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版必修一华罗庚教案5篇华罗庚1课文解读作者简介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基本解读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
2、;(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
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1)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19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2)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文章的这种写法有内韵。(3)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在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文章又讲述了几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算
4、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用大量文字描写华罗庚的数
5、学研究成就,凸现了传主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文章着重谈到的华罗庚数学成就有:(1)研究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1941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1946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2)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建议: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勾
6、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也是在时间顺序的框架之中、在华罗庚生平经历的延展之中来表现的,这样,就写出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3)数学下乡。1
7、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习题解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此题意在领会华罗庚为学为人以及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点。参考答案在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华罗庚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利用比喻对于自己的警戒。课文运用了大量材料,谈到华罗庚成功道路中“实”的作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引用华罗庚的诗词来描述他的生活经历表达其人生感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此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参考答案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
8、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又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国破家亡时代的思想情绪。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
9、一种古雅的韵味。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此题意在使学生掌握传记文章的一个基本描写手法: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相关材料,记叙人物生平,为人物做传。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紧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该重点标注出来。当然,为了流利顺畅地叙述传主的生活,一般性的衔接事件的那些时间也不妨有选择性的交代清楚。建议: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篇传记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先标注出一些重要的时间,这样便于他们迅速理清文章脉路,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参考答案1930年1932年秋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1950年华罗庚获得国家科学奖励一等奖1958年华罗庚顾
10、迈南一、教学目的: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法;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二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
11、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大家听了这么多关于华罗庚先生的情况后,不知道大家对华罗庚先生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华罗庚先生感兴趣呢?2.字词。华:hu同“花”hu姓,华山hu中华。引申:令lng狐冲,任rn盈盈,韦wi小宝贝扉页fi拙zhu叟su筱xio瘸qu怜悯mn蜚声fi金瓯u鹰鹯zhn褒奖bo江畔pn矩形j追溯s商榷qu兴奋xng怠慢di3.作者简介。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和她的作品。4.课文分析讲解。小标题一(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1-5)清华四年
12、,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小标题二(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1-6)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小标题三(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前言部分。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习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补充介绍人物: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
13、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
14、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第一部分。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
15、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补充人物介绍: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
16、,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第五层:介绍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习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第二课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
17、了华罗庚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中国成立这近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第一层:介绍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补充人物介绍: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
18、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在解放后他渐渐的脱离了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第三层:写华
19、罗庚应邀到苏联旅行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
20、的故事。第一层:写华罗庚号召留学生并带领家人回国。公开信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第二层:介绍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介绍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第三层:介绍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可顶。诗三: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第四层:写华罗庚光荣入党。诗四:表现华罗庚入党的喜悦心情和对党的耿耿忠心。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自勉的理解(课后思考第一题):空,即空
21、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小结:文章通过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5.课后思考题。第一题,已经解决。第二题,已经解决。第三题: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在西南联大担任数学教授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22、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1957年出版60万字的数学导引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6.总结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华罗庚的精神逆境中奋斗的精神;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务实的工作态度。7.总结文章写作特色。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又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介绍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平事迹、
23、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方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介绍人生的生平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8.回顾总结传记的特色。人物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真实性与文学性想结合,各种写作手法的应用语言平实评说的使用引用的使用。华罗庚教案教学目标
24、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教学重点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75岁的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
25、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也就在这一天,他去世了。生前,有记者采访过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多媒体展示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华罗庚)很好,看来大家对华罗庚这位科学教都很熟悉,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好,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一起来了解华罗庚的人生与精神!(板书题目:华罗庚)二、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丁肇中:故国情深、
26、李政道等。华罗庚就是其作品的一篇。三、大家都预习过了教学设计文章,知道了课文讲述了主人公华罗庚从小就显示出对数学的喜爱,成绩相当好。可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在家里帮父亲做生意记帐。之后,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苦难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且得到了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认可,他献身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同学们先来梳理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表格。时间主要事件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第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1937年从英国回来,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1941年完成堆垒素数论1950年从美国动身回国1957年获
27、得国家科学奖一等讲并发表数论导引1985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同学们,不要怕这篇教学设计文章长,我们不要先急着通读全文,只要按照上面的空格,每个空格代表不同的时间段,抓住给出的资料,在课文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我们就能够完成表格了,也就找出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课文也就读懂了一半了。好,现在让一位同学来说说他完成的结果。(同学回答)不错,华罗庚一生中取得了很多惊人得成绩,发表了很多论著。当然,他还在实践中指导他人成才,指导生产,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课文中哪里就表现了他这一方面的成就?同学们找出来。在课文的后部分,华罗庚培养了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优秀的科学家,把研究优选法应用到工
28、农业生产上。对了,华罗庚不但是一个自身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善于培养学生的好老师。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方面,华罗庚的优选法就是一个创举,就是一个典型!四、我们已经整体地把握了课文,那现在来看看这篇教学设计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又又什么好处呢?1、刚刚通过表格的填写,大家知道这篇课文是采用什么顺序叙述的吗?(时间顺序)作者按照主人公的出生直到了他取得成就,从1910年到1985年,沿着成长一路追随下去。同学们翻到课文的30页,课文的最前部分“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为什么这里刚刚开头,就到了1930年呢?他采取的是什么手法呢?(倒叙)倒叙,开头就把最精彩
29、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所以说,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教学设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教学设计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大家在写作时可以借鉴。2、老师想问同学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们觉得有趣吗?为什么有趣呢?老师觉得教学设计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华罗庚的小故事,增加了教学设计文章的活泼度,使教学设计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我请同学们来讲讲,教学设计文章中的小故事哪个最有趣?哪个给你印象最深刻?(例子:P30教学设计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P31姐姐华莲青回忆当时华罗庚刻苦自学的情景;)同学们今后如果再写人物传记中,也可以学习本文的方法,穿插一些小故事,会增加教学设计文章的可读性。3、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了,课文还多处引用了华罗庚的诗句,给给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找出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