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4.79KB ,
资源ID:95769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769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星期四阅读1131之四总1189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星期四阅读1131之四总1189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文档.docx

1、星期四阅读1131之四总1189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文档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演讲人:钱念孙 演讲地点:新华书店安徽展演厅 演讲时间:2016年7月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8日11版:名家光明讲坛 )朱光潜生于1897年,逝于1986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读中国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光潜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

2、破浪前行。文言与白话的藕断丝连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也是一户历代书香之家的子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正在英国人主办的香港大学教育系读书。他接触到新青年等报刊宣传的新思想,心灵深处引起强烈震撼。他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我是旧式教育培养起来的,脑里被旧式教育所灌输的那些固定观念,全是新文化运动的攻击目标。好比一个商人,库里藏着多年辛苦积蓄起来的一大堆钞票,方自以为富足,一夜睡过来,满世界人都宣传那些钞票全不能兑现,一文不值。你想我心里服不服?最使他不服气,乃至痛心疾首的,是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这不仅因为他写得一手好文言,多年练就

3、的一技之长将会变成无用之功;还因为提倡白话文的新派学者,猛力攻击桐城派古文及其代表作家,这对作为桐城派后裔的朱光潜来说,理智上难以接受,感情上更受伤害。陈独秀在那篇名响一时的文学革命论中,就将朱先生所尊崇的精神益师“归方刘姚”(归有光、方苞、刘大魁、姚鼐),打入“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的“十八妖魔”之列。钱玄同更是把桐城文派直斥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对于这种无异于挖桐城人祖坟的偏激之言,朱光潜自然愤慨异常。他说:尤其文言文要改成白话文一点,于我更有切肤之痛。当时很多遗老遗少都和我处在同样的境遇。他们咒骂过,我也跟着咒骂过。新青年发表的吴敬斋的那封信虽不是我写的(天知道那是谁写的,我祝福他的在

4、天之灵),却大致能表现当时我的感想和情绪。一种语言负载着一种文化。它对于深深浸泡其中的知识分子来说,决不仅仅是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文字工具,而是其心灵得到慰藉,情感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迫于声势浩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于1920年1月通令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一律改为语体文,同年4月又规定凡过去编的文言文教科书到1922年以后一律废止。此后,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步被白话文教材所代替,各种报刊更是争相使用白话文,以示跟上时代前进之脚步。至此,白话潮流,浩浩荡荡,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每个用惯了文言的人,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对于朱光潜来说,放弃文言文犹如

5、告别栖息多年的故乡老宅,其过程当然是痛苦的。仿佛一个被迫背井离乡的游子,虽然将要开始新的精神旅程,但故乡那熟悉而亲切的身影,那长久培养起来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情,怎能不引起他深深眷恋呢?然而,朱光潜毕竟是一个现代青年,一个既有认识新事物的愿望,又正在接受现代大学教育的现代青年。他对于文言文改成白话文这点,虽然始而反对并在心里咒骂,但不久经过冷静的思考,经过一番剧烈的内心冲突,终于“看出新文化运动是必需的”,并“放弃了古文和文言,自己也学着写起白话来了”(朱光潜作者自传)。很快,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作品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于1921年7月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东方杂志上。此后,他一发

6、而不可收,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论文和著作,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朱光潜先生何以能有这样的好文笔?这当然需要有对文字的敏锐感觉,需要有“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反复推敲的精神,同时原先的古文训练也功不可没。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曾有独到分析:文言白话之争到于今似乎还没有终结。我做过十五年左右的文言文,二十年左右的白话文,就个人经验来说,究竟哪一种比较好呢?把成见撇开,我可以说,文言和白话的分别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大。第一,就写作的难易说,文章要做得好都很难,白话也并不比文言容易。第二,就流弊说,文言固然可以

7、空洞俗滥板滞,白话也并非天生可以免除这些毛病。第三,就表现力说,白话与文言各有所长,如果要写得简练、有含蓄、富于伸缩性,宜于用文言;如果要写得生动、直率、切合于现实生活,宜于用白话。这只是就大体说,重要的还是在作者的技巧,两种不同的工具在有能力的作者手里都可以运用自如。我并没有发现某种思想和感情只有文言可表现,或者只有白话可表现。(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这段话说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1943年)。当时整个社会对文言文多讨伐、贬责之声,朱光潜却在文言与白话的比较中,充分肯定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

8、白话文都能有;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其实,任何一种语文和文学都有历史连续性,白话本身也是从文言脱胎而来,文言与白话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白话文必须继承文言文的遗产,才可能更加丰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文言文尽管不是流行的语言,但它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今天表达思想感情不可或缺的工具,如古代诗文里的许多字句及结构都为白话文所常用,更何况我们继承弘扬传统需要读经典,必须掌握文言文知识。朱光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对文言和白话的特点及关系能做出如此理性分析,凸显其为学实事求是,通达平正,不流时俗,独立思考的品质。西学与中

9、学的移花接木朱光潜1918年至1923年在香港大学获学士学位,1925年至192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1929年至193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获博士学位。他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13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他新中国成立以前出版的主要著作,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变态心理学派别(1930)谈美(1932)悲剧心理学(1933)变态心理学(1933)文艺心理学(1936)诗论(1943)谈修养(1943)谈文学(1946)克罗齐哲学述评(1948)等,这些享誉当时并影响至今的佳作,多半写于他在英国和法国留学期间。尽管上述著作多数撰

10、写于英国和法国,尽管它们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中西融汇,古今贯通,这是朱光潜治学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治学的突出特点。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美感经验和审美心理生成过程的专著,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以来一直广受赞誉。该著虽然以现代西方美学理论为立论基础,但他用中国传统里的“静观自得”、“物我两忘”思想来阐释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直觉说”,用中国古代文人推举的“超然物表”、“潇洒出尘”的人生境界来解析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距离说”,用老子和庄子崇尚的“天

11、人合一”、“物我同一”的观念来论证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等等,无不强烈表现出打通中西、古今共治的色彩。谈美是朱先生另一部广受好评的佳作,它从人生和艺术的结合上谈论美感形成规律,探讨人生艺术化的意义。该书从标题到具体论述,处处把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烩于一炉,其两者互释、彼此融合,几乎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如他谈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所用标题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谈宇宙的人情化(即移情作用),所用标题为庄子的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谈艺术与游戏的关系,所用标题为孟子的名句“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谈诗歌创造与格律的关系,所用标题为孔子的格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等。仅从这里,我

12、们足可领略朱先生治学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神采。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贵在对研究对象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发现。诗论作为朱先生自认“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成果,不仅是中国诗学从传统偶感随笔形态转向系统理论形态的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名著,更在于它“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在比较文学方面开拓了中西诗学互相阐释的先河。诗论在中西诗学比较互释方面,开人眼界的创作很多,略举两例,以呈状貌。赋与诗的关系及中西诗格律。千百年来,谈到中国文体演变,多以为“赋自诗出”。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挚虞文章流别论也说:“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后人遵从此说,多注意古诗对赋的影

13、响,而对于赋给予律诗的影响则绝少考虑。朱先生别具匠心,发现讲究铺陈、对举、韵节的汉赋,对律诗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指出:律诗的两大要素,即意义的对偶和声音的对仗,都是最先出现在赋中,并首先由赋家兼诗人的曹植、鲍照、谢灵运等,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诗里。如曹植的诗句“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便俨然是对偶句的形态;到了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等,则呈露全篇排偶的端倪。由此逐渐推广开来,慢慢发展成熟,及至唐朝,终成律诗极盛时代。此后,律诗不仅是中国诗歌中影响最大、发展最为充分的诗体,而且对唐以后的词曲及散文演进,都不同程度留下了雨过地湿的痕迹。然而,西

14、方人在艺术中也有注重对称的倾向,为什么他们的诗没有走上排偶的路呢?朱先生指出:中文字全是单音,一字对一音,如“桃红柳绿”、“我去君来”,稍有比较,即成排偶。可西方文字,不论是英文、法文、德文等,都是单音字与复音字相错杂,意义可以对称而词句却参差不齐,难以两两相对,犹如“司马相如”和“班固”都是专名却不能相对的道理一样。不仅如此,中文与西文在语法规则亦有重大差异:西文的文法严密,中文的语法比较疏简且较有弹性。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诗,若依原文结构直译为英文、法文或德文,即漫无意义,而在中文里却不失为佳句。由此朱先生说:“单就文法论,中文比西文较宜于诗,因为它比较容易做得工整简练

15、。”这话讲在“五四”以后推崇西方诗而贬斥旧体诗的时代,不仅见识卓著,更显学术勇气。中西爱情诗的异同及原因探讨。在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朱光潜先生还对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提出独到见解。他指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雪莱和布朗宁诸人的短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梁玄帝的荡妇秋思赋以及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春思诸作是怨的胜境。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

16、就说尽他的生命史。中国社会侧重国家主义,文人大半生光阴在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朝夕相处的往往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所以中国诗里友朋赠答和君臣恩谊是常见的母题,而这在西方诗中却几无位置。其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气影响,尊敬女子受社会称颂,女子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和男子契合。在中国得之于朋友的乐趣,在西方一般都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中国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男子往往把女人看作一种牵挂或不得不有的一种累赘。女子最大的任务是传嗣,其次是当家,恩爱只是伦理上的义务,情投意合是比较罕见的事。其三、中西恋爱观也相距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爱情至上”口号。中国人向来

17、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无聊者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而他们向来为社会所病诟。更何况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多半被社会视为耻事呢!检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物,对中西诗歌进行如此比较研究,朱先生是第一人。他不仅可说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开拓者,而且抬脚举步就迈上很高的起点,其研究视野的广度、把握问题的精准度、挖掘缘由的深度,多道前人所未道,给人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惊喜。在近百年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大背景下,朱光潜以学者的冷静和睿智,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传统之木,于中国现代美学的百花园中,培植出一株株清香迷人的奇花异卉,给我们许多娱心

18、明智的教益和启示。政治与学术的进退有据伴随1949年10月天安门广场礼炮声的轰鸣,朱光潜步入新社会。中国历史上这一翻天覆地式的改朝换代,也给朱光潜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带来沧海桑田之巨变。这不仅表现在他原来那一本本让人倾心的著作,一夜间统统由“香花”变成“毒草”,遭到来自各方的贬责和抨击;还因为他曾参加国民党,担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以及在旧社会的广泛影响,被视为“反动文人”而一度接受北京市公安局监视性“管制”。北京大学撤销他西语系主任的职务,还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将其定为重点批判对象,使其受到一系列严厉的甚至侮辱人格的批判。1953年实行新工资方案,他原是全国少数几个“部聘”一级教授,却意外地被降

19、格评为七级教授,生活待遇也由此一落千丈。然而,尽管个人遭际让他倍感委屈、压抑、惶惑乃至忧惧,但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中国到处一派生机勃勃、光明灿烂的景象,看到共产党干部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仍从内心接纳和拥护新社会的到来。他诚恳接受思想改造,认真对待每次检查,希望通过洗心革面,融入新社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对当时接二连三、各式各样的批判斗争会,面对那怒目而视的眼神和不堪入耳的秽言恶语,他“总是神态自若,毫无沮丧表情”(朱虹我的老师朱光潜先生),一如菩萨低眉,老僧入定,任人指摘,恝然默对。他一边忍受屈辱,一边加强学习,以卧薪尝胆的精神苦攻马列,期望以马克思主义清算自己过去错

20、误思想,指导今后学术研究,为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继续添砖加瓦献计出力。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朱先生顶着各种批判的枪林弹雨,以他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为武器,一面真诚检讨和批判自己的过去,一面以过人的胆识和坚韧的毅力,维护和构建中国当代美学的学术品格,终于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这一点,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辩论中的卓异表现,尤其引人瞩目和感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辩论,发端于文艺报组织的“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其揭幕文章就是该刊1956年6月登载的朱先生自我批判长文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在该文里,朱先生对新中国成立前的丰硕学术成果几乎全盘否定,自认“我的文艺思

21、想是从根本上错起的,因为它完全建筑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他还检讨自己鼓吹“超社会、超政治、超道德”的文艺观,与“进步的革命的文学”相对抗,是射向革命文艺的一支支“冷箭”。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夹缝中展开的美学大辩论,朱光潜当然只能以当时社会所要求和规定的“话语”,对自己不惜责骂乃至丑化。可是,尽管他在政治上对自己的批判十分严酷,以至认为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观是“反社会”、“反人民”的,但涉及到核心学术观点却坚守立场,并不轻易后退和让步。他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里明确说:关于美的问题,我看到从前人的在心在物的两派答案,以及克罗齐把美和直觉、表现、艺术都等同起来,在逻辑上都各有些困难,于是又玩弄调和折中

22、的老把戏,给了这样的答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如果话到此为止,我至今对美还是这样想,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由于朱先生自我批判的长文是由组织树起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靶子”,加上他在“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核心观点上并不随意屈从和改变,其“罪己文”发表后,很快招致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剿”。当时许多知名学者如蔡仪、贺麟、黄药眠、侯敏泽、李泽厚、蒋孔阳、洪毅然等等,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发文对其口诛笔伐。美学大辩论持续6年间,有近百位学者直接参与论战,全国各主要报刊发表了近四百篇论辩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是“讨伐”朱先生的,一时颇

23、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势。令人惊异的是,在当时左雾弥天的社会氛围里,朱光潜先生对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似乎完全幡然悔悟,脱胎换骨,低头认罪,成为一只“死老虎”,但学术上虽有补苴罅漏,却决不愿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大有“困兽犹斗”之气概。他挺身而出,孤军奋战,“有来必往,无批不辩”,秉笔书写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见物不见人”的美学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等数十篇宏论,指出参加美学论辩者,虽然主观意图上都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可思想方法上却犯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毛病。他一面反复申述和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一面对众多美学家普遍存在的极“左”思潮和教条

24、主义进行严肃批评,为诊治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严重感染的庸俗社会学弊病,起到难能可贵的作用。朱先生曾幽默地称自己是美学大辩论中的“众矢之的”,是供各路人马瞄准射击的“靶子”。实际上,他是一个用特种防弹材料制成的“靶子”,实在不容易击倒或打穿,而许多唇枪舌剑批判他的人,却在对这个“靶子”的反复射击中,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准和名声。综观朱先生学术人生,他深谙中华传统,精研西方学术,脚踏中西文化,穿越二十世纪,为构建中国现代美学大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奉献毕生心血。他为学不断寻求,注重吸收,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政治与学术等种种繁难问题上,有执着定见,也有变化更新;愿意修

25、正错误,亦敢于坚持真理。而在这执着与变化、定见与更新、修正与坚持之间,既有“识时务”的自我批判,也有“不识时务”的固执己见,其进退出处,取舍拿捏,自有分寸,不失法度。他的学术人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今天所谈,只是浅尝辄止,翻开某些篇章,阅读几个片段,欲知其中精彩详情,暂无下回分解,请各位自己品读朱先生文集,相信大家会获得如入宝山的喜悦和快慰。(本报记者李陈续、陈鹏对本文亦有贡献)徐复:学林巨匠 教苑楷模作者:王华宝 光明日报(2016年09月08日10版:名家光明人物)【追忆】沈祖棻教授曾作诗丁巳暮春,偕千帆重游

26、金陵,呈诸故人“重到栖迟地,苔墙认旧痕。谈经逢老友,引吭闹雏孙。风雨春游阻,弦歌讲舍存。徐公在城北,朝夕供盘飧。”诗中所咏老友“徐公”,即南京师范大学徐复教授。徐复,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1912年1月8日生于江苏武进,2006年7月24日逝于南京。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南京师大在随园校区中大楼前设立其半身塑像,与相邻的唐圭璋先生、孙望先生铜像一起,继续陪伴并关注着后辈学子。十年之祭,铭记先师恩泽之时,最为感怀的是,徐先生亲炙章太炎、黄季刚等大师,终生奉行“刻苦为人,殷勤传学”的师训,从教七十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传承文化精神,培养后继人才。传 薪我是1983年拜识徐复先生的,其机缘

27、就是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始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开设新的专业,特别是传统学科的冷门专业,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属难上加难之事。对于是否开设,学校有的领导颇为担心和犹豫,因为当时仅北京大学设立了古文献专业,而年逾古稀的徐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的契机,以极大热情和大无畏精神,找学校、高教局领导协商,与钱玄、赵国璋等先生经过反复争取,终于成功创办,于1983年首次招生。如今,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南师大古文献专业已发展成为特色品牌专业,培养了近50名博士、300余名硕士和5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输送了大量人才。2003年10月18日,徐先生出席“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成立

28、二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发言鼓励广大师生多读书,多出成果。先生弟子、复旦大学吴金华教授作呈徐先生母校古文献专业二十华诞志喜“转眼栽植二十年,欣看桃李欲满园。吾师今年九十二,畅论今昔数千言。胜似梅花奏三弄,高山流水风雅颂。台上台下齐鼓掌,经久不息春雷动。花甲之年笑我忙,此心如旧鬓已苍。追随吾师不知累,忘却子孙来身旁。身旁诸生亦卓卓,置酒祝嘏难推却。君不见长江后浪追前浪,万里奔腾前程阔。”许多学生都记得,徐先生亲自授课,那是学校一景。校内外的好学之士,纷纷赶来,几代人共处一室。特别是先生的老学生吴金华、王继如教授等坐在第一排,还经常争着冲上讲台帮着擦黑板。大家都知道,徐先生不仅以章太炎先生为

29、学问北斗,更崇仰他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以得列章氏门墙为荣,以承传章黄血脉为己任。先生在讲课中,时时称引章黄学说,传授为学“资粮”。太炎先生指示青年必读二十一书,季刚先生增益为二十五,即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国语大戴礼记;史学四书:史记汉书通典资治通鉴;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在师门忆语一文中,徐先生写道“以上二十五书,包括中国四部中最重要的典籍,可以囊括一切,也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当时社会上盛行梁启超、胡适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书一二百种,(季刚)先生认为泛滥不得要领,没有揭示出重点,故提出以上二十五书以纠正此偏向。”徐先生的学术理念,可以概括

30、为根柢意识、高峰意识和前沿意识三个方面:一,细读先秦两汉的书,打好学术的根柢;二,学习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清代乾嘉大师的著作,那是学术的高峰;三,关注和了解当前的学术动态和最新成果,那是学术的前沿。徐先生对学生关心和帮助之事不胜枚举。先生授课最重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引之父子)之学。当时,他正在推动出版高邮王氏四种,并在扬州大学开讲扬州学派研究。同学们颇受鼓舞,万久富、孙叶锋、王强等人与我商量计划成立“扬州清学伐薪会”,也想研究扬州学派。初生牛犊,不知学问之艰,我便去向徐先生汇报。先生大加鼓励,让我们研读张舜徽先生的扬州学记等著作,还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们做讲座,指示读书途径

31、、研究方法。此时的徐先生与淮阴师院的于北山教授,有编选清经解 续清经解一百种的计划,让我整理扬州籍乡贤学者阮元的诗书古训。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读书学习的热情。在诸位老师的不断教导和持续关爱下,古文献专业首届20名学生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其中7人先后攻读了中国古典文献学或汉语史博士学位,多人攻读了硕士学位,几乎都一直坚守在传统学术这一领域。常国武教授在徐先生八十华诞之时称赞他“桓桓上庠,殷殷桃李,绛帐春温,聿育多士”,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办班讲学、主持论文答辩也是徐先生重要的学术活动。1979年秋天,国家高教部委托南京大学中文系洪诚先生举办训诂学研究班。洪诚先生邀请徐复先生和山东大学的殷孟伦先生

32、共同讲课。来学习的都是全国重点高校担任训诂学教学的骨干教师,共28位。学习期间,研究班倡议成立了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山东大学杨端志教授是学员之一,后来,看到徐先生訄书详注后,兴奋地找出了当年先生两次讲解清儒的笔记。笔记虽然不算详细,但读起来,徐先生当年讲课的大家风采,历历如在目前。章太炎先生的一篇清儒,经过徐先生的讲疏,变成为一部清代学术史。徐先生还曾培养多名外国高级访问学者。据先生我与外国高级访问学者一文记载,20世纪80年代曾接受多名外国学者访学,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坂田新、苏联国立基辅大学列左年克、日本高级访问学者末冈宏、德国耿幽静、瑞士冬玛轲等。在德国弗赖堡大学任教的冬玛轲曾给徐先生写信:“我从前在中国学的都应说是基础,跟您学的才可以算研究。您教我的治学方法,使我终身受益,这一辈子都忘不了。”最终,冬玛轲成为国际汉文字学专家,出版了德文版说文解字手册,这是第一部向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