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9.57KB ,
资源ID:95138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138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信任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信任问题.docx

1、信任问题信任问题文章提要信任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当事人的信任,一部分是对维持信任机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维持机制是信任的“保障体系”,它们的监督作用使信任呈现近似完全,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确保经济交易的秩序不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往的两种主要社会机制人际关系约束和组织约束的效力正在下降,作者建议确立制度约束作为维持信任的社会机制,它的核心是将各类经济行动者放置在相互监督的关系中。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曾讨论经济交易中的欺骗现象,他们给出的一个实例是:一家公司用广告招揽组装客户,声称自己提供元器

2、件,并负责回收组装合格产品。但事实上,由于元器件不合格,用它根本组装不出所谓合格产品。于是,组装客户上当受骗。对有经验的交易人来说,这个骗局不难识破。比如,既然广告声称组装成本很低,有利可图,为什么这家公司不在本地组织工人组装?这样不仅节省了广告、发货和时间费用,组装成本也降低不少,利润回报不是更高吗?又,为什么这家公司不能提供元器件合格证书?为什么它不能出具任何过往信誉证明资料?显然,这些问题没有清楚之前就签约成交,是组装客户的教训。但研究者注意的是对问题的解释:为什么欺骗是这样的容易“成功”?用研究的术语说,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客户对公司此轻易地给予信任?前提本文的讨论立场是社会学的。信任

3、问题被社会学者关注的角度,在于它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是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彼此寄予的期望期望另一方履行其信用义务和责任”;信任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因而,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信任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的最简单形式也必须发生在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之间。信任是相互的,因而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人们依据是否存在信任关系作出如何往来的决定,信任影响着人们的行动选择。但信任不是社会关系的全部,信任不是完全充分的,它需要条件。这些条件不是由当事人本身、而是由一系列社会机制所建立。社会机制作为维持信任的强制性手段存在,它们替代和补充了信任

4、的不充分:确保失信行为出现时,给予受损者追究和补偿的机会。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趋使人们作出维持信任的行动选择。守信得利,失信受损,由此保证互动的秩序。将信任理解为不充分的它必须与某种社会机制“联合”起来实施,是本文的预设前提。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或者说,某种程度的信任水平有它的“保障体系”。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这种关系。假定一个人出门需要使用专门车辆,那么他面临三种可能的情况:乘熟人的车;乘某单位的车;乘出租车。这三种情况的信任水平不同,原因是它们分别处于三种信任维持机制中。第一种,维持机制是过往的交情关系,信任程度最高;第二种,维持机制是组织的存在,宰

5、客司机会受到单位处理,信任程度次之;第三种,维持机制是监督制度的存在,乘客可以自己看里程表,也可以记下车牌号和电话号去投诉。当然投诉可能无结果,这意味着监督制度未能运转。这一风险使得第三种情况下的信任程度较低。很显然,当人们给予信任时,其中包含了对维持机制有效性的信任成分。从一前提出发,我们的问题就转换成:当信任维持机制发生变化时,过去形成的信任期望是否仍然能够保持?人际约束在彼此熟悉的社会关系中,人际约束是主要的维持信任机制。这种环境下的高信任程度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了解交易伙伴,有过欺骗记录的人当然不会被交易者选中;重复交易的概率很高,欺骗只能提高未来的交易成本,故属不明智之举,这一点抑制

6、了欺骗行为的“收益”;交往的非单一性,大量的社会关系进入交易事实中。例如:现在甲和乙做买卖,下次乙找甲的朋友借钱,再下次甲让乙的亲戚看病,如此多方面的交换和依赖,使得双方都握有互利或互害的手段。能够在必要时惩罚对方,这就构成了相互间的有效约束。这些因素的作用,事实上把当事人置于一个互相监督的关系中,如果有人违反了公认的常规它们可能是法律、习俗、道德等等一般很难逃避惩罚。逃避惩罚的困难,在于人们活动空间的静止与交益选择的有限。人不流动,关系也不流动,其中重复性交易占主流,甲如果坑了乙,下次求乙必遭惩罚,而甲或许没有其它的选择。所以,甲必须小心谨慎,才能保持未来交易的持续。这种谨慎,促使行动者小心

7、避免惩罚,它能够防止欺骗计划的制定。很明显,这样的监督关系起到维持交易秩序的作用。因此,紧密的社会交往网络是信任的有效保护机制。通过信息的频繁传递、交易的重复性和非单一性,使欺骗者在未来的交往中面对困难,由此约束了欺骗的选择。在这种约束下,疑心得不到充分发展,人们不需要使用不信任来保护自己。于是,较高的信任程度得以存在。组织约束如果交易范围扩大到紧密的社会关系之外,另一种机制开始被使用,这就是单位管理。这意味着社会行动者被组织起来,个人进入了一个组织管束体系单位,单位监督着它的成员。这样,不再是当事人,而是单位惩罚欺骗者。由于监督的实施由组织承担,约束效力就取决于两个因素:该单位的角色、及其成

8、员对单位的依赖程度。单位的角色在此主要指,它是否承担为社会整体维持秩序的责任。如果它被指派或自认有这种责任,就会惩罚那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人员。如果单位只对自己利益负责,就不会为损害社会秩序的人付监督成本。中国的单位往往是更大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它们多数除了自己的目标之外,还有社会管理的义务。只要有投诉,通常单位就会处理。这些单位事实上行使着教育、管理和控制职能。这一角色确定了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地位。它对成员的个人行为负有全面管制的权力。因此,交易中只要确认了对方所在的单位,就不必疑心没有“管”他的地方。个人对单位的依赖程度,是指个人在本单位资源之外的选择程度。如果与个人生存悠关的需要主要来自单位分配

9、,同时缺少其他的谋取渠道,单位对他的约束就相当有效。单位可以用减少满足其需要的分配作为制裁手段,让损害秩序的人,约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确定单位的一种形式是出具单位介绍信,这相当于一个取得信任的证明资料。有了这个证明作保障,当事人不必过多担心,因为必要时他可以经过组织查到欺骗者,并“委托”他的单位处理欺骗者。讨论我们看到,信任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当事人的信任,一部分是对维持信任机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社会约束机制的有效运作,补充了信任的不完全部分,它们的监督作用,使信任呈现近似完全。这说明,近似完全的信任有存在的条件。无论交易人是否意识到,他必须在某种约束关

10、系的保护下才能施予信任。没有这种保障,他就须自己保护自己不那么轻易给予信任。不这样做,他就要承担风险。这个结论可以引申出两个要点:第一,付出信任是有风险的,社会约束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第二,一种社会约束机制构造着一种信任程度,约束机制的效用同信任程度成正比。由于每一种信任都包含了对约束机制本身的信任成分,故信任水平的变化,事实上反映出信任维持机制的变化人们对它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如果社会约束机制不能给经济交易提供保护,欺骗横行,交易就无法有秩序地进行。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广泛的社会变动,我们正面临着原有社会约束减弱的事实。经济活动正在超出原有的空间,向更广泛的地域扩展。这种扩展使社会从静

11、止过渡到流动,交换方式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交易范围日益越出人际和单位组织所及的领域。这一变迁为交易行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交易人对原有关系的依赖性降低。原来的约束渐渐失去了从前的控制能力,以它为基础建立的监督关系自然瓦解。这意味着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组织的关系正在离开原来的秩序轨道,原有的信任维持机制的作用正在变化。正如前面所言,社会监督机制能够影响欺骗行为的成本,它的效用削弱,意味着欺骗的成本降低,这是“诱发”欺骗现象增加的制度性原因。如果经济交易者对这样一个变化的事实未充分知觉,仍然如从前那些社会机制有效工作的时候一样给予信任,必有较高的受骗概率。制度约束无论是哪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它的核

12、心是把交易者安排在监督关系当中。那么,面对变化的社会,下一个问题显然是:如何再建监督关系、“迫使”信任维持在秩序需要的水平?人际和组织约束不能在变化了的社会条件中继续保持原有的效力,原因在于它们的监督边界是有限的。人际约束的范围止于生活共同体,组织约束只能到达行政单位所辖领域。超出这些范围,监督关系就不存在。这是一种较简单分工和组织状态下的约束机制,难以保护更大市场规模的、流动的、复杂的经济交换。如果不建立新的约束机制,欺骗活动就会损害经济交易的达成,其结果是妨碍发展并造成浪费。新的约束机制必须尽量克服上述限制,既能够促进交易量,又能够制约欺骗行动的发展,它必须能够规范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广

13、泛、流动的市场中把他们安排在互相监督的位置上。它还必须握有实施惩罚的手段,必须是“规则”与“实施”的集合体。这就是制度约束,它的核心是将各类交易者安排在一种相互监督的关系中。那么,哪些安排有利于监督关系成立呢?首先是提高合约水平,使交易合约尽可能的完全。合约规定了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未尽义务者必须补偿对方损失。权利和义务规定得越具体,对自己的保护就越完备。以前面的例子说明,如果客户要求合约规定:“不合格配件的损失由提供方承担”,就监督了对方的欺骗企图。合约漏洞越多,越无助于约束对方。利用合约保护正当交换而不是“保护”欺骗行为,是制度约束的第一步。其次,当违反约定的情况出现,信息应当能畅通传递到

14、第三方机构。这些机构由于掌握着合约双方的财产储存、票据往来、经营记录及资格审批权等,能够为纠纷提供可靠的证明文件。必要时,它们可以作为仲裁的依据,来保护当事人利益。第三,仲裁机构的权威地位和独立性应当确定,以保证它的工作不受影响。仲裁结果又须具备有效的实施渠道-比如事先财产抵押是一种后备补偿安排。总之,没有实施,仲裁就不能实现,监督也就失去了效力。第四,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制度安排刺激各种中介组织参与经济活动,充当约束方角色。介入经济活动的组织越多,它们参与管理的财产形式越多样,监督渠道就越完全。事实上,这些组织的作用是第三方监督机构,大量类似机构进入经济活动,有

15、利于确立民间的互相约束,也有利于监督机制朝向公平、理性、高效和权威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是高度组织化的经济,制度约束就是利用各种安排,把经济活动置于一个新的相互依赖的结构中。建立这种结构是经济活动秩序化的条件,它需要我们真实了解经济活动的现实并提供有建设性的知识,需要具有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界限,需要有平等效力的权利实施和监督体系,还需要有仲裁机构的公正有效和绝对的权威地位。做到这些,又需要政府与各类经济组织的充分合作。部分参考文献诺斯,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汪丁丁,“金融热种种”,读书,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5月号;科尔曼着,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B.巴伯,牟斌、李红、范瑞平译,信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