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21KB ,
资源ID:96107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107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研究生考试问答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研究生考试问答题.docx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研究生考试问答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研究生考试问答题)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

2、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

3、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3、在“费尔巴哈论”中

4、(恩格斯)对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剖析。答:恩格斯全部剖析了黑格尔命题。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绝不是一切现存的存在都无条件是现实的,他认为现存的存在包括两部分,即现象和现实。现象只是偶然存在,是一种飘忽即逝,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具有必然性及符合规律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因而是合理的。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因为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事物自身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具有现实属性的东西,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丧失必然性,因而也就丧失了现实性。而新的附有必然性的东西就会代替已经丧失必然性的东西,进而转化

5、为现实性的东西。3)、黑格尔的命题,必然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4、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体现,答:首先、按照黑格尔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是黑格尔按照旧哲学的传统要求,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的真理体系,人的认识到黑格尔这就结束了。其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发展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体系,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而自然界的一切,在绝对精神的逻辑阶段就已经规定好了。最后、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由低到高级的无穷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社会制度,都不过是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但是按照黑格尔

6、体系,人类社会必须有一个终点,普鲁士王国所许诺的等级君主之政体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顶点。 5、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其影响,答:1)、黑格尔哲学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中产发现在还让人惊奇的丰富思想。2)、黑格尔哲学不自觉的指出一条走出绝对真理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6、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 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7、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费尔巴哈没有克服的原因,答,局限性:1)、机械性:它将一切运动,都归为机械运动,用纯粹机械的原因来解释一切

7、自然现象。 2)、形而上学性: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即它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 3)、唯心史观 原因: 1)、他生在穷乡僻壤中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 2)、他脱离了革命实践,没有把自己的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8、康德的“绝对命令”答:绝对命令是康德提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服从和执行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无条件的道德原则,这种脱离实际的道德原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 9、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看作是人的感情关系的错误观点。答:首先,把人与人的感情关系和宗教混为一谈是完全错误的,恩格斯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是人类共存的社会现象。其

8、次,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看作是宗教,歪曲了人与人之间感情关系的本来面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关系的反映,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同宗教联系起来,否定了人的思想感情与经济的联系,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10、黑格尔的命题。答: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1)、恶是一种否定的力量,历史上的每一个进程都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表现出来的,恶是和新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否定的力量,因此,恶是对传统的神圣事物的亵渎,是对逐渐衰老的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旧习惯的否定。2 )、人的发展的恶劣

9、情欲是历史发展的杠杆,在阶级社会中,历史的发展往往和一定阶级的贪欲权使欲等恶劣愿望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人的贪欲权势欲等恶劣情欲体现了绝对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那么它就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黑格尔这个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11、为什么说费尔巴哈道德的基本准则是贫乏的和空乏的,答:基本准则: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但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要受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限制,即受到双重校正。为了大家的共同幸福,必须追求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对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贫乏和空乏的原因:(1)、费尔巴哈道德的基本准则,在现实

10、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2)、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存在一切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 12、费尔巴哈哲学存在的严重缺陷,答:1)他没有逾越旧哲学的屏障,仍然企图建立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绝对真理的体系。2)他没用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下半截即自然观,是唯物主义,上半截即历史观,是唯心主义。3)他不能批判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的把黑格尔当做无用的东西抛到一边。4)它的历史观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道德与爱,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 13、“庙里的神”答:黑格尔看来,人应当追求高尚的东西,应当过一种高尚的生活,而这种高尚的东西就是规范人对生活的理性,这种理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理性,而是

11、一种普遍理性。这种普遍理性需要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这就是哲学。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之光,也就是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所以称其为文化和精神的灵光。 14、“密涅瓦的猫头鹰”黑格尔认为,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他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幕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按黑格尔的观点,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对认识之认识,对思想之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黄昏时悄然起飞了。 15、“普遍规律说”:“普遍规律说”认为,个别学科只是研究世界的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

12、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16、“认识论说”(列宁、前苏联的观点)答:“认识论说”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 17、“精神境界说”以及冯友兰的“四个境界说”答:以现在新儒家为代表认为,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力、一种使人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冯友兰的“四个境界说”:1)、自然境界说:昏

13、昏噩噩、得过且过,不知天高地厚,缺乏时空观念,只知听天由命,以终其一生者。2)、功利境界说:终生奔波劳碌,计较厉害得失,汲汲于个人的功名利禄,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道德境界说:能坚定的选择善的行为,能确认群己关系,明辨是非、善恶,并且择善固执,尽其在我,以期有所贡献。 4)、宇宙境界说:能知命尽兴、超越现实,摆脱一切功利观念,置是非圈外,视小我为大我,与万物同归于一体。 18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答: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主义社会,它压抑了人类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它成了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与这个社会中的人则成了丧失了否定、批判

14、和超越能力的单向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19 、“文化样式说”认为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哲学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 20、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答:其一、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二、由于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因而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元、谁为派生的问题,二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精神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通常,把前一方面称为“本体论

15、”问题,把后一方面称为“认识论”问题。其三、由于对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截然相反的回答,构成了贯穿哲学关系始终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元,因而世界是一元论,还有主张精神和物质同为本元的学说,这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最终导致唯心主义。)其四、由于对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截然相反的回答,又可以把不同哲学派别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其五、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经历了三种基本理论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有过许

16、多派别,但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其六、在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斗争之外,还同时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别。 21、“实践转向”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蕴含的全部矛盾的关系,都植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演化和历史发展都展开在人类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因此,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达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理解,才能正确的理解和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2-23

17、“构成思想”、“反思思想”)22. “构成思想”答:构成思想是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如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方式,去形成某种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作为某种目的性要求,以实践活动方式获得某形式的现实性,从而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23(“反思思想”答:反思思想是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如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等及其全部成果作为反思的对象,去追问思维和存在统一的根据,去考察断定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标准,去揭示思维和存在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从而实现人类思想在逻辑层次上的变迁。 24、“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答:一物理与自然世界,即客观物

18、质世界;二所谓人的意志世界,即主观精神世界;三所谓客观知识世界,即语言文化世界。 (25-28)反思的特性(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前提性)25、“超验性”:反思具有超越经验性,反思不是直接的关于经验对象的思考,反思的直接对象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思考;哲学的反思是超越经验而不是脱离经验,即哲学的反思并不是脱离经验内容的玄思和遐想。26、“批判性”:所谓哲学反思的批判性是指,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或者说把思想作为问题,予于追究审问的思考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批判性是反思的最本质的特性。27、“综合性”:所谓哲学反思的综合性是指,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是通过各种思想的相互撞击和对话实现,没有广博深

19、厚的思想也就没有哲学的反问,没有各种各样思想的相互撞击,也就无法实现哲学的批判。28、“前提性”:所谓哲学反思的前提性是指,哲学的反思是对思想的各种前提的反思或批判,而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对思想内容的反思或批判。哲学反思的前提性既构成了哲学反思的真实对象,又决定了哲学反思的真实意义。 29、思想的自我反思的两个基本的层次答: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前者是普遍的存在于各种思想活动之中的思想自我反思;后者是属于哲学层面的哲学反思。 (30-32)(思想前提的三个特性)30、思想前提的隐匿性和强制性:隐匿性是指,思想前提为思想的根据和原则是思想中的一只看

20、不见的手,也是思想构成自己的幕后的操纵者;强制性是指,思想构成最根本的原则,虽然深深的隐匿在思想过程和结果中,但它作为思想中的看不见的手和幕后的操纵者,却直接地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31、思想前提的可选择性与可批判性:可选择性是说思想的前提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思想前提在构成思想的特定过程和特定结果中是确定的、不可变异的,因而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思想前提在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纷繁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思想领域中又是不确定的、可变异的,因而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又是应当和可以解除的;可批判性是说我们再给任何思想的反思中都不仅可以反思思想的内容

21、而且可以反思思想的前提,思想的前提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是隐匿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哲学的反思去揭示这些隐匿的前提,对这些前提进行分析、解释,使它们以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和终极关怀等方式而成为哲学批判的对象。32、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所谓普遍性是指,在人类的思想过程和结果中,思想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这种思想前提的普遍性既构成了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必要性,又构成了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可能性。以思想为对象的哲学之所以能四海为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思想的前提具有普遍性。 (33、34)33、概念框架及其性质答: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概念框

22、架的性质是指,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所具有的特殊的特定的性质。34、概念框架水平答:所谓概念框架水平是指,各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在自身的演化和发展中所达到的不同水平及各种性质的概念框架,都表现为特定水平的概念框架。 35、世界图景答: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这个解释指明了世界图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而不是某种幻想的、玄想的某种虚幻的图景,这是理解世界图景的唯物主义前程;二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世界图景,因而人的世界图景离不开构建它的概念框架。 36、“本体论“答:本体论是

23、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关于脱离具体存在的超验主义存在的学说。 37、“三个根本性的思想抽象“答:一是,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把存在本身和存在现象隔裂起来、对立起来,认为经验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存在本身是那种隐藏在经验现象背后的超验的存在;二是,就其思想原则来说,是把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对立起来,把哲学所追求和承诺的本体看做某种超出人类本质、与人类状况无关的、自我存在的实体,力图破除全部主观性,归原存在的本来面目;三是,就其追求目标来说,是把相对与绝对、现实与现象分隔开来,企图从某种知觉中把握了的最高确定性出发,使人类经验中的各种事物得到最彻底的统一性解释。 38、马克思主义与

24、“本体论”的关系(论述题)答:首先,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在哲学史上任何一个能够被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本体论问题有关。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整个哲学,但是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世界是唯一的,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解释却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论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为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本体性学说,但是我们不反对本体论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归结为本体论的抛弃。其次,什么是马克思

25、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我们认为不能企图用一个判断或一个命题,如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不同意自然本体论,但我们不能取消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我们可以不赞成物质本体论,但我们不能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我们可以不同意实践本体论,但我们无法否定实践具有本体论功能,人可以创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包括许多重大问题的问题域,例如自然、物质、社会、实践、运动、规律等等都是它的重要范畴,把它们对立或割裂开来都会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本质,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一个名称的话,不妨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这一本体论包括一系列重要

26、原理,但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在世界向为我世界转化的基础问题。 39、本体论的三种内涵答:一、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存在论或狭义的本体论)。本体论所指向和寻求的存在并不是各种具体事物或经验对象的存在,即不是在者而是总体性的存在或一般存在即“在”本身。本体论所追求的是一种统一性,一种抽象的统一性,人们追求这种统一性,是企图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全部在者的生成、演化和复归。因此,这种存在对于思维主体所把握的寻求知识统一性(知识论和认识论)。哲学家对世世界来说具有终极存在的意义。二、终极解释:界本源或终极存在的追求和确认,不能把自己所承诺的本源或本体只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而

27、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论证,使之具体化而获得知识形态。本体观念的具体化和知识化就是对本体的解释。三、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统一性(价值论或意义论)。本体论寻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和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并不是超然于人类历史活动之外的玄思或遐想,而是企图通过对终极存在的确认和对终极解释的占有来奠定人类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人类存在的最高支撑点。人类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植根于对人类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 40、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及其基本特征答:三大历史形态:一是人的依赖关系;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三是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基本特征: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历史形态

28、中,个人依附于群体,个人不具有独立性,只不过是一定狭义人群的附属物;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中,个人拜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获得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只能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依赖于物,受物的统治,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物与物的关系;只有超越“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才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41、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明显的突显了两个方面的尖锐矛盾答:一是社会进步与全球问题的矛盾;二是人的进化与人的异化之间的矛盾或者说人的现代化与人的物化之间的矛盾。 42、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把社会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

29、,答:一、前现代化社会,主要特征是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直接、密切,社会组织结构简单风俗、道德、习惯势力大,人的行为模式固定单一,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启蒙化。二、现代社会,阶级界限出现了开放、社会流动增加、教育大众化、公民权利扩大、社会服务发展等等。同时社会分工复杂化,社会流动频繁,人际关系肤浅、间接、局限而短暂,家庭不稳定,个人常常感到紧张、压抑、忧郁和孤独。三、后现代化社会,知识工业占统治地位,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是社会基础所从事的信息处理已超越了国界,国家乃至家庭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能源紧张等全球性

30、问题。 43、(论述题)如何理解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答:传统哲学集中体现了两极对立的生存方式及其思维方式,它总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绝对对立中去寻求某种绝对的确定性。由于传统哲学总是把这种绝对的确定性对象划为某种确定的存在,并使之神圣化,从而造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现在的市场经济、科技文明和大众化日益消解掉了这些日益神圣的灵光,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从两极到中介的变革。当今世界的政治模式形成了从对抗到对话的多元化和多极性,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的经济模式发生了从对立到合作的变革,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当今世界的文化模式发生了从对

31、峙到融合的变革,欧洲中心主义被多元文化模式的共存、交流与融合所取代。当今人类的思维模式更集中地体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变革,把真、善、美理解为时代水平的人类自我意识,把人类已经达到的意识成果理解为时代水平的合法和偏见,把人类的存在看做“超越其所是”的未完成的存在、开放的存在,逐渐成为当代人类的共识。 44、“精英文化”及其特点答:精英文化是时代创造的供文化人和上层社会享受的文化。特点:1、求古:越古越稀,越距现代久远约有价值。2、求碎:越碎越正,越不与一种文化融合越有价值。3、求玄:越玄越深奥,越不着边际、不求实用越有价值。 45、“大众文化”的特点答:1、流行性: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迅速而又广泛的受

32、到现代社会各阶层的欢迎。2、通俗性:可打入现代化传播媒体条件,就是让大多数观众接受。3、商品化:能够符合大众的消费口味,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46、现代人的困惑答:现代人的困惑是寻求人类家园的困惑。市场经济把它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全部生活中,并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由此便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即人无休止的攫取造成了全球性问题;人与社会的异化,即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扭曲;人与他人的异化,即金钱关系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人与自我的异化,即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而造成自我的失落。现代人的物化、异化使人深切的感到精神家园的失落;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离失和意义失落。 47、谈谈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和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它们彼此联结,形成多层次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1、本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到既准确把握原理,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原著的能力,并增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