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537.74KB ,
资源ID:953328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332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常见外来物种入侵.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常见外来物种入侵.docx

1、中国常见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常见外来入侵物种介绍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外来入侵物种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被引入到自然分类区外,在自然分布区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的物种。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但由于自然生境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很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的大幅增长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物种有意或无意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外来入侵种对我国环境的破坏已经非常明显,引起的生态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也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列举几种我国常见的外来入侵种,对其产地、生活习性、入侵过程、传播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及防

2、治策略进行描述,加强大家对外来入侵种的认识,更好地防范外来入侵种。关键字:外来入侵种 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破坏 第1章 紫茎泽兰一、紫茎泽兰简介学 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英文名:Crofton Weed中文异名:解放草、破坏草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泽兰属(Eupatorium)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 图1-1 紫茎泽兰 年产瘦果1万

3、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二、起源和分布 原产于中、南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1865年起始作为观赏植物引进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栽培,现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西班牙、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缅甸、越南、中国、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太平洋岛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紫茎泽兰约于20世纪40年代由缅甸传入中国与其接壤的云南省临沧地区最南部的沧源、耿马等县,后迅速蔓延,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播扩散,现已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

4、川、广西、重庆、湖北、西藏等省区广泛分布和危害,并仍以每年大约60 km的速度,随西南风向东和向北扩散。其中云南省有93个县(市)分布,面积达250多万公顷。 图1-2 紫茎泽兰的花三、危害性1破坏畜牧业生产:紫茎泽兰对畜牧生产的危害,表现为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天然草地被紫茎泽兰入侵3年就失去了放牧利用价值,常造成家畜误食中毒死亡。紫茎泽兰对马属动物的毒性(种子和花粉可引起哮喘;种子被吸入气管和肺可引起组织坏死和死亡)和牛的拒食性已被肯定。紫茎泽兰入侵农田、林地、牧场后,与农作物、牧草和林木争夺肥、水、阳光和空间,并分泌克生性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对农作物和经济植物产量、草地维

5、护、森林更新有极大影响,是农林生产的大敌。紫茎泽兰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性强,能极大地损耗土壤肥力。另外,紫茎泽兰对土壤可耕性的破坏也较为严重。 2破坏农业生产:紫茎泽兰生活力强,适应性广,化感作用强烈,易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甚至发展为单一优势群落。紫茎泽兰叶、根的水提液可抑制多种粮食作物及蔬菜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紫茎泽兰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性强,能极大耗损土壤肥力,对土壤可耕性的破坏也较严重。紫茎泽兰对畜牧生产的危害,一方面表现为侵占草地,造成牧草严重减产(天然草地被入侵3年后就失去了放牧利用价值);另一方面,紫茎泽兰对马属动物具毒性(牛拒食),常造成牲畜误食中毒死亡;此外,紫茎泽兰具有带纤毛的种子

6、和花粉,可引起马属动物的哮喘病,尤其是具钗的纤毛种子被马属动物吸入后可直接钻入气管和肺部,引起组织坏死和死亡。紫茎泽兰的抗逆性极强,对土壤的选择性不大,即使在干旱脊薄的荒地、隙地、墙头、石缝里也能生长。已分布有紫茎泽兰的国家和地区都曾报道该草侵入农田、草地、草原、路边。3破坏本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园林、旅游业景观:紫茎泽兰的生命力、竞争力及生态可塑性极强,能迅速压倒其它一年生植物。它的植株能释放多种化感物质,排挤其他植物生长,常常大片发生,形成单优种群,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园林景观,影响林业生产。紫茎泽兰对林业的危害是侵占宜林荒山、影响造林、林木生长和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侵入经济林地,影响茶、

7、桑、果的生长,管理强度成倍增加,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经费,且严重威胁了经济作物的发展。 图1-3 拉锯战,本地土生植物和紫茎泽兰缠斗4危害人类健康:紫茎泽兰植株内含有芳香和辛辣化学物质和一些尚不清楚的有毒物质,其花粉能引起人类过敏性疾病。四、防除措施人工拔除在秋冬季节,人工挖除紫茎泽兰全株,集中晒干烧毁。此方法适用于经济价值高的农田、果园和草原草地。在人工拔除时注意防止土壤松动,以免引起水土流失。 生物防除 1.植物的替代控制:利用柠檬桉、皇竹草等作为替代植物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2.生物防除:利用泽兰实蝇、旋皮天牛和某些真菌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的生长。泽兰实蝇属双翅目,实蝇科,具有专一寄生紫茎泽兰的

8、特性,卵产在紫茎泽兰生长点上,孵化后即蛀入幼嫩部分取食,幼虫长大后形成虫瘿,阻碍紫茎泽兰的生长繁殖,削弱大面积传播危害;旋皮天牛在紫茎泽兰根颈部钻孔取食,造成机械损伤而致全株死亡;泽兰尾孢菌、飞机草链格孢菌、飞机草绒孢菌、叶斑真菌等可以引起紫茎泽兰叶斑病,造成叶子被侵染,失绿,生长受阻。 化学防治 在农田作物种植前,每亩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360-400克,兑水40-60公斤,均匀喷雾;松林每亩用70% 嘧磺隆可溶性粉剂15-30克,兑水40-60公斤,均匀喷雾;荒坡、公路沿线等,每亩用24%毒莠定水剂200-350克,兑水40-60公斤,均匀喷雾;草地、果园中的紫茎泽兰用草甘膦进行防治

9、,慎用甲嘧磺隆。化学防治时,选择晴朗天气,注意雾滴不要漂移到作物上,同时在施药区插上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五、控制方法 生物防治 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替代控制 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化学防治 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 第二章 薇甘菊一、薇甘菊简介学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

10、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 图2-1 薇甘菊 2、起源和分布 原产于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洋圣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西萨摩亚、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大约在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3、危害状况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

11、在其适生地攀援缠绕于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在中国,薇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主要对当地68m以下的几乎所有树种,尤其对一些郁闭度小的林分危害最为严重。危害严重的乔木树种有红树、血桐、紫薇、山牡荆、小叶榕;危害严重的灌木树种有马缨丹、酸藤果、白花酸藤果、梅叶冬青、盐肤木、叶下珠、红背桂等;危害较重的乔木树种有龙眼、人心果、刺柏、苦楝、番石榴、朴树、荔枝 、 九里香、铁冬青、黄樟、樟树、乌桕;危害较重的灌木植物有桃金娘、四季柑、华山矾、地桃花、狗芽花等。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生长迅速,不耐荫,通过攀缘缠绕并覆

12、盖附主植物,对森林和农田土地造成巨大影响。由于薇甘菊的快速生长,茎节随时可以生根并繁殖,快速覆盖生境,且有丰富的种子,能快速入侵,通过竞争或他感作用抑制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在马来西亚,由于薇甘菊的覆盖,橡胶树的种子萌发率降低27%,橡胶树的橡胶产量在早期32个月内减产27%29%;在东南亚地区,薇甘菊严重威胁木本植物,油棕、椰子、可可、茶叶、橡胶、柚木等都受危害。由于薇甘菊常常攀缘至10m高的树冠或灌木丛的上层,因此,清除它时常伤害附主作物。 图2-2 你看到的不是树,是薇甘菊 图2-3 占山为王的薇甘菊 在广东内伶仃岛,发育典型的白桂木刺葵油椎群落常绿阔叶林,几乎被薇甘菊覆盖,除较高大的白

13、桂木外,刺葵以下灌木全被覆盖,长势受到严重影响,群落中灌丛、草本的种类组成明显减少。疏林树木、林缘木被薇甘菊缠绕,出现枝枯、茎枯现象,呈现明显的逆行演替趋势。四、防治措施人工清除 用人工清除方法灭杀薇甘菊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适用于薇甘菊散生型发生地,主要是指新入侵发生地和已有实施除治的再发生地,其特征是单株相对独立生长,在春季、夏初,薇甘菊藤蔓较短时将其连根拔除,连续进行34次。第二种方法:适用于薇甘菊覆盖率较大的发生地,主要是指不适宜采用除草剂除治的地方,在薇甘菊营养生长期,在夏季至种子成熟前(一般为49月),先清除薇甘菊地上部分的藤蔓,使用刀、枝剪等将上树的薇甘菊藤蔓在离地面0.5米

14、处割断,再用铲或锄挖出根部,然后集中烧毁或就地深埋。清理后的区域再次萌发薇甘菊植株时,可按第一种方法进行多次拔根除治。防除薇甘菊专用药18%2,4-滴微乳剂 本品为非耕地防除薇甘菊的专用药。由2,4-滴、双戊烯和表面活性剂等组成,以速渗内传导代替自然吸收传导, 药后12小时内具速效药害,25-40天起二次慢性药害使薇甘菊死亡,枝茎及种子难以萌生。对禾本和不含萜烯类和精油类成分杂草安全,有灭薇保草,修复生态效果。对阔叶植物如芭蕉、芋类、瓜类等有严重药害至死.。不能作一般除草剂使用,其灭除薇甘菊机理尚未完全了解,药后的短时间内下小雨有增效作用。它具有专一性,速效、持久性,安全性,使用方法多样性等特

15、点。生物防治 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使薇甘菊的覆盖度由75%95%降低至18%25%,较好地控制薇甘菊的危害,且不会对样地内其他植物如重要的果树,粮食作物,蔬菜及其他园林绿化植物造成伤害。利用紫红短须螨控制薇甘菊,通过接种紫红短须蜡的虫卵,经过3个月后,可使薇甘菊的藤叶成片黄化卷曲,6个月后,薇甘菊的茎叶黄化,边缘不整齐,横向较窄,随着时间的推移,薇甘菊逐渐枯死。绣线菊蚜却对薇甘菊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第三章 凤眼莲一、凤眼莲简介学 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英文名: Water Hyacinth中文异名:凤眼蓝、

16、水葫芦分类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鉴别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茎具长匍匐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宽卵形、宽卵形至肾状圆形,光亮,具弧形脉;叶柄中部多少膨大,内有多数气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较大,中部具有黄斑。蒴果卵形。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方式,植株数量可在5天内增加1 倍。一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种子沉积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于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地和稻田中。 图3-1 凤眼莲 二、起源和分布凤眼莲,多年生水草,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我国见于华北、华东、华中和

17、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84年,它作为观赏植物被带到美国的一个园艺博览会上,当时被预言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并从此迅速开始了它的走向世界之旅。1901年,被引入中国,同时也拥有了一个优美的中文名字“凤眼莲”。它美丽但却绝不娇贵,不但在盆栽的花钵里,在遗弃或扩散到野外时也同样长势旺盛。粮食缺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葫芦的茁壮生长是引人注目的,这种南美植物的强壮生命力促成了它的再一次被推广,这一次是作为猪禽饲料。与此同时,它拥有了通俗易记并流传更广的名字水葫芦。放眼世界,水葫芦已经广泛分布于北美、非洲、亚洲、大洋洲和欧洲的至少62个国家。3、危害情况虽说水葫芦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

18、水能力,但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均出现过水葫芦泛滥成灾的情况,耗费巨资也无法根治。水葫芦给滇池造成损失的案例是入侵物种危害的经典案例之一。20世纪80年代,昆明建成了大观河滇池西山的理想水上旅游路线,游客可以从市内乘船游览滇池、西山。但90年代初,大观河和滇池里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河面和部分滇池的水面,致使这条旅游路线被迫取消,在大观河两岸兴建的配套旅游设施只好废弃或改做其他用途,大观河也改建成地下河。这些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由水葫芦造成的

19、生态损失却很难估量。 图3-2 一望无际的凤眼莲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它的自然选择进化,其危害区有向北拓展的趋势。入侵最严重的地区,最早被报道的有滇池,其它还有太湖流域等。2009年6月央视报道了水浮莲对福建闽江流域水口电站和沙溪口水电站的巨大压力,在库区已经形成数万亩的水浮莲聚集带,壮观之极,犹如茫茫草原,人工打捞需要2个月以上,对发电航运和生态环保构成极大压力。水浮莲的疯长和水电发展饱和、大坝过多、水体

20、流动缓慢、水体富营养化、COD含量严重超标有关。四、治理措施化学防除科学工作者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经在化学防除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比较四种除草剂(克芜踪、草甘磷,苄嘧磺隆和恶草灵)对水葫芦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克芜踪效果最显著,其次为草甘磷,苄嘧磺隆和恶草灵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并不能起到致死作用。另外,克芜踪对专食水葫芦的天敌水葫芦象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草甘磷对其成虫、卵和幼虫均无直接影响。41%BIOPORCE水剂防除水葫芦药效迅速,效果较好,持效期也较长,未见对水生动物有不良影响。 生物防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葫芦开始在我国南方许多河道泛滥成灾。在脱离原产地天敌控制的状况下

21、,水葫芦疯狂繁殖,破坏了当地物种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但是水葫芦的引进给我们的教训让我们不得不谨慎的对待外来物种的引进。因此,迄今为止,象甲还仍然在我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水葫芦象甲安全性实验和对水葫芦控制实验表明对水葫芦有很强的专一性,对水葫芦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综合治理在综合治理的策略上,可在河道的一侧留存水葫芦,以使象甲种群保存,而另一侧喷施除草剂可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直接在有象甲的水葫芦上喷施除草剂农达既可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长,又可保留一定种群数量的象甲,但农达用 图3-3 船路和凤眼莲量要适宜。选择既可有效抑制水葫芦植株生长和种群繁殖,又在短期内难以杀灭植

22、株的药量,是维系象甲种群存在的关键。利用这种方法只要使用正常用量的l/10农达制剂,就可获得十分显著的控制效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过量应用农达而带来的环境及成本问题。 利用河蟹控制当45月份水温达到15时,水葫芦将开始繁殖。这时利用河蟹对水葫芦新根、新茎的喜食性,在水葫芦较多的池塘投放一定量的扣蟹或大眼幼体,能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长,又可提高蟹的产量和成活率。 人工打捞 人工打捞是一种原始的方法,但很奏效。关键是打捞时间的确定,在水葫芦开始繁殖前,或在施用农药见效后打捞,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人工打捞与化学防 除结合起来,当用除草剂使水葫芦枯萎时,再对其进行打捞, 图3-4 人工打捞

23、凤眼莲 效果十分明显。 第四章 非洲大蜗牛一、非洲大蜗牛简介学 名: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英文名:Giant African Snail中文异名: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菜螺、花螺、白玉蜗牛分类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 玛瑙螺科 Achatinidae鉴别特征:贝壳长卵圆形,深黄色或黄色,具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脐孔被轴唇封闭,壳口长扇形;壳内浅蓝色螺层数为6.5-8;软体部分深褐色或牙黄色,贝壳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色,黏液无色。生物学特性:喜栖息于植 图 4-1非洲大蜗牛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6-9月最活跃,晨

24、昏或夜间活动。食性杂而量大,幼螺多为腐食性。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400枚。寿命长,可达5-7年。抗逆性强,遇到不良环境时,很快进入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生存几年。2、起源和分布原产地: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中国分布现状:现己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主要是一种美味的方式带入中国。三、危害与防治非洲大蜗牛会以柑桔类果树为寄主,柑桔叶片常被其吃成缺刻,枝条皮层也常被取食,柑桔果实取食后形成凹坑状。其寄主植物,还有林木幼苗、蔬菜和花卉等。蜗牛在大豆苗期危害,轻则造成叶片、茎秆破

25、损,僵苗迟发,成苗率下降;重则将豆苗全部吃光,造成成片无菌。防治大豆田蜗牛,宜采取综合措施。1)清洁田园:夏熟作物或蔬菜收获后,及时铲除田间、圩埂、沟边杂草,开沟降湿,中耕翻土,以恶化蜗牛生长、繁殖的环境。2)消灭成蜗:春末夏初,尤其在56月份蜗牛繁殖高峰期之前,及时消灭成蜗。一是放养鸡鸭取食成蜗,注意需要在未用农药时进行。二是人工拾蜗。田间作业时见蜗拾蜗,或以草、菜诱集后拾除,或人工专门拾蜗。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灭蜗效果。3)化学防治以保护大豆出苗为目标,在蜗牛群体较大,且即将进入危害始盛期时,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蜗牛。用多聚甲醛300g,蔗糖50g,5%砷酸钙300g和米糠400g(先在锅内

26、炒香),拌和成黄豆大小的颗粒;每亩用6%密达杀螺粒剂0.50.6kg或3%灭蜗灵颗粒剂1.53kg,拌干细土1015kg均匀撒施于田间。蜗牛喜欢栖息的沟边、湿地适当重施,以最大限度减轻蜗牛危害。 第五章 福寿螺一、福寿螺简介学 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中文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分类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

27、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图5-1 福寿螺及卵块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2400-8700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

28、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2、起源及分布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作为高蛋白质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三、危害性 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寄主:水稻、茭白、菱角、空心菜、芡 图5-2福寿螺啃食水稻实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 四、 控制方法 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 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参考文献【1】 曾北危.生物入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 【4】 l【5】 【6】 【7】 【8】 【9】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