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6.12KB ,
资源ID:94756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756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教育学网络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教育学网络版.docx

1、中学教育学网络版中学教育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的一般规律。2、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4、广义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

2、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5、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者的关系:没有教育者,学习者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意图就无法实现,教育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6、(1)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2)苏格拉底: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3)柏拉图:代表作是理想国(4)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是政治学。7、教育学萌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3、、“泛智教育”;法国卢梭的爱弥尔;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成为“本我”;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天赋。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标志。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2)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3)其他: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凯洛夫著有教育学,杨贤江著有新教育大纲。9. 现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及趋势:教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

4、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10、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补充: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西周以后,六艺教育是:礼、乐、射、御、书、数(术)。4.婆罗门

5、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专制性;刻板世;道统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拉。6.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多元化;(4)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 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7.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孔子学说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8.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个途

6、径,提倡“兼爱、非攻”。9.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师严然后道尊”。10.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 的民主教育思想,认为“人类万千差别教育使然”。中学教育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思想和为谁服务的问题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终的决定作用;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B、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主要通过思想理论和技术手段两种途径来对教育施加影响。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

8、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专业化);C、教育(不但自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还)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与深化,都将影响它生存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2)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8、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并从中分析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数量观念和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互动

9、学习、终身学习)(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A、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生广泛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性;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C、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对话)。9、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7、学生文化的特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补充: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分析教育资本储藏量(国家在某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10、制度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3.1986年开始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4.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中学教育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通常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人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1)一般规律: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

11、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教育工作必须根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不平衡性;互补性:教育者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树立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发展来达到与一般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的坚定信心,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一致,统一发展;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差异,个性倾向差异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选择最有效

12、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力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4、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相关理论及观点(1)内发论: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3、。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基因复制”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认为教育要想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认为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外部的力量决定一切;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身心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

14、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5、分析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谈谈如何对中学生实施教育(1)年龄特征: A、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身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与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感的矛盾、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B、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与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2)中学生教育: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发生;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重视人

15、生观教育;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补充:1.互补性告诉我们,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中学教育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含义、意义、作用教育目的广义含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的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对教

16、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作出规定。作用:导向作用、评价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2、关于人的培养目的和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价值取向的最基本问题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问题,“预示某些新的社会动态”的教育目的要求实施终身教育。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含义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4、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总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2)质量标准: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根本特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5

17、、我们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现代文明意识;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式下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要求: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

18、步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3)体育:发展体力,增强体质和保健意识,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意志力。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

19、斗的精神。 6、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1)概念: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发展全体国民和每一个劳动者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活动。狭义的素质教育特指学校素质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调控方式使所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自由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性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2)素质教育的要求:A、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B、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C、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D、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创新

20、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补充:1.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学目的不可测量,教学目标可以测量。2.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还具有阶级性。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4.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5.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6.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中学教育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1、学生作

21、为一个权利主体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最重要:人身权受教育权,受宪法、婚姻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2、学生的基本特点本质属性:独立的人、正在发展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特点:生理发育成熟期提前;思维活跃敏捷,但对学校学习兴趣不高;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增多;多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影响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观。3、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优秀教师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与人格形象的统一。(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

22、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对我们应有的启示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启示: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5、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示范者;学生的朋友;补充:1.1989年联合国

23、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是:儿童权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2.我国把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类别是在1986年。3.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而在人格上则是民主平等的关系。4.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中学教育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自用)第六章 课程1、课程的定义: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2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学生的身心发展、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1)课程目标: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课程目标的确立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设计(3)课程结构:是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和形成的类型: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3)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

25、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从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主要环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主要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目标、程序、策略、评价等因素构成。课程实施的结构7步骤:分析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性、时限性、预测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关注现代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等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意义,教学效果才会更好;选择并确定教学

26、模式;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计划的特征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学校管理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校外环境支持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确定评价对象,设计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27、运用评价工具广泛地收集课程系统的信息,处理评价资料,做出评价结论。在整个课程评价过程中,最重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和确定指标体系,二是选定课程评价方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课程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

28、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补充: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3.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 “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5.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工具性课程、实践性课程。6.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7. 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即时限性;第二,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具体性;第三,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即预测性;第四,是可以付诸实现

29、的,即操作性。8.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设置。9. 课文是教科书构成中的主体部分。10课程评价是指通过检查课程的实施,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课程的改进。11.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1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13.教学目标具有三个特征: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1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中学教育学(2013云南省教师资格考试

30、自用)第七章 教学(上)1、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一般任务:A、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3)教学的意义: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构成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教学过程:培养社会主义

31、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概念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和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参与意识与动手能力,提供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捷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