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34.17KB ,
资源ID:96774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774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发展史复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发展史复习题.docx

1、城市发展史复习题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第二阶段:坊里制确立期。春秋至汉末。第三阶段:坊里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2.城郭之制。“城郭”布局方式勾画了中国古代城市总体结构和形态的嬗变。“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为君主贵戚所据,“郭”为一般官员和民众所据。3.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考工记-匠人营国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匠人: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血营国制度A.城邑建设体制:王城诸侯城邑都(卿大夫)B.礼制营建制度:尊卑制度、城隅高度、道路宽度具体内容:都城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

2、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世,市朝一夫。”王宫规制“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前朝后寝”。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这是指环城和郊野的道路而言的。“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特点: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规模扩大,人口盈实。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城郭”之构。形成原因:铁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进步提高。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天子失学,百家争鸣。主要都城:燕下都

3、、赵邯郸、郑韩故城、曲阜县鲁城、淹城、齐临淄、楚都郢5.管子及其城市建设思想管子实为战国时齐国学者着作的总集,托名管仲所作。内容庞杂,有法、道、名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主要内容:A.城市分布密度。B.城市选址。C.城市布局。D.城市形制:“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E.城市规模。管子打破了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与环境和谐的准则。6.秦咸阳建设布局特点。定都咸阳的原因:地理位置:北依九峣山,南屏终南山。经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政治:大本营秦咸阳的特点:磅礴气势,宏大设想。奇异构思,开万世基业。布局特点:以宫廷为建构

4、的核心。以水系为骨架关中八水。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重点)工程建设长城7.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斗城”。布局结构: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手工业作坊:城东北。礼制建设:明堂辟雍。园林:上林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仙境模式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一池三山”:太液池、瀛洲、蓬莱、方丈A.仍保持了很强的生产性质。B.昆明池等池沼起到了水库的作用,为城市供水和调蓄洪水,并用于灌溉。C.演武与屯兵。市肆: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通市等七市。闾里:设弹室8.东汉洛阳城规划建设

5、的主要特点。定址原因:北高南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既有天然屏障,又便于交通。“九六城”:南北长约九里,东西宽约六里。宫殿:南宫、北宫南宫:皇帝议政和受朝臣朝贺的地方。北宫:位于骓阳城北偏西。风景秀丽,是皇帝和嫔妃寝居之所。园林:芳林苑祭祀建筑:太庙、灵台、明堂街道和市场A.有24条大街。B.三市南市:城东外马市:城南外金市:西城中,此市最大。9.名词解释闾里:汉长安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长安共有160多个闾里。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闾为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陵城:汉在长安周围皇帝陵墓附近处设陵城。这些陵城都是消费性城市,人口一般在10-20万,其

6、中茂陵最大,号称有27万人。西汉王朝的11座陵城分南北两大片,尤其是北区的各陵并肩而立,形成壮观的城市带。10.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原因:A.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的状态,人口大量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B.南方政局相对安定。C.唐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南方人口、经济、城市的发展。沿大运河和长江流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A.沿大运河南北向发展轴线a.沿岸的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四大都市。b.沿线水路要道或津渡之地还兴起了一批重要的城市。B.沿长江东西向发展轴a.长江

7、流域经济得到开发,人口增多,为城市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托条件。b.成都、江陵(荆州)、南京、扬州、润州(镇江)等州城和江阴、武昌等县城。东南沿海海港市兴起,海上丝绸之路勃兴。其中以交州、广州、扬州、泉州为四大港市及明州(宁波)。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A.上级开始出现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下级在县城以下小城镇开始出现(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B.中间等级上,府州一级即地区中心一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11.城市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和平面图。地址: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城址大部分以为漳河冲毁。矩形平面。东汉末年曹魏所建魏王城,诸侯王的封国都城。功能分区A.宫

8、城布局严谨。B.中轴线直达城门。C.择中立宫。D.左祖右社。E.以路分隔。F.官民不相扰。道路系统A.坊里规模相同。(重点)B.道路呈方格网状。C.集中设三处市集。城市水系和园林两者有机结合。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城市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菬亭,巍若仙居。”重要影响A.继承了城与郭、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B

9、.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C.宫殿部分建筑严谨,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12.六朝都城建康的演变过程。公元229年,孙权从武昌迁都建业,在秦淮河北鸡笼山(北极阁),覆舟山(九华山)下筑建新城,其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南京建都,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A.丘陵地区,逐步扩建,平面呈不规则形。B.宫城按规划制度,较为方正规则。C.坊市区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状况。D.御道为全城的中轴线,连接宫城与坊市。人口及其地位A.从东晋建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10、心。B.是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梁武帝把佛教作为国教。“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3.隋唐长安选址的因素及规划布局、道路系统和坊里建设规模宏大,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轴线严谨对称,影响后世。地址选择:582年,隋文帝新建大兴城于汉长安东南,久经战乱,旧城凋残。新王朝新气象。“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龙首原高地,“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布局结构:三套城:宫城、皇城和外廓城宫城居北部正中,中轴对称。外廓包括戚里、坊里和市肆。打破了“前朝后市”的城制。道路系统:严谨的方格网状系统,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8条

11、。纵横交错,分为109个坊和两个市。道路分级明确。A.宫前横街220m。B.坊里之间a.通过城门的二级干道100-150mb.一般三级干道40-70mC.坊里之内a.内十字大街15mb.其他街巷(十字巷、坊距等)2m左右坊里制度:共109坊,各有坊名,大小不等。市肆:集中设东西两市,规模相同西市主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市中心设管理机构坊内设有小店铺宫殿:大明宫与兴庆宫唐太宗和高宗修建大明宫。最终取代了太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唐玄宗增兴兴庆宫,盛极一时。城市供水与园林城内生活用水运河供市民游玩休息风景区的水源14.隋唐东都洛阳的规划布局营建目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脱离,不利于通知的稳定

12、。关中地区几经战乱,经济衰退,江淮物资供应到长安虽有水道,但难度较大。立足中原可控制江淮,亦可遥控关中。修建大运河后,洛阳成为水运中心。选址:在汉魏洛阳城东8公里处,新城跨漓洛两河,南对龙门伊阙宫城置于邙山之阳,以控全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水。规划布局:整体布局平衡严谨而不失平和。城市、宫城的布置合乎古制。皇城宫城高举皇城之北,利于防守。皇城西为禁苑。中轴线东是市场。坊里和市肆:共103坊,大小统一,坊内十字街。设市三处A.南北两市处于居民区之间。B.西市在西南角。C.后期沿河街坊出现了很多店铺。规划特点:规划布局既强调礼制又注重实际。注重环境条件的利用,因地制宜。城市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

13、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15.宋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城市发展和分布的“南升北降”态势延续。大商业都会和经济职能为主的城镇兴起。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盛。核心都市(都城)地理位置转移较频繁。坊里制解体,街巷制形成城市内部由封闭转向开放型。16.东京(开封)(后周)的城市规划建设特点。(绘图)定都开封的原因:历史因素:战国时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地理因素:A.军事地理位置的不足:地处平原,无山川之险,却有黄河之危。B.“以兵为险”获得军事上的保障C.交通的优势: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点。改建原因: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内部矛盾激化。显德二年四月柴荣下令别筑新城,诏

14、书中:“其标志内,候官中擘划、定街巷、军营、仓场、诸司公务解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措施:先划廓城区域,设标志,控制建设范围为七里之外。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建外城以容纳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的坊里。成果与特点:缓和了城市的矛盾。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不求宏大,不拘形式而自由灵活,如坊里内自由建设、官署不强调集中,主要力量不集中在大建宫殿等,是一次成功的改建范例。总体布局:有三套方城,皇城居中。宫城:前朝后寝。里城:官署、衙署、店铺酒楼、寺观、住宅。外城道路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划分等级。走向不求绝对工整。市肆街道:分布全城。商住混杂:商业街、瓦子出

15、现,居住区和人口:人口密度较大,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外城。设立厢(管理机构),厢吏、厢巡抚为官吏。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水系:“四水贯都”。金水河:宫苑绿化和生活用水。汴河、蔡河、伍长河为漕运。三条护城河将其沟通串联。园林与公共设施:九处帝苑:艮苑。街道绿化。消防设施:望火楼、巡捕建设总体特点:由州府城市改建为都城。注重实际效果为主。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对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带来深远影响。是漕运体系的发展建设史。街巷制为封建社会后期发展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17.南宋临安城在规划布局方面有何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自然地理)?山川环错之地。腰鼓城。只建宫

16、城和大城。宫城偏城南,外形不规整。城市布局:宫廷区、行政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码头仓库去、文教区、居住区、城防区以及风景区。道路系统:与城市自然地形和水系相结合。呈不规则方格网状。为加强城市消防方宽道路幅度和在重要的建筑物前以及人流较为集中的街市所在留出空地。城市水系和绿化:筑堤防潮。疏浚、美化西湖。城市水上交通体系完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密布。公共园林:西湖:古代泄湖,秦汉武林水,唐代钱塘湖。“其地负会城之西,故通称西湖”。18.宋平江府城的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地区性府城的代表,几经毁城,后都在原地很快恢复。布局: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城墙因河道而略有弯曲。双层护城河。子城:城中略偏东南,前

17、朝后寝。建设特征:三横四直:水系是命脉,综合了航运、给排水、防御等功能。前街后河:陆路水路交通网并行,是城市格局基本不变的主要因素。成行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的平面形式、市坊制度不同于北方。两教并行:宗教建筑众多,构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园林盛行: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19.名词解释(什么时候什么措施什么作用举例)瓦子:北宋时城市娱乐设施,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接近闹市或城门处,有中瓦子、南瓦子等。厢:北宋时居住区的管理机构,设有厢吏、厢巡抚等职位,主要负责消防了望望楼的值班。蕃坊:是北宋时中国和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18、无明显界线,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20.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特点。发展特点城市类型和数量增多。类型:政治型、工商业型、对外贸易型、边防军事重镇数量:明代府级城市140,宋30个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众多城镇尤其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商品经济发达,农村人口急速增长。四大名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由于闭关和海禁,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和发展。北京最终被确定为我国封建

19、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原因:A.政治:控制广大地区。B.经济:繁庶之地。C.军事:有险可守D.交通:往来方便E.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建设特点: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着增多。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桓,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多并达到相当水平。21.元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变化。发展历史:周初出现居民点并发展成为城镇。战国时期为燕国都城,称为蜀城,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也是军事重镇。晚唐以后,先后被辽、金占领,曾作为辽国的陪都和金国的国都。元朝

20、在此建都,称为大都。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公元13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强盛起来,建立元朝,灭南宋,疆域几乎包括整个亚欧大陆。选址原因:背后三面环山,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在辽南京和金中都东北。1215年中都被毁,东北郊外的大宁宫。东北郊水源丰沛。布局形制:呈近方形。北两门,东、南、西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三重城:外城、皇城(内城)、宫城。皇城城南居中,宫城在皇城偏东部中轴线上。左祖右社。市:正北鼓楼一带。北方建筑甚少。道路系统:干道系统由城门引进,呈井字形,整齐方正。南北贯穿全城,东西受海子和皇城阻隔,形成若干丁字段。干道宽度约为25米,街巷宽只有6-7米。

21、水系和排水:两条水系:一是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漕运系统;另一条是金水河、太液池构成宫苑用水系统,居民用水依靠井水。城市排水:干道两侧石砌1米宽明渠,由城墙下涵洞排出。特点: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城墙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城市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选址、勘测、修筑下水道、营建宫殿。(划规师:刘秉忠、也黑迭儿、郭守敬)道家风水观等思想融入城市建设。明北京城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建立了明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地址:明

22、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为利于防守,并考虑到元大都北部比较荒凉,“缩其城之北五里”。将元大都内宫殿全部拆除。城南移。城市营建:营建紫禁城。开拓南城。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在紫禁城北面堆筑景山。在城北元代中心阁的位置上,分别建造了钟楼和鼓楼。特点: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城市居民的建设布局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市肆分布与商业中心在偏北的鼓楼一带的元大都不同,逐渐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沿岸一带形成繁杂的商业区。明代

23、北京城的园林建筑较元代有较大的发展,利用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和琼华岛建设了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了景山公园。清北京城清是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性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城市格局基本没有变化,西北郊修建了几处离宫和园林,形成“三山五园”( 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园: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格局。居住坊发生变化:明为37个,清为10个。A.内城居民迁至外城。B.满族人住内城,为王亲贵戚府邸以及八旗营房。仓库集中在城东,商品运输由城东大运河承担。城市除有原有的佛教寺庙外,新建喇嘛庙。22.明清时期的工商

24、业城市:景德镇位置:丘陵地区,昌江边上,东北偏高,西南较低,出产大量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和制釉的原料。历史概况:兴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制陶历史。宋代成为南方的制瓷中心。宋代设置“浮梁瓷厂”和官办“枢府”窑,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是全盛时期,曾名昌南镇,后因瓷器而闻名天下,赐名景德镇。总体特征:城市形态不规则,围墙不规则。方格网状道路系统;主要街道平行昌江,次要街道垂直于昌江;沿江码头和商业集中。经济依靠制瓷,生活物资依赖外界输入。城内集中了大量的工业,民窑与居住区混杂,城中心无寺庙、无高墙防御。城市规模不大,但人口较多,主要是居民和手工业者。23.河流与古代城市的关系。奴隶社会利于农业生产

25、,城市大多靠近河流,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及河流阶地上。秦汉商品流通的数量、距离增加,城市集中在重要的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处、或两条通航河流的交叉口处形成商业都会城市。如岷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宜宾,沱江与长江处的泸州,嘉陵江与长江交会处的重庆。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在南方江淮一带,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在北方,大量的物质需要通过运河进行南北调运,在运河、长江沿线形成了一些商业城市;同时兴起一些海运贸易城市。其他影响:A.古代有的城市因河流改道、淤塞而不临河被废弃。如秦都城咸阳。B.沿河城市在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方面,因河流的特点而不同。在水网地区,城市不仅临河,而且在高程上也接近水面。C.沿河的

26、城市平面,因地形以及河流的情况不同。有的城市沿河一侧发展成带形(如湖北沙市);有的沿河湾处呈果仁形(如江西南丰);有的两河交汇处三边发展成为城市(如宁波市)。24.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到那些因素影响?早期耕作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井田制”:“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传统营建技法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A.中国古代城墙多为夯土版筑,因此方形直线状的城桓营建方式在施工中较为方便。B.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建筑群体布局手法深刻影响城市的内部布局。特有的文化观念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B.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C.

27、城市规划中关于数学的应用,逐渐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如三、五、六、九等数字,表示尊重。D.相土、形胜与风水说。水“曲则贵吉,弯环绕抱”、“面南朝阳”、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封建政治制度城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封建制度的内涵,直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较为突出的有序感、整体感和较为统一的礼制规划风格。A.“建国立城邑,有定所,高下大小,有乎王制”B.“择中而立宫”C.“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社会经济形态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A.早期随城建邦。B.中期的套城制和严整的坊里。C.坊里的打开,城厢制和较为自由的街巷体系。25.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两种类型按规划新建

28、的城市为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起来的城市。位于交通要道上或通航河流的交汇处由于区位、经济条件而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城市。从两类城市并存并行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周礼的城制对古代城市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把它当做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体现出来。周王城埋在今洛阳市区下,据考古材料,城市中部有建筑遗址,也许可以说明宫城居中,其他则无可考。而春秋战国留下来的一些城制,如齐临淄、燕下都、赵邯郸、郑韩故城、吴都(苏州)均很难看出周礼城制的布局痕迹。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而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29、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规划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明初新建的南京宫城部分,及中都(凤阳)也都比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有关规制。从这一历史现象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周礼城制是在汉以后的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体现出来,是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而日益明确。如元初忽必烈,为了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的需要,极力推崇孔子及儒教,加封孔子为文宣王,对孔子的尊崇达到最高峰。在命汉人刘秉忠规划建设大都之前,在草原新建的都城就以体现“城制”的一些制度,而且在皇宫近旁修建很大的孔庙。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早期城市建立发展的首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政治和军事需要,“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向以政治功能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职能向经济生产的转换时缓慢而不彻底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中国城市的发展如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当社会繁荣、稳定时,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