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99.20KB ,
资源ID:96303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303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初中语文语言运用综合训练100.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初中语文语言运用综合训练100.docx

1、语文初中语文语言运用综合训练100语文初中语文语言运用综合训练100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皮影戏”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答案】 (1)皮影戏种类多样、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入选“非遗”代表名作录。(2)示例一:皮影戏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多彩的声腔,源远流长的历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示例二:皮影戏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人间的喜怒哀乐。【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关键词句:“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将这些要点进行加工即可。 (2)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内容”“用上一种修辞方法”来

3、描述皮影戏。因此,回答时需要先从材料中找到皮影戏的特点,再用修辞将它生动表述出来。比如皮影戏“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多彩的声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再如“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 故答案为:皮影戏种类多样、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入选“非遗”代表名作录。 示例一:皮影戏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多彩的声腔,源远流长的历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示例二:皮影戏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人间的喜怒哀乐。【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关键语句,组织语言要简洁。 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题干的要求,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作答。2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

4、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下联:_【答案】 (1)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爱国了,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

5、和尊严;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2)鲁迅留学日本时,看影片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旁边看热闹的中国人竟漠然以对,鲁迅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的精神。(3)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首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爱自己的国家,只有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其次我们要明确“个人”是一个小的范围,而“国家”是一个大的范围,在国家利益之前,我们都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去服从国家的利益。据此简要作答即可。注意题干要求80字以内。 (2)本题题干要求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

6、事,所以只简单叙述这个故事就可以。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7、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据此作简要叙述即可,注意题干要求60字以内。 (3)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及包括了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朝花夕拾,又写出了他的名篇藤野先生;因此,根据题干“结合故事材料”的要求,下联要包含其“弃医从文的故事”,然后写出他弃医从文的目的,综合之后,下联可以为“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 故答案为: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爱国了,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

8、,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鲁迅留学日本时,看影片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旁边看热闹的中国人竟漠然以对,鲁迅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的精神。 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提取观点,明确写作的内容,语言表达要简洁、流畅,注意字数的限制。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积累,注意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或者是课外阅读的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生要结合材料,仔细辨析上联的内容和特点,要注意对联的要求。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与自己相处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

9、应当自觉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学习,不断用新知识_、_。(1)请提取第句的宾语部分,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丰富自己 B充实自己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学习,不断用新知识_、_。【答案】 (1)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2)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3)B

10、;A 【解析】【分析】(1)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与自己相处的前提”,谓语是“是”,宾语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提取宾语,而不是宾语中心语。 (2)前后不一致,前面是肯定的,后面是肯定加否定,修改时应保持前后一致,这句话可以修改为: 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3)正常的逻辑是首先充实自己,才能丰富自己。故答案为B;A。 故答案为: 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B A【点评】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成分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要掌握句子成分及各个句子成分的特征。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

11、为或动作的主体;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宾语是谓语动词支配或陈述的对象;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成分;状语是用于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等的一种句子成分;补语用来说明宾语或主语所处的状态或正在进行的动作。划分句子成分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先找主语、谓语、宾语,再找定语、状语、补语。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语法角度、语感角度等。语法角度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

12、配是否得当。运用补法、删法和换法进行合理修改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4阅读下列文段,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当我们步入无想山森林公园竹海大道两边的林间世界,享受着清幽的氛围时,那竹林真的静悄悄吗?仔细找找!也许,你会辨认出伪装高手尺蠖,正假扮成枯枝,迷惑着“敌人”;也许,你会看到忙碌的鼠妇,从潮湿的落叶堆中爬出,正把钟爱的腐zh质转化成大地的养分; 。当我们沉浸在静谧中,享受着休闲生活,其实竹林中的动物们 在过着它们的生活。(1)选择“爱”一词的正楷字体或行楷字体,进行临写。 (2)给文段中加下

13、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氛(_)围 腐zh(_)质 沉浸(_)(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 (4)从“却、也、就”三个词中选择一个,填入文段最后一句的方框中,并简明说说选择该词的理由。 你选择的词是:_;理由是:_(5)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_ 【答案】 (1)略(2)fn;殖;jn(3)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4)也;表示并列关系,同时又强调了竹林中的动物与我们一样,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生活状态。(5)示例:也许,你会发现隐身的竹节虫,正警觉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时准备逃离可能的危险。 【解析】【分析】(1)汉字书写是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平时要

1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规规矩矩地写字。对于在方框或田字格里书写,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画到位。本题按要求临写即可。 (2)本小题作答时,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注意“殖”的字形和“氛”字的读音。 (3)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要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还)去掉;要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语句“那竹林真的静悄悄吗?”可将改写成“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 (4)根据语境,前一句写“我们”,后一句写动物。句子间

15、构成并列关系,所以选用表并列关系的“也”字。 (5)本题作答要选择林间的“动物”,用“也许,你会”的语言形式来拟写这一动物的行为表现,使之构成排比句。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略 fn;殖;jn 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 也;表示并列关系,同时又强调了竹林中的动物与我们一样,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生活状态。 示例:也许,你会发现隐身的竹节虫,正警觉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时准备逃离可能的危险。【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的基本功。虽然简单,但也要引起考生的注意,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规范写字,结构匀称,笔顺笔画都要到位。 本题考查的是常用字词读音和识记的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平时常

16、用的基础字,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 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基本功,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句式的变换及其运用。 本题考查考生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考生要读懂分句的内容,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注意常用关联词语的运用。阐述理由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考生要结合语句的结构进行分析,注意句子的内容的连贯,句式的相同。5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会诗词】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

17、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乙)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甲:_;乙:_(2)【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的同学根据上面的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

18、上联,请你写出下联。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下联:_(3)【信中国】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了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答案】 (1)C;B(2)咏诗词弘扬传统(3)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分析】(1)题目中给出的四个词牌,课本中都出现过,作答时,可根据课文中相应词的内容与格式来判断题目给出的两首词是什么词牌。第一首应是如梦令

19、,第二首应是浣溪纱。 (2)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分析上联可知,上联由“变形式”和“演绎经典”两个词语组成,这两个短语都是动宾短语,根据对联的要求,拟出合适的下联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拟写的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要求即可。 (3)此题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结合现实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都是精髓,我们当然要传承它,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后代传承中国文化,还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故答案为:C、B; 咏诗词弘扬传统; 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弘扬传统

20、文化。【点评】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的积累能力。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本题考查针对某个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

21、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6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践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

22、享。 (3)【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 (1)感受: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2)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杯酒释兵权 醉打蒋门神(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从三个书法字体中写出中华书法给人的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迁移能力,将课内外之日融合在一起。关于“酒”有关的诗文

23、甚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酒酣胸胆尚开张。关于“酒”的故事,如: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要得体,一般劝阻的话要符合身份,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让人心悦诚服,愉快接受。如: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做此题要认真审视题干,围绕中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写出感受。 此题考查考生的知识的积累,在平时阅读要广泛。 此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但要讲究语言精炼,言之有理。7“溜索”需要的是勇气,班级开展“勇敢者之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上联:白杨傲然挺立守卫黄土地下联:海燕_(2)在每个人的生活

24、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试就这个话题,说出你的想法,并与同学交流。(100字左右) 【答案】(1)展翅翱翔呼唤暴风雨(2)示例1: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我们要相信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自己要清楚自己的实力。把握住今天,拼搏奋斗,才能充实自己的人生。示例2:面对生活的“暴风雨”,应该学会冷静、理智地去 分析、思考,学会处变不惊,并能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主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

25、,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海燕 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因此归纳下联:海燕展翅翱翔呼唤暴风雨 。本题考查探究和发表看法。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需结合材料提取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围绕“ 把握住今天,拼搏奋斗 ”的要点作答。故答案为: 展翅翱翔呼唤暴风雨示例1: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我们要相信一句话:机会总是留

26、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自己要清楚自己的实力。把握住今天,拼搏奋斗,才能充实自己的人生。示例2:面对生活的“暴风雨”,应该学会冷静、理智地去 分析、思考,学会处变不惊,并能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要求: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本题考查探究和发表看法。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

27、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8古城某中学学校开展以“学家规树新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九年级二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诚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

28、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制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3)如果你有一个小妹妹,从小娇生惯养,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挑食,有时吃不完的饭就随手倒掉,

29、一点也不懂得爱惜。根据这种现象,请你拟定一条家规来约束她。 【答案】 (1)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2)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友是否贤德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他告诫我们对朋友要做到有筛选,谨慎交往。 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他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3)不准挑食,吃饭时要吃干净,不准浪费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通过列举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的例子目的是为

30、了说明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材料二中从“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一句中可以提炼出主要内容: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中写到了家规对家族的繁衍发展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所以概括为家规有积极影响。据此作答。 (2)此题属于半开放试题。两条家规可以任意选择,然后结合各自的作用和意义来谈。如果选择,就可以从交友的原则来谈;如果选择就从做事前的充分准备来谈。据此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类试题,我们可以引古诗或名言警句,也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结合“爱惜粮食”的主题即可,例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据此作答

31、。 故答案为: 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友是否贤德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他告诫我们对朋友要做到有筛选,谨慎交往。 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他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不准挑食,吃饭时要吃干净,不准浪费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名言的理解与评价。此题给出两则名言,选择其一表述自己的理解,写出评价即可。 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