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行为学课本框架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懂得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明确管理人员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了解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把握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的概念。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二)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两重性和
2、应用性的学科。(二)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1.多学科相交叉性,哪些学科相交叉。2.多层次相交切性,哪些层次相交切。(三)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认识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理解它是怎样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的模式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2.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3.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的表述:行为(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特点)(、b、c、
3、n、o)(二)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文化的功能。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三、考核知识点(一)组织(二)行为(三)组织行为学(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七)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八)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关系(九)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四、考核要求(一)组织1.识记:组织的概念。2.领会:说明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二)行为1.识记:人的行为的概念。2.领会:人的行为的特点。(三)组织行为学1.识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4、2.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应用:请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说明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1.识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2.领会:(1)边缘性表现,(2)两重性表现和来源,(3)应用性表现。3.应用:分析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1.识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2.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七)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1.识记:(1)影响行为的因素;(2)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2.领会:行为规律理论模式中每个因素的表述内容。(八)组织行为学理论
5、来源1.识记:(1)组织行为学理论来源;(2)文化功能。2.领会:(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确科学的研究方法特性,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特性(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六)对未来的预见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一)分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二)分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研究过程第三节研究方法(一)案例研究法何谓案例研
6、究法。案例研究法的优点缺点。(二)观察法何谓观察法。观察法的两种分类:第一种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第二种是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三)心理测验法何谓心理测定法。心理测定的信度、效度的含义。(四)调查法何谓调查法。调查法一般包括:面谈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法调查法,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常用的问卷调查法的四种形式:选择法、是否法、计分法和等级排列法。(五)实验法何谓实验法。实验法分为三种: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三、考核知识点(一)研究方法的含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特性(二)科
7、学的研究过程(三)研究组织行为学方法(四)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五)观察法的分类,各类的优缺点(六)心理测验法的信度与效度(七)调查法的分类,各类的优缺点(八)实验法的分类四、考核要求(一)研究方法与其主要特性1.识记: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2.领会:科学的研究方示应具有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二)科学的研究过程1.识记: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2.领会:六个步骤的循环。(三)研究组织行为学方法1.识记:(1)研究组织行为学方法有: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
8、验法、调查法、实验法。(2)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概念。2.领会:(1)分析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2)说明观察法的分类并分析各类的优缺点;(3)说明调查法的分类,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4)说明实验法的分类,分析准实验的特点。3.应用:说明研究组织行为学方法,并分析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掌握主要研究方法的应用。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和影响知觉的因素,理解知觉差异与管理的关系;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以与价值观、态度、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与类型,理解个性差异在管理中如何应用。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认知差
9、异与管理(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感觉、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内容(二)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三)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的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五个阶段。2.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对象与背景配合、知觉归类。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知觉防御、成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四)知觉差异对管理的影响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不同就会影响管理者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即形成X理论与Y理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因果关系的归因看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说明归因论的内容、归因论的依据和归因论的应用
10、。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一)价值观与管理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分类,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二)态度差异与管理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性,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三)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1.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的影响。2.工作参与度与其影响。3.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一)个性的概念个性的涵义;个性本身具有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个性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个性倾向性特征与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
11、、态度等内容。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与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能力的概念和能力差异与类型。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生物遗传因素,而是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四)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个性差异与健康的关系。个性差异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三、考核知识点(一)感觉、知觉、社会知觉、思维的概念,社会知觉的内容(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三)知觉差异与管理(四)个性的要领与其本身的性质(五)个性的结构
12、与内容(六)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七)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四、考核要求(一)知觉的概念1.识记:感觉、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2.领会:社会知觉的内容,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的关系。(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1.识记:(1)知觉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3)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2.领会: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三)知觉差异与管理1.领会:X理论与Y理论对管理者采用哪种管理方式的关系。2.应用:说明归因理论与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四)价值观与管理1.识记:价值观的概念,价值的分类。2.领会: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五)态度差异与管理1.识记: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性。
13、2.领会: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六)员工对组织认同感与对工作参与度1.识记: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参与度的概念。2.应用: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认同感和参与度。(七)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1.识记:个性的含义。2.领会:(1)个性本身的性质。(2)个性结构与内容(八)个性心理特征1.识记:气质、能力、性格的概念2.领会和应用:(1)气质差异与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并说明各类不同气质人员的行为特征;(2)能力差异与类型;(3)性格差异与类型。(九)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应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分析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并说明其中哪类因素对个性的形成起主要影响作用。(十)个性差异在管
14、理中的应用1.领会:(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2)个性差异与健康的关系。2.应用:(1)论述个性差异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2)论述知识经济时代“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创造性行为的概念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与类型,正确理解培养和开发创造性行为的意义、掌握具有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和自我培养方法,要明确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创造性行为的含义: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所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且有社会价
15、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1.首创性;2.有用性;3.适应性;4主动性(三)创造性行为的类型1.科学发现型创造性行为;2.技术发明型创造性行为;3.艺术塑造型创造性行为;4.组织管理型创造性行为。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一)企业与任何类型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创造性行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和任何组织面临各种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更为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创造性。2.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和各类组织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不能单靠体力的拼搏和
16、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还靠人的创造性的开发产生创造性行为。3.企业的发展变化,靠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只能引起量的变化,而靠人的创造性的开发却能引起质的飞跃。(二)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这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就需要摸索,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三)为把中国建成更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速提高我国在全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需要创造性行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四)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人类是不断进步的,创新行为是不断涌现的。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就是一部创新史。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量(一)主观特征的
17、自我培养1.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2.善于发现问题; 3.勤于思考;4.富于灵活性;5.善于应用;6.怀有好奇心;7.充满自信;8.坚持独立思考;9.勇于坚持到底。(二)创造性潜能的测量1和测量法;2.测量的效果;3.培训的效果。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一)家庭环境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2.从家庭气氛来看;3.从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上来看。(二)学校环境,传统教育方式如何改变为现代的教育方式。(三)组织环境。1.要有一种激励人勇于创新的机制;2.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3.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5.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6.要有相对分权的组织结构。(
18、四)社会环境三、考核知识点(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三)创造性行为的类型(四)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五)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与自我培养与测量(六)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建应的客观环境四、考核要求(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1.识记:创造性行为的含义。2.领会: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所取决的因素。(二)创造行为的特点与类型1.识记:创造性行为的特点。2.领会:创造性行为的类型。(三)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1.领会:研究创造性行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应用:联系实际试论当今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作用。(四)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自我培养测量1.识记:创造性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2.领会:(1
19、)创造性人员观特征的测量方法;(2)测量和培训的效果。(五)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建立的客观环境1.领会;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建立哪些客观环境。2.应用: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理解事业生涯与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明确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理解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与内容,掌握事业生涯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领会事业生涯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正确处理设计与开发中存在问题。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事业生涯与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一)事业生涯的概念和对理解概念的四点说明(二)事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三)事业
20、生涯开发的概念(四)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第二节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一)对本人来说职业设计是事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二)对组织来说,有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和能力的优势与长处,使组织的安排与个人的理想同步(三)有利于组织与本人相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有效地开发潜能,实现目标(四)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第三节事业生涯的管理(一)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二)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第四节事业生涯的选择(一)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二)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与方法(三)对事业生涯选择的调整第五节事业生涯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一)在组织内部,
21、个人事业生涯发展变动的方向(二)个人整个事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1.按生命周期划分;2.按事业先后划分。第六节实施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一)制定事业生涯发展的计划中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中要有灵活性(二)要允许人才自由流动,给人以择业的权利(三)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给人提供平等就业就职机会(四)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工作,做好双向选择(五)夫妻之间双事业生涯的配合三、考核知识点(一)事业生涯、事业生涯设计、事业生涯开发的概念(二)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三)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四)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与内容(五)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六)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与方法(
22、七)事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八)实施事业生涯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四、考核要求(一)事业生涯1.识记:事业生涯、事业生涯设计与事业生涯开发的概念。2.领会: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二)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1.领会: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2.应用:联系我国实际分析当前开展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与作用。(三)事业生涯的管理1.识记: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2.领会:(1)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2)组织对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四)事业生涯的选择1.识记: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2.领会:事业生涯选择的调整。3.应用:应用霍兰德的个性类型与职业特点相配合表,了解本人是属于什么个
23、性类型,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五)事业生涯发展阶段1.识记:(1)个人在组织内部生涯变动的类型;(2)按个人生命周期,事业生涯发展分哪些阶段;(3)按事业先后,事业生涯划分哪些阶段。2.领会:人们在事业生涯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所关心的事情和应开发的潜能的差异。(六)领会与应用实施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群体的定义和类型、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规范与角色、群体凝聚力四个主要问题。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合理地分析、解释、引导和控制群体行为,以提高群体行为的有效性。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一
24、)群体与群体行为群体概念的含义。群体行为的基本模式。(二)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个体加入群体最主要的原因: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三)群体发展的阶段五阶段模型。间断一平衡模型。(四)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二)群体成员资源个人能力。性格特点。(三)群体结构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四)群体任务简单任务与复杂任务。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一)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规范。
25、正式的群体规范与非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群体规范的功能。(二)群体规范的形成1.群体规范形成的四种主要方式:群体成员所做的说明;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私人交谊;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2.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能促进群体生存;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减少群体成员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三)角色建立与适应角色的概念。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心理契约。角色冲突。第四节群体凝聚力(一)凝聚力的来源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人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范;(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
26、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二)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高凝聚力群体对生产率的影响。低凝聚力群体对生产率的影响。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三)凝聚力的评价问卷调查法。数量分析法。三、考核知识点(一)群体的性质与特征(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三)群体规范与角色(四)群体凝聚力四、考核要求(一)群体的性质与特征1.识记:(1)群体的含义(包括对群体的五点解释);(2)群体行为的基本模式;(3)群体的类型。2.领会:(1)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2)明确用来解释群体行为因素;(3)描述群体发展的两种模型。3.应用:(1)区别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比较、评述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27、和间断一平衡模型。(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1.识记:(1)群体外部环境条件所包括的八个方面;(2)群体成员资源的两个方面;(3)群体结构所包含的三个变量;2.领会:(1)群体外部环境条件的各个方面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群体结构的各个变量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群体任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3.应用:具体分析群体成员资源的两个重要变量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三)群体规范与角色1.识记:(1)群体规范的含义;(2)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3)角色的含义;(4)心理契约。2.领会:(1)群体规范的功能;(2)群体规范的形成;(3)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3.应用:(1)联系实际解释说明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以与角色冲突四个概念。(2)解释如何适应角色的要求以与如何解决角色冲突。(四)群体凝聚力1.识记:凝聚力的含义。2.领会: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3.应用:联系实际分析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对生产率的影响。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主要应了解群体的协同效应,影响群体成员从众行为的因素、群体沟通的过程与类型,理解影响群体有效沟通障碍并学会有效倾听,分析群体决策的利与弊,掌握有关群体决策的技术。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和决策的正确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