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9.16KB ,
资源ID:95196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196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docx

1、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 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A.确立封建制度

2、:商鞅变法;B.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 帝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A.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B.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C.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3、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4、改革的原因(背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

3、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5、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2)成功的改革: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

4、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外:阿里改革、苏联改革。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6、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

5、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7、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8、改革

6、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一、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1、梭伦改革背景:(1)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

7、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2)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3)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2、梭伦改革的内容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作用: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即保护了平民的土地所有权,恢复了平民的人身自由,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作用:保障了平民的生活,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总之,解负令和发展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既保护贵族利益,又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贵族,为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为雅

8、典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本条措施对工商业奴隶主最有利)。公民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3、梭伦改革的影响: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局限: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4、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中庸性(折中性):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革命

9、性: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民主性:改革开创了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全面性:实行废除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5、梭伦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统治;直接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6、梭伦改革的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改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时期的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分封制瓦解

10、,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各国力图在争霸中占有优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落后。【可能性】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魏国、楚国等国的变法为其提供了经验;秦国秦孝公继位,支持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必然性)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3、商鞅个人条件:商鞅来秦,并阐述法家富国强兵、变革政治的主张,体现了改革的精神。二、改革的内容1、军事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度;严肃军纪,建立什伍组织。【作用】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增加士兵勇气,提高

11、军队战斗力;保证兵源。2、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作用】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对 “重农抑商”的认识:积极: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3、政治方面: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作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4、思想方面: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5、习俗方面: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制,增加税收,客观上改变秦地的民风。三、商鞅

12、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2、结果:(1)积极作用:A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C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变法的历史局限: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B改革不完全彻底(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C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D重农抑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A.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根本原因)B. 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C. 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和铁血手

13、腕,坚定的变法精神。D.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2)实行最彻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以农业、军事、法治为核心【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

14、怕失败、甚至不怕牺牲的大无谓精神;要求改革者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4)即使今天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异:目的: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内容: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严格控制特点: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道路 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

15、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同: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使得社会趋于稳定结果:促进经济发展,使得国力大增;使得国家或者城邦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甚至可以进行兼并或者称霸相对而言,改革总比革命温和,伤及到的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对较少,也避免了流血冲突,避免了社会动荡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由此看,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4、冯太后改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

16、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 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 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17、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中后期:孝文帝主持,特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内容: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

18、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三、改革的影响1、性质: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影响:(1)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3)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成功的基本原因: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改革策略正确,整顿吏治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改革措施

19、配套、全面;改革立足实际,切实可行;孝文帝无畏的改革精神。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关于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

20、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在:1、“冗官”“冗兵”“冗费”出现,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主观条件: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做宰相;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理财(富国):(1)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 三分)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21、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2)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3)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4)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5)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6)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2、军事(强兵):(1)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

22、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2)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3)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4)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1)改革科举制度;(2)整顿太学;(3)惟才用人(选官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三、失败及原因1、失败:1085年的“元祐更化”2、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主要原因)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推行新法操之过急。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四、变法的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

23、质的改革2、进步:富国之法在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有一定成效;强兵之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原有军事编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取士之法促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于确立择优录用的原则有积极意义。3、局限: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

24、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第9课 欧洲的宗教改革一、背景(一) 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

25、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二)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1、经济根源: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2、政治因素:教会贪婪腐化,教士淫逸奢侈。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4、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5、导火线(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二、改革目的与性质1、目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

26、教会”。2、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三、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1、揭开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10月31日2、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1)“因信称义”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2)圣经至上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3)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4)简化宗教仪式,主张神甫可以娶妻。3、影响:形成新教路德宗,影响德国、北欧等国四、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A圣经至上;B信仰得救,即先定论(彻底否定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27、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过节俭生活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2、影响: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法、英等国五、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一)英国国教: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背景: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1)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2、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1)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英王是英格兰国教会的最高首领。(2)保留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3)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

28、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二)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三)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六、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1、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七、宗教宽容宗教改革中,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之间发生了

29、长时间的争论、迫害核战争;各国君主、各教派领袖对这些冲突加以利用又加剧了宗教冲突。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宗教宽容。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斯格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的原则。(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南特敕令,天主教为法国国教,但国民有信仰新教的自由。(第一次赋予信仰自由的权利)但是,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概况1、原因(1)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3)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

30、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2、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3、改革措施:(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废除旧的等级法庭。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3)地方自治改革: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二、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局限性:(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2)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 统治。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标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