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9 ,大小:59.06KB ,
资源ID:95370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370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一二单元复习课.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一二单元复习课.docx

1、历史一二单元复习课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2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3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 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 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血缘关系和政

3、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保证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3)关系: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4)礼乐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

4、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2.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 皇权独尊 特征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 御史大夫(监察)皇帝 丞相百官之首 太尉(军事)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3.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影响: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

5、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消极影响: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演变的史实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 加强皇权(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

6、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2.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3.演变的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4.演变的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5.认识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中国古代政治制

7、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6.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演变的史实时期名称标准作用汉朝察举制品行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有利社会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不注重人才,世族大家把持要职,导致政治腐败隋唐宋元明清(1905年)科举制才学有利于打破特权,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是选官制度的进步,影响深远2.演变的趋势(1)选拔标准:幼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2.内

8、阁的出现:明成祖朱棣3.内阁制的特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4.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原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 (直接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军

9、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总结:(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

10、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这一特点5.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

11、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 2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反抗。(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积极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3.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皇权与相权 4.四个趋势:(1)皇权加强,相权削弱;(2)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3)日益加强对

12、人们的思想控制是其基本发展趋势;(4)官吏选拔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5.影响:(1)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2)消极影响: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四)比较1.分封制与郡县制不同点分封制郡

13、县制盛行时期商周等早期社会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

14、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2)不同点盛行的时间不同:分封制为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于元,实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中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由皇帝任免;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对中书省负责。影响不同:分封制曾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3.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别(1)丞相是国

15、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中国英国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状况自然经济统治的农业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工业国军事力量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船坚炮利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天朝上国殖民掠夺、海外贸易中英贸易出超入超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资源市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16、2.1840-199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英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法战争1883-1885法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德、意、美、奥、英、日、俄、法中国被迫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

17、荷兰、俄国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内容危害割地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关税协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 影响:在政治上加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使中国封建统封建统治者逐步依赖于外国侵略者,最终成为列强侵略

18、中国的工具。在经济上,使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被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思想上,随着西方列强仔略的深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传人中国,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

19、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1)原因: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到三元里抢劫。腐败的清政府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英勇抗击列强侵略。(2)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侵的爱国主义精神。2.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台湾军民的斗争表现了他们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而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3.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结果(根本原因),同时清政府的

20、腐败和黄河流域的灾难导致人民群众起来反抗。运动源于山东、发展于山东和直隶、在津京地区抗击八国联军运动达到顶峰,但是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失败。如何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体现了反帝的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是对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的有力回击。 “灭洋”始终是第一,但这里“清”不能理解为清政府,应该是中华民族。 同时它又是朴素的爱国主义,带有笼统的排外主义,这是农民阶级局限决定的。“扶清”使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这是它最后失败的一个因素。启示:农民阶级不能提出一个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具有麻木性和自发性;农民阶级由于局限性不能取得中国革

21、命的胜利。整体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以史为鉴、与时俱进、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改革是立国之本、开放是强国之路、民族英雄永垂不朽三、伟大的抗日战争1.民族危难侵华日军的罪行1.军事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思考:为什么要侵华?既定国策;经济危机;中国内战(中国国内局势动荡,特别是蒋介石大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2.日军在侵华期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在军事侵略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表现为:屠杀中国百姓,蹂躏妇女。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试验,

22、并在多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等。在殖民统治过程中:政治上:扶持傀儡政权,以“以华制华”;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在东北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发动“清乡运动”。经济上: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掠夺劳动力。文化上: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2.共赴国难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1)概况中共表明坚决抗日的态度: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华北事变后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东北抗日武装的形成(关外):、抗日义勇军、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自发抵抗(将领、事迹):蔡廷锴、蒋光鼐;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后方各

23、界人民的救亡运动(关内):工人爱国工商业者学生: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战的序幕。(2)特点自发性、形式多样;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抗日与反蒋相结合3.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

24、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接受改编。两党首先在军事上实现了合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国民党正面战场主要会战:凇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成功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得最好的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利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1938年,为打通南北战场,日军决定进攻徐州,国民政府又组织了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台儿庄大捷。

25、武汉会战:1938年秋,此后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 :1940年,张自忠。总体评价: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3)共产党敌后战场1937.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陕甘宁边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百团大战” (时间、指挥者、战果)少数民族抗日武装4.日落东瀛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国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浴火重生胜利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26、。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限。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3

27、.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的持久抗

28、战打破了德、意、日瓜分全球的侵略图谋,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 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主权的屈辱历史,雪洗了自鸦片

29、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废弃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团结、统一,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的特点1.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两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距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30、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结束语: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胡锦涛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专题三 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