:经络气血之多少而决定是否刺血。 (2)吐法: 适用范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先予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 (3)下法: 适用范围: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2,食疗补虚:张从正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6,张元素 张元素,字沽古,金代易州人。今存(师法仲景,受刘完素影响) (二

15、)学术思想 1.探讨遣药制方理论,对药物方剂学的贡献 (1)药物的升降浮沉 (2)制定药类法象 (3)阐发苦欲补泻 (4)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 3,注重扶养脾胃 张氏治病十分重视扶养脾胃,曾有“养正积自除” 7,李杲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等 (二)学术思想 1,论述脾胃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 (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在论述脾胃之气上升的同时,还注重胆气的升发作用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虚弱的原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2,阐发内伤热中证 (1)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 (2)症状: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的两大症候群,可作为整个内伤热中证症状分析之总纲。 (3)治疗

16、: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这是他治疗内伤病的基本法则,亦即著名的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还创制了升阳散火汤,制当归补血汤。 8,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 :。 (二)学术思想 1,阳有余阴不足论 (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人生从少壮到衰老全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 2,相火论 (1)(常)相火之常为生命动力 相火寄存于肝肾二部,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 (2)(变)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引起相火之原因人之请欲无涯。 (三)医学实践 1,创制滋阴降火法,提出“气有余便是火”,其实质

17、是相火妄动致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而表现为阳热有余,代表方大补阴丸。 实火可泻 郁火可发 虚火可补 用药特点;补阴必兼泻火,泻火也即补阴,泻火的目的是滋阴,泻火为补阴之功。 凡阴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四物汤加知、柏。 2,痰证治疗经验 (1)病因病机:脾虚、湿滞、气郁、火炎 (2)表现:痰成之后,随气机升降流注全身,定位于某部位而产生多种病证,提出百病多有兼痰者。 (3)治疗: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代表方 二陈汤治痰基本方,在具体用药上,或根据痰的性质,邪气兼夹情况选药。反对过用峻利药 3,郁证治疗 凡郁皆在中焦总以

18、气郁为关键 代表方:越鞠丸 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_四君子汤_,血用_四物汤_,痰用_二陈汤_。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_越鞠丸_。 9,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著有、 学术思想 篇三: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关键词 脾胃病;脾胃学说;调肝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兹参阅

19、部分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以供参阅。 1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

20、后世颇多见地。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华岫云说:“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

21、幽汤、增液承气汤等。 姜春华教授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胀、胸痞、泛、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姜老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

22、丸等。 董建华教授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 2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

23、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 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 3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

24、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 4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葛仰山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

25、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 5寒热得当,温凉互协 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

26、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 6行气导滞,详辨病因 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 7重视脾胃,统观五脏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

27、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 关于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 摘 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

28、,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 关 键 词:治疗法则 脾胃病 选方用药 有胃气则生 历代医家 调和脾胃 顾护胃气 临床常见 脾胃学说 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 摘要和法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29、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 关键词 和法 脾胃病 虚实夹杂 寒热错杂 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1 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 :“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