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46KB ,
资源ID:96089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089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讲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讲稿.docx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讲稿文化的含义 (1)中国古代文化的定义从文献记载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已经出现了。周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现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其含义,人们的理解并不一样。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都指的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的孔颖达则别有见地,他

2、在解释前引周易中的那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上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明清。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部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2)西方文化的定义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

3、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我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祥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直到现在,还可以做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后来,人们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化”下界定。其中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迄今为止,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可以说,有多少位文化学家就有多少

4、种文化定义)(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秸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1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丁这个说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对文化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争论。国内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文化学著作也企图对文化的定义做得尽善尽美。 (4)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不论“文化”有多少定义,也不论我国古代文化的定义与西方文化

5、的定义有多大差别,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考,又是文化的享受考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5)文化的结构至于对文化的结构,不同的说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6、是看得见镇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二为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擒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推则;三为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四为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1)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

7、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交往频繁的现代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也更加广泛。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兴趣。现在西方国家开设汉语课的学校和研究汉学的人士日益增多,儒学、老庄哲学和易学在西方再一次盛行:京剧的表演艺术使欧洲和美国的观众那么入迷,一些欧美学生学习京剧表演那么如醉如痴维妙维肖:烹调技术使所有品尝过中国菜肴的国际友人连连叫绝,终生难忘;对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研究也成为国际上的显学;孙子兵法也成了西方企业家的经营战略;法国、美国、德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几年来接连举办“中国文化节”和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德国慕尼黑附近有一个自称为“中国城”的迪特福特

8、小城,全城几千市民对中国文化十分向往,数十年来,每年举办“中国文化节”,节日期间,龙灯狮舞,十分热闹。又如美国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也几乎连年有类似的活动。以1984年10月举行的“中国文化节”为例,所讨论的问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这次活动的主题叫“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讨论的主要题目有:16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儒家人文主义的现代观: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关于历史和历史学的观念;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史: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科学传统;从世界角度看中国文学;古代中国的治国之道;中国和世界艺术,等等。其着眼点,是把中国放在一个世界大环境里来考察和研究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无独有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

9、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全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人自己就和西方人一样不了解这一事实。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现代音乐,还有十进制数学、纸币、雨伞、卷线钓鱼器、手推轮车、多级火箭、枪炮、水下鱼雷、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土忌、象棋、印刷术,甚至蒸气机的核心设计,都源于中国。他说,如果没有中国的船舵、罗盘和多级桅杆哥伦布就不能到美洲,欧洲人也不可能建立众多的殖民帝国;如果没有中国的马蹬就不会产生欧洲中世纪

10、的骑士时代;同样,没有从中国引进枪炮火药,也不会结束欧洲的骑士时代。作者的结论是:中国人至今末充分认识自己的成果,东西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应当成为真正的伙伴。由此可见,西方人重视和研究中国文化,并非完全出于好奇,而是要真正认识和改造自己。 (2)中国人要自己认识自己的中国文化我们中国人也要认识和改造自己。但是,要认识自己,先要了解自己;要改造自己,先要把握自己。 一、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问题上,忽略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研究,甚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采取了“左”的做法,把优秀的东西当作封建糟粕或反动文化加以否定和据弃。因此当“文化大革命”到来

11、的时候,许多民族文化的珍品,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道德,一齐被当作“四旧”扫除了。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和评介,在一段时间里成了一片空白。人们的头脑里没有“文化”这个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和礼仪。现在,人们虽然都在大谈文化,却并不怎么看重自己的文化,尤其不看重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年青一代,由于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因此有一种“非古讽今”和“祟洋埔外”的倾向。这些年,我们都感觉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下降,道德约束在减弱,社会生活缺乏礼的观念与行为,人际交往不懂得尊重与信赖,更有一些人视邪为正,以是为非,荣辱不分,善恶不辨,什么坏事都敢干,而且大言不惭。这正是许多人还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缘

12、故。二、我们还不容易认识自己。中国的历史很长,我们要认识自己就是一大困难。五千年的风风雨雨造就我们这些中国人,是丑陋呢还是伟大呢?是守旧呢,还是创新呢?是能相互宽容呢还是不断内斗呢?你就很难认识清楚,也很难说个明白。台湾的柏杨先生前几年写了一本书,名字叫丑陋的中国人,称中国文化为“酱缸文化”,引起两岸一陈哗然,有的叫好,有的大骂,其实他也只是描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目的只是警示中国人而已。如果我们能历史地解剖我们自己,全面地分析我们自己,真正认识我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我们也可以写一本伟大的中国人!中国的帝王不都是隋炀帝、陈后主,也不都是唐太宗;老百姓里也不都是假洋鬼子和阿Q,也不都是

13、刘胡兰和童存瑞。因此,我们所说的认识,乃是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因伟大而傲视万物,也不因丑陋而白暴自弃。要达到这样的认识,没有对自己的足够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三、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这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了解和认识很不够。过去长期闭关锁国,从帝王到臣民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养成一种夜郎自大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被西方文化冲垮,在一些人身上就又滋长出一种洋奴心理。这两种心理总是在近代史的天平上摆不平。我们现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传统文化又一次受到外来文化的有力冲击。在这股冲击波下,我们似乎又失去了自制能力,一些人主张重新儒化,一些人则主张全盘西化,社会上的祟样

14、媚外心理也到了叫人难以容忍的地步。这都说明我们把控不住自己。所以,正确了解自己是当务之急。好在这几年中国文化已受到普遍的重视,有关出版物大大多了起来,高等院校也陆续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这是很令人欣喜的。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文化也跟人一样,特点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外在的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它的品性,即精神。这两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说,它的外在特点有四方面:一是它的统一性说“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

15、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于找到的。”二是它的连续性,说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和希腊文化那样在发展中产生过断挡和空白,发生过间隔或跳跃。即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发展下来。史学也是如此。三是它的包容性说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触汇,也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如佛教的中国化。这种包容性在明末清初

16、有所减弱,但有客乃大仍是中国文化的本色。四是它的多样性,说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督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是异彩纺呈,各有特色。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说法很多,摄括起来也很难,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属学为主导因柬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是

17、儒、道、佛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来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这四种观点具有代表性,跟个人所研究的侧重面有很大关系。最近几年,又有些新的概括认为中国文化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18、,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肋根本纽带。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志,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二是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传“系辞下),“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

19、,多样统一。”(张仍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三是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梦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

20、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现在,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阶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包括好坏两个方面)一齐捅了进来;国内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不断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这几年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思想、趣味、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也与我们的旧有传统大不相同。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正经历有史以来的巨变。中国文化会变到哪儿去?有些人害怕失掉传统,想用改造儒学的办法来尽力保持传统,因此企求建立新儒学;还有一些人

21、嫌变得太慢,嫌传统箍得太死,想用摆脱传统的办法求得全面更新,主张“全盘西化”。这两种办法都脱离我们现时的国情,都是行不通的。我们今天的国体和政体,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或者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儒学作为旧文化的主导成分,在整体上是同今天的主导思想不能同日而语的。它的某些分体和要素,经过一番改造,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指出的是,儒学赖以生存并为之服务的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官僚体制和宗法式的社会结构已经基本上消失了,重建和复兴儒家文化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从另一方面说,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一经形成,它就有巨大的惰性和惯力。我们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

22、传统,而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地更新。当代哲学家张游年先生近年力主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其主要思想是: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道、墨、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这个“综合创新”观点的启示下,只要我们不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祟洋媚外,丢掉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员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