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考教育理论复习资料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一)心理健康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指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地发挥其身心的潜能。2、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情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3、
2、心理健康的促进(1)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二)心理咨询1、心理咨询的实质(1)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3)心
3、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理解支持原则;保密性原则;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帮助指导:与求助
4、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面谈、信函、电话、现场(咨询)。(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性别角色(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控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2、自我意识(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认识的特点;自我体验的特点;自我调控的特点。(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5、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努力改善自我。3、人际关系(1)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朋友关系的特点;亲子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的特点。(2)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4、考试焦虑(1)考试焦虑的危害: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2)考试焦虑的成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3)考试焦虑的矫正:自信训练,系统脱敏,放松训练。社会态度与行为(一)社会态度及其改变1、社会态度及其作用(1)什么是社会态度(2)社会态度的结构(3)社会态度的作用认
6、知、行为、记忆过渡、自我价值保护、激励。2、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因素(1)经验的情绪后果(2)需要的满足(3)知识水平(4)家庭背景(5)参照群体(6)文化因素3、社会态度的改变(1)社会态度的自我防卫抗拒反应、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2)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二)印象形成与管理1、印象形成(1)什么是印象形成(2)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心理特征。(3)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印象管理(1)什么是印象管理(2)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
7、恳求。(三)社会影响1、从众、依从、服务(1)从众(性质、原因)(2)依从(性质、技术)(3)服从(原因、影响因素)2、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性质、方法)(2)社会惰化(性质、原因)3、助人与侵犯行为(1)助人行为及其促进助人行为与旁观者效应;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运用社会影响策略;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2)侵犯行为及其控制侵犯的实质;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宣汇,运用社会制约,提高道德水平)。情绪(一)情绪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
8、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绪的分类(1)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2)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激情、应激。3、情绪的性质(1).为刺激所引起;(2).是主观意识经验;(3).状态不容易自控;(4).与动机关系密切;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1)情绪的产生
9、: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2)情绪的表达: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与手势;言语表情。(二)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外周神经)2、康侬巴德的情绪理论(中枢神经)3、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中介)(三)压力、情绪与健康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1)压力的性质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由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而来;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2)压力的来源: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2、压力与身心健康(1)压力与生理的应激: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2)压力与心理的反应: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
10、、躁狂。(3)压力与心身疾病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人格(一)人格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人格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3、人格的结构(1)气质什么是气质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与高级神经
11、活动类型的关系。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性,这种一般特性构成了人的气质的生理基础。由此可见,气质是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活动、行为中的表现。神经系统的基本特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不平衡兴奋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弱抑制型抑郁质(2)性格什么是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后天,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
12、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二)主要的人格理论1、人格的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3)“大五”人格理论2、人格的类型理论:(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3、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2)荣格的人格理论(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4、人格的自我理论:(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三)人格测验1、人格测验的性质与功能2、自陈式人格测验:(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3、投射式人格测验:(1)罗夏克墨迹测验;(2)主题统觉
13、测验;(3)句子完成测验(四)人格的形成: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儿童早期经验;5、自然环境因素。动机(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1)什么是需要?当人们感到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失或不足时,就会产生需要。(2)需要的种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动机(1)什么是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部过程。(2)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3)动机的功能:启动机能;维护功能;导向功能。(4)动机的分类
1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二)学习需要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习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1)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的含义;(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三)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
15、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成就动机理论;(2)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穿始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
16、,努力,运气,任务难度;(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1)自我效能理论;(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能力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3、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二
17、)智力及其测量1、什么是智力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2、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论);(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3、智力测验(1)智力测验的产生与智商的计算(2)常用的几种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信度、效度、标准化。(4)智力测验的使用(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18、四)能力的发展变化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点(稳定性与可变性)2、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的差异;(2)能力水平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职业差异;(3)种族差异技能(一)技能及其特点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指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3、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2)智力技能及
19、其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二)操作技能的形成:(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2)有效练习的条件(三)智力技能的形成1、智力技能的阶段:(1)原型定向(训练目的,教学要求);(2)原型操作(训练目的,教学要求);(3)原型内化(训练目的,教学要求)2、智力技能的培训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记忆(一)记忆及其
20、类型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3、记忆的主要类型(1)记忆对象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记忆阶段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记忆表象(1)什么是表象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他事物或语词唤起的。(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3)记忆表象的特点:直观形象性;形象概括性;模糊片断性;个别差异性。(二)记忆系统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1)瞬时记忆的特点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没受到注意或
21、加工会很快消失。感觉记忆的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0.25s-2s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信息保持时间有限;信息提取不容易。(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5-9个组块,1分钟以内。3、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特点;信息在大脑中存储时间超过一分钟,信息一般经过一定的加工,容量没有限制(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语义编码和视觉编码;
22、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三)遗忘1、什么是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重现现象。2、遗忘的种类: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3、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4、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
23、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思维(一)思维及其类型1、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简介和概括的反映。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3、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1、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2、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2)判断(3)推理3、科学概念的掌握:(1
24、)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3)注意“变式”的使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三)问题解决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1)问题是指必须自行找到方法从而达到母体的某种疑难。(2)问题解决是指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按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2、解决问题的阶段:(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问题情景
25、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逻辑性和严谨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3)加强言语的训练;(4)发挥定式的作用;(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
26、人格感知与注意(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其他感觉。(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奇光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2、知觉的种类: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按反映事物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反映事物准确度程度: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幻觉等。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7、。(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2、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什么是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刺激的强度、新异性、对比、运动与变化等;人的需要、期待、情绪、身体状况等。(2)有意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是有目的,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活动的目的、任务、要求和人的间接兴趣、抗干扰能力、意志水平等。(3)有意后注意什么是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经过一定的学习或训练可以转化为一种有目的的,不需要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称之为“有以后注意”。有意后注意的条件。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在良好的观察习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