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必过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 论一、 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 )关系。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 美国人事管理协会 )最先提出来的。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 ),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 梅奥)创立。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 勒温 ),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 期望理论 ),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7、人际关系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 边缘性)学科。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 社会心理学 )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 物质 )和( 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11、人际关系是( 社会关系 )的产物。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 注意 )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 )阶段。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 疏远 )阶段和终止阶段。二、 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 A
3、)。 A、冯特 B、梅奥 C、莱维特 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 D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A、 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 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 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 B )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1933 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 A、骊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 D ) A、象征性交往理论
4、B、群体动力学 C、社会互动理论 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 C ) A、社会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心理学 D、人类学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 D )。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 B )。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入阶段 D、终止阶段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 B ) A、冷漠阶段 B、疏远阶段 C、终止阶段 D、分离阶段三、 判断题1、在人
5、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 名词解释1、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
6、形成的心理关系。2、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导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3、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五、 简答题1、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
7、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2、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
8、任务所在。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3、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 性质决定的。 (3)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4、 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第三,有
9、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六、 论述题1、 试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
10、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2、 试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又包括负向的发展。具体地说: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
11、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据人际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第二,疏
12、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 20 )年代。2、( 莱维特 )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 轮式传递 )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
13、单线型 )、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 )、休息型、( 学习型 )和活动型。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 梅奥 )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 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 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 需要
14、层次理论 )、E理论和( 成就激励理论)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 )。14、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 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 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 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 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 矩阵表示法 )、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 )三种。二、选择题 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
15、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 B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 B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 B )。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 D )。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 D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6、参加比赛中的对
16、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 C )的人际关系。A、生活型 B、劳动型 C、活动型 D、学习型 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A、马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 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 A )A、驯顺型 B、进取型 C、分离型 D、包容型 9、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 B )A、包容的需要 B、控制的需要 C、情感的需要 D、尊重的
17、需要 10、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是( C )。A、实验法 B、调查法 C、社会测量法 D、参照测量法 三、判断题1、 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2、 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3、 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4、 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5、 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6、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7、 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
18、论。( )8、 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9、 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四、名词解释1、 人际特质 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2、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3、 通俗心理学 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
19、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4、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五、简答题1、 简述莱维特的人际关系沟通网络模式。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1)圆形传递。这个模式没有核心,信息传递过程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2)轮式传递。这种沟通模式
20、是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链式传递。在这个模式中信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递。 (4)Y式传递。这个沟通模式的特点是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采取轮式传递的并往模式。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采用圆式交往模式。2、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模式。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四仲交往模式。 (1)单线型。单线型的传递方式是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集中型。集中型的传播方式是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这是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
21、(3)偶然型。偶然型的传播方式是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个体的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流言型的传播方式是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3、 简述人际关系的结构。一般来说,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生活型。以共同生活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2)劳动型。以共同工作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3)休息型。以共同休息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4)学习型。以共同学习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 (5)活动型。以共同活动的标准来组成人际关系。4、 简述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为象征性交往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德创立的。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
22、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具体地说,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1)它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了一个人际交往的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并由此提出其象征性交往的模式图。5、 如何理解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
23、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类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 (1)包容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需要强烈,则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 (2)控制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如果只有控制需求,没有感情需求和包容需求,就必然争权夺利、使人厌恶,从而造成成人际关系紧张。 (3)感情的需求。这种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如果包容和感情需求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6、 简述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
24、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一 书中提出来的。这是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程度,及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中人们通过选择合适的行为,从而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1)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内心有某种需要时,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明确途径,实现这个需要目标的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最高,往往表现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 (2)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3)这个理论认为影响激励的因素除期望值与效价外,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7、 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亚当
25、斯的公平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亚当斯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当个体发现自己付出多获得少,或者获得多付出少时,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亚当斯认为,当一个人觉察出他工作的努力与由此作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之比,同其他人的投入与结果之比相等时,就显得公平,否则就不公平。六、论述题1.试论霍桑实验的结论,并对其做一简要评论。梅奥和其学生所做的霍桑实验包括照明
26、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说霍桑实验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霍桑实验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这些规范是在人际关系中自发形成的。 (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霍桑实验的缺陷在于其对实验的假设是不全面、
27、不完整的,而且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偏见。但是霍桑实验有其积极意义,霍桑实验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启发和帮助。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活动的积极性研究,可以说是这一研究的奠基石。从客观效果上看,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也确实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所裨益。2.试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社会交换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待业。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交往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直接
28、的、随机发生的交换活动。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有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评价: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缺陷。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是有启发的。3.述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
29、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而某一时期内最重要的需要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这种需要的需要层次序中的位置,以及低于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需要的激励处于一种动态水平中,它依次逐渐发展变化。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 (3)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颠倒或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人的个体和教育在发挥作用。 (4)每个人都有具有七种需要,只不过在不同时期
30、,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在需要层次论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高层次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个人形成有关联,这与传统心理中人兽不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难能可贵的。同时,马斯洛把需要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而提出了逐步实现的观点,这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仅仅指出了需要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而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指出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他的研究对象是经过选择的特殊人物,这就使结论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过分强调人的价值是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马斯
31、洛认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能把这个层次理论看成是一个绝对的模式。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一、 填空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 认知 )成分、情感成分和( 行为 )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 认识功能 )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 具体性 )和态度的协调性。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 )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 海德 )提出的。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 )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 经验 )、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 自我意识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 ),第二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