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思考一、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的理论内涵一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基本内涵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目前尚无系统性的专门研究,但在一些有关智慧城市的总体性或专项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 在国外,对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研究也基本上是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模块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对整个保障体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 保障体系是一个实践性的表述而非理论性的术语,关于保障体系的内涵特征、内容框架、要素构成等方面的成果,也主要是工作式的总结归纳而非理论化的抽象界定。 借鉴已有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保障体系是指支撑服务于某一项目或事物科学有序发展的所有要素之和,其具有多元性、有机性、关联性等特点,一
2、般由思想、组织、制度、要素等构成。 比如,生态建设的保障体系一般包含行政、文化、经济、科技、法律等五个层次;文化改革建设的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财政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等层次;企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技术研发、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人才资源、资金、项目、组织领导等方面。 保障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而言,广义的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包括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服务、产业等体系,涵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系统架构的大部分内容;狭义的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指智慧城市系统运行所有必须的外部支撑、基础条件等要素构成的子系统。 本文所指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是指狭义内涵的保障体系,即以支
3、撑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构建必要的组织模块,形成一整套外部的、基础性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支撑系统。 二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通过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地区的实践做法和理论成果,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层面认知层面,主要包括智慧城市的思想理念、理论研究、舆论宣传、人文环境等;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技术研发、网络基础、数据库、信息安全等;制度层面,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规划方案、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等;组织层面,主要包括组织领导、顶层设计、试点示范、交流合作、商业模式等;要素层面,主要包括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 这五个方面中,既有硬保障
4、,比如技术保障、要素保障等,也有软保障,比如认知保障、制度保障等,还有软硬结合的保障,比如组织保障等。 从内在的关系来看,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其中认知层面要解决的是要不要建、建什么的问题,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性保障;组织层面解决的是谁来建、怎么建的问题,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性保障;要素层面解决的是用什么建的问题,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技术和制度层面解决怎样更好地建和怎样建得好的问题,可以说是建设好智慧城市的核心保障。 二、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组成要素一认知层面一是思想理念。 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推进实施。 二是理论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新兴事物,其内涵、特征、要求、框架、愿景、规划、行动计划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做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党委政府制定有关建设智慧城市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是舆论宣传。 智慧城市建设不但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扩大宣传、引导舆论,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认知保障的重要一环。 四是人文环境。 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的工程,也是一件公益性、普惠性的实事,需
6、要汇聚各方力量、合力共同推进,这就离不开人文环境的构建,包括信息化氛围的营造、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的培育等。 二技术层面一是技术研发。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结二、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组成要素合的结果,因此离不开许多关键、核心信息技术的支撑。 要加强对相关技术国际发展前沿的跟踪和了解,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有关技术的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等。 二是网络基础。 坚持网络基础设施先行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政府云计算平台等。 三是数据库。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基础性、综合性和专业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法人数据库、地理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
7、库、综合数据库建设等。 四是信息安全。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一方面要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 三制度层面一是政策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事业,需要研究制订高起点、具体化、实用性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创造智慧城市建设良好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推作用。 二是法律法规。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包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信息化地方综合立法等。 三是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经历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因此必须编制发展规划,予以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 四是体制机制。 比如,支持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投融资机
8、制创新、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等。 五是标准规范。 主要由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等部分组成。 四组织层面一是组织领导。 智慧城市涉及面广,推进和监督难度大,要树立大科学、大工程的理念,明确一个牵头指导部门,统一组织,统一协调,整体推进,科学引导。 二是顶层设计。 如何推进信息资源整合、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是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保障,包括智慧城市自主标准、体系架构、功能组件、应用场景、指标体系,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三是试点示范
9、。 在全国合理布局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强化抓样本、抓示范、抓典型,鼓励、支持和指导有基础有条件的城市先行先试,推进重点领域的试点工作,建成几个样板工程、经典模式。 四是交流合作。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强化开放合作,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做法经验,立足自我、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汇聚智慧、加强合作、强化统筹,促进区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五是商业模式。 就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流程再造,并且实现模块化、模式化,形成核心竞争力,然后把产品和服务向全行业以及全国全球推广,从而实现商业化运营。 五要素层面一是资金。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稳定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
10、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进而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是人才。 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三类领导人才、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类人才。 三是土地。 无论是研发基地、智慧装备制造基地等智慧产业基地建设,网络数据中心、公平服务平台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智慧城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都需要土地资源保障。 四是项目。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抓项目是最管用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保障,包括项目生成、储备、落地、推进等。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总体设计与对策建议一构建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
11、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以提高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水平为先导,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为基础,以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资源要素供给为重点,以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度为根本,以强化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为关键,为全面推开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认知、制度、技术、要素等全方位的有力保障。 二构建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 既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理解和推动建设,注意与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布局的配套,也要充分考虑保障体系自身各系统内部之间的统筹与协调,使各层面既各成系统、相对独立,又能相互匹配、形成合力。 二是效益原则。 强化和保障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建设所
12、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保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地评估投入产出的效益,努力实现在控制成本和风险基础上的效益最大化。 三是成果共享原则。 构建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过程中,要找到并切中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使智慧城市建设内化为各相关主体的自身需求,尤其是要强化民生导向,使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四是有序推进原则。 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构建既要有总体规划,全面协调推进,形成系统化全方位建设发展格局,又要立足现状,审时度势,量力而行,重点突破,切忌追求一步到位,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三构建
1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智慧城市保障体系需要从认知、组织、技术、制度、要素等方面全方位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当前迫切需要着力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六项。 一是提升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度。 深化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尽快形成一批系统性强、普及性好的理论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 强化培训培养力度,以公务员、企业家等为重点对象,加强以智慧城市为内容的专题培训,并及时进行检查考核。 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开展有关智慧城市建设基本知识、工作、成果的宣传普及,使智慧城市建设深入人心。 二是建
14、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推进体系。 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从技术上进行顶层设计,促进全国范围内智慧城市的发展,提高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无缝连接能力。 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地方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支持系统,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三是强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和技术保障。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争取在高端技术、前沿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加快相关人才开发,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创新奖励、服务提升、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更有竞争力的鼓励政策,引进培育一
15、批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 四是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能力。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引导社会投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组建专业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积极创新智慧产业金融服务,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保理与质押、仓单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增强智慧企业融资能力。 创新商业模式,按照产业化的要求,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应用特点和安全性的行业总体方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智慧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智慧产品,创造一批具有推广价值和效益的订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
16、研究制定推进智慧城市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功能,加大对于符合条件的智慧企业、智慧产品的支持力度。 制定本土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营商和专业服务商扶持政策,通过给予政府优先采购服务、税费优惠、支持走出去等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的本土综合运营商和专业运营商。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把智慧城市建设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畴,研究制定相关统计标准,重点加大对重大智慧应用体系项目、智慧产业项目、智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论证、审计监督、绩效评价。 六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 大力实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17、加强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强化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切实、高效推进试点工作。 加快打造智慧应用产品和系统,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围绕城市发展中关键环节问题,选择教育、卫生、医疗、城管、旅游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打造一批在居民中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并且具有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智慧产品,让市民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服务和成果。 大力培育应用和消费主体,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着重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系统和重点领域的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培训、教育、宣传和推广工作,尽快形成试点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本文来自于宁波经济三江论坛杂志。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杂志简介详见作者阎勤赵全军童明荣夏以群工作单位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