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39.50KB ,
资源ID:96325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325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docx

1、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目录一、提出问题 1(一)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概述 1二、研究方法 2(一)调查对象 2(二)调查方法 2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2(一)大学生父母依恋现状 2(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4(三)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7四、讨论与建议 8(一)讨论 8(二)建议 10参考文献 13英文摘要 14附录 15致谢 19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指导教师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评阅教师用)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表及总成绩表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教育系0901班 梁荣 指导教师 索淑艳摘要:本文通过选取

2、300名大学生,使用大学生父母依恋量表与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四学生在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自主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生源地与年级两个因变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自主与心理健康各因子显著相关。关键词:大学生;父母依恋;心理健康一、提出问题(一)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概述 关于父母依恋的概念,心理学界尚无同一的看法。只是根据依恋的概念进行阐述。类似地,“父母依恋”可以界定为“个体同母亲或者父亲结成的持久、强烈和亲密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能使个体感觉安全和安慰”。 依恋研究在国外自Bowlby (1969)创立依恋理论以来,经

3、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然而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依恋研究在国内的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浙江大学李菲茗和傅根耀修订过的成人依恋问卷在刊物上发行,我国才开始了对依恋的研究,而且最近几年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2008年王宇进行了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2009年曾晓强对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11年陈小琴、张进辅对师范大学生进行了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2012年史宁进行了大学生成人依恋、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概念,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

4、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相对于依恋研究,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发展较早。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经过近三十的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随着性别、年级、专业、地区、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不同专业侧重点不同,医学生一般为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工科学生一般为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性等。师范生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军医大学生为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年级不同,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但是,进行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

5、关系研究的较少,大部分是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如田瑞琪进行了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成人依恋与消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之关系的研究;李丽,陈庆良,洪明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等。二、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从忻州师范学院和贵州师范学院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的300名被试为研究对象,收回292份,对问卷进行逐一审查,剔除无效问9卷份,最后筛选出有效问卷共283份,问卷有效率为94.3%。被试的基本情况如下:其中男生122人,女生161人,一年级97人,二年级68人,三年级61人,四年级57人进行。(二)研究工具 问卷主要采用Derogatisscl-90心

6、理健康量表,包括九个维度,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郁闷、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曾晓强编制的大学生父母依恋量表共两个维度,包括父母依恋亲密、父母亲依恋自主。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父母依恋现状1、大学生父母依恋的性别比较由表3.1可知,大学生父母依恋的四个因子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大学生在父亲依恋亲密、母亲依恋亲密、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自主四个因子上无显著差异。表3.1 大学生父母依恋性别比较父亲依恋亲密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亲密母亲依恋自主M3.613.983.604.02女SD0.450.6510.4

7、40.66N161161161161M3.633.943.563.91男SD0.780.860.610.89N122122122122T0.880.730.500.21 2、大学生父母依恋的生源地比较由表3.2可知,大学生父母依恋的四个因子在城乡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本次研究中的大学生从生源地来看在父亲依恋亲密、母亲依恋亲密、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自主四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较小。表3.2 大学生父母依恋的生源地比较父亲依恋亲密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亲密母亲依恋自主城镇M3.703.893.613.92SD0.680.650.470.67N111111111111农村M3.574.0

8、13.564.01SD0.560.810.540.84N17217217172T1.77-1.330.82-1.003、大学生父母依恋的年级比较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父母依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经方差齐性检验,父母依恋的各维度的方差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方差齐性,能够进行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父母依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自主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表3.3)。从事后平均数差异检验(Scheffe)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自主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表3.4)。也就是说大四学生自主探索外部世界的能力显著低于大二学生,大二学生的自主性较高,可以独立

9、、自主的生活。表3.3 大学生父母依恋的年级比较大一(N=97)大二(N=68)大三(N=61)大四(N=57)MSDMSDMSDMSDF父亲依恋亲密3.690.583.570.823.630.433.550.610.80父亲依恋自主4.020.753.720.703.950.574.160.753.91*母亲依恋亲密3.640.603.540.553.540.403.590.520.74母亲依恋自主4.030.823.760.683.950.604.140.772.80*注:*p0.05表3.4 不同年级大学生父母依恋的事后平均数(Scheffe)差异检验大一、大二大一、大三大一、大四大二、

10、大三大二、大四大三、大四父亲依恋亲密0.113.0550.14-0.060.030.09父亲依恋自主0.300.08-0.14-0.22-0.43*-0.21母亲依恋亲密0.100.100.050.00-0.05-0.05母亲依恋自主0.270.07-0.11-0.19-0.38*-0.18注:*p0.05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常模的比较由表3.5可知,本次测量所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9个因子上与全国常模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本次测量的大学生在9个维度上的平均值全部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的平均值,表明作为本次测量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

11、平,这种状况令人堪忧。也就是说本调查中的大学生比全国大学生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适。生理问题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心理问题包括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缺乏动力,丧失活力,对人或事产生敌对,猜疑,妄想,产生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等。表3.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模比较常 模本次测量结果MSDMSDT躯体化1.37 0.48 1.590.507.44*强迫1.62 0.58 1.970.5710.06*人际关系敏感1.65 0.511.790.544.65*郁闷1.50 0.591.720.556.65*焦虑1.39 0.431.700.569.22

12、*敌对1.48 0.561.690.586.07*恐怖1.23 0.41 1.610.5711.26*偏执1.43 0.57 1.670.567.09*精神病性1.29 0.421.640.5310.90*注:*p0.001 *p0.05)。也就是说在性别上,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大学生在SCL-90心理健康量表的九个维度: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郁闷、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得分差异较小。表3.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郁闷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M1.571.951.801.711.681.651.621.631.59女SD0.480.560.560.54

13、0.500.550.570.530.48N161161161161161161161161161M1.621.991.791.731.731.731.601.701.70男SD0.530.590.530.570.640.630.570.600.58N122122122122122122122122122T0.330.560.810.830.500.230.760.310.98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城乡比较 由表3.7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分上来看,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个因子的比

14、较来看,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郁闷、恐怖和偏执六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郁闷、恐怖、偏执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表3.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源地比较城市农村MSDNMSDNT总分1.610.471111.770.49172-2.71*躯体化1.500.481111.650.51172-2.36*强迫1.850.531112.040.59172-2.72*人际关系敏感1.680.5311111.870.54172-2.89*郁闷1.600.531111.790.55172-2.91*焦虑1.620.541111

15、.750.57172-1.96敌对1.620.571111.740.59172-1.61恐怖1.480.521111.700.59172-1.13*偏执1.600.531111.710.58172-1.62*精神病性1.550.501111.700.54172-2.41注:*p0.05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比较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3.8可知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郁闷、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六个因子上大学生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从事后平均数差异检验(Scheffe)的结果,表3.9可以看出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郁闷、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六个因子上

16、的得分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而在敌对这个因子上大四学生与大一学生无显著差异,却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而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心理健康的九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表3.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比较 大一(N=97)大二(N=68)大三(N=61)大四(N=57)MSDMSDMSDMSDF躯体化1.610.551.520.441.550.461.690.531.45强迫1.930.561.840.591.880.492.280.607.77*人际关系敏感1.810.551.740.531.660.412.000.624.23*郁闷1.700.571.590.511.640.461.9

17、80.586.17*焦虑1.670.521.550.481.650.481.970.726.41*敌对1.660.601.630.561.590.451.940.654.51*恐怖1.670.631.490.521.520.431.750.613.26*偏执1.660.541.580.531.540.491.920.655.52精神病性1.620.531.580.481.500.371.900.636.87*注:*p0.05表3.9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事后平均数(Scheffe)差异检验大一、大二大一、大三大一、大四大二、大三大二、大四大三、大四躯体化0.090.06-0.08-0.02

18、8-0.17-0.145强迫0.090.05-0.35*-0.04-0.43*-0.40*人际关系敏感0.070.15-0.19*0.08-0.25*-0.34*郁闷0.120.06-0.27*-0.06-0.39*0.33*焦虑0.120.02-0.30*-0.10-0.42*0.31*敌对0.030.07-0.280.03-0.32*-0.34*恐怖0.190.15-0.08*-0.03-0.27*0.23*偏执0.080.12-0.260.04-0.340.37精神病性0.030.12-0.28*0.09-0.32*0.40*注:*p0.01),而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自主与SCL-90

19、中各因子有着显著相关,父亲依恋自主与SCL-90中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显著负相关,母亲依恋自主与SCL-90中躯体化、焦虑、恐惧三个因子显著负相关,其余则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如果大学生缺乏对外界探索的自主性能力,则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问题。表3.1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的相关分析结果心理指标 父亲依恋亲密父亲依恋自主母亲依恋亲密母亲依恋自主躯体化-0.030.25*-0.030.26*强迫0.010.24*0.020.25*人际关系敏感-0.020.25*0.040.28*郁闷0.010.26*0.040.28*焦虑-0.010.23*-0.0

20、10.23*敌对-0.010.20*0.050.22*恐怖-0.040.18*-0.010.22*偏执0.030.20*0.010.25*精神病性-0.020.23*0.000.27*注:*p0.01四、讨论与建议(一)讨论 1、大学生父母依恋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生父母依恋在生源地、性别、年级上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大学生父母依恋在生源地、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大二与大四学生父母依恋自主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曾晓强进行的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中,大学生对父母依恋从生源地上来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父母依恋的水平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性别上来看女生比男生更依恋父母;从年级

21、上来看大学生对父母依恋在大学阶段总体上相对稳定,并不存在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在父母依恋自主上,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据有关调查表明,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0%,而招聘的岗位数仅是去年的80%,可以看出大四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这样极易造成大四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对陌生环境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减弱了他们对外界的自主探究能力。生源地、性别比较上大学生父母依恋各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不断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父母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另

22、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大学生离开父母后,独立生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本次研究结果与曾晓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问卷发放的地理位置与各地风俗的不同造成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2、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常模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本次测量的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是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 猛进的进展,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方方面面的变化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根据大学生在生源地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来自 “城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城市的教育水平在

23、一定程度上高于农村,且比较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城市父母文化水平较高,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次研究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别差异,可能是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父母不仅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开始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次研究与徐金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小的差异,在徐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中,在性别比较上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只在恐怖这个因子上出现了差异。由于徐金是在2008年进行的研究,距今已经过了五年,所以存在较小的差异也是可能的。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在找工作时,频繁的面试,使

24、他们经常面临陌生环境,而且遇到的挫折也比其它年级的学生多,同时他们所能得到的帮助相对较少,这样就增加了大四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使他们产生了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恐惧等问题。 3、大学生在父母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只与父母依恋中的父母依恋自主有相关关系。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大学生能否独立自主的探究外界的影响。如果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探究外界,与外界接触。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高于缺乏自主探究外界能力的大学生。也就是说父母只是单纯的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要,并不能提高孩子自主探索外部世界的能力。应该在给与孩子适度关爱的同时,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需要,鼓励孩子对

25、外部世界进行自主探索。而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建议 1、社会各界提供心理健康帮助本研究调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水平。社会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首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法律、行政和道德的力量,不断减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腐朽没落思想的滋生。通过广泛的媒体,文化市场等社会影响营造全社会良好的政治气氛。社会各界应积极主动热情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场所,使大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制之中。其次,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一样成为社会关注的和重视的教育课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不间断的调查统计研究,并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医疗部门。最后,关注农村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使农村的父母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学校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