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9 ,大小:50.98KB ,
资源ID:95742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742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docx

1、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 教师的职业特点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广义教师: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口头称老师、先生)狭义教师:专指教育机构尤指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基本特点有三: 1、主要的从业组织为学校 2、从业的主要内容为教学 3、从业性质是以教育为职业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文中标题用的是“教师乃是专业人员”耐人寻味 1、对专业人员的理解 2、对乃是的理解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1、职业指人们从事的行业 2、专业是指人们受过哪方面的专门训练 3、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社会学者常把职业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他们致力于专

2、门职业的研究,并建立了专业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在专业社会学中,对于专门职业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服务理想的职业群体;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对自身职业具有控制权的职业群体。人们往往根据这两种界定来判断某一职业是否是专业。不管从哪一定义出发,教师职业都是一种专业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作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教师是专业人员。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1966年获日内瓦国际劳工统计

3、专家会议通过的国际职业分类标准中,共列出8大类、83小类、283细类的1881中职业,其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1986年6月21日,我国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表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划分为8大类,63中类,303小类,其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职责。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新老社会成员的更替而实现的。当个体离开母体来到人世间,起初只是自然人,只有在社会生活

4、过程中才逐步成为社会人。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这种转变不仅指生物上的成熟,而且亦是在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化。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人只有通过接受社会教化,才能学会适应社会环境,才能具备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资格和条件,才能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人类早期社会教化的主要承担者是部落、氏族首领和经验丰富的长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专门以教化年轻人为成为社会合格成员为己任的劳动集团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

5、在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因此,教师职业是促成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概言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二、教师专业化专业性职业的特点 1、从业前进行专业教育 2、取得专业资格证书 3、本领域具有权威性 4、有专业性的组织 5、有较高的报酬和社会地位二、教师专业化现代教师职业历程三步曲 1、着重于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的需求。2、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师质量。3、追求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二、教师专业化当今世界教师专业化现状

6、 总体上为成为专业性职业,称其为准专业化或半专业化。衡量标准有二:一是师生比例,二是师资水平。三、教师职业的特点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三、教师职业的特点不同职业性质的差异,使每种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是个人大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每个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如一个人作为社会公民要扮演相应的角色,作为家庭成员要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作为某一劳动集团成员要扮演相应的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非常丰富。

7、有人曾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师角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学与行政角色如教员、榜样、课堂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等;心理定向角色如人际关系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临床医生等;自我表现角色如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助人的需要等。三、教师职业的特点: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角色。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等呈现多元的特点,但教育、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以外,教师对学生的“做

8、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在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三、教师职业的特点:(2)“授业、解惑者”角色。我国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便于年轻一代学习掌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在他们遇到困惑时,启发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三、教师职业的特点:(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

9、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教师职业的特点:(4)管理者角色。教师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三、教师职业的特点:(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倾向于将教师视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希望教师成为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三、教师职业的特点:(6)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千

10、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的态度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教育活动,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职业道德(2008.9.1)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专业素养1、现代教育理念2、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三个层面:宽泛、专业、对象)3、相应的专业能力(交往、管理、研究)4、必要的专业智慧:教育

11、艺术、教育机智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1、教学教育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二)义务:必须履行的责任教师教育的历史及发展世界最早的教师教育产生于法国。1865年,法国传教士拉萨尔首创师资训练学校。后来法国设立中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培养小学、中学师资。苏联和中国基本采用这一模式。德国只设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中学教师有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担任。日本基本学习德国模式。六、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封闭型):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师资。前苏联为代表。开放型(非定向型):是自由综合院校来培养。毕业后选修教育类课程,考试获得教师资格书。以

12、美国为代表。各自利弊:学校培养目标、学生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知识面与学术水平、适应能力和毕业生出路。六、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利弊:定向型利于保证数量,开放型利于提高质量。发展:由单一模式过渡到综合模式。六、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发展: 1、1685年,拉萨尔(法)天主教士首创师资训练学校。 2、德国、法国教师教育发展较早。法国中小学教师分别由中师、高师培养。德国只设中师,培养小学师资,中学师资则由综合性大学培养。第斯夺惠被誉为教师的教师。七、中国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已经取代了“师范教育”1、定向型师范教育模式仍在相当时期内存在,但将逐步走向开放。2、教师教育体制逐渐由三级制向两级制过

13、渡。当代的中国教师教育是百家争鸣、群雄逐鹿的局面。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各种培养层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3、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函授教育形同虚设,不尽如人意)七、中国教师教育改革 研究之一:通过多新任教师注意力指向对象的变化的研究,提出教师发展的阶段与关心的问题:阶段一:关心在教学环境中生存关心自己七、中国教师教育改革阶段二:关心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期望1)关心专业的期望和对自己的接受程度2)关心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学科知识及能否有效地管理课堂3)关心自己和学生的关系阶段三:关心对学生的影响七、中国教师教育改革4)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对教学的贡献5)关心学生学习的需要

14、6)关心自己的努力对学生的贡献七、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之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阶段一:求生期:在工作的第一年,努力适应以求的生存;阶段二:巩固期:一年后,对一般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七、中国教师教育改革阶段三:更新期:在第三、四年,教师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阶段四:成熟期:教师花费三、五年或更多的时间,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做出反省性思考。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在于能够信守教育理

15、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来实现。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是一个已完成了所有职前培训课程的教师,她已获得了执教的资格,并进入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他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所必须负有的责任是相同的。对新教师来说,由师范生到开始正式任教是一个突然的转变、角色的转换,责任的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

16、感觉。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最初的教学生涯可能会给新教师留下一段受挫的经历,而对大多数新教师来说则需要经受相当严峻的考验,。因此,新教师任职的第一年受到普遍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应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意在专门向新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经常采取的策略是安排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与之分享经验。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教师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在整个任职期间应该接受继续教育,以扩大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及教育能力,但这并不是在职教育的唯一目的。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要求教师能够

17、理解新的形势,从容迎接升年的挑战;教育改革的日益频繁,要求教师热情地支持、积极地参与,没有教师的支持和参与,改革难以成功;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新教师需求的减少,限制了新思想的来源,需要不断地向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思想活力。这些也都成为支持在职教育的重要理由。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与工作结合的活动,即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如课堂教学观摩;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即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活动,如课外的相互研讨、进修,这些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服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职培训活动服务于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这种发展,

18、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与工作相关的,其对教学的作用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立刻就能显现的,如对教师进行电脑培训。思考题:1、教师的专业化?2、教师职业的特点?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4、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法定的权利?本章参阅资料1、李剑萍等: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绪论。2、瞿保奎等:教育学文集 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

19、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0、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第一章 教育教学目标:掌握教育的概念了解教育的历史演进理解并掌握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一章 教育教学重点: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的本质教学难点:教育的本质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溯源汉语:(1)中国: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养子使作善也。西方:教育DEUCARE,引导与引出之意。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溯源1、教与育的撰文写法2、教与育的各自含义第一节 教育概述二、教

21、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二)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一节 教育概述1、广义:凡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以期望他们发生某种积极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教育的起源:共有五种学说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5、生活起源说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教育大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原始形态教育(原始社会)2、古代形态教育(奴隶制开始到文艺复兴)3、现代形态教育(文

22、艺复兴到二战)4、当代形态教育(二战以后)社会发展阶段论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西方社会学者观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划分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融合,内容为生产和生活经验 2、教育手段单一,口耳相传 3、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自然还是人类共同的、最大的敌人)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二、古代形态的教育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最早的学校庠、序、学、校。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中国、欧洲、印度。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3、。4、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典型代表:古希腊的教育与中国春秋、战国的教育。著名的学校:稽下学宫、太学著名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简介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1、起点从文艺复兴开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完全吻合。制度的变革首先源于思想的变革,教育的发展走在了制度发展的前面。 2、欧洲现代文明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加尔文、路德)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三、现代形态的教育19世纪以后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的世俗化(内容、管理)2、教育的国家化(教育与宗教脱离)3、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立法、当前我国教育相关法、最早的教育法)4、初等教

24、育义务化5、学校类型多样化(横向与纵向)(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终身化(终生化,纵向)教育的全民化(横向)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民主的教育)教育的整合化(科学与人文的结合)1、教育的终身化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的提出: 它是二十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股教育思潮。首先提出该概念的是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1970);并随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终身教育是一种新教育观念,在人生的纵向方面,它要实现人的一生(从幼儿、青少年、成成年以及老年)都要受教育,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段;在人生的横向方面,家庭、社区场所以及大众传媒等对人生的每一时期都发挥教育作用,而不仅局限于学校这一场

25、所。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意义: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的意义或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终生教育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需要。2)终生教育有利于个性的发展3)终生教育使成人(继续)教育获得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1、教育的终身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教育得以建立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得,注重获得认识和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 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所需的职业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以及参与创未来的能力。1、教育的终身化)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

26、R学会合作):1)认识自己、发现他人,承认事物与人类的多样性,认识到人与人间的相似性和相互依存的必要性,认识自己是前提,是真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反应的前提。2)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指在共同项目的活动中,增进相互了解,以削弱乃至消除分歧。1、教育的终身化)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1972年,学会生存的报告指出世界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非人化现象,并且在21世纪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出现,因此,学会生存仍是教育的支柱之一。报告指出: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1、教育的终身化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

27、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1、教育的终身化特需指出的是:终生教育的概念包括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在其中。4终身教育的实施:)终身教育与教育民主:其与其他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机会均等是实施终身教育的一项主要标准。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应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多层次化。它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人的自然环境和人的教育环境变成一个教育和行动的空间;为使每个人都受益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其历史的特殊性,如何同时进行普遍性知识培训和特殊性知识培训。1、教育的终身化)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教育的时间也在

28、增多;教育的环境也更加多样化。终身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一切机会。)终身教育与教育社会。信息社会的出现对民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系统承担着重大责任:它应使每个人拥有控制信息大量增加的手段,即有办法本着批判精神,对信息进行筛选,将其分出主次;它还应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少的融入社会生活的方式的同时,也应树立适合于信息社会的公民意识奠定基础。家庭、社区职业生活、博物馆、图书馆等一切文化机构,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终身教育的概念也是和信息社会、教育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教育社会中,事事都可能成为学习和发挥才能的机会。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2、教育的全

29、民化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兴起的原因有三:1)从个人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每一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籍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同时又是使每一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演进2)从社会和国家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3)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需要。(全球问题) 2、教育的全民化3实施全民教育的举措:1)普及入学机会平等和教育过程等诸方面的平等:2)把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其前能的;全面开发上;3)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开通青

30、年、成年人学习所需的各种渠道;4)全社会要营造一种全民学习的氛围和建构一个全民学习(教育)的社会。(学习型/教育型社会)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是指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化和扩展。3、教育的民主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教育的民主2、民主的教育 个体具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个体受到越来越民主的教育。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

31、育平等一般包括四个要点:3、教育的民主化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即指受教育权利的平等,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言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乃是使每个人有均等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有均等的学业成功机会,“义务教育”的实施仅仅是为个人平等地受教育提供的一种保证;3、教育的民主化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式地实现,古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对每一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但是差别性原则的基本前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