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9.08KB ,
资源ID:95211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21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docx

1、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1、概念: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3、近现代的儿童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

2、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2)

3、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3)中国近代:20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智力测验法1932测验杂志。20c60s,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和后天作用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类

4、型(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2)整体研究和专题研究(3)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4)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基本方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已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轶事记录法:有价值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事件取样法:以某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为观察对象,记录经过及前因后果 (2)调查法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儿

5、童进行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控制程度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问卷法:和访谈法类似,将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问卷的形式作答。(3)实验法: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的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按照实验场地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4)测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格塞尔成熟量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格塞尔认为,婴幼儿的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有次序的过程,反映了神经系统的不断成长, 因而可以把每个成熟阶段的行为模式作为智能诊断的依据。主

6、要从四个方面对婴幼儿进行测查: 一为动作,分粗动作和细动作;二为顺应,测查婴幼儿顺应新环境的能力; 三为言语,四为社会应答,指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将婴幼儿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与正常儿童的发展顺序对照,可分别得到在每一方面的成熟早熟以及发育商数。由于发育商数提供了发育速率的指标,因此对临床诊断有相当大的价值。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这个测验的目的是为了把异常儿童和一般儿童区分开来,并对其进行特别的教育。比奈西蒙智力量表虽然编制得比较粗糙,但它以智力的G因子作为测量目标,用年龄作为智力测量单位,这些均意味着为科学的智力测验

7、找到了正确前进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5)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成本低,省时省力。 不足在于不能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2)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

8、,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特点是,通过长期追踪,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练习效应(3)聚合交叉设计(时序设计/动态研究)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4)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是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物

9、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学逻辑两种经验;社会环境是指在于社会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是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2)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婴儿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一些低级图式。这一阶段,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开始使用表象和词来描述外部世界;自我中心;泛灵论;不可逆(transductive learning);不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2)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和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

10、(1215)能以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根据假设进行逻辑运算,接近成人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1)心理发展观(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2)内化说(基础是工具理论);(3)最近发展区3、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依德:人格有三个层次: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其中,本我是占比最大的一个部分,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学前儿童基本需要的源泉。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依次是口唇期(0-1)引导幼儿吸吮乳房和奶瓶,若未满足,以后可能会吃手肛门期(

11、1-3)从憋住大小便然后排泄中获得快感,家长要训练上厕所性器期(3-6)发现性刺激的快感,依恋父母潜伏期(6-11)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自居作用生殖期(12-)性冲动再次出现,若之前发展顺利,会顺利过渡到结婚生子弗洛伊德强调个性形成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缺陷:带有假设性,不能被证实(2)埃里克森: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自主对羞怯(1,5-3),主动对内疚(4-5),勤奋对自卑(6-12),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绝望

12、感。4、信息加工理论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5、生态系统理论 由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儿童的发展是其与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由5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微观系统:儿童成长中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如家庭、社区、幼儿园中间系统: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外层系统: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却对其成长产生着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练

13、习和相互影响:父母工作的性质宏观系统:个体所处的整个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涵盖了前述所有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法律,习俗)时间系统: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及其相应的恒定性。如:一个人随成长和生活结构的变化会形成各种相应的心理特征。四、学前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1、感知觉发展(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包括视听嗅触动平衡。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听嗅味触;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主要有运动觉、

14、平衡觉和机体觉。感觉是个体探索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第一步,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视觉:视觉系统未发展成熟,需要时间,但有些功能发展较快:视觉集中、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视觉集中: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视敏度:人分辨细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俗称视力。6个月大的婴儿即可达到成人的视力水平。 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听觉:听觉的发生:6个月的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儿童一出生听觉系统就已经起作用,对不同声音有不同反应。听觉的发展:视听协调、语音感知(母亲)、音乐感知触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刺激大脑发育的良好手段。是幼儿探索世界和认识自身的

15、最重要的手段。喜欢啃自己的手脚,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物体的存在。良好的抚触能促进婴儿的情感发展。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婴儿对物体的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探索的。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幼儿真正触觉的开始,标志是伸手能够到东西。感觉规律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感觉的补偿作用。(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知觉不同。形状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形状的感知能力。幼儿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3岁)椭圆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4-5)。 配对

16、指认命名空间知觉:反映物体之间的关系的知觉,包括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人判断不同事物之间距离的能力,6 月大有。方位知觉是人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的反映,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方面。一般来说,3 岁能辨别上下,4 岁能辨别前后,5 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 岁后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 7-8 岁时间知觉迅速发展;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

17、势。 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属性、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恒常性有大小、形状(1岁)、颜色恒常性等。 2、记忆发展特点:记忆保持时间延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

18、记开始发展;情景识记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自传式记忆:充满个人意义而长期存续的过去事件的再现。至少两方面的发展使其成为可能,一,儿童有清晰的自我形象,二,儿童能将其经验整合为有意义、有时间顺序的生活故事。在一岁半左右,婴儿就可以在成人的影响下谈论自己过去形成的自传记忆。 成人可通过详述方式促进儿童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言语和思维发展,他们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特殊场景的描述更加详细,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加入了更多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的自传记忆更加清晰、详细。 3、思维和问题解决(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联系。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

19、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2)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直觉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和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3岁前的儿童主要是这种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离不开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依赖事物的形象和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幼儿期儿童主要是这种思维。2.5-3 岁是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性和自我中心性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6、7 岁以后,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具体表现为:可逆性思维;去自我中心化; (3)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

20、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过程有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弗拉维尔认为,儿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除了常用的一些资源和技能外,主要还涉及四个方面的资源和技能,分别是专业知识、元认知、游戏感和社会支持。 4、元认知元认知是反映和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即“对认知的认知”,它与问题解决相互促进。元认知知识:认知能力,策略知识;认知自我调节。五、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 (一)语言既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言语是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符号的心理活动过程。(二)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形成1、婴儿言语的

21、产生:(1)发音的准备:简单发音阶段(03月)本能行为,没有符号意义,聋哑也可。连续重复同一音节阶段(4-8 月)。如 ha-ha,ma-ma 等。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月)。(2)理解语言的准备:语音知觉。出生 10 天的新生儿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语词理解。8、9 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做出相应的反应。2、婴儿言语的形成(1-3 岁)。(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阶段(1-1.5 岁)。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说出词有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的特点。双词句阶段(1.5-2 岁)。开始说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不连续,结构不完整,故也称

22、电报句言语。(2)完整句阶段(2 岁以后)2-3 岁是口语发展关键期。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词汇量迅速增加。(三)幼儿言语的发展:1、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4岁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韵母正确率高于声母;受环境影响。(2)词汇的发展:词汇数量增多(3岁1100,2300,3500);词类范围扩大(实词虚词;具体名次抽象名词);语义理解逐渐深化。(3)语法的发展: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4)言语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表面性;片面性;情绪性;极端性(5)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23、: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情境性言语(说话者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其意思内容,还要借助手势表情)过渡到连贯性言语。2、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早期阅读是指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读物的活动。(四)How 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1、保护好语言器官:发音器官的保护;听觉系统的保护了;脑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成人言语范例;丰富生活内容;交流3、成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语言活动;随时随地的指导(五)语言获得的理论:学习论、先天论和交互作用论 1、行为论:语言像其他行为一样,需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认为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

24、单模仿,否定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先天因素的影响。(斯金纳) 2、先天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语言学习装置,儿童在掌握足够词汇后,就能将词汇组成语法连贯的新话语,并理解句子的意义。(乔姆斯基) 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皮亚杰)六、学前儿童智力发展 1、智力:概念和理论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1983

25、)加德纳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个范畴:逻辑 语言 空间 音乐 肢体运作 内省 人际 自然探索 生存智慧(二)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人生的成功,主要不是靠智商,而是取决于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1.分析性智力是一种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2.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3.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它指的是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在学业上的分析性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26、下降的同时,实践性智力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三)斯滕伯格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成分性智力是指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所依赖的心理过程。经验智力是人们在极端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新异的或常规的问题。情境智力反映是在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上。它包括对新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四)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

27、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4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465120种基本能力构成。 (五)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1904年 人的一般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六)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晶体智力:通过掌

28、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2、智力测试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制定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传入我国,1982年由北京吴天敏先生修订,共51题,主要适合测量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智力。1936年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我国采用的是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由我国湖南医科大龚耀先等人修订,制定了中国常模。我们可以测查6-16岁的儿童和16岁以上的成人。 3、智力发展:幼儿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发展,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和抽象化。不同的智力因素有

29、各自迅速发展的年龄段。布鲁姆发现,儿童的智力从出生到4岁发展最快,发展了50%,8岁获得了80%的智力,说明,出生后的头四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因此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4、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教育 七、学前儿童情绪发展 1、学前儿童早期情感的发展:哭、笑、恐惧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联系的,随着年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发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2、学前儿童依恋及其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30、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它是儿童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根据鲍尔比、艾斯沃斯等人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 -3 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个月 -2 岁),特别关注母亲,分离焦虑和怯生都是标志(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 岁以后)。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反抗型、后来又增加混乱型依恋(1)安全型依恋:明显地依恋于其母亲,当有母亲在场时

31、,会感到足够安全,能在陌生情境中进行探索和操作。(2)回避型依恋:避免与母亲的相互作用,对母亲不予理睬。这些婴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是不敏感的,很少与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对孩子漠视。(3)矛盾型依恋:不论母亲在不在身边,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不安。他们有时靠近母亲,有时拒绝母亲,母亲要离开,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在一起时,又不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母亲在与孩子作用时是不敏感的、笨拙的,情感活动水平较低,但其拒绝程度没有上面那种强。(4)混乱型依恋:没有固定模式,害怕抚养者,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与抑郁的母亲或者虐待有关。 依恋的影响:对儿童认知的影响(安全型依恋者在2岁时产生更多的探索行为);对儿童情感和同伴关系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自尊、同情和积极性情感较高,消极性情感较低。能以积极情感来发动、响应、维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建立策略: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 影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