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7.96KB ,
资源ID:96698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698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学毕业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学毕业论文.docx

1、建筑学毕业论文成人教育学院函授专升本毕业论文题 目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专 业 2008 土木工程 学 号 姓 名 论文成绩 指导老师 二年十月内容摘要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建筑是一个很广阔的定义,不是一个简单 的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空间体系,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以 人为本,尊重自然风貌,将建筑融合于自然,这就是传统建筑最大的特色,体现了人与 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特征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 文化内涵是不变的,而当今年代建筑正由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 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同时

2、更应该注重传 统建筑文化在新现代建筑融合与传承,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 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来 启发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各类方法,并将这几方面先分述,再作为一整体综合 论述,最后将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借鉴的类别加以整体把握。关键字: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融合与传承;继承与创新1绪论 51.1建筑是一种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51.2建筑施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1.2.1建筑施工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51.2.2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 61.3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2建筑施工与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72.1工程施工的

3、旧技术问题 72.1.1传统的钢筋焊接技术 72.1.2传统的防水技术 72.2建筑施工中成本控制的问题 72.3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82.4目前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83提高建筑施工和管理质量的途径及应用 103.1建筑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103.1.1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103.1.2新型建筑防水技术 113.2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113.2.1建立事前控制机制,合理确定成本管理目标 113.2.2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123.2.3预算直接成本的测算 123.2.4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的动态测算工作 133.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33.3.1建立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制度

4、 133.3.2对工程施工质量实行严格的监理、监督 14333严格实行上岗制度 143.4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143.4.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概述 143.4.2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154总结与展望 17参考文献 18谢辞 191绪论1.1建筑是一种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 质文化的内容。而传统建筑做为具有居住功能的空间,首先他解决了人类住 的最基本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制度的变革;传统的建筑功能 也发生了定义上的改变,他不仅是人们用泥土

5、,砖,瓦,石材,木材; (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广义上来 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 可算作建筑。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 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 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应该有灵魂的。文化的素养,决定了人的气质;文化的积淀,决定了建筑的灵魂。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每 个时代建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反应的是当时社会生力的发展水平。每个 区域每个国家文化的差异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建筑风格表现上, 从而才产生

6、了,中式风格,西班牙风格,地中海风格, 再到后来的简约后现代风格等等。12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 5000年来绵延不断,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并形成了系统的建筑哲学。传统建 筑居住环境作为人类建造活动的记载, 从抽象的文化传统意识的表达到具体的材料技术的应用无不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 交往发展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各个方面。构成乡村原始居住环境的民居依据当地的地域环境、民族风俗同 样形成了自发生长、形态万千的建筑模式。它包含了民族、地域特征以及由 这些特征所形成的文脉、信仰、心理等精神因素,通过自然而漫长的过程, 形成了鲜明的、凝结在建筑和

7、聚落环境中的地域特色文化。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受到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日渐式微。这种变化使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不断延续的文化经验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受到极大的挑战。 正如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明确指出了 20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大困扰: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 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 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激烈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具有本土特色和个性的地区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 这使得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的紧迫

8、性和重要性凸现出来。本土化和地区性也成为当代建筑界关注的焦点。正如陈志华 先生所言:“没有乡土建筑,只有宫殿、庙宇、园林的建筑史研究是残缺不 全的,没有乡土文化,只有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的文化史研究 也是残缺不全的。”因此乡土建筑研究,传统建筑文化有效保护、有机更新 及新时代下的借鉴与再生成为重要的课题。传统建筑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 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精湛技 艺,因自然、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呈现本土化的特质,是千百年来人 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积累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具有极 高的乡土文化价值

9、。选择地域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传统建筑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 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 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完整性地保留乡土文化的价值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其 现实意义。因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古老和不断地连续,继承地发展。中 国建筑显然也具有这种特色”。“一种文化,一种建筑形式或者说建筑体系, 能够经历几千年的历史而不衰亡, 无论如何也说明了它是极其优越和经得起任何冲击和考验,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在今后新的建筑发展上,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经验如何有用于今日,新的和 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

10、,究竟存在一些怎么样的具体的关系。 ”正如路易康所认为的,“未来”要来自“融化”的“过去” ,“建筑不是抽象地玩弄 无根的形和饰, 更重要的是把握当地的文化精神并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罗丹曾说:“要尊重传统,但要把传统和其中所包含的永远富有生命力 的东西加以区别。”这说明,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是单纯的维护,需要延 续其具有珍贵价值的方面,更要考虑到区分出其落后的不合理的方面,加以 摒弃或改造,以实现长久的保护。13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高度的艺术借鉴价值“艺术”或“美术”这一概念向来就包括绘画、 雕塑、建筑这三大门类。从建筑师的地位与影响来看,我们的古代建筑师被载入史册的很少很少,而 欧洲的老百姓

11、,谁不知道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辛克尔、赖特、格罗皮乌 斯,,建筑摆脱了遮风避雨这一最基本的原始功能以后, 它就与美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把房屋盖得更好看,成为建筑师的 主要追求。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就表现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建筑的艺 术属性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公论。在欧洲,“艺术”或“美术”这一概念向来 就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这三大门类。1.3.1建筑具有韵律的美。它被誉为“石头的史诗”、“凝固的音乐”等 等。歌德对于斯特拉斯堡的吟叹,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讴歌以及黑格尔、 谢林、施莱格尔等美学大师都对建筑的韵味赞美有加。现代建筑中依然保持 着这种特性。如悉尼歌剧院,那种

12、宛如群帆归步的韵致,堪称绝妙。无怪乎 她不到“而立之年”就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遗产”地位!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她不像西方的单体建筑一览无余,而是从地面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不然唐代诗人杜 牧何以投入那么大的热情歌颂浩浩荡荡的阿房宫, 另一位唐代诗人王勃也不会以那么多的篇幅来描绘美仑美奂的腾王阁了。1.3.2是建筑具有雕塑的美。这在石构建筑中不仅表现在建筑物所附属的 那丰富的浮雕和雕塑陈列品, 就是建筑物本身的轮廓和造型也具有这种雕塑 的特性,尤其是某些较抽象的现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几何造型不同,中国建筑以曲线造型为特征,多姿多态: 那反曲向上的坡屋

13、顶,飞檐翘角的古亭、古塔“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极富动感,也就是说,雕塑感极强。至于许多建筑物所附属的大量雕塑品,不 少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凡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的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塑圣母哀圣子和贝尔尼尼设计的华盖等都堪称雕塑中的极品。中国宫殿 建筑中的石雕、铜雕、木雕、玉雕、漆器、陶瓷制品以及梁柱上的雕刻等都 有许多上乘之作。1.3.3是建筑具有结构的美。建筑的美不仅表现在外部造型,而且也表现 在内部空间。在这里,力学与美学难解难分。中国的木构形式尤其突出。它 与西方的石构建筑相反,墙不起承重作用。其全部承重功能都由梁柱承担, 力学原理和技术就体现于结构之中。而结构则全部裸露在外,因而功

14、能与审 美合二为一。西方石构建筑中,结构的美不太受重视,它往往被装饰所“掩盖”。上 面说过,随着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现代建筑师们都在框架结构上做文章, 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其中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建筑物的结构都是裸 露在外的,好像学了中国木建筑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 心,它的极其复杂的悬索结构可以让你一览无余,使你在对人类智慧的惊叹 中感受到美。1.3.4是建筑具有装饰的美。一座房屋单把主体结构盖成,还只是完成一 半,即功能部分。另一半,即审美部分,还有赖于装修来完成。经过装修, 一如人穿上了服装, 戴上了首饰,建筑才具有了全部的审美价值。 很难想像,中国建筑如果没有雕梁画

15、栋、壁挂地毯、石刻铜雕 ,会成为什么样子!同 样,外国建筑如果去掉这类装饰内容也会成为毫无生气的空架子。欧洲建筑 对于装饰的重视到了 17世纪的巴罗克时代发展到极致, 其丰富多彩的壁画、挂画、雕塑以及各色各样的艺术陈列品让人目不暇接 ,立即唤起人们的情绪飞动。1.3.5是建筑具有诗意的美。这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在这点 上倒是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具有较多的长处。 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向来就醉心于田园的风味和情调, 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讲究“风水”。除去其中的某些迷信部分,这风水与今天的环境意识是能够携手的。我国古 代经典性的风水著作当推晋代郭璞所写的葬书 ,它对于阴宅和阳宅都是

16、适用的,其中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12个字:群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我国明代末年计成所著的 园治也强调取景的重要性: “得景随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讲的是因景制宜。可见中国的传统建筑很强调建 筑与环境的关系,追求建筑的诗意美。2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直是建筑界重要的课题, 关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观点有很多,其中不乏对二者关系处理及如何把握的深层思考。我们也从不同角 度领悟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现有文章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阐述有关创作手法大致可分为传统符号的 运用、传统形制的运用和传统材料的运用。已有的文章是对三者从不同的角 度加以论述的

17、,分别介绍,细分成各自独立的体系,大多集中于传统符号的 应用。但是我们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借鉴上,并不是单纯采用某一符号、某 种形制或某些传统材料,而是要将几方面有机结合,整体权衡,把握适度, 才能产生出更好的设计思路。 本文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创作手法作一系统化理性的分析,试图将传统符号、形制与材料的运用综合起来,作为一 系统加以论述,整体把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设计理念,力求对以后的建筑设 计有所启迪。2.1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 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 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

18、传统和地方特色。 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 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上海金贸 大厦、法兰克福 DG银行总部和德国柏林议会大厦等。根据我们的研究,传 统符号在建筑上的运用方式又可细分为整体造型上的应用、 局部处理上的应用和细部装饰上的应用。2.1.1传统符号在整体造型上的应用上海金贸大厦、法兰克福 DG银行总部应归类为传统符号在建筑整体造16型上的应用。SOM公司的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 其外形设计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从第一节的层开始,每节减少两层,逐

19、步收进到第五节的 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对照一下 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 处。KPF公司的作品法兰克福 DG银行总部,在城市的天际中显露出传统的特 色。大楼的主体为冲天的柱体,酷似放大了的古典多利克柱式,而其帽沿式 格架装饰,又仿佛是多利克柱式顶部的柱头,亦是传统符号的提炼与再现的 经典实例。2.1.2传统符号在局部处理上的应用建筑的整体造型在设计中占主体地位,但局部处理也不容忽视,而且与 整体设计相比,局部处理的设计自由度更大,设计起来更灵活。当局部处理 与建筑的整体相一致,则设计就占有主

20、动权。相反,当一个建筑受到整体造 型、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时,要尊重传统就不得不在局部处理上做文章。 查尔斯摩尔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在传统符号的借鉴上手法独特。广场中心 部分开敞,两侧是前后错落,高低不等的单片弧形“柱廊”,这些“柱廊” 上的柱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罗马柱式,并有拱券、拱门等古罗马建筑符号。 这些“语言”碰撞在一起 ,形象地表明它是古罗马传统建筑文化的重演。另 一著名实例是德国柏林议会大厦, 看到柏林议会大厦犹如见到气势恢宏的古罗马万神庙,半圆的穹顶是万神庙的现代版本,是古典精神的再现。这种传 统符号的借鉴方式,可

21、视为局部处理上的符号运用。2.1.3传统符号在细部装饰上的应用当建筑的整体形式已经确定,为表达不同建筑的传统文化,可在细部装 饰上运用传统符号。细部装饰是刻画建筑形象的一个重要层次,使看似简单 的建筑产生丰富多变的效果,同时来反映传统的内涵。一些符号的运用如匾 额、窗式、细部雕刻等都可表达出传统文化的光辉成就。如让努维尔设计的 法国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在细部装饰上对传统符号的运用细腻而耐人寻味。 其南立面窗重复采用了阿拉伯风格的几何装饰母体, 并安装了有调节光亮的 机械装置,用高科技的手段刻画出现代感的阿拉伯图案,即使这座大楼内部安装了电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设施, 仍不能掩盖其伊斯兰风味十足的传统

22、特色。这座细部装饰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建筑,现代式的巴黎城内,使传统的阿 拉伯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3.1传统形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形制,常指器物或建筑物的构造和形状,即形式上的模式。建筑作为人 类文化的一部分,要从整体上体现民族特性,就需将传统形制通过各种原型 进行演化、拼贴、从而叠合成具有时代精神、又兼顾传统形制的新建筑,对 传统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的表层结构上,而要通过多方面感悟、从深 层结构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构建新的建筑形式。国内关于传统形 制的应用实例较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要数北京香山饭店、曲阜阙里宾舍和 北京的菊儿胡同。根据我们的研究,传统形制应用可分三种类

23、型:传统群体 布局形制、传统园林形制和传统居住形制。3.1.1传统群体布局形制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丰富的群体布局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成就杰出,将 这一传统风格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的曲阜阙里 宾舍与孔府、孔庙建筑融为一体,有着一致的传统形制 ,是体现传统建筑群体形制的一个成功实例。曲阜孔庙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在整个建筑群中应 占主导地位,其周围建筑应在形制上与之协调统一。而阙里宾舍作为规模较 大的新建建筑,正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与孔庙的完美呼应。整个宾馆只有两 层,形制上借鉴传统的群体院落组合,采用多进院落布局,建筑错落有致, 空间辗转丰富、轴线主次分明。中轴线突出,左右不完全

24、对称却又不失均衡, 院落庭院式布局较为自由,却有主次轴线贯穿,使疏密结合、多向进深的建 筑群,在轴线的导向下,体现出丰富而有序的群体风格。3.1.2传统园林形制香山饭店既运用了传统符号,又体现出传统形制的特色。其自然环境幽 静、典雅,又具有众多历史文物,应能充分代表中国的传统特色,因此,在 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寓于其中,并在颜色 上也运用了江南园林素雅的色调。整个建筑顺应地势,与倾斜的山坡有机结 合。空间布局上,运用了长长的走廊,围合的庭院,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 点的布局形式。有名的四绝九粹十八景,更形成了传统园林的重要景致。楼 内设有庭园,环境自然纯净、充满诗意,

25、其叠山理水的建造手法也与江南园 林的建造形制同出一辙。3.1.3传统居住形制吴良镛院士的北京菊儿胡同,这群类似四合院的建筑,是从方法论层面 探讨北京古城的发展与保护的,它既可以水平生长,也可以垂直叠合,多进 院落的格局、多方向伸展的空间,是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四合院形制的再现, 既借鉴了传统的模式,又发展了创新的模式,表现出高低错落,形体丰富多 变的空间形态,将传统形制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4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一种,便是材料上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 猛进,各种新的高科技材料不断地呈现出来。新材料在新技术的配合下越来 越体现出其不可否认的优越性。诚然,现代材料取代传统材

26、料的确是人类文 明的进步,在继承传统文化中也不失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历史的成功实例。但 真正能够唤起人们历史情怀的,不是简单样式上的模仿,人们更愿追求其历 史的真实质感,来引起对传统的共鸣,因此我们更愿意去运用传统材料来表 达今天的东西,同时也就建筑的出处提出一种暗示。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在 材料的运用上,不再片面地追寻新材料的时髦,而是更加尊重其地域性和传 统文化渊源。4.1.1 旧有传统材料的保留与运用上海新天地,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典范。此项目在改建 中既有对传统旧材料的重新运用,又有在原有建筑中对传统材料的局部保 留。其严格说来,新天地对传统材料的实际应用并不明显,应该说保留和利

27、 用了传统的材料、部件。建筑师在设计中考虑到,如果全部保留石库门建筑, 并不能体现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趋势,所以局部采用现代化的玻璃面,又适当 地保留旧有的东西,如古老的石库门,使之在建筑风格上形成新旧对比、文 化上东西合璧。石库门与具有钢铁等金属质感的元素有意结合,传统与现代 的东西看似粗鲁地碰撞在一起,在这些群体中既尊重了传统,又注入了新的 血液,令人耳目一新。4.1.2传统材料的局部应用自古以来,长江以南地区一直以竹子为建筑材料 。竹材也因此成为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的象征。竹子是既坚硬又环保的轻质材料,也是古代文人吟诗 作画的良好素材。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竹材在建筑上的应用是对传统 文化的再

28、现。至今傣族部分建筑仍然倾向于这种开朗、轻灵、秀丽的传统风 格。长城脚下的“竹宅”,也是利用传统的材料一一竹子来传达建筑文化内 涵的。这种未经油饰的传统材料反映出长城所具有的传统意义和传统房间的 形态。在整个设计中,建筑的主体结构仍然采用现代的材料,即钢和混凝土 框架的混合结构,墙体为砌体填充墙。竹子在这里只作为划分空间的手段, 竹隔栅象征性地表达了长城具有“墙”的寓意。 其外部的竹雨帘,长短不一,翘曲变化,造型与材料有机结合。竹子的使用为的是要传达一种传统文化意 境来满足视觉的需求,因此在建造中不经油饰,而是突出竹子的自然颜色和 机理。在这样具有传统文化意境的空间中, 会产生古代文人读书品茶

29、的雅兴。在冯纪忠先生设计的上海松江方塔园何陋轩中, 竹子的功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个以竹子为构架的茶亭,屋顶是用草铺盖, 屋脊为四坡顶的形式,整个建筑古朴而原始,又不失亲切感。所有的拉力和压力都是由竹杆来 承受,同时,绑扎的竹构节点,是以现代的构造手法来将传统材料进行搭建 的。4.1.3传统材料的整体运用美国大气物理研究中心充分地展示了传统材料的魅力。众所周知,当地 印第安人的传统石屋就是用红色的山岩建成的,而这座建筑在尊重传统上, 既有抽象的符号借鉴,又有材料的运用,如其屋顶上的帽子,便是印第安建 筑的经典构件,其建筑材料是用当地的石头粉碎做成的混凝土,颜色偏红, 整个建筑坐落在山上,造

30、型象山岩一样,更让人联想到了印第安传统居穴 岩下之屋。新材料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材料的摒弃,从考虑当地的文 化背景与环境氛围出发,适当地运用传统材料,既能节省资源 ,又能达到意 想不到的效果;使传统材料在提炼与简化当中得到延续,从而发挥着积极的 作用。3总结与展望诚然,传统的简单“复制”并不难,但尊重传统不是墨守陈规,更不是 盲目模仿。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是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联系过去和现在的 一种人文因素,在建筑中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未来的趋向。传统与现代的交 织不是单纯的组合或相加,而是化合,应把传统的符号、形制和材料系统地 综合,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产出新的东

31、西,这就 是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把起点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上,建构现代 与传统的结合点,其实探究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为了区别新与旧、是与非,我 们珍视历史遗产是为了探索明天,创造未来。信息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不断地在传承着、同化着,高科技在建筑上 的应用也使建筑形式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一个民族由于自然条 件、文化习俗、技术条件的不同,建筑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组合方式, 这就形成了在传统的继承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即符号的借鉴、形制的延续 和材料的运用。这些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在于如何取舍、如何综合。通过对现 有实例的研究,我们领悟到,只有在建筑中把传统的各要素作为一种系统的 方法在现代

32、设计中综合地加以运用,把握适度,才会使我们的设计既有传统 意识又富有时代精神,更具有创新的品质。参考文献1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2荆其敏,张丽安中外传统民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3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见:王伯扬主编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李晓峰乡土建筑一一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韦 然中国古代建筑大系 6佛教建筑:佛陀香火寺塔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P1247罗小未,蔡琬英 外国建筑史图说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