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8.25KB ,
资源ID:96033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033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1、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态度: (一) 归零的心态 (二) 学习的心态 (三) 卓越的心态 (四) 坚持的心态 (五) 合作的心态 (六) 换位的心态 (七) 欣赏的心态 (八) 感恩的心态人格的本意: 中文的“人格”学术词语从现代日文中引入,而日文中的“人格”一词来自英“personality”,英文“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指面具,即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三)心理学视域的人格 人

2、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质的综合体,它表现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和心理品质。这种独特模式和心理品质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人格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人格是由情感、价值、思想和思维等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个体自己意识的调控。 ,但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相反,则会表现出精神分裂症。 2、稳定性,主要包括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俗语“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 3、独特性,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

3、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俗语“人心不同 各有其面 ” 4、社会性,主要是指把从婴儿开始,在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人格心理学: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结构、人格过程、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研究和人格评鉴等领域中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它对于大学生了解人格识,塑造健全人格,预防常见心理障碍和促进大学生和谐健康心理的形成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重人格: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

4、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 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对于个体内部而言,是个体人格内部结构的和谐,主要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并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即信仰、价值、行为方式、思维、情感等和谐和个体调控机制的完善;其二对于个体及其外部关系而言,是指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三,对于群体人格而言,是群体及个

5、体人格与社会、历史、文化互动过程中的和谐.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一种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文化环境的,为多数人不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及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自身的社会职业职能,给本人和社会都带来了痛苦。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诊断标准】(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易有病理性嫉

6、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2)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3项: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其烦;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

7、注意,以致忽视全局;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第二讲: 认识自我 心理之源(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性和攻 击的本能所驱动,根据快乐原则倾向于把紧张减弱至恒定的较低水平;人的所有行为不仅是被决定的,而且多数行为是由意识之外的潜意识力量所决定的。一、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和直接感知有关,人类能够意识到得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个体的精神活动中很微小的一部分。 前意识:人类通过观察能够意识到得心理现象

8、,可以恢复的记忆。 潜意识: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精神机构中最初级、最简单、最低级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种被压抑的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努力进入意识状态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主要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其来源少部分是由意识压入的,大部分从未意识到。它在人们的人格占据优势,有力地操纵者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人格的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本我又叫“伊底”, 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一种混浊状态, 一锅沸腾的激情”, 它不受任何理性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等因素。本我和躯体是同存亡的, 它是构成

9、人体生命力的内在核心, 是与生俱来的, 靠遗传的本能提供能量、激起欲望的, 它不与外界直接进行交往。在本我中没有时空概念, 不承认时间的流逝, 时间的流逝不会对心理过程造成影响, 而且终生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性。本我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快乐和满足,本我在追求满足与快乐时, 根本无视外界的冲突和实际的危机。自我: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出来, 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接触不断发展起来的, 是本我与外界打交道的中介环节,用现实原则代替了本我的快乐原则。 超我:超我, 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 它反过来又监督自我的活动。超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 即根据父母的价

10、值观, 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 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随着年龄的增长, 又受到师长、社会典范的影响。后来又接受文化传统、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社会理想等的影响而逐渐形成。 在弗洛伊德看来, 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对于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来说, 这三大系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这三者的有机配合可使人很好地与外界进行交往, 使人的基本需要与欲望得以满足, 人的崇高理想与目标更好地实现。反之, 如果人格结构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互相冲突, 人就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甚至会产生神经病, 危及人的生存与发展。 三、人格的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能量宣泄和反能量

11、宣泄 驱动人格这个动态系统进行运动、变化、发展的能量来自人格系统的内部, 被称为“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是由本能提供的, 而本能活动的中心则是本我。因为各种各样的本能在一起构成了总的心理能量, 所以本我是心理能量的最初储藏库。心理能量的分布:本能的满足是由本我的能量通过反射活动与愿望满足活动来实现的,像饮食、大小便、性高潮等这类的反射活动, 能量通过运动肌的收缩而消耗。在本能欲望满足的活动中, 能量就被用来产生一个本能对象的倾向, 从而使能量得以消耗。当越来越多的能量从本我转移到自我时, 自我的能量不断增强, 本我就变弱了。这样自我就可将能量用于满足本能以外的其他活动中去, 以发展知觉、记忆

12、、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2、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 宣泄是指本能冲动的力量,宣泄是指本能冲动的力量, 反宣泄则是指抑制本能冲动的力量。本我只有能量宣泄作用, 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宣泄作用和反能量宣泄作用。反能量宣泄作用是人格内部对本我冲动的一种阻力,防止任何轻率的行为发生, 所以可以把反能量宣泄作用看作是一种内部的挫折。外部挫折则是指外部客观环境对人的限制作用, 并且内部挫折是在外部挫折的前提下产生的。 能量宣泄作用与反能量宣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时常存在的, 从而在人格中形成无数的内心冲突。内心冲突可分为两大类: 本我自我冲突; 自我超我冲突。本我和超我也会发生冲突,但总需要自我来过渡,

13、 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单纯的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能量宣泄的持久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本能为(四) 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前面曾提到,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 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洛伊德说:“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

14、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以合理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 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2)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如有人作风不好就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等,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3) 反向作用。这是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

15、虑的冲动。如一个性欲很强的女人却故意装作很正经的样子,因为她认为性的冲动是一种罪恶,结果欲盖弥彰。(4)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这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引起焦虑的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5) 否认作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就是否认作用的表现。(6) 抵消作用。是用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如一个曾对过去的性的经历感到罪恶或内疚的成年人,变成了一个经常做礼拜的极为虔诚的清教徒,就是抵消作用的表现。(7) 升华作用。这是一种调和的方式,它既避免过度的压抑,使本能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又和道德习俗不相违背

16、,把自己的欲望变成社会所能接受的、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行为。五、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评价: (一)先天觉得的人格观。人们几乎不能控制他们当前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许多行为是根植于他们观察不到的潜意识追求之中,他们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6 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二)消极悲观的人格观。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来到的世界是处于基本矛盾状态的世界,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作用于人们。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死亡, 而生活不过只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 (三) 因果论的人格观。弗洛伊德认为现时的行为主要是由过去的原因而不是由人们未来的目标所左右。人们并不是向着自

17、己既定的目标前进,相反,他们被困于性爱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斗争中不能自拔。(四) 潜意识论人格观。精神分析理论是倾向于潜意识动机方向的。 这些动机使人们成为自己潜意识的奴隶。 启示: (一) 重视儿童早期德育,建设良好家庭德育环境。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道德) 模型在其5 岁左右就已经完全定型了。 (二) 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道德) 冲突往往是由于外部环境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不相适应而造成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机制能达到减轻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冲突与挫折,达到内心平衡的目的。 (三) 由道德灌输逐渐变为儿童的主动性发挥。发展健康的“超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四) 因材施教,

18、重视预防、疏导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其中某一子系统的能量增大,则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能量必定减弱。乔韩窗口理论A:公开的自我: 真实透明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自我情况。B:秘密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情况,如惭愧的往事,内心的痛苦等。C:未知的自我:自己和别人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但是却真实存在的。D:盲目的自我:自己不知道,但是别人却了解的情况。动机的心理理论:(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

19、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

20、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3)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

21、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5)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把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成3个方面:(1)控制点(控制位置),是外在归因还是内在归因;(2)稳定性:是稳定的原因还是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性:是可控制的原因还是不可控制的

22、原因。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4种主要原因。最后,韦纳将这4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因为它们源于一个人的内部;相反,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源于一个人的外部,因此是外部原因。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任务时它们不会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具有内控特征的人认为,自己能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因素如能力或努力所决定的;具有外控特征的人则

23、认为,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受命运、机遇和他人的摆布。一般说来,内部控制者具备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低些。第三讲: 优化个性 融入集体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个性特征: 1.情感色彩明显,情绪控制力差。 2.自我意识强烈,团队协作力差。 3.追求爱情,但处理爱情与学业关系差。 4.富有理想,但认识现状能力差。 5.关注自身修养,但人格修养欠缺。二、 大学生常见群体类型: (一)业缘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因此,围绕受教育活动结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围绕学业而与各门课程的老师结成的师生关系,与同班同学结成的学友关系、学生与学校各部门职员的关系等

24、。今天的师生关系虽不像过去那样密切,但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是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不仅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健康地学习成长。 (二)心理需求型:心理需求型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中相当普遍的类型。特别是入学不久的大学生,他们远离亲人,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环境,感到孤单寂寞,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感到忧虑,因此需要情感上的慰藉,需要别人提供经验。即便是熟悉大学生活,也仍然需要在困顿愁苦时能够有信任和倾诉的对象,需要关心、需要尊重和承认。随着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也随着产生了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围绕这种种心理需求而结成的人际关系

25、都属于这类。如所谓知已好友、铁哥们关系、恋人关系等。(三)地域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虽较过去有所扩大,但在大学就读期间,其人际关系范围还是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地域型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因为活动的地理位置接近,而造成交往频率的提高,建立了相对密切的一种人际关系。如同一宿舍,相互之间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而形成舍友关系。他们之间尽管个性、爱好、家庭出身不同,但因接触频繁,因而建立起亲密关系,相互之间甚至以兄弟姐妹相称,一起结伴而行,一起逛街、上自习等,在一起下棋打牌更是经常的事。此外,大学校园里,还有一种常见的地域型人际关系,那就是老乡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乡会”已逐渐成为校园一大特色,也是大学

26、生的一个重要交际场所。它一般以地域上的“同乡”为基础,由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组成,大的以省为界,小的以市县为界。老乡会以老乡来维系感情,能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特别是对那些新生有吸引力,因为老乡间有更多的相似性和亲情感,但随着大学生交往面的扩大,老乡关系会逐渐削弱。 (四)志趣型:志趣型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因对学业追求、文体生活、业余爱好等各方面意气相投,共同活动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学生的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们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性格的不同,构成了不惜同的交往范围。有为了共同的学习理想而结成的关系,如为了考托、考研、考G或考各种证书而在一起共同学习,相互支持,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有

27、围绕共同的志趣和观点组成社团,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密切的成员关系;有为了共同的爱好和娱乐活动而课余时间一起活动,建立起亲密关系,如大学生幽默地称经常一起打麻将的同学为“麻派”,经常一起跳舞的为“旋派”。这一类型人际关系中的各方由于观点、意见和态度彼此认同,因而彼此好感,彼此满足,能深入交往,彼此间友谊深厚。志趣型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中相当常见的人际关系类型。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1自发趋群性明显趋群是人类的本性,而纵观人的一生,青年时代趋群的倾向性更加明显。有调查表明,90年代初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比例在被调查大学中最少都达到40%,而这一比例在不断升高。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结群的主动性更高,他们更加

28、容易在交往中主动了解,相互认同结成对自身具有不同意义的群体。 2社会助长作用明显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只要其他人在场,即使个体相互之间互不相识或无竞争存在,也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助长影响”。大学阶段,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关注度都比较高,由于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于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都有欠缺,他们更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和学习,彼此之间容易产生共同的感受,相互激发情绪。 3从众行为倾向人的从众行为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自尊心强弱、社会认可需求以及对他人的依赖性几个因素。大学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然而也是缺乏社会经验、对自我认识不完善的阶段。这个时期,他

29、们的情绪稳定性较差,自我维护的欲望强烈,对他人的评价敏感也容易接受暗示,因此,他们对群体的依赖更加强烈,从众行为倾向也更加明显,包括表明和内心都从众的行为和表面从众,内心抗拒的行为。 4. 情绪色彩明显大学生充满朝气,求知欲强,热爱祖国,对国内外的形势比较关心且反应敏锐。正是由于年轻,社会经验少,思想也不成熟、缺乏理性,容易因一些小事导致情 绪和行为失控,做出各种偏激的事情。第四讲: 人际和谐 立世之本一、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 (一)人际沟通的主要功能: 1、传递信息。 主要

30、指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 2、心理保健。可以满足人交往、合群的心理需求,增进彼此的情感共鸣,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进心理健康。 3、自我认识。通过沟通可以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使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4、人际协调。协调各自的行为,保持融洽的关系,增进了解,化解误会,统一认识。 (二)人际沟通的主要渠道: 1、语言沟通。语言是沟通不同个体之间的桥梁,是不同的个体心理活动彼此发生影响的最有效的工具。2、非语言沟通 目光沟通 面部表情 体态语言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以需要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交往为手段、以自我暴露为标志,逐

31、步加深的一种人际互动。 (一)目的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阶段。 (二)探索适应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性格、脾气、爱好和兴趣等方面建立的感情联系。 (三)情感交流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核心。 (四)稳定交往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目的,也是人际关系成熟的标志。 三、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交往模式:爱利克.伯奈的四种人际交往模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E.Berne)依据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模式,或称心理模式. (一)“我不行你行”、“我不好你好” 人在生命的初始是依赖于周围的人而生

32、存的,与周围的成人相比,儿童常常感到自己的无能,因而人从小就有自卑感,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观点。因而,在意识的深层形成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模式。 人的成长过程是逐渐克服这种心态的过程。处于心理成熟过程的某些大学生,尚未完全摆脱儿时形成的那种心理模式,因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恐慌,最为极端和典型的表现是社交恐惧症。(二)“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 这种心理模式也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表现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既不会去爱人也不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 (三) “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这种心理模式也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表现为:充满优越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自己对别人好而别人对自己不好,为此常愤愤不平,把人际交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