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77.64KB ,
资源ID:96422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422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有关土壤的些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有关土壤的些知识.docx

1、有关土壤的些知识绪 论 1.1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土壤地理学简介 1.4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自净能力的定义。 2、掌握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4、理解土壤的功能 5、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考研者) 6、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对考研者) 7、了解土壤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 8、思考土壤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教学重点1.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圈的概念2. 掌握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3.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2、4. 理解土壤及土壤圈的功能5. 弄清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6. 弄清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1 土壤、土壤肥力概念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始终在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脆弱薄层。它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肥力概念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2.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

3、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1、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 、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4 、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岩石圈表层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的侵蚀与堆积是岩石圈

4、中沉积岩形成的重要物源。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2.2 土壤的功能 1、土壤具有肥力,是生产食物、木材和纤维的基地; 2、土壤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过程与养分循环; 3、土壤调节陆地表面水分分配与过滤水质; 4、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 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5、土壤也是人类生产建设的主要基质; 6、土壤圈是环境历史变化的记录的载体; 7、土壤具有自净功能。1.3 土壤地理学简介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

5、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土壤发生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 土被结构和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 (SOTER)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土壤圈相互作用 土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简单流程:查阅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研究土壤中发生

6、的各种作用及机理等。 土壤地理研究的逻辑流程,如图1-5所示。 1.4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分支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农耕的起始阶段。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壤地理学。西欧土壤地理学派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美国土壤诊断学派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重视土壤圈物质循环及全球土壤变化研究;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得到重视;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不断加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形成机制和监测对策;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日益扩展;加强与发展土壤地理学基础性理论研究第一部分 土壤剖析 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土壤性质教学重点1、掌

7、握土壤形态特征2、掌握土壤组成3、掌握土壤性质第一节、土壤形态(page3、page168)1 土壤剖面1.1土壤剖面(page3)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如图1-2所示。 聚合土体(polypedon)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土壤实体。土壤发生层(soil genefic horiozons) ,亦称土层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1.2 土 层(page168)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最早把土壤剖面分三个生层,即:腐殖质聚积表层(

8、)、过渡层()和母质层()。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自然土壤)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R)等六个主要发生层。我国近年来在土壤调查和研究中也趋向于采用这种土层划分和命名法。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名称: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层:R 层:指以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又称有机质层或枯枝落叶层。一般位于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被覆盖于一定深度。 层(腐殖质层):形成于表层或位于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土壤中混有一定有机质或有机质经腐烂分解后合成的腐殖质,或具有因耕作、放牧或类似的扰动作用而形成的土壤

9、性质。 E层(淋溶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层一般接近表层,位于层或层之下,层之上。颜色浅淡、颗粒较粗、养分贫乏。 层(淀积层):位于淋溶层之下,主要特点是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使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等结构,常出现新生体,颜色也与层有明显差别。 层(母质层)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甚微的风化残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和基础。 层(母岩层):即坚硬基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或硬结的石灰岩,砂岩等。 在具体的剖面中,除划分上述基本层次外,还可按发生上的特定性质再分为一系列的特定发生层。用大写英文字母

10、之后附加一个或两个英文小写字母做后缀表示 (如g、Btg、g等)。2 土壤形态学特征(page60及其他) 土壤的形态特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所显示的各个土层的外表性状,例如,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坚实度、孔隙度等。这些形态特征是土壤内在属性的反映,并与土壤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各种土壤具有不同的稳定而典型的外表特征,可以土壤野外鉴定、土壤诊断和分类提供依据。2.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它既反映土壤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又是成土过程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影响因素主要有: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等。 土壤黑色的深浅一般与有机质(或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黑色一般是肥力高的标志,

11、但也不是绝对的。 土壤湿度大,土色深暗,反之则较浅。 质地粗的土壤,只要少量有有机质即可使土色变深,而质地细的土壤则需要较多的有机质,才能显示出同样的土色。一般情况下,土壤剖面的颜色是自上而下逐渐变浅的。 土壤的白色主要同石英、高岭土、石灰和水溶性盐类和某些原生矿物(如长石)等组分有关。 红色,主要是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在土壤中聚积有关。 黄色,是水化氧化铁首先是褐铁矿在土壤中的结果。 棕色是大量伊利石、云母类矿物和不同水化程度的氧化铁混合而显示出的颜色。棕色是各种土类中分布最广泛的颜色。 紫色同游离态的锰氧化物有关。 绿色、橄榄色出现在过度潮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中,一般含有独特的带绿色的含铁高粘

12、粒矿物,如绿高岭石(囊脱石)。 上述各种颜色在土壤中很少以单纯颜色出现,较常见的是过渡颜色和混合颜色 土壤颜色命名顺序为: 色调-亮度-彩度 如某一土壤色调为5YR,亮度为5,彩度为6,则命名为5YR5/6 土壤颜色采用国际通用的蒙氏颜色卡来表示,如图1-4、1-5、1-6所示。2.2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 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如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土壤质地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2.3、土壤结构 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的各种团聚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结构类型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13、等。2.4、松紧度(结持性) 土体的坚实或疏松的程度。它与土壤结构、孔隙和干湿状况密切相关通常可分为:很松、疏松、偏紧、紧实和坚实等级。2.5 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结构体内部存在的大小不等的孔隙。通常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两类。两者的比例各不相等。土壤的孔隙大小和数量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气状况。2.6 土壤的干湿度 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2.7、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沉积和集聚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可以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其发育过程。 新生体可分为化学起源和生物起源两种。 化学起源的新生体有:易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二、三氧化物、锰等化合物,亚铁化合物,腐殖质等。

14、生物起源的新生有:粪粒、蠕虫穴、鼠穴斑和根孔等。 2.8、侵入体 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可分为四大类: 岩石形态碎石、砾石、巨粒等。 冰冻形态各种形态的冰成物如冰脉、冰结核等。是冰冻作用形成的。 人为形态砖瓦碎块、玻璃或陶瓷碎片、墓葬遗物等。 生物形态动植物化石、动物骨头、植物根茎等。3 土壤微形态第二节 土壤组成 掌握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了解土壤矿物类型及其风化特征 认识土壤矿物空间分异规律. 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关键词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次生矿物 (secondar

15、y mineral)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粒级(particle fraction)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组成。按容积计,典型的土壤中矿物质占38%,有机质占12%,液相和气相共占三相组成的50。液相和气相经常是处于彼消此长的状态,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2.1土壤矿物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

16、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其中包括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如图2-2所示。原生矿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如图2-3所示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

17、物。如图2-4、 2-5、2-6、2-7、2-8所示 在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为: 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 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 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 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 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 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 土壤矿物质是由风化与成土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组成。其直径相差很大,从10-110-9 m不等,不同大小土粒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差异巨大。据此可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世界各国对土壤粒级的划分标准不尽一

18、致,如图 2-9所示。 一般来说,土粒愈细,SiO2含量愈少,而Al2O3、Fe2O3等含量愈多。随着粒径的减小,孔隙度、吸湿量、持水量、比表面面积、膨胀潜能、吸附性能、塑性和粘结性将增加,而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密度将降低,如图2-10所示。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矿质元素,如C、H、O、N、P、K、S、Mg、Ca、Fe等;需要量较小的元素有Mn、Zn、Cu、Mo、B、Se等;还有一些元素是生物生长发育不需要的,如Pb、Hg、Cd等,如图2-11所示。 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soil texture)。土壤

19、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世界各国不一,当今国际土壤学界常用的是美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如图2-12所示。 2.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它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生物残体及其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如图2-13所示。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它是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土壤腐殖质可为胡敏酸、富啡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20、如图2-14所示。 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物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地上部分的动植物,它们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图2-15所示。 土壤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转化的同时,其部分分解产物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腐殖质,如图2-16所示。有关土壤腐殖质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归纳起来有3种学说:木质素蛋白质聚合学说; 生物化学合成学说;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土壤圈物质循环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土壤营养元素(

21、如N、C、P、S等)循环是当今研究的重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是维持生物体生理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化学元素,如图2-17、2-18、2-19、2-20、2-21所示。 2.3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它们是土壤发生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热量、水分、养分和气体交换,以及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成为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思考题与个案分析1.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 结合中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 意义和作用? 3. 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那种

22、质地对肥力更有利? 4. 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好的结构? 5.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6. 说明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的概念和意义。7. 试分析土体硅铁铝率与黏粒硅铁铝率的差异性,阐述其 土壤地理意义。8. 通过土壤调查与分析,试简述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 主要功能。 9. 以我们日常食用谷物、蔬菜所包含化学元素的源与汇为线索,运用所学的土壤地理学、生态 学、化学等知识,描述、解释以土壤或者土壤圈为核心的某个化学元素的全球循环过程,并列举出人类的哪些活动对该化学元素的全球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10. 据有关资料:【中国(2000)对部分省市自治区的3

23、0 104hm2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进行了抽样监测,发现其中3.6万ha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结合你的学习与观察,试分析这些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对土壤的危害。第二节补充知识点:土壤组成及性质教学重点 掌握土壤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认识土壤矿物空间分异规律 了解土壤矿物类型及其风化特征 认识土壤的孔隙和水份特征及类型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组成。 土壤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液相和气相共占三相组成的50。液相和气相经常是处于彼消此长的状态,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一)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性质 1 土壤矿物质土壤

24、矿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骨骼”,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矿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1土壤矿物质的类型及其性质 1.1.1 原生矿物质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它们主要组成土壤的砂粒和粉粒部分。 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石英是极稳定的矿物,具有很强的抗风化能力,在土壤的粗颗粒中含量最高,其次是长石类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可以释放大量营养元素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 土壤的原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1)硅酸盐、铝硅酸盐

25、类矿物:土壤原生硅酸盐、铝硅酸盐类占绝对优势,一般为晶质矿物。常见的有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等。 2)氧化物类矿物:包括石英、赤铁矿、金红石、蓝晶石、锆石、电气石等。 3)硫化物类矿物:通常只有铁的硫化物,即黄铁矿和白铁矿。 4)磷酸盐类矿物: 1.1.2 次生矿物质 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矿物,也叫粘土矿物。它们是土壤中粘粒和无机胶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层状硅酸盐矿物为主,还含相当数量的晶态和非晶态的Si、Fe、Al的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 层状硅酸盐矿物:(1) 层状硅酸盐矿物的构造特征 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四面体和八面体分别各自聚合形成硅和铝单位晶片,两种

26、单位晶片以不同的方式堆叠,形成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两种晶片的配合比例不同,而构成不型晶层如1:1型、2:1型、2:1:1型。 同晶替代作用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被吸附的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被束缚在粘土矿物表面,就避免了随水流失。被吸附的离子可通过交换作用被除数植物吸收。土壤粘土矿物以带负电为主,吸附的离子以阳离子为主。所以土壤粘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与土壤肥力关系很大。(2)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 种类很多,根据其构造特点和性质,可以归纳为4个组:高岭组、蒙蛭

27、组、水化云母组和绿泥石组矿物。高岭组 包括高岭石、珍珠陶土、埃洛石等。: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胶体特性弱,是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土壤中普遍面大量存在的粘土矿物。蒙蛭组 包括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蛭石等,2:1型,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现象普遍),胶体特性突出。水化云母组 2: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同晶替代普遍),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绿泥石组 以绿泥石为代表,是富含镁、铁及少量铬的硅酸盐粘土矿物。:1:1型,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小。非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这类矿物结构简单,水化程度也不等,是可分为:简单盐类(如碳酸盐、重碳酸盐、氯化物等

28、)和次生氧化物(如铁、锰、铝、硅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和水铝英石等)。 氧化物矿物既可呈结晶状态存在,也可以非晶质状态存在。,电荷的产生是通过质子化和表面羟基H+的离解。 几种常见的氧化物有:氧化铁(针铁矿、赤铁矿),氧化铝(常见的是三水铝石l(OH)3),水铝英石,氧化硅 1.1.3 土壤矿物的迁移转化1、风化过程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物理性状,而且也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新的矿物,这个复杂析过程就称为风化过程。 风化的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水的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 2、矿物风化分解的阶段性 碎屑

29、阶段钙淀积阶段酸性硅铝阶段 富铝化阶段 3、风化程度的量度指标 ()硅铝铁率土体或胶体颗粒中SiO2/Al2O3+Fe2O3的分子比率。 ()淋溶率风化壳或土层中盐基的淋失或累积状况,用盐基(氧化物)总量与氧化铝的比率来表示。 ()风化指数对岩石和风化壳中残余的稳定和不稳定风化物含量进行对比值。 1.1.4 土壤矿物的形成与地理分布 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一般在干冷气候条件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钛等较稳定的矿物;过度气候带的土壤中多含层状硅酸盐矿物。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它在土壤的形

30、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概念: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2.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根系等;其次是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体;及人为施用的有机肥料。 2.1.2有机质的类型 土壤中的有机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新鲜有机质、有机残余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 新鲜有机质指那些仍保持原来形态,没被分解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遗体。有机残余物指那些半分解状态的有机物质。简单有机物包括糖类有机残余氨基酸、脂肪等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2.1.3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有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 )含氮化合物 动、植物残体中主要的含氮化合物是蛋白质,少量比较简单的可溶性氨基酸。植物残体中的叶绿素等。)单宁、树脂、脂肪、蜡质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