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64.99KB ,
资源ID:95305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305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突出问题与重大战略对策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突出问题与重大战略对策讲解.docx

1、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突出问题与重大战略对策讲解 收稿日期 :2008-06-02作者简介 :孙新章 , 博士 , 副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研究。3国家 “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 生态补偿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2006BAC18B04 。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突出问题与重大战略对策3孙新章 周海林(中国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 北京 100038摘要 30但是 在以人为 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 , , 人与人和谐共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选择。 事实上 , 我国于 , 经过近 20年的发展 ,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 , 总体

2、来看 , 融资等方面 , 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方法 , 生态补偿措施尚没有在我国的和 鉴于此 , 本文在对目前生态补偿存在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相关国际经验基础上 , 提出了全 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战略对策。 即加快立法进程 , 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保驾护航 ; 明确生态环境问题的轻重缓急 , 有序拓展生态补 偿制度建设 ; 加强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研究 , 为补偿工作开展提供科技支撑 ;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 使生态补偿能得到持续的资金 支持。关键词 生态补偿 ; 突出问题 ; 战略对策中图分类号 X 17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 05-0

3、139-05 生态补偿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和政府较为关注的热点 问题之一。 生态补偿作为解决发展中引发的 “ 效率” 与 “ 公 平” 问题比较有效的环境管制手段 , 其基本原理是当发展 带来外部环境不经济时 , 从发展中获益一方应对他人造成 的外部环境损害进行赔偿 ; 而当一方为了保护环境放弃发 展机会时 , 他有权获取相应的补偿 1。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 生态补偿的探索与实践 , 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 发展而广泛采用的政策措施。我国于 20世纪 80年代初 期开始了对生态补偿的探索 , 经过近 20年的发展 , 现在也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 , 总体来看 , 我国在补偿主体确 定、 补

4、偿标准、 补偿方法、 资金来源、 监管措施等方面 , 都还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方法 , 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建 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 生态补偿措施尚没有在我国的可 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鉴于此 , 本文在对我国生态 补偿的探索历程与存在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 , 提 出了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战略对策 , 以期为政府的相 应政策制定提供依据。1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客观必然性与可行性 改革开放 30年来 , 中国经济得到极快的发展 , 年均G DP 增长 9. 7%, 至 2007年 , 中国 G DP 总量达到 24. 66万亿元 , 稳居世界第四位。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 ,

5、我国 G DP 总量将在 2008年超过德国 , 在 2012年后有可能超过日本 , 从而占据世界第二位。在 2008博鳌亚洲论坛上 , 来自世 界各地的政要、 商界精英等用 “不可思议” 、 “ 中国奇迹” 、 “ 历史性变化” 来形容中国的发展。 但是 , 中国的这种快速 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 资源和付出巨大环境代价的 基础之上。 据估计 , 近年来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 济损失约为全国 G DP 的 10%左右。 “十五” 时期 , 我国经 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 , 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 完成。 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 , 新的环境问题又在 不断产生。 在这样严峻的

6、环境形势下 , 要完成中国政府确 定的 “ 十一五” 环境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另外 , 改革开 放以来 , 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 “马太效应” , 社会分 配不公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 , 从协调好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 , 就是要解决资源与环境 的不公平使用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我国各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错位严重 , 由此便产生了生态的跨区 占用及资源跨区流动。这种流动虽然符合资源利用效率 最大化的经济原则 , 但由于忽略了资源所在区优先利用的 权利 , 对资源外流区未能给予足够补偿 , 致使资源的跨区 流动加速了资源开发区与资源消费区的发展水平差异 ,

7、 加931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 18卷 第 5期 CHINA POPU LATION, RESOURCES AN D ENVIR ONMENT V ol 118 N o 15 2008 剧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鉴于国内资源与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 中国再也不能 以进一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快速 发展 , 但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全国各地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 发展。 这是因为 , 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位居世界第四 位 , 但人均 G DP 仍在 100位左右 , 我国仍属于中低收入发 展中国家 , 发展经济、 消除贫困、 改善人民生活仍旧是当前 中国政府面临

8、的主要任务。 面对如此局面 , 在经济发展中 我们必须在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 , 采取综合而有效的 环境控制措施 , 特别是市场机制的经济措施 , 即建立生态 补偿制度 , 以确保经济与环境之间、 协调发展。当前 , 保护 ,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 国务院的高度重 视。 温家宝总理在 2006年 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 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示 :“ 要按照 谁开发谁保 护、 谁破坏谁恢复、 谁受益谁补偿、 谁排污谁付费 的原则 ,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在十七大报告 中 , 也明确提出了要 “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 环境补偿机制” 。 另外 , 近

9、些年来全国人大和政协关于加 强环境保护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和提案逐年上升 , 在 2008年两会提案中 , 关于节能减排、 生态补偿、 环境保 护的建议最为集中。这些建议和提案充分反映了建立生 态补偿制度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2 我国对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早在 1983年 , 针对采矿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和破坏 , 云南省以昆阳磷矿为试点 , 每吨矿石征收 0. 3元 , 用于采矿区植被恢复及其他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 2, 这可 视为我国探索生态补偿政策的开始。随后 , 又有一些省(区 陆续开始征收针对矿产开发的补偿费用。如 1989年 , 江苏省制定并实施 江苏省集体矿山企

10、业和个体采矿 业收费试行办法 , 规定对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开始征 收矿产资源费和环境整治基金 ;1990年 , 福建省决定对国 营、 集体和个体煤矿征收 “ 生态环境保护费” ;1992年广西 壮族自治区开始对乡镇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企业实行排 污费征收制度 ;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晋陕蒙接壤地区的能 源基地试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等 3。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是我国较早开始探索的另一 种生态补偿形式。 基于对森林生态效益认识的逐步加深 , 在 1989年四川乐山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 , 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的政策思路被正式提出。到 1995年 , 该思路写入了 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 ,1995-1

11、997年 , 在经过林 业部门有关人员的努力下 , 财政部和林业部向国务院呈报了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森 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正式写入了 森林法 , 从而为开展森 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4。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 由于长期偏重经济发 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 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 态灾难 , 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 水和 2000下 , 20天 , 其涉及区域 , , 史无前例。 近些年来 , 除了大型 , 我国还在其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 补偿计划或项目 , 如农村新能源建设、 水土保持补贴和农 田保护、

12、 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饮用水源地保护、 自然保护 区补偿等 5。2005年 8月 , 浙江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 , 要求全省各地按照 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部署 , 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这是 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出台以生态补偿为主题的政策文件。2007年 9月 , 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 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对开展生态 补偿措施发布指导性文件。 其目的是通过试点工作 , 推动 相关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 为全面建立生态补 偿制度奠定基础。 2008年 4月 , 海南省有关部门确定了 海南省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

13、办法 和 海南生态补偿机 制框架设计 并提交省政府和人大审议。一旦通过立法 , 海南省的生态补偿将真正进入可操作层面 , 从而将填补我 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缺乏立法保障的空白。3 当前我国在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 20年的发展 , 我国在探索通过建立生态补偿 机制来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一 定的经验。 但是 , 客观地讲 ,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建 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 生态补偿措施尚没有在我国的可 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具体来看 , 目前我国的 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3. 1 生态补偿政策本身存有缺陷目前 , 我国由中央政府出

14、台的涉及生态补偿内容的相 关政策有十余项 , 但除了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 指导意见 外 , 其他均不是以生态补偿为目的而设计的。 这些相关政策主要是从某一种生态要素或为实现某一种 生态目标而设计的政策。如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护、 退牧 还草、 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现有的这些生态补偿政策普遍 带有较强烈的部门色彩。在实际工作中就存在了这样的041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 5期现象 , 即 :以部门的生态保护责任为目的进行相应的政策 设计 , 并以国家有关规律法规的形式将这些部门性的政策 固化 , 其结果往往会出现部门利益化和利益部门化的问 题。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

15、导意见 也只是部 门性指导意见 , 不具有法律效力 , 中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建 设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 但是在国外 , 生态补偿制度已经 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立法支持 , 如日本、 俄罗斯、 瑞典、 美国、 法国、 澳大利亚、 比利时等 611。3. 2 生态补偿的范围过窄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 天然林保 护、 矿区植被恢复等内容 ,补偿 ; 与此同时 ,人 , 然而 , , 生态补偿的 实施范围已经很广。如美国在农业、 自然环境保护、 采掘 业、 流域水管理、 环境污染防治等领域广泛建立了补偿机 制 , 欧盟对有机农业、 生态农业、 传统水土保持措施、 甚至 地边田梗生物多样性的保

16、护措施等 , 日本在造林、 水污染 防治、 自然保护区、 农业等领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哥斯达 黎加为保护森林和减轻温室气体排放而建立的可确认贸 易补偿制度 (Certified T radable O ffsets , CT Os , 巴西、 奥地 利、 瑞典、 丹麦、 荷兰和德国等国将收入税向危害环境税或 生态税转移等 815。3. 3 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不合理我国目前生态服务定价机制很不完善 , 主要是政府的 行政定价 , 补偿标准过于单一。以生态公益林补偿为例 , 目前在各个试点省采用了统一的补偿标准 (5元 /亩 , 这 不能充分反映各地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区位条件的差异。 在退耕还

17、林中 , 全国也仅采用了南、 北两个标准。政府尽 管考虑到了南北两地退耕还林存在着机会成本的差异 , 但 这个标准过于粗略 , 远不能反映南北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 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差异 , 其结果是 , 对一些北方地区 , 补 偿标准偏高 , 而对一些南方地区 , 补偿标准则偏低 , 使过度 补偿与补偿不足现象并存 , 这不仅耗费了宝贵的财政资 源 , 而且大大弱化了生态补偿的激励作用。 在生态补偿标 准的制定方面 , 国外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 以美国的环保 休耕计划 (C 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me , CRP 为例 10, 政 府并不统一规定一个补偿标准 ,

18、 而只是根据不同地方耕地 生产条件和土地特征 , 确定每一类型耕地的单位年最高补 偿金额。 然后 , 美国政府借助竞标机制和遵循农户自愿的 原则来确定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相适应的补偿标准。 这种方式确定的补偿标准实际上是农户与政府博弈后的 结果 , 化解了许多潜在的矛盾。3. 4 融资渠道单一我国的生态补偿融资渠道主要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专 项基金两种方式。 其中 , 财政转移支付是最为主要的生态 补偿资金来源。 从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方 式看 , 纵向转移支付占绝对主导地位 , 即中央对地方的转 移支付 , 而区域之间、 流域上下游之间、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的横向转移支付微乎其微。目前

19、我国这种主要依靠中央 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融资方式 , 大大限制了生态补 偿的持续开展。 对比来看 , , 实, ,例如 , 在 M ittelfranken 地区 , 环境保护的政策措 施及资金来源是由一个农民协会来负责 ; 法国的 Perrier 公 司为了能获得持续的清洁水源 , 给上游地区的森林所有者 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补偿金。类似的补偿方式在哥斯达黎 加、 哥伦比亚、 澳大利亚、 美国、 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均广泛 实施 1。 这种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使得补偿资金不再单纯 由政府负担 , 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 又体现了社会公 平。4 促进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重大战略 对策4. 1

20、加快立法进程 , 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保驾护航 要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首先必须建立并完善生态 补偿的政策、 法律、 法规等保障机制。 目前 , 生态补偿的立 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 急需以法律形式将补偿范围、 对象、 方 式、 补偿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下来。 考虑到法律出台 的程序性和生态补偿工作的急需程度 , 生态补偿立法可考 虑分两步走 :一是在环保总局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 作的指导意见 的基础上 , 结合地方的一些试点情况 , 研究 制定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生态补偿的政策性文件 , 如 可考虑出台 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若干意见 , 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

21、意义与近期 需要重点开展的领域和地区 ; 二是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 , 不断完善各部门的工作 , 争取出台 生态补偿法 , 使生态 补偿制度建设能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4. 2 明确生态环境问题的轻重缓急 , 有序开展生态补偿 制度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补偿范围很广 , 特别是在欧盟 , 几乎囊括了所有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措施。但欧盟的这种 补偿政策是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密切相关的。从中国 的经济实力看 , 我国当前还不具备全面实施生态补偿的条 件。 从目前情况看 , 我国在实施生态补偿时重点不突出的 问题比较严重。 为此 ,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首先对我国的生 态环境问题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 明确轻

22、重缓急 , 根据评 1 4 1孙新章等 :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突出问题与重大战略对策 估结果确定补偿的优先序 , 使有限的补偿资金用到刀刃 上 , 提高补偿资金利用效率。 初步的设想是将全国的生态 补偿划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 , 优先补偿项目。 对于一些已经非常突出的生态 环境问题 , 或者不及时制止将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生态环境 后果的行为 , 进行优先补偿。第二 , 重点补偿项目。对于 一些生态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或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 响作用的行为 , 进行重点补偿。第三 , 拓展性补偿项目。 对于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行为或措 施 , 进行补偿 (见表 1 。表 1 T a

23、b. 1 com 级别建议补偿方式 优先补 偿项目1. 三江源、 京津风沙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补偿 2. 长江、 黄河、 珠江、 海河、 淮河 等跨省区流域补偿 3.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北煤南 运等重大跨区资源配置补偿 以中央直接投资为 主 , 地 方 配套为辅重点补 偿项目1. 能源、 矿产资源开发区补偿 2. 区域性水源地保护补偿 3. 工业性污染物排放补偿 以产业间或区域 间 补 偿 为 主 , 中 央 政 府 补偿为辅 拓展性补偿项目1. 秸秆、 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偿 2. 农业节水、 水土保持措施建 设补偿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绿色农 业生产补偿 以政策性补偿

24、 或市场补偿为 主4. 3 加强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研究 , 为补偿工作开展提供科技支撑 补偿主体划分 (即谁补给谁 与补偿标准 (即补多少 制定是实施生态补偿最为核心的内容 , 同时也是最难确定 的内容。 由于生态环境服务或产品属于公共物品 , 不仅在 我国 , 甚至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产权界定困难的问 题。 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 , 补偿主体的划分工作将可能 引起区域间或产业间相互扯皮 , 乃至无休止的争吵。 进一 步完善所有权制度 , 改变目前生态环境服务所有权 “虚 拟” 、 产权不明晰的状况 , 是科技攻关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 于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问题 ,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与自然资 源

25、状况千差万别 , 这使区域之间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差异很 大。 另外 , 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也与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息 息相关。 因此 , 应结合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 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工作 , 深入开展全国层面的 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与跨区占用研究 , 摸清我国不同类型区究竟给人类提供多少生态环境服务 , 以及流域之间、 区域 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 , 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必要的 科技支撑。4. 4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 使生态补偿能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 能否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是生态补偿项目能否启动 , 的原则。 参考国际经 , 制转变 , 拓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渠道。

26、例如 , 可考 虑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流域上下游位置 , 开征一种有 差别的生态环境建设税 , 培育和发展生态资本市场 , 等等。 另外 ,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 争取国际性金融机构优惠贷款 和民间社团组织及个人捐款 ,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编辑 :王兴杰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中国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 生态补偿 :国际经验 与 中 国 实 践 M .北 京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 2007.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 trategy Research G roup of The Adm inistrative

27、 Center for China s Agenda 21. Ecological C om pens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China s Practices M .Beijing :S ocial Sciences Academ ic Press , 2007. 2庄国泰 , 高鹏 , 王学军 . 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J.中国环境科学 , 1995, 15(6 :413418. Zhang G uotai , G ao Peng ,W ang Xueju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28、Eco 2environment C om pensation Levy J.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1995,15(6 :413418. 3万军 , 张惠远 , 王金南等 .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 J.环 境 科 学 研 究 , 2005, 18(2 :18. W an Jun , Zhang Huiyuan , W ang Jinnan et al. A Primary S tudy on P olicy and Framew ork of Ecological C om pensation in China J .Research of

29、 Environment Sciences , 2005, 18(2 :18. 4陈根长 . 中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J.林业科技管理 , 2002, (3 :14. Chen G enchang.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ofEcological C om pensation System for F orest in China J.M anagement of F orestry Sciences , 2002, (3 :14. 5孙新章 , 谢高地 , 张其仔等 . 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 J.资源科学 , 2006,28(4 :253

30、0. Sun X inzhang , X ie G aodi , Zhang Qizi et al. Ecological C om pensation in China and P olicy Advice for Perfecting It J.Res ources Sciences , 2006,28(4 :2530. 6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科技处 . 俄罗斯节能减排与生态补偿机制概述 R.2007. Adm inistration for Science &T echnology , Embassy of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n Russia. E

31、nergy 2saving and Ecological com pensation M echanism in Russia R.2007. 7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241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 5期 策研 究 M .北 京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7. T ask F orce on Eco 2com pensation M echanisms and P olicies. Eco 2com pensation M echanisms and P olicies in ChinaM.Beijing :Science Press , 2007. 8中国驻比利时使馆科技处 . 生态补偿机制在比利时 R .2007.Administration for Science &T echnology , Embass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in Belgium. Ecological C om pensation M echanism in Belgium R.2007. 9中国驻日本使馆科技处 . 日本的生态保护政策与补偿机制浅析 R.2007. Adm inistr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