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16.55KB ,
资源ID:94992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992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地理复习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地理复习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1、高考地理复习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考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与进程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2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产业转移情况:(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对外开放有利的地理条件(1)良好的区位。(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4工业化与城

2、市化的推进5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1)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题组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1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集聚效应的关系,据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增强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集聚效应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D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集聚效应减弱答案D解析注意观察图像,理解纵坐标的临界点上下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后,城市集聚效应减弱。题组二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2(2013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3、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材料二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

4、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主要体现在_。(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苏南地区_苏中地区_苏北地区_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答案(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4)质量(内涵发展)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

5、;提升宜居水平)(5)解析第(1)题,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由图1可直观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第(2)题,由图2可看出苏南地区城镇化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的特点。第(3)题,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大;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能带动苏北地区发展。第(4)(5)题,结合题干材料及问题,很易作答。考点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问题产生的原因(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2问题与对策问题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

6、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

7、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题组一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D2.C解析第1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

8、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第2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题组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2012江苏地理)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

9、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4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A B C D答案3.D4.B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第3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年时并不占主导,但在

10、目前以第二产业占主导,比重最大。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变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第4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因此应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也只是在优化第一产业结构。5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东莞作为珠江三角洲一个现代制造业名城,现有二万多家外资企业和国内工业企业,拥有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工业产品的强大生产能力。世界上相当多数的工业产品在东莞进行加工。材料二2010年东莞

11、市第二产业产值构成图(亿元)。材料三东莞市1978年城镇化率为16.5%,2007年上升到85.2%,而该年第二、三产业就业劳动者比例达96.2%。(1)说明东莞市第二产业结构构成特点,并分析该构成特点的成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莞快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就东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特点:以电子装配、纺织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少。原因: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租金低;政策扶持;地理位置优越;著名的侨乡;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2)不利影响:城市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加剧;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

12、样性减少;影响水循环,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的运动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等。建议: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与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城市建设,完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加强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建设生态城市等。方法技巧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主要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本题组中的第35题都是采用产业结构示意图来考查问题,这类结构图判读一

13、般也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看坐标、看图例。第3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三大产业比重。第二步,读比重,析变化。图中第一产业比重1990年最大,以后逐渐减少,第二产业次之,但比重逐渐增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以后缓慢增加。其核心是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第三步,抓主导,究规律。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1990年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目前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稳定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很小,说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14、练出高分模拟题组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分析完成12题。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辽宁省34.1%50.6%54.2%63.3%广东省17.6%23.6%55.1%66.2%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在1990年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 B C D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

15、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答案1.D2.D解析第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第2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问题。据此完成34题。3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环境污染严重 B人口出现负增长C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D产业布局不合理4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沿海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可能导致的现象是()重复建设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地区优势可能造成沿海生态环

16、境的破坏A B C D答案3.B4.D解析第3题,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人口增长不存在负增长问题。第4题,沿海地区许多城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必然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也可能对沿海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据此完成56题。5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A B C D6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

17、,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A B C D答案5.D6.A解析第5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的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第6题,广佛同城化会促使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78题。7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B工业化带动城

18、市化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8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A资源短缺 B劳动力短缺C环境质量下降 D农产品供应不足答案7.B8.C解析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8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高考题组(2009福建文综)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910题。9与、走廊相比,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10促进走廊

19、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答案9.B10.C解析第9题,从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故水运便利。第10题,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不能有效地合作互补,易发生不良竞争,单一的重化工业,耗能多,污染严重,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可排除A、B。苏州当地缺乏矿产资源,不适合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加强原有重化工业和港口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2013安徽文综)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

20、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112题。1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12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11.D12.A解析第11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从事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加。第12题,工业带动就业需要发展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工

21、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发展原料导向型的产业。13(2013浙江文综)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解析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与2007年相比,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三

22、产业就业比重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发展。14(2014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材料二图1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2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1.0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820城市化水平(%)6890GDP占全国比重(%)1820(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2)

23、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填写序号)国际金融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文化创意进出口贸易(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2)(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解析第(1)题,解答该题要结合图1、表以及城市等级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分析。第(2)题,长三角城市群首位城市为上海,其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且位于沿海,故适宜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和进出口贸易等。第(3)题,回答该题,一是要结合图2,注意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从速度和水平两个方面入手;二是要注意结合图1、图2中的图例。第(4)题,城市群的建设问题,一是要结合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关知识,二是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群的发展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