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皂化反应的教案模板高中皂化反应的教案模板 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一起看看高中皂化反应的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皂化反应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2、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
3、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4、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 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 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 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 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
5、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 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
6、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 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
7、肪。 油 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 #高中皂化反应的教案2#
8、 【设计理念】 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awrenceStenhouse)提出“教师即课程研究者(teachersascurriculumresearchers)”。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本着“教师参与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理念,力图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有机融合的化学学习内容,实现化学课堂“知能情”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基于此,本课题的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即焓变与熵变的影响)”为线索,力求在探究过程中将科学本质的“可证伪性”与科学研究中“证明”与“证伪”方法的使用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以“熵增原理”
9、为设计的着力点,从简单的体验活动中引出“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化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倡导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联系本课题的内容,课标内容标准要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总体来说,课标对学生学习
10、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主要着眼于拓展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为可能的后续学习以及提高科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素材。 【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用焓变与熵变作为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给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由于焓变和熵变对高中生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适度把握,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相应考虑,将本节课题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框架中,教科书设计的实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教科书在本节中没有设计编写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利用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促进相
11、应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焓变等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化学反应从能量、速率、限度等维度研究的思想。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另一个维度方向(自发与非自发)问题,并利用焓变判据和熵变判据综合对化学反应的自发做出判断。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内容较抽象、陌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体现“熵增原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熵变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作为高二理科生,对常见的科学方法有
12、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体验。为了延伸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本课题的科学探究中引入“证明法”与“证伪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中的“证明”与“证伪”方法及其对结果作出相应合理正确的解释。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低碳生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本课题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相关认知与情感,强化了从基本化学原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 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2.知道S 0有利于化学
13、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3.知道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
14、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即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认识的缺乏,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分析影响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影响因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手段。最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
15、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16、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 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
17、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 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
18、的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 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 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
19、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 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 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 0与H 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 0、H 0,反应自发; S 0、H 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0、2、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板书设计】 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 一、焓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二、熵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结论: S 0、H 0,反应自发; S 0、H 0,反应非自反; 【教学反思】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基本认识,能够了解熵变及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堂体验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熵增原理对实际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通过“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
21、丰富内涵,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特征。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如何掌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课标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与组织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学情与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处理。 #高中皂化反应的教案3#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2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 原子,如:Na?; 离子,如::O:2?; 原子团,如::O:H?; 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分子或
23、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 )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 )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
24、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
25、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
26、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 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 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 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27、: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 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 间位 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
28、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O2 B.PCl3 C.CC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
29、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S C.NaCl和HCl D.CC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CO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
30、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 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 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
31、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是 :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 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