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一)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位于邕江之畔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民族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2009年5月1日对公众免费开放。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博物馆建筑面积3.3万,现有藏品3.5万件(套),包括古代铜鼓、民族服饰、织锦刺绣、生产生活用具、民间工艺、民居建筑等。常设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壮族文化展多彩中华中华民族文化展缤纷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览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6个固定陈列展览。 今天我们游览的重点是铜鼓文化展厅了,这里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铜鼓陈列目前馆内共存有
2、310面。其中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直径达165厘米。被誉为世界的铜鼓之王。就是这面“云雷纹大铜鼓”,体型高大,鼓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晕圈内布满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属于一级文物藏品,相传是西汉年间制造。而河池市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2003年为配合文化部“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程”的实施进行的普查中,共登记到铜鼓1458面,其中河池民间收藏1388面,河池各县、市、区文物博物馆等单位收藏30面(其中传世铜鼓27面,出土铜鼓3面)。东兰县共登记有收藏504面,是名
3、符其实的“铜鼓之乡”,南丹县也有504面。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青铜器,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基本形态是: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饰花纹,两旁附耳。历史上,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陈列等场合。壮瑶铜鼓习俗是壮、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壮、瑶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壮族铜鼓习俗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至今铜鼓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中已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某些遗迹和历史的回忆,但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各壮村瑶寨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中,如蚂拐节、祝著节、铜鼓舞、猴
4、鼓舞等,仍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红水河流域使用铜鼓的壮、瑶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以及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独特创造力,为绵延千古的铜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成为一种壮、瑶族活着的文化遗存。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只有游览,请拍照时关闭闪光灯。穿越空间,时间的限制,来一场异域文化之旅。铜鼓作为乐器,和舞蹈是难以分开的,自有铜鼓时就有了铜鼓舞。乐舞是古时人们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壮族先民每逢祭祀仪式,就跳铜鼓舞。在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上,就绘有壮族先民跳铜鼓舞敬神的祭祀场面。铜鼓传说雷鼓的传说中说,壮家人每逢双亲过世时就跳铜鼓舞。这是壮族在丧葬时敲
5、铜鼓跳铜鼓舞以祭死者灵魂习俗的反映。如今铜鼓舞仍然流行于壮族民间,只是它的祭祀功能已经衰退,更多的是娱乐性。铜鼓在古时还是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只有部落首领或村寨的头人才拥有铜鼓。隋书地理志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9888“都老”是壮语“老者”的意思,意译为“头人”。壮族铜鼓传说铜鼓老祖包登10278-280中说把壮族的重甲人把铜鼓尊奉为保护神,把包登尊奉为波掌世界上的大能人。每个重甲人的村子里,都有一名包登,专为人们求神问卜,消灾免难、驱邪捉鬼。凡是做包登的人家里,都供有一面无底的铜鼓。反映了古时只有部落首领或头人才拥有铜鼓的历史事实。铜鼓传说反映了壮族民间使用铜鼓的一些习俗,这些
6、习俗有的至今保存,有的已经消失,说明铜鼓在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功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变化的。广西民族博物馆(二)景区基本要点位置: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南侧,南临蜿蜒向东的邕江。创建年代: 2002年底动工建设,于2008年12月竣工,2009年5月1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占地面积:占地130亩。地位:是全国建筑规模与展示面积最大、观众服务设施最为齐备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特点:馆内采用了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陈列相结合、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法,并配以多媒体音像展示和观众参与活动,加上声、光、电的艺术烘托,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以满足全景式文化展示的需要,达到形
7、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增强陈列的观赏效果。拓展点:广西历史文化讲解,北部湾“4+2”旅游联盟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发展)。主要展区 馆内常设三个大型主题展区,即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中国与东盟,另设两个临时展区,常年向观众提供不同主题和内容的临时展览。参考范文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是向人们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而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向海内外公众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是中国与东盟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2年底动工建设,于2008年12月如
8、期竣工,并试行开放,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2009年5月1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继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后建设的第三个自治区级博物馆,是迄今全国建筑规模与展示面积最大、观众服务设施最为齐备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该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南侧,南临蜿蜒向东的邕江,占地130亩,由主体大楼、管理楼、传统民居文化生态展示园组成,是一座以广西12个世居民族繁衍生存、融合发展的社会发展物证、文化艺术遗存、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研究成果的调查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主要任务,兼顾对东盟十国乃至国外相关民族文化的
9、研究展示,并向公众提供观赏、旅游和文化休闲活动以及相关商务等服务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馆内常设大型主题陈列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广西最具特色的民族文物专题陈列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示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风采及东盟各国文化与艺术的专题陈列中国与东盟,特设有两个临时展览区域,常年向观众提供不同主题和内容的临时展览。广西传统民居文化生态展示园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民居及风俗,是室内主题陈列的延伸,也是广西各民族活态传统民族文化的展演地。此外,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全区各地选取了10个民族文化保存良好、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民族村寨,在当地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展示、记录当地的民族文化,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
10、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城乡博物馆之间文化资源的远程共享、研究成果的共同利用、展示平台的延伸及拓展开创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积极探索。广西民族博物馆主要表现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由于展示内容的特殊性,整个展示中采用了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陈列的相结合、静态陈列与动态陈列的相结合的方法,并配以多媒体音像展示和观众参与活动,加上声、光、电的艺术烘托,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以满足全景式文化展示的需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增强陈列的观赏效果。(一)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五彩八桂”以序厅拉开帷幕,集中介绍广西各民
11、族的基本情况,然后按文化板块将整个陈列划分为4个展区:第一展区“家园”(居住和生产生活),第二展区“霓裳羽衣”(服饰文化),第三展区“匠心神韵”(民间工艺),第四展区“和谐乐章”(节庆和礼仪)。序厅序厅综合介绍广西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民族的分布、来源、人口、语言和基本文化特征等。广西秀美的山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了概括性展示。序厅的设计方案源自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幅壮锦的故事,巧妙利用两根柱子和“广西民族分布沙盘”光电模型,与顶棚的美丽织锦结合共同勾勒出广西各族人民勤劳、睿智的画卷。第一展区 家园这个展区是“五彩八桂”的大背景,反映的是
12、,广西各民族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理念,因地制宜,建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家居建筑,创造出适应自然的生计方式以及相应的饮食文化,体现广西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情怀与家园氛围。展区以一组汉代出土的建筑模型文物展示,揭开了广西民族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进而选择“山地生活”、“田园炊烟”、“水上人家”、“圩镇贸易”四个典型切入,铺开全章。山地生活:主要展示山地民族的家居建筑以及聚落形式与居住环境,并结合传统经济生活、社会组织与制度和饮食文化等展示。田园炊烟:以在广西平地、丘陵、河谷地区生活的壮、侗、汉等民族为主要展示对象,重点反映以稻作文化为中心的经济生活、居住与环境、饮食文化等。水上人
13、家:主要展示以渔业为生的京族、沿江沿海的疍民的经济生活。以京族的浅海捕捞、疍民的船居生活、漓江的鸬鹚捕鱼为重点。圩镇贸易:以广西的古村镇,北海、南宁、梧州等地商住两用的骑楼建筑为展示重点,制作大比例模型,通过设置的药铺、布行、米店、杂货店等商铺复原陈列,尽显近现代古镇贸易的繁荣。第二展区 霓裳羽衣这个展区分为四个单元,展示广西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印染、刺绣和织锦艺术,形象地介绍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步入展厅,体现纺织流程的组合展台、人物造型、悬挂的彩布、服装等共同组成一幅优美的纺织生产工艺流程画面。五彩衣裳: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服饰,旨在使观众对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形象
14、特征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服饰艺术。印染风采:主要是展示广西各民族群众如何对织好的布料进行“美的加工”,即是染布、扎染、蜡染等工艺。刺绣传情:主要通过陈列众多的刺绣成品和半成品,展示广西各民族精巧的手工工艺。织锦荟萃:通过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织锦,利用悬挂、夹板、框绷等各种展陈方式,展示出广西是织锦的宝藏之地。第三展区 匠心神韵这个展区主要介绍广西的民族技艺和工艺,包括制陶、岩画、雕刻、绘画、木工、编织、造纸等,充分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展示各民族精湛的工匠技艺和精美的工艺品,揭示民族民间技艺、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陶瓷工艺:表现的是广西陶瓷工艺的发展史,剖
15、面土质展墙的使用突显了年轮,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镶嵌其中进行并列比较,体现广西陶瓷工艺的源远流长。岩画艺术:以左江岩画的代表作花山岩画的大型复原场景为展示重点,通过照片与多媒体技术的配合,再现广西左江岩画的宏伟壮阔,展示花山岩画全景和左江岩画精品系列。雕塑和绘画工艺:重点介绍了三江侗族农民画、桂林三皮画和山水画扇,彰显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夸张想象、斑斓色彩和写意的艺术风格。木作:分为木工建筑和传统家具两个部分。侗族的木工技艺令人惊叹,鼓楼和风雨桥建筑堪称中国建筑中的艺术珍品。编织和造纸工艺:造纸和打铁通过作坊的展陈方式,集中反映各自不同的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特点。毛南族编织花竹帽是展
16、示的重点,龙胜侗族的草扎龙和草扎狮子成为点睛之笔。在整个展区的陈列手法上,以实物分类陈列为主,突出精美的工艺品和精湛的工艺水平,重点亮点部分借助于场景来表现,工艺流程部分的表现采取了微缩模型或录像等方式,使整个展区构成广西民间工艺的百花园。 第四展区 和谐乐章 这个展区主要展示的是广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礼仪文化、信仰文化和歌舞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各民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不懈追求,表现了八桂大地上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主题。该展区在展示手法上多以人物和相应活动环境的场景塑造和多媒体展示为主,从而以动感使丰富及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再现观众眼前。传统节庆 意味隽永:重点展示各
17、民族比较重大的节日:(1)过年(2)花炮节(3)中秋节(4)京族“哈节”(5)由于场地的局限,各民族其他节日均以多媒体展示。人生礼俗 幸福相伴:每个人的一生,要经过出生、成人、结婚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在每个重要的阶段,各族人民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礼仪活动。这部分主要选择各民族生育礼俗、婚恋礼俗、祝寿礼俗三个方面的典型礼俗进行展示介绍。民间信仰 娱神娱人:民间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特色鲜明。这部分重点展示的各族民间信仰主要有壮族布洛陀信仰、瑶族盘王信仰、师公道公文化、毛南族的傩文化、各地庙会等。欢歌盛会 精彩纷呈: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山歌代表人物刘三姐的故事传说以妇孺皆知
18、的三姐山歌智斗秀才场景体现,配以电影刘三姐播放,让观众加深“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后来传” 的美好记忆;黑衣壮民歌、龙州天琴演奏、侗族大歌、平果嘹歌、马山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客家山歌、玉林“八音合奏”、京族独弦琴演奏、壮族马骨胡演奏等各民族音乐艺术,以及壮剧、侗剧、木偶戏等内容,或组成大型场景“歌海”,或储存于多媒体设备,通过场景与音像设备结合展示,将观众带入到各民族的艺术殿堂。在触摸电脑中,观众还可以欣赏到广西各民族优美的音乐及其他音像资料,在各民族欢快的歌声中愉快地完成这部分陈列的参观。(二)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这是铜鼓文化的专题陈列,以“山寨铜鼓声”、“铜鼓之路”、“当代铜鼓艺术
19、”三个部分介绍广西铜鼓文化。内容涉及广西少数民族铜鼓文化习俗、古代铜鼓的发展历程以及铜鼓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等,注重突出广西铜鼓源远流长、史料丰富、种类齐全、造型各异、器形硕大、纹饰繁缛、内涵丰富以及当代少数民族保持的铜鼓文化丰富多彩等特点。在陈列形式上,运用多种展示手法,包括文物、场景、模型、多媒体、图片等展示,突破铜鼓展品单一性的局限,多角度、多层面揭示铜鼓文化内涵,实现学术性与通俗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铜鼓陈列的观赏性,凸显广西“铜鼓之乡”、“铜鼓大本营”的文化艺术风采。山寨铜鼓声:主要展示壮、瑶、苗、彝等民族保存至今的各具特色的铜鼓文化习俗,选用的场景为“白
20、裤瑶打铜鼓”、“壮族蚂拐节”,充分显示铜鼓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展现多姿多彩的风情。铜鼓之路:这部分是对古代铜鼓文化的解读,介绍铜鼓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内容包括铜鼓的起源、各个时代铜鼓艺术造型的特点、铜鼓纹饰的含义、广西古代铜鼓的辉煌成就、古代铜鼓的用途和古代铜鼓的铸造工艺等,展现二千多年铜鼓文化奇观。面径165厘米、重300公斤的世界“铜鼓之王”,陈放于展厅中轴线上,凸显权力重器的显赫地位。诅盟贮贝器的器盖塑像,以巨幅照片和显示屏上的多角度特写镜头,向人们阐释古代铜鼓的用途。当代铜鼓艺术:铜鼓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继承发展、开发利用铜鼓文化艺术,已成为当今广西文化产业的一个品牌项目。
21、本部分侧重介绍广西铜鼓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和利用,内容涉及铜鼓在庆典仪式、舞台艺术、工艺品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显示古老的铜鼓文化伴随着这穿越时空的鼓声依然活力焕发,代代传承。(三)中国与东盟该展厅主要展示中国与东盟友好往来、合作概貌、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盛况,展示中国与东盟各国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平台,共同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做出的贡献。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此结束,谢谢大家!广西民族博物馆(三)广西民族博物馆的BEIXNUENGX(贝侬)壮族文化展,在本次评选活动中获得了评委和嘉宾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最终以综合评
22、分排名第八的好成绩勇夺精品奖。这是全国首个荣获精品奖的民族文化专题陈列,也是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重大突破,展现了全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对宣传广西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五彩八桂”以序厅拉开帷幕,集中介绍广西各民族的基本情况,然后按文化板块将整个陈列划分为4个展区:第一展区“家园”(居住和生产生活),第二展区“霓裳羽衣”(服饰文化),第三展区“匠心神韵”(民间工艺),第四展区“和谐乐章”(节庆和礼仪)。序厅序厅综合介绍广西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各民族的分布、来源、人口、语言和基本文化特征等。广西秀美的山水、丰富多
23、彩的民族文化,广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了概括性展示。序厅的设计方案源自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幅壮锦的故事,巧妙利用两根柱子和“广西民族分布沙盘”光电模型,与顶棚的美丽织锦结合共同勾勒出广西各族人民勤劳、睿智的画卷。第一展区 家园这个展区是“五彩八桂”的大背景,反映的是,广西各民族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理念,因地制宜,建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家居建筑,创造出适应自然的生计方式以及相应的饮食文化,体现广西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情怀与家园氛围。展区以一组汉代出土的建筑模型文物展示,揭开了广西民族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进而选择“山地生活”、“田园炊烟”、“水上人家
24、”、“圩镇贸易”四个典型切入,铺开全章。山地生活:主要展示山地民族的家居建筑以及聚落形式与居住环境,并结合传统经济生活、社会组织与制度和饮食文化等展示。田园炊烟:以在广西平地、丘陵、河谷地区生活的壮、侗、汉等民族为主要展示对象,重点反映以稻作文化为中心的经济生活、居住与环境、饮食文化等。水上人家:主要展示以渔业为生的京族、沿江沿海的疍民的经济生活。以京族的浅海捕捞、疍民的船居生活、漓江的鸬鹚捕鱼为重点。圩镇贸易:以广西的古村镇,北海、南宁、梧州等地商住两用的骑楼建筑为展示重点,制作大比例模型,通过设置的药铺、布行、米店、杂货店等商铺复原陈列,尽显近现代古镇贸易的繁荣。第二展区 霓裳羽衣这个展区
25、分为四个单元,展示广西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印染、刺绣和织锦艺术,形象地介绍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步入展厅,体现纺织流程的组合展台、人物造型、悬挂的彩布、服装等共同组成一幅优美的纺织生产工艺流程画面。五彩衣裳: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服饰,旨在使观众对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形象特征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服饰艺术。印染风采:主要是展示广西各民族群众如何对织好的布料进行“美的加工”,即是染布、扎染、蜡染等工艺。刺绣传情:主要通过陈列众多的刺绣成品和半成品,展示广西各民族精巧的手工工艺。织锦荟萃:通过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织锦,利用悬挂、夹板、框绷等各种展陈方式,展示
26、出广西是织锦的宝藏之地。第三展区 匠心神韵这个展区主要介绍广西的民族技艺和工艺,包括制陶、岩画、雕刻、绘画、木工、编织、造纸等,充分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展示各民族精湛的工匠技艺和精美的工艺品,揭示民族民间技艺、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陶瓷工艺:表现的是广西陶瓷工艺的发展史,剖面土质展墙的使用突显了年轮,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镶嵌其中进行并列比较,体现广西陶瓷工艺的源远流长。岩画艺术:以左江岩画的代表作花山岩画的大型复原场景为展示重点,通过照片与多媒体技术的配合,再现广西左江岩画的宏伟壮阔,展示花山岩画全景和左江岩画精品系列。雕塑和绘画工艺:重点介绍了三江侗族农民画、桂林三皮
27、画和山水画扇,彰显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夸张想象、斑斓色彩和写意的艺术风格。木作:分为木工建筑和传统家具两个部分。侗族的木工技艺令人惊叹,鼓楼和风雨桥建筑堪称中国建筑中的艺术珍品。编织和造纸工艺:造纸和打铁通过作坊的展陈方式,集中反映各自不同的生产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特点。毛南族编织花竹帽是展示的重点,龙胜侗族的草扎龙和草扎狮子成为点睛之笔。在整个展区的陈列手法上,以实物分类陈列为主,突出精美的工艺品和精湛的工艺水平,重点亮点部分借助于场景来表现,工艺流程部分的表现采取了微缩模型或录像等方式,使整个展区构成广西民间工艺的百花园。 第四展区 和谐乐章 这个展区主要展示的是广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
28、文化、礼仪文化、信仰文化和歌舞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各民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不懈追求,表现了八桂大地上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主题。该展区在展示手法上多以人物和相应活动环境的场景塑造和多媒体展示为主,从而以动感使丰富及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再现观众眼前。传统节庆 意味隽永:重点展示各民族比较重大的节日:(1)过年(2)花炮节(3)中秋节(4)京族“哈节”(5)由于场地的局限,各民族其他节日均以多媒体展示。人生礼俗 幸福相伴:每个人的一生,要经过出生、成人、结婚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在每个重要的阶段,各族人民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礼仪活动。这部分主要选择各民族生育礼俗、婚恋礼俗、祝寿礼俗三个方
29、面的典型礼俗进行展示介绍。民间信仰 娱神娱人:民间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特色鲜明。这部分重点展示的各族民间信仰主要有壮族布洛陀信仰、瑶族盘王信仰、师公道公文化、毛南族的傩文化、各地庙会等。欢歌盛会 精彩纷呈: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山歌代表人物刘三姐的故事传说以妇孺皆知的三姐山歌智斗秀才场景体现,配以电影刘三姐播放,让观众加深“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后来传” 的美好记忆;黑衣壮民歌、龙州天琴演奏、侗族大歌、平果嘹歌、马山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客家山歌、玉林“八音合奏”、京族独弦琴演奏、壮族马骨胡演奏等各民族音乐艺术,以及壮剧、侗剧、木偶戏等内容,或组成大型场景“歌海
30、”,或储存于多媒体设备,通过场景与音像设备结合展示,将观众带入到各民族的艺术殿堂。在触摸电脑中,观众还可以欣赏到广西各民族优美的音乐及其他音像资料,在各民族欢快的歌声中愉快地完成这部分陈列的参观。参考材料:思路:广西民族博物馆可以由两个方向切入:其一,以广西特有的铜鼓文化作为重点,有世界最大的铜鼓作为支撑。讲解面相对小,难度低。以铜鼓文化辐射广西文明;其二,广西是以壮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着12个民族,通过一个展览馆介绍少数民族的特设和文化。讲解面较广,难度较高。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网站:铜鼓文化链接:http:/www.amgx.org/news-3452.html品 名:云雷纹
31、大铜鼓时 代:西汉尺寸(厘米):面径165 高67.5 足残径143.5重量(克):299000颜 色:铜绿质 地:铜鉴定机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文物藏品级别:一级鉴定意见:目前发现最大的铜鼓。文物(实物)简述:鼓面伸出鼓颈外,大于鼓胸,面沿下折,鼓胸微凸,最大径偏下,略显斜直,鼓腰呈反弧形。环耳两对,合范线2道。鼓足缺。鼓面太阳纹8芒,三弦分晕,共4晕,晕间饰云雷纹;鼓身三弦分晕,纹饰雷纹等,纹饰模糊。属北流型鼓。壮族文化链接:http:/www.amgx.org:801/ZhuangZuTing_20160530/DigitalMus/DCTView.html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32、精品奖的博物馆颁奖。广西民族博物馆的BEIXNUENGX(贝侬)壮族文化展,在本次评选活动中获得了评委和嘉宾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最终以综合评分排名第八的好成绩勇夺精品奖。这是全国首个荣获精品奖的民族文化专题陈列,也是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重大突破,展现了全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对宣传广西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向广西民族博物馆表示热烈的祝贺!2015年7月25日 至2015年9月25日,与广西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那山、那水、那人广西壮族文化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展览汇集了广西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博物馆两馆馆藏壮族文物的精华,在全面展示广西壮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物的排列组合,突出壮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如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生产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