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41.58KB ,
资源ID:950201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020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docx

1、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课时强化练(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汕尾二模)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程”“大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解析:据材料“四民分居管理”和“秦国实行名籍制度”说明国家对基层实行严格控制,故选B项;据

2、材料是国家控制不是自我管理,排除A项;材料“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改变原来村社管理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对基层不是政治领域的等级,排除D项。答案:B2(2019郑州三模)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解析: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

3、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故选D项;淡化天命观而不是逐渐消亡,排除A项;秦始皇创皇帝名号,标榜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目的是淡化天命观,而不是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排除B项;只是淡化神权而不是神权不再与王权结合,排除C项。答案:D3(2019济宁二模)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的机构。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材料表明汉代()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 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解析:题干中“汉代

4、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可知官民可以上书参政且受到朝廷重视,故选D项;君主专制从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朝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简拔是“简直拔选”的略称,不拘一格降人才,多用来赞美明君英主对人才的慧眼识珠,不是通过察举制录取的,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答案:D4(2019汕尾二模)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 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 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解析:据材料“不再

5、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收管了教育权”和“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说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削弱诸侯国,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故选C项。答案:C5(2019新乡三模)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解析:由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说明范蠡主张商品不要滞留与囤积,说明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故选D项;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6(2019肇庆模

6、拟)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和“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指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材料只能说明耕作方式不能说明投入过多的劳动,排除D项。答案:C7(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

7、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工商业环境宽松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农工商协调发展解析:据材料“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结合所学,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采取盐铁专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可知西汉商业发展出现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强化经济控制,故选C项。答案:C8(2019全国卷4月模拟)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

8、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A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B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C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D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解析:“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反映了此地农业发展的情况,故选A项;“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没有意识到土地是财富,没有兼并意识,排除B项;“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有两项信息,灌溉和牛耕,排除C项;“郡界有楚相孙叔敖”不能代表社会共识,排除D项。答案:A9(2019济南二模)据春秋公羊传记载,

9、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解析:由材料中,看到“只有鱼的晚饭”,“惊叹”“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可知,赵盾身为重臣,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勇士不忍杀他,反而自杀的原因,故选C项。答案:C10(2019贵州适应性考试)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

10、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解析:由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王墓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的包容性而非中原文化对南越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越文化对其他各地文化的包容而非南越文化自身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越地区与其他各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A11(2019肇庆模拟)2017年11月,甲骨文顺

11、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A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B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D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解析:甲骨文为商代文字,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甲骨文体现不了历程,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源头,故C项错误;甲骨文是已知较早的成熟文字,不能体现最早,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9淄博模拟)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

12、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解析: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不相关,故A项错误;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客观公正的问题,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

13、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这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

14、、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材料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

15、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及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15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以及中国古代对待科技的传统政策分析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从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我国现在从政策、思想上对待科技的态度上去分析重视的原因。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第一句话说明了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历程

16、,后三句话阐释了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据此分别概括即可。答案:(1)湮没原因: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墨子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的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墨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古代传播方式和技术非常有限。重视原因: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2)意义: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

17、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其他答案逻辑清晰且言之有理亦可)14(2019莱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

18、丰硕,影响深远。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

19、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