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33KB ,
资源ID:95284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284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艺术欣赏地性质和特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艺术欣赏地性质和特点.docx

1、艺术欣赏地性质和特点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点(一)艺术欣赏是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的重要环节人们的全部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这两个 前后联结、相互制约的方面。从艺术家认识生活,创造艺术 作品,到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进而推动欣赏者去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实质来说,便是艺术反映现实并反作 用于现实的过程。马克思说过: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 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 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 处于对方之外。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 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

2、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 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撇开消费的方式和目的 不谈,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同样也适用 于创作(艺术生产)与欣赏的关系。如果艺术作品没有经过 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还是潜在的,还没有实际的实 现。因此,艺术欣赏是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 纽带,也是艺术家与群众、艺术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是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的必要环节。然而,正如艺术不同于科学认识和道德规范而具有自己 鲜明的特质一样,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欣赏而反作用于现实的 方式,也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一点需要通过对艺术欣赏的 特点的分析来加以说明。(二)欣赏活动的特点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

3、在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 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 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所谓“潜移默 化”的过程,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考或是在直接的实践 意志的趋使强迫下接受某种道德教训。欣赏者对作品所揭示 的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或是对艺术家所作的说明、判断、评 价的接受,始终是和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 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不可分的。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对 待反映于作品中的生活,只有那些为欣赏者的感觉和感情所 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 东西。艺术欣赏活动所具有的这个特点,使得欣赏者在欣赏 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

4、动具体地把握了丰富 多采的感性世界,激发了和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 态度,推动欣赏者走向实践。例如我们阅读了红岩这部 小说,不仅在理性上认识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的精 神品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感受到了这种品质,激起了我们崇 敬、热爱和在实践中学习这种品质的感情。感觉和情感在欣赏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们 是同我们对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的 分裂必然要破坏艺术的欣赏。资产阶级的美学家常常夸大感 觉和情感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把艺术欣赏归结为神秘的直 觉活动,否定艺术欣赏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他们看不到 或不愿看到在艺术欣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 地统一在一

5、起的,而且只有当感觉是伴随着理解(正确或不 正确的理解)的感觉,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正确或不正确的 认识)的情感,才能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存在。其次,就革命文艺对群众的思想感情的作用而论,由于 它是把阶级功利倾向和思想内容融化在能够激起人们美感 愉悦的审美形式之中,这就决定了欣赏活动中的教育性和娱 乐性二者的统一关系。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 意识形态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鲁迅说 过:“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 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艺术作品对欣赏者的这种特 殊的精神作用,曾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艺术家所指 出,所阐释。公元前罗马的贺拉斯曾经提出

6、了文艺“寓教于 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教育与教训不同,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寓教于乐的特点,决定了艺术 欣赏活动给人以道德和知识的教育,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审美趣味二者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艺术的教育作用只 能通过欣赏者对作品发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审 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各种艺术作品的性质不同,艺术欣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也不同。有些 作品教育性强些,有些作品娱乐性强些。但是,无论哪一种 艺术作品,甚至包括惊心动魄的悲剧,也都必然带有一定的 审美愉悦性。任何具有严肃的创作目的的艺术,只有当它首 先适应了群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审美趣味,适应

7、群众 的这种主观爱好与接受的可能, 它才能赢得群众,提高群众,教育群众。(三)艺术欣赏的主客观条件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就艺术活动的总体来说,是对立 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就对现实的认识活动来说,艺术创造是 艺术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艺术欣赏是透过艺术作品对现实 的间接认识。就两者的过程来说,艺术创作是把大量的生活 现象概括成独特的典型形象,造成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是 从面到点;艺术欣赏则是从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出发去把握 普遍的社会内容,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是由点到面。就创 作和欣赏的目的来说,创作是为了给群众提供一定的欣赏对 象,即能够给群众以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愉悦的艺术作 品;欣赏是为了从艺术作

8、品中获得一定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愉 悦。所有这些,都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者之间客观存在 的固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统一,从根本上来说,是授者与 受者、教育与受教育的对立和统一。只有当文艺作品的内容 和形式都符合于广大群众受教育和审美的要求,需要和适应相统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依赖,互相成为条件,欣赏 者有了合乎需要的对象,文艺才能密切联系群众,从而发挥 教育群众的作用。这就是说,只有当文艺作品把作者从生活 中得来的感受和理解、感情和思想寄托在独创性的形象的形 式中,内容和形式和谐一致的艺术形象使欣赏者觉得是可亲 的,作者的感受和欣赏者的感受是息息相通的,欣赏活动和 创作活动二者之间,才能作为互相

9、依存的关系而被表现出 来,才可以说“后者是生产者,前者是消费者;后者是演员, 前者是以自己的共鸣和热情奖励着演员的听众。 ”如果艺术品对现实的评价不高于普通群众的认识,其审美价值又低 于群众的欣赏水平,这样的作品就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不 能成为迫切需要的对象,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不能构成密切 的关系。可见并非一切艺术创作都能很好地解决授者与受 者、教育与受教育的矛盾,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欣赏对 象。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要求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 的时候,首先要自觉地认识到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认识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和审美兴趣, 从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间,在艺术作品

10、和广大欣赏者 之间建立起相互适应的关系。艺术欣赏以艺术作品为对象,没有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 艺术欣赏。但是,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欣赏,也是因为欣赏者 具备了相应的主观条件的缘故。艺术欣赏活动是作品作用于 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 者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具有一定审美价值 的艺术作品要求欣赏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能力。马克思 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 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 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由于欣赏者和欣赏对象 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依存关系,

11、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能不能 成为现实,这一方面要取决于艺术作品能否反映并满足欣赏 者的欣赏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取决于欣赏者能不能欣赏以 及在怎样的程度上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 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 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虽然不以人们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欣赏者之间个人条件的差异不能影响艺术 作品的客观价值,但是艺术作品的客观价值在没有被欣赏者 领悟以前,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价值。某些大艺术家的作品 之所以在他们死后才得到普遍的欣赏和承认,常常是因为在 这些艺术家在世的时候,由于种种社会历史的原因,使得广 大群众的欣赏水平还达不到能够理解他们

12、的作品的程度。个人欣赏能力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审美水平的 表现,是受后者的制约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两者 都是社会审美意识长期发展的结果,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 审美意识、审美水平的表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 下,既发展了以特殊方式进行创作的审美活动,同时也发展 了以特殊方式对这种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的审美能力。所以, 个人欣赏文艺的主观条件也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四)艺术欣赏与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发展和提高,受特定的历史 条件的制约。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审美能力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有不同的水平。例如,原始人和现代人欣赏音乐的能力 就很不一样。从根本上说,审

13、美能力受审美对象所制约,它 是审美对象的特性所规定的审美主体的特殊“本领” 。这种特殊“本领”的获得,正是从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审 美活动过程中,从欣赏活动中达到的。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一一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我们说,审美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审美 活动(其中艺术欣赏活动占很大比重)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 展。人们对某一种类艺术作品的高度欣赏力是由各种不同的 审美能力所积极参与的结果。例如对绘画的高度欣赏力要依 赖于其他各种不同艺术种类的欣赏力;这些能力,也只有在 多种欣赏活动中才能逐渐地发展起来。经验主义者休谟曾经 说:审美能力“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的

14、程度可以差异很大, 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的最好办法无过于在一门特 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显然,审美能力只能结合着审美活动来加以研究,不能 把它看成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把它看成为可以在审 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的东西。各种类型的艺术既 有待于不尽相同的审美能力的人加以欣赏,同时各种类型的 艺术的欣赏也训练、培养、提高着各种不尽相同的审美能力。 音乐对听觉、绘画对视觉的审美能力的训练、培养、提高有 其不可混淆的特殊的作用。如前所述,审美趣味既然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对事 物的客观评价和认识,因此审美趣味的提高,其主要的也是 最有成效的方式,就是

15、能引起审美愉快的艺术欣赏。中外古 今的艺术史表明: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最为集 中地反映着各个不同时期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反映在文艺作 品中的这种变化,通过文艺欣赏活动而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 趣味的变化;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着文艺作 品中审美趣味的变化。当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感到客观的艺 术形象多少适应了他的欣赏能力,表现了他的欣赏趣味,从 而肯定了自己的时候,他才能够受到形象的感动而产生愉 快。人们欣赏文艺而感到愉快,一方面因为他在这一活动中 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一方面也 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昧在欣赏对象中得到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都从它的阶

16、级利益出发,创作 符合于本阶级利益的审美趣味的作品来影响欣赏者。社会主 义的艺术目的在于运用对革命有利的文艺形式,提高群众的 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并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 逐渐地改造非无产阶级的陈旧和落后的审美趣味,从而反作 用于群众的社会实践。(五)各类艺术欣赏活动的特殊性在艺术种类一节里,曾经谈到了欣赏需要的多样性作为 一个客观因素影响着各种艺术样式的全面发展。在这里,将 对不同艺术种类欣赏活动的特殊性加以比较和研究。但是, 由于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仅在大的种类上可以加以区 分,而且在每一个种类(例如绘画)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具 体样式,甚至在更小的范围内(例如版画) ,也还有具体

17、形式的差别(例如可分成铜版、石版、麻胶版、石膏版等等) 艺术形式的这种多样性对于欣赏活动的影响几乎是无法穷 尽的,因此,就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各种艺术样式 的特殊性对于欣赏活动最基本的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 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 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 式。眼睛对对象的感受与耳朵不同,而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 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 的独特的本质”。马克思这段话不仅对于理解艺术种类多 样化的客观原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理解欣赏者感 受和理解不同种类艺术作品的特殊性

18、也有指导意义。对于欣 赏活动来说,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欣赏活动中所引起的差 别,首先是由艺术作品的媒介因素的不同而作用于欣赏者不 同的视、听感觉开始的。例如,绘画总是首先诉诸视觉;音 乐总是首先诉诸听觉;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也总是同时诉 诸于视、听感觉等等。因此,在盲人面前不存在被感受着的 绘画,在聋人面前不存在被感受着的音乐,他们欣赏戏剧或 电影,也只能感受其可能感受的或视或听的某一方面。从这 里出发,探讨各类艺术欣赏活动的特殊性,只能首先结合着 艺术作品诉诸欣赏者感觉的特殊方式来进行,必须充分认识 各类艺术诉诸欣赏者视听感觉的特殊性。从艺术作品诉诸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考察,各类艺术的 欣赏的

19、特殊性就可以分为视觉的(造型艺术) 、听觉的(音乐)和诉诸表象的(语言艺术)三种基本的类型。历史上曾经有人提出除视、听感觉以外,其它感觉器官 也能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例如狄德罗就曾认为盲人可以用 手来代替眼睛,用触觉来代替视觉对雕塑进行“欣赏” 。可以设想,盲人如果生来就是盲人,他的触觉没有被任何的视 觉经验所补充,那么这种触觉就只能感受到对象外形的凹凸 起伏以及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等等,而不能使触觉引起视觉的联感。在盲人的实际感受中,很难设想能够组成象视觉那 样,对于雕塑各部分在空间并列中的次序有一个完整的 “面”与“体”的感受。如果说,触觉还能对某些艺术作品进行一 定的感觉的话,那么其它感觉

20、(如嗅觉、味觉等等)尽管在 自然美的欣赏中,它们可能起到某些作用,但对于艺术欣赏 来说,则是没有重大意义的。在艺术种类这一节中曾经谈到,对于绘画的欣赏是和视 觉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经验结合在一起的。视觉不仅在认识 客观事物中起着巨大作用,在艺术欣赏中也具有重要的地 位,而且它的作用远不只是对造型艺术而言。对客观事物的 视觉经验,是艺术欣赏中极大多数艺术样式的(特别是造型 艺术)正确感受和认识的前提。视知觉作为人认识客观事物 最重要的手段,能够使人分辨出事物具体的空间特征和空间 关系(例如形状、大小、方向、幅度、运动、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以及物体本身不同部分的关系)。在对物体特征及其空 间属性的分析

21、和综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视觉印象,不仅比较 充分地反映着客观事物的现象,而且还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 因素来参与作品中艺术形象(特别是视觉形象)的感受和欣 赏。可以说,任何形象在艺术欣赏中的再现,都是欣赏者日 常生活中视觉经验参与的结果。视觉的丧失,直接影响到人 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的认识;因而,对其它一切种类的艺术欣 赏也有很大消极影响。例如,文学作品读给一个先天盲人听, 语言符号所构成的艺术形象没有欣赏者视觉经验的参与,就 难以在他的头脑中组成一个感性的、如实的形象。绝大多数 的艺术样式,不论是建筑、工艺、绘画、雕塑、戏剧、电影、 舞蹈还是文学或音乐,都无不和视觉经验发生直接的联系。 甚至在音乐欣赏

22、中,某些再现因素仍然也要依靠欣赏者的视 觉经验才能通过想象而得到复现。听觉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十分重要。正如没有视觉就没有绘画的欣赏一样,没有听觉 就没有音乐的欣赏;虽然一般的听觉不就是音乐的听觉感 受,但前者无疑是后者的基础。欣赏者日常生活中所培养起 来的听觉的敏感性,常常影响着音乐听觉感受的敏锐程度。 听觉经验对造型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某些联想、想象也起着不 可忽视的作用。欣赏者对于形象的概括性的感知,总是以各 种感觉经验的相互作用为条件的。说各种艺术都必须首先诉诸欣赏者的视、听感觉,并不 等于说欣赏者对视觉或听觉艺术的感受仅仅局限于视、听感 觉的固有范围。我们知道,直接构成绘画形象的物质材料

23、只 是形状和色彩,直接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材料只是音响,但 欣赏者所见到的或听到的并不仅仅是形状、色彩和音响。由 于一切感觉都和思维相联系,因此,色彩并不只引起对色彩 的感受,音响也并不只引起对音响的感受。例如,人们可以 在色彩构成的绘画形象上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润湿、 严冬的寒冷、鲜花的芳香、绿林的喧哗等等。例如,宋人的听琴图、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特拉克洛亚的萧邦与乔治 桑等作品,视觉形象可能唤起欣赏者听觉的联想。当然, 对于毫无音乐欣赏经验的欣赏者,这些作品也就只能是寂静 无声的。每一种艺术样式对生活的反映,都不能穷尽生活的各个 方面。因此,无论在哪一种艺术样式里,生活现象的某一方 面是直接

24、反映的,而另一些方面则是被间接反映的。某种可 视可听的感性材料所构成的艺术形象的直接性,诉诸欣赏者 的想象力,通过欣赏者相应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可以过渡到 对于形象间接性的感受。因为在每种艺术样式中,生活的某 些方面是直接反映,而另一些方面只是间接反映。欣赏者主 观想象活动在领会作品间接内容上起着很大的能动作用。同 时,由于构成各种艺术样式直接性的感性材料不同,规定了 欣赏者想象活动的特殊方面。也构成了艺术形象各自不同的 间接表现方面。例如,在造型艺术中,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 想的活动是借助于形象的可见因素(表情、动作)得到体现 的,欣赏者正是从直接的感性因素出发,去把握间接的理性 内容;而在文学

25、样式里,由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物 形象的情感和思想活动;在造型艺术里表现成间接的,在这 里的表现是直接的。反之,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在造型艺 术里的表现是直接的,在文学里的表现则是间接的。当然, 文学语言也能描述事物的外形,即所谓“状物” ,但它总不 能象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呈现为空间并列中的具体形象;造型 艺术和文学样式的这种区别不能不对欣赏有很大的影响。无 论在哪一种艺术样式的欣赏活动里,一方面存在着艺术形象 的直接感受的鲜明性、具体性,同时也存在着形象间接感受 的隐约性和不稳定性。人物的思想活动在文学样式里的表现 是具体的、确定的,而人物的外貌的具体特征却带有很大的 不确定性(这种情况

26、在不同画家对于同一文学形象所作的插 图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与此相反,人物外貌在造型艺术里 的表现,常常是确定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活动的表现比起 来却是不确定的。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直接性,虽然不同于生 活的原型(例如绘画形象和被画家“摹仿”的原物的区别) 但因为它是对象的“摹仿”,其结果,在某些特征方面,总 能和对象近似。而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为有赖于欣赏者的 想象活动而起完整性作用,因此,形象在欣赏者头脑中的再 现,就和欣赏者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系。艺术形象直接反映 着的客观事物,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的特殊性相结合,各类 艺术形象直接再现的生活的不同方面,引起欣赏者的再创造(关于这点,下面将要着重谈

27、到),这就有可能使某种艺术 所没有或不能直接再现的生活方面,对欣赏者说来却得到了 间接的表现,使有限的艺术形象对生活的再现不局限于它的 直接性而具备了更为广阔的间接表现的领域。以语言符号作为媒介因素的文学样式,在各种艺术中占 着特殊的地位。不少美学家曾经把它和 “感觉的艺术”分开, 而把它看作是“思想的艺术”。虽然文学样式可以读,也可 以听,但是它既不能直接出现如同造型艺术那样的视觉形 象,也不能直接出现如同音乐那样的听觉形象。在其它一切 艺术样式里,首先诉诸欣赏者的感觉因素 (例如色彩、线条、 音色、音响等等),在文学样式里都由语言来加以描写,因 此其它艺术样式中所具有的色彩、线条、音色、音

28、响这些感 觉因素给予欣赏者感受上的愉快,在文学样式里是通过欣赏 者相应的想象而产生的。在其它艺术样式里的视觉形象或听 觉形象,在文学样式里,则是由欣赏者的想象力受到语言的 刺激而引起的。因此,在文学样式里,欣赏者的想象力比在 其它艺术样式中,可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关于音乐的本性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 讨,但是这无碍于人们去分析音乐诉诸欣赏者具体感受的独 特途径。音乐,首先是通过情绪的感染作用去影响人们的感 情和理智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受就其本质来说,首先是情 绪的感染和情感的激发,除了通过这一途径之外,不可能用 其它方法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特殊内容。正因如此,音乐在 揭示人们丰富的内

29、心世界方面有巨大的可能性和直接性。欣 赏者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如果不是停留在作品外表结构的 知觉上,则总是在情绪上受到感染而达到对音乐所表现的情 感和思想的理解。由于音乐的内容不像绘画那样富有视觉形 象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也不能像文学样式那样具有明确的语 言概念,因此对于音乐的领会比起文学和绘画来,思想或视 象常常不太确定。同一个音乐作品,特别是在无标题的器乐 作品里,不同阶级和不同欣赏水平的人,常常依赖各自不同 的感受,从而解释他所感受到的音乐内容。而且为音乐所感 动的欣赏者,总是难于用语言来精确而具体地表述这种感 动。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说明, 音乐的内容是无法正确解释的, 是毫不确定的。不确定

30、和无法解释的只是音乐的这种特殊内 容难于用语言词汇来加以完全的表述,但这一点不能否认这 种特殊内容诉诸欣赏者情绪感受的具体性、明确性。如果说 在声乐中,乐曲和歌词之间的“合拍”的可能性是因为二者 都在表达某种共同的情感和思想,那么不难设想,二者的区 别就在于它们各自表达感情和思想的独特方式。这里只着重谈到绘画、文学、音乐这三种最基本的艺术 样式和欣赏活动的关系。至于其它一些更为复杂的艺术样 式,例如戏剧、电影等等,实际上有的或是同时具有视觉感 受和听觉感受的因素,有的或是同时具有视听感受和语言文 学的因素,它们的欣赏特殊性基本上都从属于这三种基本的 艺术类型,有的是这些类型的综合。如前所述,各种艺术样式都有它独特的内容和诉诸欣赏 感受的独特方式,某种艺术样式都只能直接反映客观对象的 某一个独特方面,只能通过欣赏者的想象活动,领会作品的 间接方面。离开了欣赏者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本身不可能 全面表现客观对象。在无论哪一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艺术 形象诉诸欣赏者视听感觉的直接性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必须 由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来加以掌握的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使有 限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展开着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形 象的广阔性的道路,这就是欣赏者想象的道路。如果没有欣 赏者的想象来充实和扩展形象诉诸感觉的有限性,那么无论 哪一种艺术形象都将失去它那广阔、深入反映生活的可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