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7.63KB ,
资源ID:94888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888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九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九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

1、第九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韶关学院课程教学设计( 4 学时)教学内容: 第九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明确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内容、基本指导方针,从而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教学重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4、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教学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2、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运用教学素材与设备:多媒体或教案,黑板,粉笔教学过

2、程:第九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含义词: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我的理解是,在人类历史上,人类把土地看得异常重要,用耕作土地的词来比作“文化”,可见文化的重要。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是指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实现社会的和谐。我的理解是,在我国历来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认为是很厉害、很有能耐的人,这里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来比作文化,也同样可见文化的重要性。义:

3、但给文化下定义最早还源于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是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至今,已达300多种。随着“文化”概念的进一步演化,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和现实中所创造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成果和精神形态的成果。也就是说,凡是打上人的印记的存在的东西,均为文化。例如,万里长城,还有我们这栋建筑物,都是物质形态的文化;我们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假、丑、恶,真、善、美的价值观,这是精神形态的文化。物质形

4、态的文化是主体客体化;精神形态的文化是客体主体化。精神形态的文化是也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狭义层面的文化。二是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形态方面的成果的总和。例如儒家文化。人们通常所谈论的文化,多是指这个层面。三是从更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说某人“有文化”,就是指他上过学,受过正规教育,识文断字,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等。(提问环节:印刷术、火药、造纸、指南针四大发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四有”公民之一的“有文化”,分别属于以上哪个层面的文化)当然,关于文化的问题,知识很丰富。我对著名学者龙应台

5、对文化的解释很感兴趣。他说:“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任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因为时间所限,我们只能介绍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我们可以再讨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1)含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熔铸、提炼、传承与创新。 (提问环节:提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提问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毛论课本P66) 讲解:第一、“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结合,但并不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

8、统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第四、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就是民主的。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出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28页)教育文化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讲解: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

9、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集中体现为两个文明一起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和建设的经验得出的一个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必须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方面,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文明之间的辨证关系。另一方面,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必须纠正在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关系问题上存在的种种模糊认识。(1)坚决纠正“自发论”的模糊认识

10、。(2)坚决纠正“先后论”的模糊认识。“先后论”较典型的提法是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文明。(3)坚决纠正“牺牲论”的模糊认识。“牺牲论”以发展的客体“物”为中心,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见物不见人,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建设的一时发展,这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 第二,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思想。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人民日报1982年5月4日发表的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中把邓小平

11、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这不仅是学校和共青团的责任,而且要靠所有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从此,做“四有”新人的口号和以此为主题的活动(如1985年“祖国在我们心中,做四有新人”、1991年“学雷锋精神,做四有新人”)在全国各行各业展开。 (人民网资料)第三,提出了教育文化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邓小平早在1983年9月8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就指出:教

12、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虽然是针对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围,实际上是我们整个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经典文化论述熔铸在一起,使它们形成相互界定、彼此支持、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可以说,集中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代领导集体有关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熔铸、提炼、传承与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这表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不管如何特色,性质不容改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

13、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人们的头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内涵。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有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有道德,是指要遵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以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本质特征的,是团结全体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

14、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它是实现理想的本领和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素质中,文化素质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有纪律,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增强法纪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遵守宪法和政策法令,是纪律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纪律是保证,文化是条件。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大家看到,“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前面还有几组限量词,其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之“三个面向”出自邓小平1983年为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自从提出后就已经超越了原来的论述环境和论述对象,不在局限于狭

15、义的教育工作,而涵盖整个文化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的提出,直接说明了我们文化的价值取向:所谓“面向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课题提供文化支援;所谓“面向世界”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注重开放性,要同世界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交流和对话;所谓“面向未来”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间上的前瞻性和超越性。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毛泽东于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其中“民族的”,讲的是中外关系;“科学的”,讲的是古今关系和真伪关系;“大众的

16、”,讲的是主从关系。这是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基本关系。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弘扬和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统一,反对一切殖民文化和“全盘西化”;要继续消除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残余,反对僵化保守和教条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

17、特征:(2)特征:(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吸纳百川的开放性。(4)广泛的群众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并为他们所拥有,无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邓论课本P249) 3、先进文化的含义(提问环节:提问江泽民先进文化观?)江泽民先进文化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迄今为止,学术界专门探讨“先进文化”基本内涵的文献尚不多见。讲解:对先进文化的理解: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必须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

18、。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既能为时代的社会发展提高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焕发该文化群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同时又能超越具体的时代环境,而具有人类普遍和持久的价值。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据在于: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可见,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也就是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含义。(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在人

19、类发展史上,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在社会的有机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重要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影响。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科学地预言: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文明时代的更高阶段,它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它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20、作为共产主义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既是生产力的大解放,也是人的大解放,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克服旧社会的残余和痕迹,必将创造出新型的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的社会主义文明,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繁荣昌盛,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大放异彩,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社会主义应该使人们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并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全面发展。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

21、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高度概括,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是:在经济方面,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协调发展。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民主建设,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通过精神

22、文明建设,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如果只求某一方面的单项突进,而忽视其他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不健全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长期滞后、经济长期停滞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文化贫穷、愚昧落后、精神空虚、思想腐朽、道德沦丧、生活堕落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080页)只有

23、从物质文明、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统一去把握社会主义,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也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集中体现为两个文明一起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产物,文明程度的高低标志着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形态下社会进步的程度,它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方面客观存在

24、的现状。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长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反映着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状况。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和建设的经验得出的一个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必须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问

25、题。一方面,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文明之间的辨证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种历史形态中,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必须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内在联系的,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互为目的、互为条件。如果物质文明不够充分,精神文明就难以充分发展;如

26、果精神文明薄弱,或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不相协调,也会影响甚至破坏物质文明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需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其互相促进,协调发展。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三大形成的基本路线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党的十六大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文化提供重要的精神

27、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而且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需求。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它有两种不能相互代替的基本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正如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精神生活而没有物质生活一样。人,既是物质人,更是精神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既是经济人,更是道德人。可以说,正是这一点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精神生活,对于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是对真、善、美的创造、追求和享受,没有文化生活的人,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的:物质生活的范围

28、扩大,文化生活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物质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相应,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广大人民不仅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而且要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近十几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比过去丰富得多了,但是同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也必须加强文化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构成。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力、政

29、治力、军事力、外交力和文化力。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理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大鼓舞和凝聚作用。“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舆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导

30、向作用。“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法纪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范,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一个重要判

31、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话语背景:事实背景: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靠法治才能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法治经济”,而且也是“德治经济”。我们经济活动中掺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32、,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不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且还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诚信道德体系。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只强调依法治国,而忽视以德治国;也不能只强调以德治国,而忽视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治与德治并重。理论背景:(1)在内容层面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相互吸收。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是贯穿人类法制史的主线之一。(2)在功能层面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道德的特点是强调教育和自律,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与法律在调整范围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转化。(3)在实施路径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相互支撑。道德的实施重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法律的实施则重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但两者殊途同归,目标都是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赖于道德素质高的立法者和执法者。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