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22KB ,
资源ID:96909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909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京古道一骑红尘 五百年驿道.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京古道一骑红尘 五百年驿道.docx

1、西京古道一骑红尘 五百年驿道西京古道一骑红尘 五百年驿道 西京古道上的石拱门。(建于明清时期) 翻越梯云岭的一段古道。(建于东汉,拓宽于明清。) 大桥镇里用于防盗的砖夹木墙壁。西京古道上的通济桥。(初建于1512年,重建于1764年。) 居住在观澜书院里的老人。西京古道之门槛大富桥 雨后的古道青青郁郁。 位于梯云岭半山腰的梯云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虽然后世不断探究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是从广东运往长安还是从四川运往长安,但岭南的研究者始终认为,隐藏在号称“广东西伯利亚”的粤北高山之上的西京古道,当年就是为了运送岭南佳果而修建的。 西京古道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比大名鼎鼎的梅关

2、古道还早690年。它的走向和今天的京珠高速公路几乎平行至于当年的古人是如何测算出这条最便捷的道路,至今仍是个无法破解的谜。 这是一条快捷的驿道,专家预测,从岭南到长安,快马飞驿只需十多天时间。从汉武帝到唐玄宗,令他们垂涎的岭南鲜果都是沿着这条道路扬尘而去;这也是一条险恶的通道,它跨越了岭南海拔最高的地区,穿越林海、开山辟路,仿若“云梯”然而,险恶却阻不断南来北往的人流:在近两千年的时光里,无数扶老携幼的中原士族、南来北往的商人,进京赶考的书生、被贬南下的文人政客、转迁异地的乡人等等,用他们的足迹丈量着西京古道的险途,也让海陆丝绸之路以及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紧紧相连。 贡道: 为运荔枝建驿道

3、 “西京”,在东汉、隋、唐时期指的正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西安,所谓的“西京古道”,就是一条岭南通往京城的道路。 说起这条道路,居然和岭南的鲜果有很大的关联。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平定南越,不知怎的,这位皇帝爱上了岭南的鲜果荔枝。据说,汉武帝先是下令从广东移来荔枝100株,专在长安城外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扶荔宫以植之,可是因气候土壤不宜,无一生长,武帝大怒,诛杀了数十名守吏。于是,汉武帝将荔枝纳入贡品,要求岭南各地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 荔枝易烂,运送速度一定要快。可当时南北无通道,只能由今福建省闽侯县浮海而上,然而海上风高浪急,经常发生翻船沉船事故。最后,为了解决这个问

4、题,东汉建武元年(25年),在桂阳太守卫飒的主持下,一条依托于当年秦兵南下路线的“西京古道”开始动工,它南从浛洸(今英德浛洸镇)出发,经粤北山区乳源,至湖南宜章而终达西京。全程500余里,成功连接起珠江和长江流域的陆路交通,接通了西京长安到岭南长达数千公里的南北大通道。 如果仔细在地图上搜索,你会发现这条道路是从岭南到中原最笔直的一条道路。事实上,它和今天的京珠高速公路几乎平行,甚至某些路段是重叠的,说它是汉代的“高速公路”,丝毫不为过。 乳源社科联副主席许化鹏仔细算过,按照当年接力运送荔枝的速度,岭南佳果通过西京古道大概10多天的时间即可送到京城,绝对是当时最快的速度。“在这方面,甚至是梅关

5、古道也无法相比。梅关古道的水路比较长,从北向南走速度会很快,但如果从南向北就要逆水行舟,速度肯定及不上西京古道五里一亭,十里一驿的快马。” 然而,西京古道虽然快速,但也十分凶险,因为它要经过的是广东海拔最高的山区,古书中的形容是“上出云霄,拾级而登如蹑梯”。路途中时常有恶虫猛兽频繁出没,许多人马或因疲乏致病或遭毒虫兽害而身亡。 商道: 万担盐箩过古道 纵然在许多皇帝的眼中看来,岭南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荔枝,但是西京古道的使命却不仅仅限于此。除了运送鲜果的“一骑红尘”之外,从西京古道诞生起,这条险峻的道路上就不乏人来人往:它们是南来北往的客商、是进京赶考的书生、是被贬谪的文人政客、更是一批批因战

6、乱而迁徙南来的新客家这条驿道承载了最初的中原先民南下移民潮,并带动了粤北乃至岭南地区的大开发。 许化鹏告诉记者,当地人在西京古道的沿途曾发现过许多古铜钱,“大多是唐宋时期的铜钱,已知和有据可查的有100多公斤。”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铜钱,是因为当时西京古道的商贸往来非常之繁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商。 宋代官府对盐实行专卖制度,和北方的淮盐相比,粤盐质量好,价格低,所以湖南、赣南一带的老百姓多入广东贩盐。到了明末清初实行海禁,粤盐更是变得炙手可热,因为利润较大“一往还,利一倍”,西京古道上出现了“万担盐箩上山冈”的空前盛况。许化鹏告诉记者,根据记载,其时西京古道上挑盐的脚夫如蚁出巢穴,“熙攘交错

7、”,如长龙摆阵,“累如串珠”,“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益至数十万人。”大量挑盐的脚夫“蚁旋鱼贯”,如潮似涌,艰险崎岖的西京古道上热闹非凡。 哪怕是今天,西京古道上早已寂静无声,史书中记载的客商日夜往来的盛况也并非无迹可寻。当年古道沿途“十里一亭,五里一置”的各类圩场、商铺、公馆、邮亭、凉亭,至今还能见到不少遗迹。我们在西京古道梯云岭段就发现了一片面积约400平方米的邮亭遗址,它的墙基以石块砌筑,每块石块长一米多,宽、厚三四十厘米,重一两百公斤,看上去十分坚固。从宽敞的建筑基址和牢固的建筑材料推断,邮亭很有可能是两层以上建筑,至少可供100多个路人同时圈马食宿。 许化鹏说,仅梯云岭段遗址上,就可以

8、看到邮亭、公馆、茶亭、古庙、古墓、石板桥等遗址。仿佛当年古道盛况的“清明上河图”。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对记者说,西京古道是广东迄今有文字记载并保存较好的南北交通古道中“年代最早、路线最长、风貌最全的一条古道”,是一条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的千年古道。 重走:风雨西京路 梯云岭上搭云梯: 凿山之痕历历可循 7月,一个风雨突至的午后,我们踏上了重走西京古道的历程。 许化鹏多年来一直在芳草萋萋的荒野中调研这条被世人遗忘的古道。他说,曾经绵延250公里长的西京古道在乳源境内有160公里,遗存至今的只剩有35公里。其中最为险恶,但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当属梯云岭段。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征服”这段古道

9、。 梯云岭在乳源西北方向约30多公里,西边是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五指山,东面则是主峰海拔1685米高的瑶山。这里是古代所谓的“扼要之区”。因为上下犹如登云梯,所以又有“梯上”和“梯下”之分。“梯上”即岭北,属石灰岩高寒地区;“梯下”即岭南,属丘陵和小平原区。而此行我们将从梯下村一路从南向北行进。 穿越一段泥泞的田埂,在前面带路的许化鹏拨开厚厚的杂草,一段绵延向上的青石古道赫然出现。石阶大概有2米多宽,表面被磨得十分光滑,有苔藓和杂草在石缝里肆虐疯长。 开始的路不算太难走,这千年古道竟出人意料的平整宽敞。石板有大有小,大块的长宽1.5米,小块的也不下五六十厘米。路面宽者三四米,狭者也有1.5米。“

10、无论是骑马者,抬轿者,肩者,负者,商旅往来都可以在此顺利通行。”仔细观察,我们在已然破损的石阶上仍能看见一些凹陷,那是千百年来人行马踏的痕迹。 走了大概半个多钟头,石阶越来越陡峭。酝酿已久的暴风雨也在此时突至,劈啪作响的雨点打在本来就很光滑的石阶上,我们被困在半道上动弹不得。 在半山腰上等待雨停时,注意到左手边有一整面高耸的石壁,而脚下的青石板路也变成了山石古道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石阶其实是山体的一部分,陡峭的山路并非人为搭建,而是直接凿山开辟所成。这些石级最宽处达4.1米,狭处也有2.8米。石级每个台阶的纵深,从50厘米至30厘米不等。石级的外边是悬崖,有原山体凿成和另取石砖砌筑相结合的护栏。

11、石台上道道凿痕虽经两千年风雨剥蚀,长满苔藓,但凿痕仍然历历在目。 许化鹏告诉我们,这是梯云岭最为险峻的一段,大概有100多米,古人曾用“云梯”来形容它,说这里“拟将一剑倚崆峒”,又形容“陟磴繙惊落帽风”。 “当时,铁器很有可能已经沿着西京古道传到岭南。否则,我们无法想象赤手空拳的工人,将如何开凿这样一段险峻的通道。” 古庙、凉亭、无祀碑: 千年古道的行者足迹 暴风雨很快过去,继续前行。 雨后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偶有几声鸟叫回荡在寂静的山谷,长长的古道除了我们再无他人。许化鹏说,寂静如斯的古道,其实有过十分热闹的过往。仔细观察,那些热闹其实也支离破碎地镌刻在道路两边 梯云岭最险峻的石级

12、上方有一处开阔地,居然是座庙宇,名字叫“云梯祠”。一位阿叔在此看庙,他笑着告诉我们在这里不寂寞,因为有神仙作陪祠庙里供奉着几尊神像。在院落里发现几块古石碑,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重修梯云记碑,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古庙的来历。原来这座庙以前就有,是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明代重修,民间把一位叫朱什七郎的郎中请进庙里,奉为治伤除病并庇佑行人的神灵,“凡官宦旅商贾皆受庇焉”。 继续上路,突见梯云岭的半山坳立着一座石室古亭,正值累极,于是兴高采烈奔了进去。凉亭顶为拱形,用纯青石块砌筑而成,亭内大概三四十平方米。许化鹏引我们看亭北门两边的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

13、。 再行到一条石板桥头,一块圆头方身碑隐藏在杂草里。许化鹏说,这块碑是专给当时客死在古道之上的行者立的祭祀碑,它还起着辨别方向的作用。像这样的无祀碑在西京古道上沿途都有。两千年前,这里都是原始森林,野兽出没,可以想象,顺利走过古道将是一件多幸运的事情。 古道遗风:大桥镇 逢山必有客 观澜书院浩荡书香 古西京驿道在乳源境内160多公里。从腊岭、龙南、大桥进入梅辽四地,100多公里的路程,周边基本上为客家人的聚居区。 对乳源客家文化颇有研究的潘启养先生告诉记者,历史上中原人几次南迁,第三次发生在元末明初,那时中原及江南一片战火,随着南宋覆灭,元军步步紧逼,移民由北向南逃到岭南。而当时珠三角和沿海各

14、地的平原沃土早已被土著和早期的迁入者所拥有,新移民只好寻找无人居住的荒郊野岭,成为“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客家人。西京古道沿途所经的大桥、岩云、梅花等地,遂成为这些客家人的聚居区。 位于西京古道旁的大桥镇白牛坪,地处粤北高寒石灰岩山区,海拔约六七百米,所处位置属于南岭山脉“风口”。而真正让这个小镇有了名气的是它的书香这个地处偏远的古村落,很不平凡地拥有三间书院。 观澜书院浩荡书香 我们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拜访了其中最有名的“观澜书院”。据说它的得名是因为在清代刚刚落成的时候,书院前方有一波滔滔奔流的河水,波涛起伏,滚滚向前,故取名“观澜”。 观澜书院共分四进:一进拱秀门,二进观澜门,三进明

15、德堂,四进资深堂。虽是建于200多年前,但至今保存完好。阔大的四合院里,楼廊、栏杆、门楣处处都有花草鸟雀,或福、禄、寿等篆刻的精美装饰。 今天还住在观澜书院里的村民,虽然对这大宅子的修建历史不甚了解,但也粗略地知道当年建这个书院的是清代一个名叫许景发的贡生。许化鹏告诉我们,其实当年的大桥村出过不少像许景发这样的文化人。根据记载,清朝时候的大桥村,曲折绕村数百家,文教之风颇盛,人才辈出。取得各种功名的人有150多人,并且出过数十名七品以上的官员。 这样辉煌的历史至今留有证据:在大桥镇大桥老屋村大门坪前,我们看见了至今保存完好的14对“桅杆石”。它们以青石雕制,高1至2米。许化鹏告诉我们,这些桅杆石是古代的大桥村人用来竖桅杆的桩墩。“那些桅杆树一般会高十五六米,顶端冠戴金属制成的杆顶,是明清时期村中为具有功名之人所立的标志物,象征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官职名位。” 树立桅杆石的行为,或许可以看作是大桥镇的客家人“崇文重教”传统的集中表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